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菌藻协同原理的充气刮泥改底肥水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殖池塘淤泥严重影响池塘生态环境和养殖水生动物健康,也给周边水域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危害。

由于池塘淤泥平常看不见、随着大雨暴雨排放时也看不见的隐蔽性,使得淤泥治理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现有治理措施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本文分析养殖池塘淤泥资源化减量化的可行性,介绍充气刮泥链的使用方法,阐述改底肥水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1养殖池塘淤泥过厚的产生及危害
1.1
淤泥的形成及主要特性
淤泥是在静水或者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者等于1.5的黏性土。

淤泥具有不同于一般土的特性,其含水率一般大于40%,并且富含有机质。

淤泥中的有机质主要包括新鲜及分解不充分的动植物残体、腐殖物质及生物残体的分解物和由微生物再合成的产物等腐殖质。

1.2
养殖池塘淤泥主要来源于饲料
养殖池塘由于水生动物粪便、死亡生物体和消毒、肥水、改底等投入品不断累积,与池底表面浸润土壤和伴随雨水冲刷进入的泥沙等混合在一起,在池底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

由于草鱼干物质占鲜重22.6%~27.5%[1],排粪量占饵料20%左右[2],假设养殖草鱼饵料系数为1.5,在年平均667m 2产量1000kg
的投饵养殖草鱼池塘中,每年大约有200kg 饵料成为粪便淤泥。

1.3养殖池塘淤泥过厚危害养殖生产
1.3.1
淤泥过厚压缩养殖空间
一般养殖池塘淤泥以15~20cm 厚度为宜,也就是投饵养殖1年增加的厚度,过厚则不利于水产养殖生产。

淤泥的长期累积会使得池塘水深越来越浅,养殖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失去养殖功能(见图1)。

池水变浅导致池塘水温变化增大,饵料生物产量降低,养殖水域环境不稳定、变化大。

1.3.2
淤泥过厚产生有毒物质
淤泥过厚容易产生非离子氨,氨在硝化过程中生成亚硝酸盐。

淤泥中的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硫酸盐,以及由异氧菌分解硫化物产生硫化氢。

非离子氨、亚硝酸盐、硫化氢是鱼类生存、生长过程中的剧毒物质,浓度低时使鱼类处于不安定状态,食欲和抗病力下降,生长速度降低,浓度高时直接导致中毒死亡。

如夏秋交替之时遇气温陡变,淤泥中产生的有毒物质对
收稿日期:2023-04-28
作者简介:陈畅(1966—),男,重庆合川人,本科,水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渔业技术推广和水产健康养殖服务。

E-mail :*****************。

陈畅,杨冬莉,卢生华,等.基于菌藻协同原理的充气刮泥改底肥水技术[J ].南方农业,2023,17(21):7-11.
基于菌藻协同原理的充气刮泥改底肥水技术
陈畅1,杨冬莉2,卢生华3,高雅英1,刘晓莉1
(1.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401120;2.重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重庆401120;3.重庆鑫乡科技有限公司,重庆400039)
摘要养殖池塘淤泥过厚危害养殖生产,而生物改底和化学改底都只是作用于池水和淤泥表面,没
有深入到淤泥内部,难以“刮骨疗毒”。

为解决现有改底措施面临的难题,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重庆鑫乡科技有限公司,试制出移动充气刮泥链,研发出基于菌藻协同原理的充气刮泥改底肥水技术。

该充气刮泥技术能够形成池塘内部生态循环系统,减少养殖生产有毒有害物质,改善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减少养殖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为养殖池塘淤泥原位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措施。

关键词
池塘淤泥;菌藻协同;充气刮泥;改底;重庆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志码:B
DOI :10.19415/ki.1673-890x.2023.21.002
流到上层水中,往往造成大面积的死鱼后果。

1.3.3淤泥过厚引起暴发病害
淤泥是水生动植物致病菌和寄生虫的温床。

淤泥过厚时致病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引起养殖水生动物暴发性死亡。

有的寄生虫如“颚口线虫”等寄生在养殖水生动物身上,如果烹调时高温加热时间不够而没有全部杀死,甚至会在人体寄生,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1.3.4淤泥过厚造成倒藻缺氧
淤泥过厚易使某种藻类成为优势种群进而形成水华或者发生倒藻。

淤泥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溶氧,导致养殖池塘淤泥、底层水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在黎明前尤为突出。

遇到连绵阴雨、气温陡变或者气压偏低等特殊气候条件时,容易致使养殖水生动物严重缺氧甚至泛塘死亡。

1.3.5淤泥过厚降低养殖产量
淤泥过厚导致的水体缺氧、有毒物质和病毒增加、有害细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以及藻类过度繁殖产生大量藻毒素等,使得养殖水域环境恶化,致使养殖水生动物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病害,生长速度减缓,养殖产量降低。

