《次北固山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北固山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
修教案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
教学设想:
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杨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次北固山下》,诗题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次,停泊,诗题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说明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
明确:停泊在北固山下。
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
如果你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身在旅途,你会有什么感受?
请学生谈感受。
好在现在交通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
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
简介五言律诗知识
二、朗读
1、散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三、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理解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指导朗读。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
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
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
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
强调生,入。
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
学生齐读品味。
试背。
在插图上默写。
板书: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停泊
首联:旅途之思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风正帆悬,潮平岸阔
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
尾联: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二」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1 课型讲读课主备人姚春雨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诗歌
内容研究
诗人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让我们与诗人同悲同喜。
观沧海
1、作者介绍: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写作背景: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3、《观沧海》朗读
4、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5、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A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B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C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
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D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
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
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E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6、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1、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整体把握。
A、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C、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
d、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e、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
f、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
3、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4、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想象并思考
钱塘湖春行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
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1、作者介绍
2、内容分析
A、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
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B、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C、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
)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
脚,有下垂义。
D、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
)为什么“争暖树”。
(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
)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
)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
这两句专写鸟儿。
E、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
F、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
3、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
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天净沙秋思》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
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
“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令内容:
1、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2、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品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纵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一个恰当的名称。
4、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词句体现出来?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5、介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听并思考
姚春雨
《次北固山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三」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学生练习背诵(略)
整体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
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
(略)
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三、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