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戏剧的文学性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通过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
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
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立起来了不等于“立得住”,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不等于“传得开”,更遑论“留得下”。
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即多为“命题作文”,但最后保留下来的戏剧,叙事技巧高超、深刻发现挖掘了人性、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
它们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的原因,是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
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
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
可以说,剧作者思想的高度、人文情怀的高度,决定其提炼人物的高度。
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
(摘编自冯俐《动人的是文学的“精神”》)材料二: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
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
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
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
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
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
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
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
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
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
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
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
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
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材料三: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
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已思维模式。
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
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
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
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
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
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
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
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已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
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
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
(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材料四: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摘编自王旭晓《美的奥秘》)
1. 下列对材料一“戏剧的文学性”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戏剧的文学性,不仅需要华丽的台词,更需要剧作家借助独特的戏剧情境、引人入胜的故事,发掘出独特的人性,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B. 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过于依赖“主题当家”而“文学退位”,即使有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也未必获得认可而流传于世。
C. 古希腊戏剧多是国家行为的“命题作文”,但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戏剧,凭借其舞台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流传至今并被不断排演。
D. 《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并不在意作品的“创意”“立意”,而是凭借剧作者思想和人文情怀的高度提炼出人物的高度。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戏剧主人公多为小人物,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因而西方悲剧表现强者与强者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表现弱者与强者的冲突。
B. 中国古代戏剧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西方的悲剧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二者都有
悲剧性,都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都可以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
C. 中国和西方社会分别以群体和个体为本位,前者强调向内调和而后者强调向外扩张,这使得前者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而后者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
D. 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就如《窦娥冤》的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具有鲜明个性,抗争异己力量,就如《哈姆雷特》的主人公。
3. 下列选项,其性质不属于材料四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 《与妻书》中的妻子是悲剧人物,她夫妻恩爱且怀有身孕,而丈夫却决心以身殉国而给她留下一封遗书。
B.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悲剧人物,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最终在家家户户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是悲剧人物,他面对高俅、陆谦的陷害与追杀一忍再忍,最终被逼反抗。
D.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男女主人公是悲剧人物,两人诚挚相爱,却因家族世仇无法结合而最终殉情。
4. 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雷雨》中鲁侍萍与周朴园两人之间的关系。
5. 材料一二三都谈到作品中的人物,三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 C
2. B
3. A
4. ①周朴园造成鲁侍萍的不幸,作为强者的周朴园是悲剧的制造者,作为弱者的鲁侍萍是悲剧的主人公。
②朴素善良的鲁侍萍对周朴园进行了反抗,控诉周朴园自私伪善等不道德行为。
5. ①材料一侧重于塑造独特的戏剧人物形象是戏剧文学性的关键。
②材料二侧重于中西方悲剧主人公身份不同造成悲剧精神的内涵差异。
③材料三侧重于中西方戏剧中人物思想行为因社会影响不同而有所差异。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仅需要华丽的台词,更需要……”错误,原文是“绝不是华丽的台词,而是……”,把“绝不是……而是”的选择关系变成“不仅需要……更需要”的递进关系,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混淆关系。
B.“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过于依赖‘主题当家’而‘文学退位’”错误,原文“中国当代戏剧有很多‘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高分,也有不及格。
有些作品过于依赖‘主题当家’,有的作品‘见事不见人’。
它们的根本问题都是‘文学退位'”可知,“命题作文”也有高低,是“有些作品过于依赖……”,选项扩大范围。
D.“《西厢记》《牡丹亭》和莎士比亚许多作品并不在意作品的‘创意’‘立意’”错误。
原文“很多戏剧作品的‘创意'‘立意'很吸引人,但好的创意不等于好的剧作。
同样的‘母题’由不同的剧作者写出来,品质完全不同。
