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初级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初级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文明史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
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①科举制度的实行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2. 梭伦采取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就是颁布《解负令》,《解负令》的颁布反映了当时雅典城邦
A.奴隶对人身自由和权利要求的反映 B.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C.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D.工商业奴隶主对奴隶的需求
参考答案:
C
3.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
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参考答案:
C
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天下事不再是天子个人的事,是天下人的事。
故答案为C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项;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排除BD项。
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的思想。
与材料精神实质最为接近实际上也就是对材料主题的概括提炼,故本题可通过对材料中的“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等信息的分析得出。
4.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参考答案:
C
5.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提议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案》,内中称“……陪都之设定,在历史地理及国家将来需要上,终以长安为宜,请定名为西京”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意在
A.力图防范西北地区的反蒋运动
B.为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辩护
C.借此掩盖其围剿共产党的行径
D.准备以西北作为长期抗日的后方
参考答案:
D
据所学可知材料的背景是抗日,且主要阐释了国民政府的陪都设定,而防范西北反蒋运动、掩盖其围剿共产党的行径和“攘外必先安内”等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故A、B、C项排除;材料中国民政府把洛阳定为西京举措,说明国民政府准备以西北作为长期抵抗日本的后方,故D项正确。
6. 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
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
参考答案:
D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明代农业生产关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作物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代小农经济尚未开始解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能反映雇佣关系的“开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 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出现,并且广为流行的语汇或话语。
流行语必定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记录着人类生活及其观念的变化。
下列能体现20世纪初的时代特征的流行语是
A.洋务、危机、新潮、革命
B.改良、维新、立宪、政党
C.革命、民主、共和、科学
D.和平、新华、国华、光明
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继发生,革命、民主、共和、科学成为当时流行语,故C项正确;“洋务”是19世纪六十年代的流行语,故A项排除;“改良、维新、立宪”是19世纪末的流行语,故B项排除;D项反映的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8.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
D
9. 杜甫有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你认为诗句描写应是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彩瓷
参考答案:
A
材料“君家白碗胜霜雪”反映了白瓷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青瓷的信息,故B 错误;唐朝并没有青花瓷,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彩瓷的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10. 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可以说是法国近代颁布的十一部宪法中最不完整、最落后的宪法,它只由三个宪法性文件组成,这部宪法实际上只是政权机关的组织法,缺乏一般原则和公民权利的规定,却在动荡中存在了65年之久。
其主要原因是()
A.它反映了法国当时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
B.它是法国近代以来真正意义的宪法的开始
C.它第一次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体制
D.它规定了法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
参考答案:
A
11.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
B
经济结构的变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包括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再次进行经济侵略和商人盲目生产造成了投资规模过度,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12. 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并非始自中央而是地方。
下列可以印证该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戊戌变法的出现
C.辛亥革命的爆发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参考答案:
A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并非始自中央而是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洋务企业多由地方要员举办,如曾国藩、李鸿章等,所以对应材料“并非始自中央而是地方”,答案为A。
戊戌变法是由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是从中央开始的,B错误。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从地方开始的,是近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并非启动,C错误。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受洋务运动的影响,不是近代化的启动,故D 错误。
13. 别具一格的是,他们把对色彩、光线的新理解融人他们的画作中。
他们的作品运用了许多色彩并且大多数都是户外的风景,而且非常明快和鲜明。
这种画风属于
A.浪漫主义
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参考答案:
B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把对色彩、光线的新理解融人他们的画作中”推知该画风强调色彩和利用光线的新理解,而根据所学印象派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与材料中的画风相符合,故B选项正确;浪漫主义绘画重视色彩但是没有利用光线的新理解,故A选项不符合材料错误;现实主义的画作更多的是反映现实生活,这与材料的画风不符合,故C选项错误;现代主义作品更侧重于表现人的复杂的情绪而非关注户外的风景,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歌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参考答案:
B
15. 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是自相矛盾的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参考答案:
B
16.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指出“两极格局解体是历史的必然”。
这主要是因为( ) A.两极格局之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
B.美国在对外政策上,以强权政治为唯一
C.苏联解体后,其国际强国地位完全丧失
D.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参考答案:
D
A项只是两极格局解体的具体原因之一。
B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C项错在“完全丧失”的表述上。
D项是两极格局解体的根本原因所在。
17. 罗斯福在1932年一次竞选演讲中指出,六百家大企业现在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千万家小企业才占有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大企业家大金融家的私人权利已经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他们的经济专制束缚了人民的自由。
这表明罗斯福
A.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B.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
C.代表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
D.认为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参考答案:
B
【详解】“六百家大企业现在掌握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工业,一千万家小企业才占有了其余的三分之一……大企业家大金融家的私人权利已经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他们的经济专制束缚了人民的自由”,这说明罗斯福认为大资本家的垄断是经济危机的原因,这是对经济危机发生原因的反思,故B项正确;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罗斯福不反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故A项错误;罗斯福代表的是资本家的利益,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
18.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上述材料说明()
A.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B.职事官名衔与其职事分离
C.弹劾是古代一项重要权力
D.权力制约,完善监察制度
参考答案:
D
19. 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嫁、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
A.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D.彻底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参考答案:
B
考据学和重塑礼乐秩序并没有加强思想专制,相反,这是在思想专制背景下的另一种学术革新,故A错误。
明末社会动荡,学术界对空虚迂阔的理学进行了反思,转而向与社会实际联系更紧密的实学发展,这是儒家学者自觉适应于社会现实而表现在理想诉求方面的变化,故B正确。
学术革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无关,排除C;直至晚清时期,程朱理学仍被当做官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并未丧失统治地位,故D错误。
20.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参考答案:
D
21.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参考答案:
D
22. 在今天的英国、荷兰、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保留有国王或天皇的称号。
这一历史现象与下列哪一部文献确立的政体有关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参考答案:
A
【详解】根据题干中“英国”“保留国王”结合所学,为了限制王权,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确定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在英国建立起来。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保留统而不制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
后来荷兰和日本也效仿了这种制度,故答案为A。
《独立宣言》是美国的,法国的《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是法国的,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点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23. 以下哪一徽记所代表的组织体现了其成员“由单一的经济联合逐步走向货币、政治和防务全方位的联合”。
A. B. C.
D.
