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1)纵观中国的儿童动画影视发展历程,对“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是一以贯之的。
随着儿童动画影视被市场经济化浪潮裹挟,“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放在了“产业化”视角下进行,衍生出了“全龄化”的营销特征。
儿童动画影视在关注创作重心的同时要兼顾市场效益,而作品的受众市场定位是不具备经济能力与消费主导权的,于是渐渐被儿童影视动画发行认可的“全龄化”网络营销方式脱颖而出。
在模糊了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的新媒体平台上,“全龄化”网络营销正在带来一种新的“童年的消逝”。
(2)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本是生理与心理双重循序渐进的过程,童年时期对世界与社会的认知往往具有幼稚与天真的特点,而成年则对应的是稳重与成熟。
(3)如此一来,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则可以抽象为一个由“缺”向“足”补充的过程,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与经验,弥补了之前的不足,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与反思进行沉淀,如此才能将“缺”填补得更为稳固牢靠。
而这个补缺的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更多的是来源于各种媒介渠道提供的信息。
(4)伴随着电子媒介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当下移动端集成媒体的普及,儿童通过屏幕获得的信息成为其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的主要来源。
但受制于儿童对于复杂文字信息阅读的困难性与阻碍,动态影像尤其是动画成了儿童了解和认识世界最简单直接的符号载体——“儿童倾向于先用图像进行思考”。
(5)但随着市场产业化对儿童动画影视领域的渗透与改造,即便基于“儿童本位”创作的动画影视作品,仍需面向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进行营销,以实现市场经济效益目标。
(6)于是,伴随着针对经济主导群体——成人的营销,儿童对于该动画影视的第一印象便来源于营销所塑造的感知。
如2022年上映的院线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其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打造了同人物但不同主题的系列小剧场,其中点赞数最高的两条短视频主题分别为“理想男友”“好身材”。
过于成人向视角下的内容营销,忽略了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并非只会面向青少年与成年用户,恰恰相反,其产品的动画属性会经由平台的算法机制推荐给被打上标签的儿童用户群体。
如此一来,儿童接触并被营销内容中呈现的成人话语下的认知所影响,成为儿童动画影视成人话语营销的被动接受者。
缺少相应话语与经验影响的经历和经验铺垫,使得儿童的心理会在“自身的幼稚”与“获得的成熟”间产生割裂。
而当下互联网营销与儿童动画影视全面融合渗透,将带来童年被催熟的社会议题隐忧。
(7)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正在将“儿童”与“成人”的概念相互贯穿融合,并在当下逐渐涵化整个社会的审美趋向与接受感知。
对于“童年”,社会一方面强调包容,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延伸“童年”的包含范围与特征——当下“童年”时期的儿童,是有成人倾向的儿童,是将儿童与成人相结合、具有成人视角期待下的儿童概念。
(8)在这种认同概念趋势的影响下,儿童对自身的身份认知也产生了偏差,并在社会与长辈的教育指导下,接受大众认知观点中的“儿童向适宜作品”。
产品与营销模糊的受众定位,让儿童不得不去努力理解成人语态营销下的深刻内涵,出于这种理解动机,儿童将成人身份的认同优先级放在了儿童身份的认同优先级之上。
这样会使儿童刻意模仿成人的话语和行为,出现儿童自身的童年身份认同危机,并伴随着社会认识下对这种趋势“代表儿童成熟”的错误理解,让全龄化营销下的儿童与成人身份模糊加剧。
(9)儿童通过网络新技术媒体,可以接受新的信息与思想,从而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将决定儿童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准则,在之前学者将这种儿童加速了解社会行为准则形成思维方式的行为,肯定为积极意义的儿童社会化进程,强调如此有助于儿童个性的不断成长。
