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算不上优良。
其实,会食制产生的历史仅一千多年,而优良的分餐制比它古老,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三千年。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外的地上。
现代考古已经发掘到了公元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以及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肘,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
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出现的源头。
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
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还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
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
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
可以肯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
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的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
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遍,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
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
而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不过,在晚唐五代之际,虽然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但还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
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
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
在传世绘画《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也有不少夫妇同桌共饮的场景。
宋代
的会食,由白席人的创设可以看得非常明白。
《东京梦华录》就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职业,下请书、安排座次、劝酒劝菜,谓之“白席人”。
白席人正是会食制的产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
现代虽然罕见白席人,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东道主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
分餐制和会食制都是历史的产物,那种实质为分餐的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防控的关键时期,人们开始思考混用碗筷以及会餐制隐藏的风险。
目前,可以仿照唐代的“大桌分食”。
这种分餐制借了会食制固有的条件,既有热烈的气氛,又讲究饮食卫生,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
(摘自《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光明日报》2020年4月18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会食制不如分餐制优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会食制的历史不如分餐制的历史悠久。
B. 在陶寺遗址发现的迄今所见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指示了分餐制在我国出现的源头。
C. 家具革新促使古代中国人的坐姿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也直接导致了饮食方式的改变。
D. 现代宴饮时,桌面上有代替古代“白席人”作用的东道主,由他负责统一食客行动等事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饮食方式的变化为纬线组织全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多种手法。
C. 文章以《备宴图》里的画面为例,有力地证明高椅大桌的会食方式已在唐代流行。
D. 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分餐制在当下的意义,并引导人们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
”虽是为强调地位尊卑,但客观上也反映了分餐制的存在。
B.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也证明了分餐制在中国历史悠久。
C. 严峻的疫情形势之下,分餐制将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
这既能弘扬中华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
D. 中国古代的分餐制跟西方的分餐制有区别,中国的分餐制是礼仪等级制度的产物,西方的分餐制则有饮食卫生等方面的考虑。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府档案是围绕孔子直系后裔历代衍圣公的活动所形成的文书档案,也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
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私家档案文献。
因档案中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中央和地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大量文书资料,使其又兼具官方档案的性质。
孔府档案表明,居住在孔府的衍圣公凭借大宗主的地位,在家族中建立了严密的宗族组织和管理机构,并通过修宗谱、订族规等方式统管全国各地的孔氏族人,孔氏家族宗族体系之完整、宗法制度之完善、祖训族规之完备,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
孔子世家谱汇集了分散在全国80余处支派的谱系衍变信息和流寓朝鲜半岛的孔氏族人的世系信息,其对于考察孔氏宗族繁衍、迁移、发展和影响等,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崇儒尊孔是历代统治者巩固和强化统治秩序的手段,孔子直系后裔也因之被扶植成为拥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
朝廷与孔氏贵族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这在孔府档案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
明清帝王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对孔子后裔或优免差徭,或置官封爵,或赐土赐民。
这固然表明国家对孔子学说的尊崇和对孔子后裔的优待,但也是出于强化国家思想的需要。
孔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地主庄园,保存了成序列的土地文书,包括不下10万件的各种土地执照、纳税和过割凭证等。
这些文献信息,为研究明清以来的地权分配和转移、土地买卖和经营、租佃制度及其变迁,以及农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对探索中国古代基层社会实态和演变轨迹具有重要价值。
孔府司房日用账簿、收支款项账簿等,也为探究明清及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商业贸易网络、物价和生活水平及其变迁等,提供了全面而原始的记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孔府档案的价值也日渐凸显,它不仅保留了作为道德规范存在的族规家训,还记载了族人弘扬孝道、敦睦宗族、彰显忠义的言行事迹,其中可资弘扬家风、传承家训、承继家史的资料,无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思想宝库。
“诗礼为本”是孔氏家风的基本精神。
从孔子对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到明太祖对孔克坚“多读书”“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的劝勉,到嘉庆对孔庆镕“好生读书”“祭祀要虔诚行礼”的嘱托,再到各地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科第、贵教子”的规定,无不说明诗礼传家的理念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风,对于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选自姜修宪《孔府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删改)
4.下列关于“孔府档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私家档案,孔府档案是国内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重要文书档案文献。
B.孔府档案因大量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官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文书资料,所以兼具官方档案的性质。
C.孔府档案中记录的国家尊崇孔子学说和优待孔子后裔的相关内容,与历代统治者崇儒尊孔密切相关。
D.孔府档案日渐凸显的价值,在于它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内化了孔门世代相传的诗礼传家的家风。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衍圣公凭其地位在家族中所建立的完整的宗族体系、完善的宗法制度和完备的祖训族规,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
B.为了强化国家思想统治,明清时代帝王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
C.那些保存在孔府档案中成序列的土地文书,为研究明清以来农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
D.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科第、贵教子”的规定,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孔子世家谱中能够窥见孔氏宗族的变迁和影响,因此,孔府档案在考察宗族历史变迁方面有其自身的参考价值。
B.当孔子直系后裔被扶植为拥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时,朝廷与孔氏贵族之间才有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
C.要探究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物价和生活水平等,可以参考孔府档案中全面而原始的孔府司房日用账簿等的记录。
D.从孔府档案中记录的明太祖与孔克坚以及嘉庆与孔庆镕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明清时孔府与朝廷之间有着往来。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小胖,跟上!