1.3.6淤泥过厚降低品质效益
淤泥过厚产生的有毒物质不断向水中扩散,出现臭鸡蛋气味、硫磺气味等,严重时甚至出现恶臭。

这种水体饲养出的水产品轻者体表黏液很少,鳞片粗糙易脱落,运输后易死亡,重者变形弯曲,有的甚至出现煤油等异味。

此外,淤泥过厚会增加调水改底药物、增氧电力等生产支出600~800元/667m2。

2养殖池塘淤泥治理中的问题和不足2.1养殖池塘淤泥治理主要方法
依据养殖淤泥是否离开养殖池塘,可以将淤泥治理方法划分为清淤和改底两种。

清淤就是将淤泥搬运离开养殖池塘,也称淤泥外运。

改底的方法有机械翻动、施用微生态制剂、投放过氧化物、养殖与种植轮作、暴晒、冰冻等,也称原位治理。

2.2养殖池塘淤泥治理工作问题及其原因
2.2.1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养殖尾水的污染由于日常看得见、排放挡不住(伴随着暴雨洪水排放)等原因而受到广泛关注,而淤泥由于日常看不见、排放也看不见(伴随着尾水或者暴雨洪水排放)等原因,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多数地方把水产养殖场污染治理狭隘地等同于尾水治理,没有把淤泥治理与尾水治理一并考虑,“重水轻淤”现象十分普遍。

2.2.2养殖业主存在认识误区
发现养殖水生动物出现异常,绝大多数养殖业主将诱因完全归结到养殖用水上面,忽略了某些养殖用水问题的实质是淤泥问题,或者是由淤泥引起的养殖用水问题,因而采取的措施多数是调水、增氧,对淤泥的改造不够及时到位。

2.3养殖池塘淤泥治理技术问题和不足
2.3.1市售改底产品技术共性问题
不论是生物改底还是化学改底,投入品都是作用于池水和淤泥表面,没有深入到淤泥内部,多数是做表面功夫,改到的是“底表”,难以“刮骨疗毒”。

两种改底都向池塘投入了一定的物质,这些物质除转变为水产品和气化到空气中外,溶解到池水中及沉积为淤泥的,都加大了尾水、淤泥治理压力。

2.3.2市售改底产品技术性问题
生物改底受温度、池塘环境等影响较大,如果池塘环境恶劣,生物改底产品特别是好氧微生物菌剂也难以发挥很好作用,而且多次使用后效果会逐渐减弱。

化学改底的作用发生在淤泥表面,相当于对皮肤上的脓疮喷洒酒精等消炎药物,难以深入淤泥内部发挥作用。

此外,“是药三分毒”,改底药物同时也大概率杀灭了有益菌和微生物等。

2.3.3清淤(淤泥外运)的不足
无论是机械清淤还是人工清淤,其成本都很高,图1养殖池塘过厚淤泥
机械清淤和淤泥外运受池塘边道路限制很多。

集中清除的淤泥无处存放或者需要支付存放费用。

清塘出来的淤泥,绝大多数没有实现循环回收利用,大部分随意堆放在池塘周边或者附近农田土壤中,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有的成片养殖场集中堆放的淤泥,甚至堆满了排洪沟。

2.3.4轮作改底的不足
这是一种养殖两三年后不再养殖水生动物,而改种粮食/蔬菜,或者种植宿根黑麦等鱼用饲草的一种生产方式。

这种方式的不足是难以将池水完全排除,植物容易受水涝影响,种植收入低,而且种植生产后底部枝丫等废弃物较多,使得后续养殖生产拉网等操作不便。

3养殖池塘淤泥资源化减量化分析3.1禁止超标排放物质对水产养殖的利弊
容易超标的养殖尾水污染指标主要是氨氮、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其中硝酸盐(NO3-)、总磷、离子氨(NH4+)和化学需氧量对鱼类没有毒害,并且硝酸盐、磷等还能促进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非离子氨(NH3)和亚硝酸盐(NO2-)对鱼类有毒害,但在溶氧充足情况下,氨氮会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再转化为硝酸盐,所以只要有足够的溶氧,池塘中的氨氮、亚硝酸盐一般不会造成危害。

3.2池塘中氮磷不能有效利用的原因之一是所处位置
不同
通过投喂饲料而进入池塘中的氮和磷,除去转化成水产品的部分外,其余部分在池塘中的存在位置是不一样的,80%以上的氮溶于水中,只有不到20%的氮在淤泥中,而磷则相反,约70%~80%的磷是吸附在淤泥中的。