(10)但在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创作领域,创作者得到公众默许,对于儿童和成人言行特征的模糊影响,将动画影视的角色放在了一个个标准模板下进行创作,将童年包装成为成人化视角下呆滞的景观记忆与社会共识光景,将儿童原本旺盛的生命力放到规训后的模板中。
如2020年撒档、2022年1月1日重映的院线动画电影《木兰:横空出世》,其表现手法同样可以看作是对传统人物IP的一次重塑,并利用网络新媒体,与实时热点迪士尼出品的、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版《Mu-lan》进行联动。
但在内容营销中,《木兰:横空出世》将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形象包装成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帼英雄,而在动画产品本身,却被观众调侃为“讲述了花木兰与异域王子的爱情故事”,形成了营销与产品的真假错位,导致上线仅一天口碑崩盘后迅速撤档。
分析该案例的风险原因可知,重点在于对传统IP的改编与内容营销行为,忽略了颠覆儿童动画题材传统认知的接受度,以及成人化改编下动画人物的角色是否成立的问题。
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偶像恋爱是真,家国情怀是假”畸形创作理念下的花木兰形象。
在后续的儿童动画影视创作中,成人视角先行的强加理念会带来动画角色塑造中的错位感,“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在这种错位中会产生畸变趋势,导致儿童动画角色中一个个“小大人”形象的存在越来越普遍。
(节选自《轻舟难载许多愁——儿童影视化网络营销下“童年的消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是由“缺”向“足”补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主要来源于各种媒介渠道提供的信息。
B.儿童倾向于先用图像进行思考,对复杂文字信息阅读存在困难,于是动态影像尤其是动画便成了其了解和认识世界最简单直接的符号载体。
C.儿童成为动画影视成人话语营销的被动接受者,很容易使儿童的心理在“自身的幼稚”与“获得的成熟”间产生割裂。
D.儿童通过网络新技术媒体,接受新的信息与思想,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这对儿童社会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儿童个性的不断成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敌不过市场经济化浪潮裹挟,“全龄化”网络营销方式被儿童影视动画发行认可并脱颖而出。
B.论证过程中适时运用比较专业的词语或短语,适时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动画电影为例证,让文章的阐释既显得专业又不乏生活气息。
C.当下的儿童动画影视正在将“儿童”与“成人”的概念相互贯穿融合,但作者认为童年是幼稚与天真,成年更多是稳重与成熟,不可过度融合。
D.文章将动画电影《木兰:横空出世》和真人版《Mu-lan》进行对比论证,营销与产品形成真假错位,导致上线仅一天口碑崩盘后迅速撤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动画电影《哪吒》打造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爆款口号话题,并将哪吒与“反叛”、“不信命”这种带有强烈的年轻人语态的情感词汇捆绑。
B.《啥是佩奇》避开儿童群体,将影片创作目标受众转向成人观影群体,建构出父子情与祖孙情的三代家庭
情感,更容易使成年受众群体产生共情。
C.儿童动画电影《我的老婆是只猫》故事内核是儿童思维与亲子关系,却被全龄化营销包装成“兽娘风”,并另外赋予了“社会地位强弱关系链”等主题。
D.《大圣归来》的“自来水”们有意将维护该片的口碑和舆论形象作为维系社群团结的共同任务,最终实现了对影片的口碑营销传播。
4.文章第(6)段的举例论证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儿童影视化网络营销下新的“童年的消逝”具体表现在哪三个方面?(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沉淀的艺术和我的沉淀
铁凝
