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教育《德育与班级管理》离线考核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线作业考核
《德育与班级管理》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
1、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
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2、学校德育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其结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一说还包括施教与受教活动。
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为能动主体,是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
对德育过程的开始与结束的界限有不同的理解:从人出生到老死;从幼儿到少年、青年;从某一具体德育任务的提出到该任务的实现;一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始与结束。
4、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
课堂管理的相关要素包括物理环境和课堂纪律,基本模式有三种取向: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教师效能取向。
学校管理水平、教师管理能力、学生学习行为、班级规模和班级的性质影响着课堂管理的效果。
5、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指社会对教师职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
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情境中所应该表现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角色主要包括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设计者、家长的代言人、社会规范的象征者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等。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因社会分工而具有对年轻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思想情操和行为习惯者的身份。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
1、简要回答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个心理学常考点,一般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因为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所以一般我们也把他的理论称之为“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汉斯偷药”。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镭才能治好她。
病妇的丈夫汉斯找到药剂师,却被索价2000元,这个药价足足高出了药成本的十倍。
汉斯只能到处借钱,可最后只凑够1000元。
汉斯不得已,只好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以便能快点救活妻子。
但药剂师一口回绝他,说:"不成!我研制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因此走投无路,于是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撬开药剂师的店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故事讲完以后,研究者会向被研究的儿童提出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科尔伯格带着问题,采用纵向法,对72名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进行长达10年的跟踪测量,并对所得结果在其他国家进行验证。
最终,柯尔伯格于1969年提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如下:
1.前习俗水平(0~9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
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会回答不该去偷药,因为偷药会受到惩罚,是不好的。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所以这时候儿童会在回答之前会想知道汉斯的妻子对他好不好?如果好,他们就觉得汉斯应该偷药,因为把妻子救活符合他自己的利益;如果不好,他们就觉得汉斯不应该偷药,因为不符合他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6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寻求认可(或好孩子)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会想知道其他人是怎么看的?如果大多数人都支持汉斯偷药,那么他们就觉得应该偷药,因为偷药符合大家的意见;如果大部分人都反对汉斯偷药,那么他们也会觉得不应该偷药,因为偷药不符合大家的意见。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所以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会回答不该偷药,因为偷药触犯了法律,是不好的。
3.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所以这时儿童会觉得既然汉斯偷药救人会触犯法律,那么说明现在的法律考虑的还不够多,应该进一步修改。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会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没有什么是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的,所以他们会认为汉斯无论如何也该去偷药。
2、简要回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四个方面:一是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所以,德育过程要注意全面性和多端性。
二是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矛盾,要发现这些矛盾,并不断促进这些矛盾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是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是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个体品德的发展和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品德形成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变化,最后一种行为的养成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固定下来。
3、简要回答教师的社会角色。
教师角色指社会对教师职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
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情境中所应该表现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角色主要包括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设计者、家长的代言人、社会规范的象征者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等。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因社会分工而具有对年轻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思想情操和行为习惯者的身份。
三、辨析题(每题8分,共16分。
)
1、品德就是道德。
错。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
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抑何以立言行树道德。
作禁戒之堤防。
出世之根本也哉。
故四分戒本为正法关钥。
诸佛以之同证。
菩萨以之同修。
众生以之同具者。
以戒为体。
以戒为用。
2、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形态,因此班级就是班集体。
错。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教学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
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
班级教学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
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的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
班级不仅是学生接收知识教育的资源、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资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资源。
班集体是以教学班为单位,按集体主义原则组建起来的学生群体。
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
具有四大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目标根据社会总目标以及学校总的要求制定,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团结的基础;(2)社会影响筛选功能,通过舆论、活动等对来自社会的各种影响(如大众传播、家庭、友伴等)进行筛选,取其有利于班集体发展的因素,抵制不良影响;(3)对各方面教育影响的整合功能,能把各种教育力量整合起来,使对学生的教育达到最优化状态;(4)熔炉功能,充分运用自身机制(团结互助、模仿竞赛、期望、角色与情感生活等),使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能力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
1、某中学初三班会课。
班主任冯老师别出心裁,搞一次评选“最差学生”的民意测验活动,并规定凡得三票以上的同学都要在黑板上挂名。
投票结果,小明得二票,但名字照样写在黑板上。
小明感到不解。
班主任冯老师说:“小明情况特殊,他干了坏事。
”小明当场提出质问。
班主任冯老师说“你经
常给老师取绰号。
”小明否认,坚持要与班主任冯老师说清楚,进而师生发生争执。
班主任冯老师火冒三丈,打了小明两个耳光,小明生气地摔门而去。
问题:试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分析上面的德育案例,具体说明其中哪些地方体现(违反)了哪些德育原则。
1.疏导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2.连贯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3.因材施教原则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征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4.因素原则
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2、有一天数学课上平时课堂不遵守课堂纪律、爱说话和搞小动作的小峰和数学老师产生了矛盾。
数学老师说小峰影响课堂纪律出言不逊,小峰说数学老师动手打他了。
各科老师平时都反应小峰课堂纪律不好,但一般都能管的住,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而数学老师也是因学生成绩差而一时急躁,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后果,后悔莫及。
假设你是班主任,你该如何处理?请写出你的处理措施并说明理由。
让小峰和数学老师分别把情况说清楚,并且教育小峰在课堂上应该遵守记录,并且教育数学老师应该符合德育原则:德育原则(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德育规律的体现,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一定阶级、民族和文化的特点。
是制订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德育过程的依据。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提出言行一致、因材施教、以身作则、长善救失、笃志、自省、锻炼意志等原则。
宋代朱熹主张知为先,行为重,积极教育与消极预防结合。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