麦子
在一个春日的黄昏,爷爷将将周小胖带回了家。
看到周小胖的第一眼,我和爸爸妈妈都吓了一跳: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
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周小胖。
除了它瘦得可以数得清的一根又一根的肋骨外,还因为它怯怯而茫然的眼神。
经过大半年的调养,周小胖居然慢慢“胖”了起来,皮里有了肉,骨头隐进了肉里,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
爷爷暗地里为此得意,常带着欣喜的目光,默不着声地看着周小胖,就像他曾看着我那样。
在第三个年头,它的右眼突然蒙上了一层白翳。
爷爷找来兽医,说是已经太迟,无法手术。
就这样,本来就有些难看的周小胖成了一只独眼狗。
独眼的周小胖除了像从前一样,常在房前屋后瞎转悠外,还常随在爷爷的后面,像保镖似地跟着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的记忆越来越差。
一开始是忘带家里的钥匙、忘关水龙头之类的小事,但慢慢地连熟悉的路、熟悉的人也开始模糊。
那时,爸爸妈妈忙着镇上新开的饭店,而我要上学,家里就常常只剩爷爷和周小胖。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回家后四处都没见着爷爷,而候在院前的周小胖看见是我们,似乎也很失望。
“小胖,爷爷呢?”妈妈责问。
周小胖茫然地看着妈妈。
它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
后来,李婆婆告诉我们,说看见爷爷在岭上将周小胖撵回了家。
我们开始找,可是没有找到。
很晚的时候,我们才回到家里。
“周小胖,爷爷不见啦!”回去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等候我们很久的周小胖狠狠地踹了一脚。
“汪——汪。
”这一次,周小胖好像听懂了,呜咽地叫了两声。
过了一会儿,妈妈端食给周小胖时,却发现它不见了。
“人不见了,连狗也跑了。
”妈妈急得直掉泪。
“是不是周小胖去找爹了?”爸爸猜测。
于是,我们又拿上电筒,沿着大道,重新开始寻找。
我们一路走,一路叫着爷爷和周小胖。
大概过了三小时,我们借着月光、电筒光,突然发现对面的山坡上行来一人一狗。
正是爷爷和周小胖!
原来,爷爷早上准备去亲戚家,没想到遇上一熟人,唠叨了几句,就又给迷路了。
因为,走的是人迹罕至的山路,所以一直没有人发现,直到周小胖将他找到。
自从发生这事后,爷爷走到那里,周小胖就跟到那里,无论爷爷怎么吼它、赶它,都死乞白赖地跟着。
那年的暑假,在炎热的八月,妈妈和我带着爷爷,还有周小胖到爸爸开的饭店。
因为客人多,我和妈妈忙着招呼客人,爷爷和周小胖在门口坐着。
过了一阵,突然有人叫我们,说爷爷上了一辆中巴车。
“周小胖呢?”我们问。
“跟在车屁股后撵着。
”
爸爸忙骑着摩托车朝报信人说的方向追去。
追上周小胖时,它已经累得不行了,嘴里甚至吐出了白沫,看到爷爷下车的瞬间,它居然一下趴在了地上。
过了几天,它又恢复过来,只是左后腿无缘无故就给瘸了。
以前它总是跟在爷爷的后面,“追车事件”后周小胖就绕到了爷爷的前面。
它领着爷爷去菜地,领着爷爷去看庄稼,带着爷爷去村尾的樟树下乘凉,或是岭上晒太阳。
这个时候的爷爷就像一个小孩子,周小胖走到那,他就跟到那,一如从前他走到那,周小胖跟到哪。
后来爷爷住了几次院后便卧床不起了。
陪伴爷爷的除了电视、收音机,便是周小胖了。
爷爷是在一个栀子花开的清晨离去的。
爷爷走的最后一刻,不是爸爸妈妈,也不是我陪在他身边,而是周小胖。
爷爷去
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
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
周小胖没有了从前的生气,更加木讷,更加绵沓,走路也缓缓的,而无论多么软滑的食物都会在它的嘴里停留很久。
过了一段时间,周小胖不知怎么找到了山坡上爷爷的坟墓。
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
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爷爷是走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而周小胖是走在一年后的金秋。
它在我们家一共待了整整11年,我们一直不知道它真实的年龄,我们只是知道它寿终正寝。
(选自《意林》,有删节)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在动物权益日益得到尊重的社会背景下,“我”全家早已把“周小胖”看作家庭的成员之一了。
B. “我”全家对“周小胖”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可以从他们对“周小胖”的这一称呼上看得出来。
C. 作者采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将“周小胖”的忠诚展示得淋漓尽致,“周小胖”不愧为一只“义”犬。
D. 本文故事情节并没有多少大起大落,而是娓娓讲述了人与狗相处的故事,主题十分温馨而美好。
8. 文章以“周小胖,跟上!”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9. 文章开篇,详细描述了“周小胖”刚来时的囧样,有何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
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
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
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
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节选自《赤壁赋》)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B.泣孤舟之嫠妇泣:哭泣
C.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坐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
1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苏子愀然/何其然也
B.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耳得之而为声