先前,每当我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就想起一种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
这个莫名其妙的联想悠远而顽固。
自那时起,我面前便常有几张林风眠画册的散页:一种发黄的卡纸,16开大小。
纸上有瓶中的花、水中的天、天中的水,也有淡淡着色的仕女。
①后来我才懂得,这是一种出版规格不高的出版物。
这几张散乱的画页,竟伴着我和我的家,几经周折幸存到今天。
在家中的书画连连失散,又常常被筛选着作为废纸变卖的岁月中,我不知它们怎么留存了下来。
有一次我面对这几页越来越黄的纸问父亲,一定是他精心保存下来的吧。
他说,并非。
他说先前他并不喜欢林风眠。
他说的先前自然是青年时学艺术的他。
他甚至告诉我,在展览会上他们面对林风眠的原作,都很不以为然。
那时他们正学着一种很是被青年称道的画风,那画风始于苏联的契斯佳科夫和列宾,人们称之为“苏派”。
青年人喜欢苏派写实的魔力,喜欢它笔触和颜色的“帅”劲儿。
而林风眠却被青年人、被艺术界冷落着。
“现在呢?”我问父亲。
“②现在当然不一样了。
”
这“不一样了”便是对林风眠的认可吧。
这或许就是艺术的沉淀和我的沉淀的道理。
我不知他人认识林风眠,是否都经历过由不认可到认可的过程,但这位艺术大师对于我,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虽然我不是位造型艺术家,没有受过苏派写实主义的影响。
我常想,是什么原因使我认可了林风眠的,而这,明明是在我于纽约、于奥斯陆欣赏了许多大师的杰作之后。
那时我站在伦勃朗、梵高、蒙克的作品前,想到过许多中国艺术家,但还是没有林风眠。
去年在北京,路过中国美术馆,偶见林风眠画展的广告,③便信手买得门票走了进去。
不知为什么,眼前的林风眠突然变作了另一个人。
我熟悉的那几张瓶中花、水中天和仕女们都在,在这里却变得光彩照人起来,一时间我心情激荡甚至胜过了在纽约、在奥斯陆的博物馆里。
如果我对前者的激动里包括了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那么现在分明是受了一种光彩的照耀,因为墙上的作品实在是发着光的。
几天后我回到家,连忙又翻找出那几张发上黄的卡纸,那几张印刷品也突然新奇起来。
我从未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我已懂得林风眠了。
但我完全可以说,林风眠的画分明已和我有着交流了。
任何艺术作品(文学也一样)都要被历史做些沉淀的。
在艺术作品本身正经历着沉淀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正经历着沉淀。
经过了这种沉淀,读者和艺术、艺术和读者才走到一起来,这又仿佛是艺术对你的
认可。
林先生创作最旺盛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那时中国文艺界正经历着风风火火,而林先生的家门却总是紧闭着,紧闭到你“叩其门才轻轻地启开一条缝”。
有人说这是林先生的与世隔绝,又有人说并非如此,因为他的艺术主张一开始分明就希望遥领世界的回声。
为此他还崇尚过法国属于表现主义激进派的画家卢奥,创作过像《人道》《痛苦》《悲哀》那样直面人生的油画巨作。
我想,林先生的“关门”,大约是为着关住他那一份不受世俗干扰的情感吧。
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时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去领略宇宙领略一个时代;有时却要把门关得紧紧的,让眼睛只盯住你眼前那一方白纸。
这是不是林先生的一生?林风眠也曾“开门”,那时他连最普通的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小河都百看不厌;连最没意思的电影他都认为“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就有趣”。
待到林先生关上门时,门就久叩不开了。
几年前,孙犁先生在读过我的一篇小说后曾有封信给我,那封信竟成了人们研究我那篇小说的经典。
孙犁先生在信中述说了他读我那篇小说的愉快,他说:“我想:过去,读过什么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
”
孙犁先生的信,才诱发我又找来了《赤壁赋》。
仔细读来,果然也萌生了几分“感觉”。
原来你懂了“七月既望”便是七月十六日,你懂了“桂棹兮兰桨”便是桂木为棹、木兰为桨,并非懂得了《赤壁赋》。
是孙犁先生提醒了我,原来《赤壁赋》里还有愉快。
我不断领略着《赤壁赋》所给予我的新意,直到不久前在收音机里听到著名播音员夏青的又一次朗诵,才恍然大悟:在这十几分钟的时间里,④原来自己是经历了一场身在宇宙间的沉浮,而给予我生命和力量的,又分明是这个变幻无穷的宇宙。
却原来,天地之间“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至此,难道你真不能生出些纯净的愉快吗?
