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届中央常委到上海拜谒党的一大会址、到浙江嘉兴 南湖瞻仰红船。总书记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 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 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在嘉兴南湖,他特别 重申了“红船精神”,指出,这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 神,全党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红船精神”,如何弘扬?
答案:B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
魅力。 源远流长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文字是 文化 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
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标志 。 (2)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 重要见证 。我国
2.春秋战国时期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 雏形 。 3.秦朝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 具有 划时代 的意义。
4.汉代
儒家学说 确立了至尊地位。
5.隋唐时期
进入了气度恢弘的 全盛 时代。
6.宋元明
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产生了 宋明理学。
7.明清时期
开始面临 西方工业文明 的冲击。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知识升华 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1)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 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国外文化的优秀传统,以我为 主,为我所用,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答案: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 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 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 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 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解析:本题是意义类题目,设问限定了考查文化生活知识, 回答本题必须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汉字是中 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 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汉字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 介,处理好这一系列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 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等方面分析。
本单元是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逻辑延伸,具体讲述中华 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核心问题是“怎么看”。教材分别 从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和培 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等方面,从静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 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聚焦一 重温经典诗词,弘扬优秀文化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在 2018 年春节期间连续
(3)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 求,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文化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 和作用
殷周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
(发源) 保民”思想
的影响
春秋战国
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初步形成)
的雏形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
秦(促进)
化的发展
的意义
汉(发展) 确立了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题目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亦 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飘逸,以此激发观众的参与性, 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透过 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诗词大会》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征?
聚焦二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 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
问题探究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近代衰微的主要原因。 (2)中华文化将如何续写更加壮丽的诗篇?
答案:(1)内部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外部原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 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原因 (1)经济、政治原因:经济是基础,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纵观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其繁荣 时期无不是政治稳定、民族统一、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 (2)文化原因: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自身 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在这些时期,中外经济、文 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能够广泛吸收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 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实。 (4)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谈谈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样 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史官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史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 (3)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 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 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播出。《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 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 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组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 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 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 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背景材料 材料一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曾说: “天下没有别的国家的文字 3 000 年以后 还可以看得懂,汉字可以。”汉字起源于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考古学家在六千年前刻画在陶器的符号上 发现了文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大部分都是用汉 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历朝历代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问题探究 (1)上述与中华文明同时代的古老文明有什么共同点? (2)与其他古老文明创造的文化相比,中华文明中孕育的中华 文化有什么特点?
答案:(1)它们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是最终 都没有延续至今。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始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知识升华
1.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期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2.全面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深刻理解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了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深入思考如何再创中华文 化新的辉煌。
古代辉煌的历程
1.殷周时期 天命神权 思想、“ 敬德保民 ”思想,对早期中 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隋唐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 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
(全盛) 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时代
宋元明 (延续)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在史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
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成就巨 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
大,并产生宋明理学
社会影响较大
明清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
(面临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 冲击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随着中国 封建统治 的日渐没落和西方 近代工业文明的巨
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只有在 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和 马克思主义 的指引下,
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 全面 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 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 时代性。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 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 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 “灋”从“ ”(zhì),“ ”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 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 “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 “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 意义。
典题印证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中国与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一起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化
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A 项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 华文化思想的雏形。B 项正确,秦朝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C 项不符合题意,隋唐时期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 时代。D 项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冲击。
背景材料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 6 000 年的人类 历史上出现过 26 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 化是延续至今且从未中断的文化。 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处于同一时代的古老文明:公元前 3 500 年, 两河流域率先进入文明时代。但随着波斯人的入侵,巴比伦王国灭亡, 其文化传统也渐渐消失,两河文明最终湮灭;古老的印度文化因雅利安 人的入侵而雅利安化,已并非古印度文化原貌;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 大而希腊化、因凯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入侵而伊斯兰化,希腊、 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
背景材料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 列,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以儒 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 造船等等,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近代,中华文 化走向衰微。今天,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文化史册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华文化 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诗篇。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 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 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 形,“ ”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 “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 关系的意义。
材料二 我国古代统治者大多取法先王,坚持以史为鉴的态 度。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修史。这就需要设立史官。我国的史官 之设,一直可以上溯到上古时代,甲骨文主要就是史官对帝王言行 的记载。夏殷时期就已设有太史令。传说中造字的仓颉就是黄帝的 史官。由于这些史官的记录,中国的史书典籍规模之大、存量之丰, 世所罕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中 国的二十四史就是最好的见证。
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 传的重要
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见证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
意义 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记载下来,将丰富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的史料积累起来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规模之大、存留之
特点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丰,为世界所仅有
典题印证 (江苏高考节选)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 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 2014”活动 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 高度关注。
(2)中国古代史官的设置,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 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这些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 要见证。
(3)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 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知识升华
比较汉字和史书典籍
汉字
史书典籍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 是中华文
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 化一脉相 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