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免费试卷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原因是
A.民族的优劣
B.封建制度的强化
C.封建国家的盛衰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答案】C
【解析】
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是主动的,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两宋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处处被动,归根结底是由国家的实力决定的,民族政策的差异也跟实力相关,故选C项;选项A表述错误,民族不存在优劣之分,排除;唐宋封建制度呈现出加强趋势,但是这与民族问题之间并无必然关联,选项B排除;民族政策因朝代而异,取决于国家实力,选项D排除。
选择题
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
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A. 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
B. 体现了宋统治者的虚伪
C. 突出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
D.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吸取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权力太大,武人粉墨登场,纷纷称王称帝的教训,赵匡胤自己也是这样黄袍加身的,所以采取了偃武修文的国策,材料体现了宋代的重文轻武的观念,故选A;材料无法反映宋统治者的虚伪,排除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选择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最能体现此治国策略的朝代是
A. 唐朝
B. 北宋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多设官职来加强统治,这样必然会造成冗官的问题,这在北宋是最为明显的,所以最能体现此治国策略的朝代是北宋而非唐朝、元朝和明朝,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择题
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
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官员的任命权都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吏部、中书省、皇帝)手里,这说明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故选C。
为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涉及行省官员的任命,并未提及地方的行
政区划,排除B;材料没有说明行省制对疆域管理的作用,排除D。
选择题
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说明元代
A. 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 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C. 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
D. 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
【答案】B
【解析】从“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有效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没有突出中央的部分;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无关。
选择题
元世祖忽必烈曾概括说,中书省是我的右手,枢密院是我的左手,御
史台是我用来医两手的。
这反映了当时政治运行机制的基本特点
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分设
C.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鼎立
D.中央与地方既分权又相互制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在元朝,中书省是管理行政事务的,枢密院是管理军事的,“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强调御史台的“医治”功能可知当时建立独立监察体制,加强君权。
所以答案选C。
选择题
《元史卷202》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官”的管辖权属于
A.宣政院
B.腹里
C.理藩院
D.驻藏大臣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元世祖设立宣政院,由“帝师”(即国师)管辖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军政事务,A项正确;腹里是中书省的辖区,与佛教、帝师无关,B项错误;理藩院和驻藏大臣分别是清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西藏的机构,CD两项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宋代经济现象的记载。
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史实是,宋代
记载
出处
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
在湖南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太平(半)在外。
《宋会要辑稿·食货》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
织的罗成还不著,卖钱买的素丝归。
徐积《织女》诗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
有陕民值凶荒,母妻之别地受佣,民居家耕种自给。
元好问《夷坚志》
A.农民从事商业活动成为社会大趋势
B.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C.雇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D.社会经济基本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答案】B
【解析】
从表中史籍记载可以看出,宋代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商贩、小手工业者、雇工,表明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故选B项;材料在农民从事商贩、小手工业者、雇工是农闲时的兼业行为,不是社会大势所趋,故A项错误;C项表述与表中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和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经济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故D项错误。
选择题
据记载,唐代实行严格控制土地买卖的"均平占田"政策,而宋代则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此变化
A. 导致了宋代财政的积贫
B. 加速了自耕农经济的壮大
C. 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 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规模
【答案】C
【解析】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政府的土地政策也随之改变。
唐朝严格控制土地政策到北宋时期不再限制土地兼并,正是由于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结果,C正确;导致了宋代财政的积贫并不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结果,A错误;材料中土地政策的变化并不会加速自耕农经济的壮大,B错误;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规模是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结果,D错误。
选择题
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
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显示北宋时期官民的着装有严格的规定,南宋时期普遍出现“衣冠更易,不体旧规”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等级观念的变化,体现在服饰变化上,故D项正确。
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的地位十分低下,A错误;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B错误;理学盛行是压抑人的个性需求,不会促进人的思想解放,C错误。
选择题
有研究表明,北宋“开封的人口在百万以上,坊、市制度已被打破,工商业者临街开店,大小商号鳞次栉比,有6400余家”“实行禁军制,都城地区集中了80万禁军,军器监拥有工匠八千五百人,杂役兵超过一万人。
”这反映了
A. 封建剥削异常沉重
B. 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
C. 军队战斗力的增强
D. 政府放弃重文轻武政策
【答案】B
【解析】
材料“开封的人口在百万以上,坊、市制度已被打破,工商业者临街开店,大小商号鳞次栉比”体现的是北宋开封大量的人口出现形成强大的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封建剥削,A选项排除;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C选项排除;北宋的治国方针是重文轻武,D选项排除。
选择题
如果你生活在北宋,下列各项你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江南地区的百姓食用优质的稻米
B.雕版印刷术逐渐盛行,普及
C.西域商人成批贩运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D.农家子弟赴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C
【解析】
宋朝时没有控制西域,所以陆上丝绸之路中断了,不会看到西域商人成批贩运精美的景德镇瓷器,故C符合题意。
ABD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择题
下表是宋代张方平在《论国计事》中对景德和庆历年间商税、酒税和盐税征收的记载。
据表可知,当时
项目
景德年间(万贯)
庆历年间(万贯)
商税
450
1975
酒税
428
1710
盐税
355
715
总计
1233
4400
A.朝廷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商税成为主要财源
【答案】B
【解析】
宋朝景德至庆历年间商税、酒税、盐税均呈增长的趋势,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答案为B项。
北宋时期仍然实行抑商政策,排除A项;商税等税收呈增长趋势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能反映当时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农业等其他税收的数据,不能得出“商税成为主要财源”的结论,排除D项。
选择题
元世祖于中统元年(1260年)印发“中统交钞”和“中统元宝宝钞”。