我永远也不会不自量地将我的小说与《赤壁赋》相提并论。
在一个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名篇面前,我只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
然而,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每一次有意识地阅读和欣赏,便有一次对自己的沉淀。
这也便是一幅瓶中花、一幅水中天、一幅天中水、一个看似其貌不扬的仕女越来越灿烂的原因,这个沉淀下来的你,其实是靠了它们的造就。
我面前还是这几页散乱发黄的卡纸。
(选自铁凝《隐匿的大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瓶中花”“水中天”和“仕女”是代表林风眠的作品,前后三次出现暗示我对林风眠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
B.父亲年轻时喜欢苏派写实的魔力,喜欢它笔触和颜色的“帅”劲儿,从侧面表现林风眠作品在当时的社会不受欢迎。
C.我领略《赤壁赋》给予的新意,最后恍然大悟生出的“愉快”和苏轼在《赤壁赋》中“于是饮酒乐甚”的“乐”内涵是一样的。
D.文章最后一段并非简单重复,读来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这段看似平淡的文字其实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主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①用“后来”一词连通了过去和未来,带着一种追溯感,表现自己对林风眠画作的不理解。
B.句②语意上是对上段文字的回答,但单独成段,是为了突出父亲对林风眠态度的变化。
C.句③中“信手”这一举动带来了我对林风眠认识改变的契机,看似随意,其实是我内心改变的外显。
D.句④中“沉浮”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听到夏青朗诵苏轼的《赤壁赋》时所受到的震撼以及获得的力量。
8.文章画横线的句子说“我从未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我已懂得林风眠了”,你认为作者读懂林风眠了吗?请简要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篇散文的后半部分跳转到作者重读《赤壁赋》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王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此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
吴王信用嚭之计。
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
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
’此商之所以兴。
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
子胥临行,谓其子日:“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
汝与吴俱亡,无益也。
”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材料二: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
子胥、种、蠡①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勾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
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②、泄冶③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
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④,子复雠,礼也。
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
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怒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
勾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
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
(节选自苏轼《论子胥种蠡》)【注】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
②宫之奇:春秋时期政治家。
③泄冶:春秋时期陈国大夫。
④不受诛:罪不当诛。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有颠越A不恭B劓殄C灭之D俾无E遗育F无使易G种于兹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爱信越殊甚”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意思相同。
B.“汝与吴俱亡,无益也”的益与《师说》“圣益圣,愚益愚”的“益”意思不相同。
C.属:嘱咐,与《赤壁赋》“举酒属客”的“属”字意思不相同。
D.安:哪里、怎么,意与《鸿门宴》“卮酒安足辞”的“安”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王阖庐与越国交战失败受到重伤,临死之前希望太子夫差能够不忘勾践杀父之仇,夫差在父亲死后重视习射,两年后大败越国。
B.吴王夫差出师北伐齐国的原因觉得齐国国风不正,新君主不够强大,但是伍子胥不赞成,吴王不听,渐渐疏远子胥,越来越听信重用伯嚭。
C.伍子胥三次进谏无望之后,预见到吴国即将灭亡,让他的儿子投奔齐国,然后再找机会报答吴王当初的知遇之恩。
D.苏轼认为作为人臣多次直言进谏,君主不采纳,臣子要不要离开,跟臣子和君主、国家的关系有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王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勾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伍子胥的“三谏”,“三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苏轼对扬雄“以三谏不去为子胥之罪”的言论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喜雨呈吴按察①二首(其二)
刘过②
黄鹤山前雨乍过,城南草市乐如何?
千金估客倡楼醉,一笛牧童牛背歌。
江夏水生归未得,武昌鱼美价无多。
棹船亦欲徜佯去,古井而今淡不波。
【注】①按察:按察使,古代地方官职。
②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紧扣题目中的“喜雨”二字,先写黄鹤山前一阵大雨刚过,后写集市的欢乐。
B.诗的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对首联进一步展开描写,呼应题目中的“喜”。
C.诗的颈联承首句“雨”字而来,大雨过后,江水上涨,想到武昌鱼美价不高似乎也可以停留于此。
D.诗的尾联表达乘船离去归乡之意,是因为想起家乡的那口古井,遏制不住思乡之情。
16.柳永的词《望海潮》是赠两浙转运使孙何之作,本诗是诗人呈吴按察之作,这两首诗词在写作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神地写出日出时云彩的变化。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列举左丘明、孙膑不被重用,转而著书的例子,暗示自己著书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照花林皆似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唐宋时期有好多这样的作品,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使用了这样的手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们A____________不在接触电离辐射,除了天然辐射,(甲:)。
在人工辐射的众多来源中,医学放射检查和治疗无疑是最为显著的一环。
其中X射线装置是最主要的电离辐射来源,各类检查手段都会用到。
如X射线检查、CT检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钡餐造影及灌肠检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做这类检查或治疗就会因电离辐射而生发染色体畸变。
通常一次放射检查的放射剂量低于100mSv,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显著影响。
在无法避免与辐射源接触的情况下,(乙:)。
比如,佩戴辐射防护服、防护眼镜等,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将电离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影响降到最低。
我们不必对“放射”B____________,而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它。
不过,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环境的放射工作人员,(丙:)。
因为淋巴细胞对电离辐射非常敏感,即使辐射剂量很小,也可能引起染色体畸变,所以染色体畸变率常用淋巴细胞来测定。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
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南塘将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的翘起的瓦檐,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
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一并收入。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
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