C. 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 寄蜉蝣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赤壁赋》是一篇“文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层层展现出来。
B. “壬戌”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示的纪年方法。
“既望”是农历的每月十六日,“望”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C. 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典出《诗经》;“美人”典出《离骚》,古人常用来作为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 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在本文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1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境。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为下文生发感慨作了很好的铺垫。
B. 第二段紧承上文,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所谓启下,就是通过描写洞箫之悲引出第三段的“客曰”。
C.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先用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再用英雄典故抒发人生
的虚无和悲观,解释了“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
D.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表现出他宏大的宇宙意识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B.上片秋景之黯淡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非常契合;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
C.词人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为思乡怀旧步步铺垫,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
D.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
16.整首词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
自我徂尔,______________。
(2)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
(3)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余佩之陆离。
(6)子曰:“《诗》三百,___________,曰;‘思无邪’。
”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不逾矩。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座谈会上发言的部分内容,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毛病,请指出有毛病的句子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今天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人生体验座谈会,下面我就“自信与自卑”谈谈看法。
②虽然自信与自卑只是一字之差,但两者的心态却完全不同,结果也截然不同。
③不仅自信是自信者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更是对自己所追求目标的执着,所以我认为自信是成功的重要秘诀。
④人们有了它,就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⑤自卑却与自信不同⑥它往往表现为自卑者对自己的长处认识不足,而将别人的优点看得过多、过重,于是就产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⑦有些平时成绩很好的同学在大型考试中考不出好成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够相信自己造成的。
⑧我的发言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尊长以及各位同学的聆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目前在我国,影视作品中对吸烟行为的呈现仍较为普遍,②影视行业尚未形成普遍性的“禁烟”乃至“控烟”共识。
③根据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④和十年前相比,尽管在吸烟镜头的个数、时长方面有所减少,⑤但我国的影视剧内容中吸烟镜头比例依然至少为86. 7%以上。
⑥在这种背景下,让青少年远离烟草和电子烟是控烟的关键。
⑦而在“00后”成为影视行业新的主流受众后,⑧如何在内容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传达正确的健康观念,⑨特别是能否在青少年群体中树立“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是决定我国未来控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0月29日傍晚,扬州市区文昌中路与大学北路交叉口,环卫工人姜师傅驾驶的电动环卫车左转时撞上了韩先生的价值300多万元的兰博基尼轿车。
据估计,兰博基尼轿车的维修费用超过十万元。
了解到车辆维修的费用,姜师傅惊得张大了嘴巴。
回过神来后,姜师傅忙不迭地给轿车驾驶人韩先生赔不是:“我刚刚着急左转撞了你的轿车,责任在我。
”韩先生看着姜师傅慌乱无助的眼神,当即对事故处理交警表示,对方生活不容易,发生事故也没有推诿,就不追究对方责任了,自己承担维修费用。
这个案例,给很多人上了一课。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