由于养殖场经常用生石灰消毒,因此多数磷是以磷酸钙盐形式沉淀在淤泥中或者悬浮于下层水中。

氮与磷不在同一位置,导致协同作用被生物利用的机会不大。

3.3搅拌淤泥和增加溶氧可以实现淤泥资源化利用
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搅动淤泥,就像农业生产上的耕田一样,能够将淤泥里面的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体中,同时也将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寄生虫卵等释放到水体中。

在搅动的同时进行增氧,能够直接将有害物质氧化。

淤泥中的磷释放到水体中,在溶氧充足条件下,与氮等其他营养元素协同作用,促进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藻类等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进一步改善池塘生态环境。

3.4搅拌淤泥和增加溶氧能够减少淤泥体积
苏健等试验表明,养殖池塘淤泥中可溶化部分体积为80%,不溶化部分体积占比为20%,不溶化部分为粒径很细小、光滑的砂粒,约占淤泥总重量的23.8%。

用750W漩涡式风机对1440m2、最大水深1.5m的池塘充气,每天充气8h,共充气60d,观测表明,试验前31个点淤泥平均深度29.3cm,试验后平均深度21.4cm,减少7.9cm,淤泥去除率为27%[3]。

4充气刮泥技术破解淤泥治理难题为解决现有改底措施面临的难题,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重庆鑫乡科技有限公司,历经3年调研和实验,试制出移动充气刮泥链(见图2),研发出充气刮泥改底肥水技术,为养殖池塘淤泥原位治理提
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措施。

图2移动充气刮泥链
4.1充气刮泥链构造和操作
充气刮泥链是一种养殖池塘淤泥充气搅动设备,主要由高压风机、刮泥链、曝气管等组成。

操作时拖动拉链绳和曝气管,使得底部淤泥被搅动,同时启动高压风机将空气压入曝气管排出,曝气管排出的高压空气对淤泥和水体增氧,将淤泥层中的有机物质、磷酸盐等吹浮到池水中,增加水体的肥力,将淤泥中的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吹离淤泥和水体,改善池塘养殖环境(见图3)。

图3
移动充气刮泥链作业
4.2
充气刮泥改底肥水原理
充气刮泥改底肥水的原理是菌藻协同,又称菌
藻共生、菌藻互助,是目前污水、污泥处理方面最前沿最热门的技术之一。

结合我们的应用,其相互作用机理为:有机物颗粒冲到水面后,与藻类混合,此时藻类产生的氧有助于有机物颗粒上的微生物加快繁殖,进一步分解有机物,分解有机物和从污泥中释放出来的磷,能为藻类繁殖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藻类的繁殖。

藻越长越好,菌也越长越好,藻菌共生共存,相互促进,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吸收、转化,同时又很好地抑制菌毒素、藻毒素(见图4)。

有机颗粒
吸收可溶性营养物质
机械吹搅
阳光
利用氧分解有机颗粒
污泥
CO 2
O 2
生成可溶性
物质
光合作用
产氧

CO 2
微藻
图4
菌藻协同改底肥水原理
4.3
充气刮泥链使用效果
4.3.1
形成池塘内部生态循环系统
充气刮泥释放出淤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消除
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破坏掉致病菌、寄生虫卵和幼体的生长环境。

淤泥中释放出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与池水中的其他营养物质一起,在溶氧、光照充足条件下,生长成为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浮游动物吃食浮游植物,鲢鳙等吃食浮游动植物,人类捕食鲢鳙等水生动植物。

4.3.2
减少养殖生产有毒有害物质
充气刮泥打破了淤泥的封闭状态,将长期淤积在
淤泥中的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释放到空气中,使得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脱离厌氧环境并被氧化。

淤泥和池水中的氮磷等被藻类等水生植物吸收后,大幅度降低排放尾水中的氮磷等,有的甚至可以做到不排放尾水。

4.3.3
改善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
充气刮泥两三次后,由于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池水就能够达到肥活嫩爽的标准。

由于淤泥中的菌、虫卵等在未完成孵育或者休眠时就被破坏掉生长历程,会导致其死亡或者被其他动物吞食,使得池塘中致病生物大量减少,水生动物病害基本上不再发生,以往养殖场常见的水面起油膜、冒气泡和塘边零星死鱼也不再发生,白鹤吃鱼也极少出现。

4.3.4
减少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经常充气刮泥后,由于水质长期保持肥活嫩爽状态,基本上不再需要使用改底药物和调水剂。