参考答案:
A
24. 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是
A.《诗经》 B.《离骚》 C.《子虚赋》D.《儒林外史》
参考答案:
A
25. 李世安在《世界当代史》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这一外交原则的公布,受到国际舆论,特别是亚非拉和欧洲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大大促进了亚非拉各国之间团结合作的发展。
”这一“原则”是指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一国两制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所以得到了国家舆论的支持,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是指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会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求同存异主张是在万隆会议上,和题干中“欧洲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不符,排除C项,D项是中国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方案,不是外交原则。
26. 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他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A.贝多芬
B.约翰·施特劳斯
C.柴可夫斯基
D.比才
参考答案:
A
27. 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
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
近代商会的发展
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
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参考答案:
B
“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有利于民主革命的发展,B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和外国商战信息,A错误;C是戊戌变法运动;材料中原因属于清政府措施,D错误。
28. 下面所列内容为中国近代某派别的一些主张和基本活动。
据此推断该派别是 ( )
A.洋务派 B.革命派 C.维新派 D.抵抗派
参考答案:
C
维新思想。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该派别收到郑观应的影响,且要求变革,从此即可看出这是维新派,维新派主张变法革新,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
29. 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该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
参考答案:
B
考点:《海国图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该书让王公、大臣、宗室学习的目的是“知夷”、“御夷”,并且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而19世纪60—90年代发生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的科技。
《四洲志》仅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A不符;《天演论》主要宣传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主张中国变法图强,而且编写时间在洋务运动结束后,B不符;《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著作,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不符;《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由此可见此书为《海国图志》,故选B。
30. 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他生活于
A.罗马建城时期
B.罗马共和国晚期
C.罗马帝国晚期
D.文艺复兴时期
参考答案:
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是罗马法成熟过程中出现的理念,而罗马法的成熟发生在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过程中。
故答案为B项。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集体安全是一种保障所有国家生存与国际和平的制度。
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参与国都认为破坏和平是对所有参与国共同的挑战,即参与国认为其他国家的安全是所有国家的安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都能
够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主完整,必须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威尔逊《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1918年
不符合有关国家人民的愿望,不得改变他们的领土状况;所有国家的人民,愿意在何种形式的政府之下生活,都有权自由选择;……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任何国家如侵略威胁他人,则须解除其军备。
——《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
材料二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普遍已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在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诞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为永久和平而对国家权利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的补充。
唯有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们才可以自诩为在不断地趋近于永久和平。
——聚德《论永久和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大西洋宪章》比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在构筑集体安全方面更为务实。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集体安全的展望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
(1)威尔逊企图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4分)《大西洋宪章》中对“所有国家”的强调,摒弃了意识形态的隔阂,有利于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
(4分)《大西洋宪章》公布之后签订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1分)
(2)集体安全需要大国负责任的参与,需要建立彼此的互信;人类共同利益应高于国家、民族利益,要有世界眼光。
(6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本题解决的突破口是对于《大西洋宪章》与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这两个历史文献内容的实质意义的正确理解,正确的理解这两者的实质性内容后,才能对本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集体安全的展望有何看法。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是美国在一战后企图按照它自己的意图来建立战后的秩序,所以它不可以体现出符合其他国家利益的务实性,而《大西洋宪章》却是相反的,从其内容中可以得出
它依据的是各国人民的自绝原则,所以它更有务实性。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贸易委员会从1823年开始降低关税,1835年取消了向外国出口机器的禁令;1842年废除了尚存的英国制成品出口关税,并且降低了海关清单中至少75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到1860年,英国只对48种商品课征进口税。
美国1913年的“安德伍德一塞门斯法令”把钢铁、羊毛、食糖和某些农产品列入免税之列,并且大大降低了棉毛织品的税率。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材料二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
——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英美两任霸权国家在其走向富强的长期历程中,恰恰都是依靠了持久且严格的贸易保护而非自由贸易,才确立了产业优势地位。
只有当自己的产业优势明显压倒竞争对手时,英美才转而实施自由贸易或者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图使自身利益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一步最大化。
而一旦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它们便又退向保护主义,在“公平贸易”等冠冕堂皇的旗号下寻求贸易保护和产业庇护。
……英美之外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也证明,走向富强的要害决不是自由贸易,而在于殖产兴业,从法国、德国、日本,到俄国、苏联、中国,历史真相无不如此。
——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相似的历史条件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自由贸易”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1)条件: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的支持。
目的:推动经济发展;掌握世界霸权。
(2)措施: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影响: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世界局势日趋紧张;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3)认识:自由贸易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自由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自由贸易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国应当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提升竞争力。
(1)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分别在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对某些商品降低了关税税率或免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时间点分别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和美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据此分析两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相似的历史条件和目的。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英美两国拥有强大的贸易竞争优势,且工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所以两国政府推行有利于自己的“自由贸易”政策。
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广阔的海外市场,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扩张势力进而掌握世界霸权。
整体分析:本题以资本主义不同发展时期经济政策的变化为切入点,设置了三个问题,涉及考查经济政策与产业发展乃至国家富强之间的关系。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工业革命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