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三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现阶段,建立并落实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是展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贯彻实施“三条红线”控制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是当前许多人都在迫切考虑的问题。
目前无论是从具体技术要求方面还是从管理模式的方面都能看到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三条红线”下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依据。
本文就将以“三条红线”为基础对水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模式
1、现在我国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
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是一套贯穿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可持续发展,综合性措施是其主要手段方式。
在具体工作中,除了用水部门的综合外,综合还包括许多其他的内容。
如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上下游水的统筹兼顾、人类需求和环境之间的平衡、供与需的协调以及水质和水量之间的平衡等等,其标准是协调好经济、利益和资源上的发展,在经济上我们要保证其高效利用,在利益上要讲究公平分配,而在资源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想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重点还是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推进方面,而其实质上的变化即促进低效率粗放型传统水资源管理方式向高效率集约型水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
但是想要成功实现这一转变,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至少需要完成是个方面内容的创新:第一,关于水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第二,关于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第三,关于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第四,关于水资源管理手段的创新。
2、基于“三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2.1 基于“三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内涵。
红线是国家为了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三个方面划定的管理红线,这和一定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还可以对这些地区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社会管理水平等进行充分展现,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水资源管理务必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实质上实行“三条红线”控制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具体内容是将“三条红线”的主要内容融会贯通在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全过程,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以及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第一,一定要将需水管理的理念从水资源的规划、配置、节约以及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展现;第二,认真解决水资源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全方位加大水资源管理经费的投入;第三,将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到实处,同时要不断强化监督管理工作;第四,认真解决体制制约的问题,对流域管理和区域水务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全面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以及全过程的统一性管理。
2.2 基于“三条红线”控制的水资源管理框架
2.2.1 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框架。
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框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首先,就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对水资源管理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展开设计;其次,以水资源开发利用环节的制度为中心进行设计;再次,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制度展开设计;最后,在法规层次上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设计。
计划用水管理是基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水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其本身也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区域层面的年度用水计划的制订;二是对微观主体用水计划的管理。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不同用水部门的显著特点,对用水的优先次序进行有效确定,在此基础上将可供分配用水总量逐一分解,形成年度供水计划。
按照不同用水户上年的用水指标和定额标准,水资源管理部门在单位年用水指标总量确定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好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同时还要不断遵循用水变化规律,将将年度总体用水计划分解到各行业、各区及各用水單位。
2.2.2 以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框架。
在实际工作中,水资源高效利用是总量控制的前提与基础。
定额管理是水资源管理从宏观延伸到微观,反映各个用水部门用水合理程度和区域水资源配置合理程度。
定额管理主要体现在用水过程管理中,通过定额管理制度的实施,将水资源管理落实到生产生活节水的各个环节。
所以,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水资源管理框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用水管理过程中的定额管理制度设计;水资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制度设计;区域用水效率考核制定设计。
2.2.3 以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框架。
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对入河排污总量进行严格性的控制,认真处理好流域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以水体功能为主导,不断加强对水量、水质以及水生态的监督控制,并分别从水质浓度和排污总量两个方面对水体进行保护,同时还要确保水体功能的良性发挥。
现在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现在已然成为我们维持河流、湖泊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保障,是完善以水功能区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保护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
所以,以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框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水功能区划管理制度、水功能区监测体系、入河排污物质和量统计、计量及考核制度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框架。
2.2.4 总体框架。
建立以“三条红线”控制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总框架,需要将我国现在正在践行的流域和流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作为基础性内容,并分别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以及入河排污总量三个方面抓起,再从政策环境、行政管理以及经济措施等方面设计出一整套适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等,并将建议其运用于流域和行政区的水主管部门,使水主管部门在运行过程中成为自觉遵守的管理规则。
参考文献:
[1]周同藩,柳建平.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对流域管理的启示[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15-19.
[2]胡四一.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稳步推进[J].中国水利,2010(6):13-14.
[3]王建华,王浩.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及其对策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2009(6):49-53.
[4]孙雪涛.加强水资源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J].中国水利,2009(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