由于没有病害,养殖场也基本上不再使用消毒杀菌和治病药物。

因为不缺氧,增氧用电也大幅度减少。

此外,鲢
鳙的产量也比以往翻倍,同时吃食性养殖水生动物生长速度加快。

出塘水产品体表黏液丰富,抗应激能力强,耐长途运输,品质更优,售价更高。

4.4
使用充气刮泥链注意事项
1)适用于水深3m 以内的池塘。

2)使用时间以晴天上午为宜,阴雨天禁用。

3)第一二次使用前宜全池泼洒抗应激产品和有机
酸等解毒剂,淤泥较厚的在使用后10min 内再次泼洒解毒剂。

为确保养殖水产品安全,每次宜拖刮一半面积。

4)拖刮速度宜慢不宜快,不快过操作者散步的速度,拖刮时宜一拉一松,以便刮泥链落入淤泥中。

5)拖刮后启动水车、叶轮、微孔曝气等设备增
氧,则效果更佳。

6)使用频率为每10d左右1次,养殖密度越大、淤泥越厚则间隔时间越短。

7)产品使用后应当进行清洁、消毒,消毒方法为聚维酮碘浸泡30min,不推荐使用臭氧、二氧化氯等强氧化剂消毒。

5结语
养殖池水、淤泥中的氮磷等超标排放会对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不排放则会恶化养殖环境,所以应当减少投入物质和排放物质,实行循环利用、原位治理是解决养殖尾水、淤泥污染问题的有效办法。

不向池塘投入生物制剂、化学药品等,就不会增加池塘负荷和生产成本,这是养殖池塘尾水、淤泥治理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使用充气刮泥链改底肥水一段时间后,由于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其中某些种类的营养物质可能已经缺失。

按照水桶短板效应理论,这时要想通过浮游植物等提取池水、淤泥中的富余营养物质(“长板”),就需要补充缺乏营养物质(“短板”),技术措施是采取类似测土配方施肥的办法,通过测水配方,定量投入缺少的短板营养物质,以保持营养物质比例适合浮游植物等生长发育需要。

通过充气刮泥释放淤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消除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杀灭致病菌、寄生虫卵和幼体等,通过增加滤食性鱼类养殖密度防止浮游动植物过度繁殖以调控水质,养殖池塘淤泥完全能够实现原位治理,富营养化的物质能够实现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陈拥军,邹滔,林仕梅,等.草鱼体组成的数学描述
[J].水产学报,2016,40(4):566-576.
[2]谢小军,孙儒泳.南方鲇的排粪量及消化率同日粮
水平、体重和温度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1993(6):
627-633.
[3]苏建,朱长春,罗永忠.池塘水环境原位修复技术
[J].重庆水产,2020(4):34-36.
(责任编辑:丁志祥)
leafhopper based on volatiles of Lavandula
angustifolia and Flemingia macrophyll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20,19(1):193-203.
[30]NIU Y,HAN S,WU Z,et al.A push–pull strategy
for controlling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Empoasca
flavescens F.)using semiochemicals from Tagetes
erecta and Flemingia macrophylla[J].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22,78(6):2161-2172.
[31]WANG C,ZHANG Y.Improving scoring‐docking‐
screeningpowers of protein–ligand scoring
functions using random forest[J].Journal
ofcomputational chemistry,2017,38(3):169-177.
[32]陈胤熹,黎菁菁,罗佳伟,等.利用同源建模、分子模
拟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家蚕中碳酸酐酶的结构
和催化机制[J].现代食品科技,2022,38(1):
159-164.
[33]上官文杰,许春丽,陈慧萍,等.食诱剂作用方式及
其制剂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农药,2022,21(4):
12-17.
[34]常延斌,王桂瑶,奚家勤,等.烟草甲气味结合蛋白
与驱避配体的分子对接[J/OL].南京农业大学学
报:1-12[2023-03-17].
[35]韩孝坤.茶叶香气化学及超临界CO2处理对茶叶
香气影响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6]唐良德,黄文枫.信息化学物质对黄曲条跳甲的行
为活性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8,38(3):93-98. [37]孙鹏,迪丽努尔·艾麦提,苟长青,等.牧草盲蝽对七
种寄主植物不同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J].应
用昆虫学报,2019,56(2):316-326. [38]任倩倩,庄明珠,蔡晓明,等.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诱
导抗、感茶树品种挥发物的释放[J].茶叶科学,
2020,40(6):795-806.
[39]李威,林拥军,周菲.萜烯同系物DMNT和TMTT的
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18,45(5):946-953. [40]和东风.苹果蠹蛾触角高表达气味结合蛋白
CpomOBP14的功能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22.
[41]汪斌伟,柯莎,李珣,等.南瓜实蝇气味结合蛋白和4
种小分子配体的分子对接[J].红河学院学报,2021,
19(2):142-145,148.
(责任编辑:丁志祥)
(上接第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