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在他们之前,同样的故事被前人多次写过,但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学家手上,那些故事才获得了卓越的文学品质,成了经典的戏剧作品”表达的意思是,这些作品在好的剧作者手中成了经典,可见举例这些作品强调的是需要好的剧作,但并不否定“创意”“立意”,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都可以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错误。
从材料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
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可知,“这种悲剧”指“中国古代悲剧”,选项扩大范围;同时,“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被选项转换成“可以提高到”,与原文相反,曲解文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与妻书》是现实中的人物事件,其性质不是文学艺术。
根据材料四“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观点可知,不符合本段所论悲剧。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逻辑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
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可知,二人关系中,周朴园是强者,鲁侍萍是弱者,强者制造了弱者的悲剧,弱者是悲剧的主人公。
根据原文“尽管悲剧主人公……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可知,鲁侍萍对周朴园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了反抗,再细化周朴园的不道德行为,如自私、冷酷、伪善、专制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比较、整合的能力。
材料一谈到作品中的人物时说“完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在塑造‘这一个'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历史、环境、语境等多方面的还原,让‘这一个'从思想的、主题的概念中摆脱出来,以文学的广阔包容和深刻洞察,超越简单的是非评判,使戏剧人物比生活中的人更丰满更丰富,有血有肉地站立在舞台之上,从而成为戏剧文学画廊中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这一个'”可知,侧重谈论的是怎么塑造出“这一个”独特的戏剧人物。
材料二从“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
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
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可知,在人物方面主要谈中西方悲剧中人物身份不同,冲突不同,反抗内涵不同。
材料三中“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已思维模式……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
他们……按照群体意愿行动”,“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
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可知,中西方戏剧人物因为社会形式不同,他们的行为一个遵照群体,一个强调个性,出现很大差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
——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黛玉一一拜见过。
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
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
”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根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络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①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②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③“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④“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Y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
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有删改)
6.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表达王熙凤的夸赞,借夸林黛玉通身气派来夸贾母及其嫡孙女。
B. ②写出王熙凤的悲伤,真心怜惜林黛玉丧母且伤心姑妈不幸离世。
C. ③表现王熙凤的自责,只顾着为林黛玉的命苦伤心而忽略了贾母。
D. ④体现王熙凤的关心,对林黛玉的学习、身体、生活等悉心照顾。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以林黛玉的视角写初到贾府时的所见所闻,也借助其他人的视角来描写林黛玉的形象。
B. 文中“三个姊妹”因林黛玉初到而来与之见面,只用寥寥数笔描写无法窥见其不同的个性特点。
C. 文本介绍贾府人物的写法不同,有详有略,有单独介绍也有集体介绍,人物虽多却不重复累赘。
D. 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相逢时心有灵犀,但表现却不相同,是由于二人身份、经历、性格等不同。
8. 文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方式相似,却表现出二人不同的形象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请以贾宝玉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
6. A
7. B
8. 出场方式:二人出场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形象特点:①借王熙凤自己的笑声和语言,表现王熙凤泼辣张扬、位高权重;②借一阵脚步响和丫鬟的笑语,表现贾宝玉亲切随和、受人喜爱。
9. ①外貌描写,穿着容貌的描写表现贾宝玉的清秀英俊。
②语言描写,告诉贾母与林黛玉相识表现贾宝玉的性格直率。
③侧面描写,借林黛玉没见他之前的心理衬托贾宝玉的个性叛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A.把黛玉夸赞成贾母的嫡亲孙女,既夸赞了黛玉,又夸赞了贾府的三春,这样的夸人方式,讨得贾母等人的喜欢,透过表面看到了本质。
B.表现了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同情和对姑妈贾敏去世的悲伤,但这种悲伤和同情主要是为了表演给老太太、黛玉和在座的人看的,并不是真心怜惜林黛玉丧母且伤心姑妈不幸离世。
C.王熙凤说她只顾着为林黛玉的命苦伤心而忽略了贾母,实则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D.体现的是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另外还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
BCD都是表面上的,都不如A能透过表面看本质。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只用寥寥数笔描写无法窥见其不同的个性特点”错误。
虽然寥寥数笔,仍然能从“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等描写中窥见贾迎春善良、宽厚,贾探春敢作敢当、精明、志高,贾惜春的孤僻、冷漠。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看二人出场的方式:王熙凤出场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贾宝玉出场时,“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二人出场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形象特点:①借王熙凤自己的笑声和语言,“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闻其人先闻其声,表现了她精明泼辣的性格特点;“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众人敛声屏气,恭敬严肃,暗示了她在贾府威重令行,位高权重的身份地位。
②“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作者通过丫鬟的随性活泼,暗示了贾宝玉与下人之间的相处非常友好,是一个十分和善之人,表现贾宝玉亲切随和、受人喜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外貌描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为贾宝玉的外貌描写,穿着容貌的描写表现贾宝玉的清秀英俊。
②语言描写:“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为贾宝玉的语言描写,告诉贾母与林黛玉相识表现贾宝玉的性格直率。
③侧面描写,:“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林黛玉心想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借林黛玉没见他之前的心理衬托贾宝玉的个性叛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材料二: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