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制度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制度和实践第一章:背景介绍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对各种规划、建设、开发、改造等项目在环境领域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预测、评估、控制等活动。
为了保护好环境,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标准。
第二章:法律制度
2.1 中国环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保法律法规的基础性法律,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了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规范行使。
2.2 环评制度
我国针对环评制度的法规有:《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法实施条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条例》等。
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法》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范围、程序和要求等。
2.3 整改管理制度
我国环评制度核心在于监管,指导和监督地方政府开展环评工作,及时发现环评存在的问题并适时整改。
《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条例》等法规明确了政府部门及行政机关的职责。
第三章:实践案例
3.1 延安西峰铁合金有限公司:签订免责协议
该公司进行复产前,按照法律规定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但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瑕疵,环保部门称其未达到环保手续的要求,要求停止生产整改。
但公司要求继续生产,并与延安市环保局签订了免责协议,承担366万元的污染治理承诺,复产间不断发生污染事件。
3.2 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职责分工
京津冀协同发展计划中明确规定“加强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旨在同时考虑三地生态环境状况,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由三地政府负责人签署题为《京津冀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的合作协议,明确了三地环保部门的职责。
第四章:展望前景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各项法律法规也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也出现了新的技术手段。
未来,我国环境影响
评价的法律制度和实践将会更好地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通过多方合作与通力协作,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好协调,大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在建设绿色中国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