元政府制定了最早的信用货币条例“十四条画”和“通行条画”;设立“钞券提举司”垄断货币发行;拨足以丝和银为本位的钞本来维持纸币信用;允许民间以银向政府储备库换钞或以钞向政府兑银,同时严禁私自买卖金银。
它说明了
A.中国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元朝统治者大肆掠夺民间财富
C.古代金融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D.元朝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政府制定了货币条例、专门的货币发行机构、准备了储备金、同时也允许民间兑银,由此可见当时金融业发展到了新的水平,选项C正确;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不是元朝,排除A;政府允许民间用纸钞兑换白银,因此说明元朝统治者并不是大肆掠夺民间财富,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选择题
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
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
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
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
B.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 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
D. 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
根据“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
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只重视读书仕宦”的观念,家训逐渐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故B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前后的家训内容的不同,无法体现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前后的家训内容的不同,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选择题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等。
这表明
A. 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 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
C. 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 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答案】D
【解析】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只能说明当时已经有用本姓命名的店铺,但不能说明这种现象始于宋代,故排除A;
B错在了“决定”,这种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题干没有提到雇佣关系,所以没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排除C;以本姓命名是为了使顾客更好的区分店铺,故选D。
选择题
朱熹指出:“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
这种思想主张强调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然和社会都应遵从“理”
D.研究事物、认识规律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一草一木……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朱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以“天理”为准则,故C正确;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研究事物、认识规律,而是强调自然和社会都应遵从“理”,故D排除。
选择题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
A.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中心南移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文化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的中心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化的需求增长,因此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重要内容,从而带动了印刷术的兴盛,说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故选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文化消费是当时民生的重要内容,但不能说明是消费的中心,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印刷术的兴盛,没有涉及手工行业分工的精细化,排除D项。
选择题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是要求国家工作人员要
A. 自我克制,公正廉奉
B. 有所为有所不为
C. 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 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答案】A
【解析】
从朱熹主张“存天理”,以及“官无大小,事只是一个公”,结合所学可知,他要求国家公务人员自我克制的同时,还明确了凡事公正廉洁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是理学对国家工作人员个人行为的要求,B 项过于宽泛不符合题意;材料针对的是官员个人修养和公事处理,不是修养、学习的方法,C项错误;材料对官员在“存天理,灭人欲”方面“凡事秉公”,不是特别针对权贵和君主,D项错误。
选择题
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针对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理学家为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理学,故C项符合题意;宋明理学的理论固然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但这并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根本出发点,故A项不符合题意;“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与题干不符合,故B 项不符合题意;理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不符合题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
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结合课本所学,概况宋朝分别在书法、绘画、文学与戏剧领域取得哪些成就?
【答案】(1)原因: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②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理由:①活字印刷术发明,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3)市民社会趋势: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
文化发展趋势: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
原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宋朝分别在书法、绘画、文学与戏剧领域取得的成就:①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②宋代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还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③宋词繁荣,代表有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等;
④宋代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的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宋代“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等,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特征:根据材料一宋儒“建
构成新儒学体系,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是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
(2)观点:根据材料二“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以宋元时期三大发明的应用和外传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3)趋势:根据材料三的三个层次,可知宋代“市民社会”发展的三个层次,即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
根据材料四中所说文学、艺术和音乐“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可知宋朝文化发展的平民化、通俗化趋势。
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市民社会和市民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成就:根据课本所学,以行书大家、文人画发展、宋词繁荣和南戏形成等为代表介绍宋代书法、绘画、文学与戏剧领域取得的成就。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
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文章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原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
(1)制度:西周:根据“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得出是分封制;秦朝: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朝推行的是郡县制;汉初: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2)作用:根据材料“郡县之制,……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并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稳定、人才的选用、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制度的变革等角度分析概括。
(3)原因:根据“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可概括得出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