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玉米辐射诱变后代效应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辐射诱变后代效应
种质资源是玉米育种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育种家对现有种质资源做了大量研究,选育了不少优良品种,为玉米生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我国仍存在育种用种质基础狭窄问题,改良、创新和拓展种质资源仍然是当前玉米育种的主要方向[1~5]。

理论和实践证明[6~10],辐射诱变育种是一种有效拓展玉米种质基础的途径。

诱变产生的突变率是自然突变率的100~1000倍,可导致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及细胞质突变叶绿体、线粒体等,筛选出自然界尚未出现和很难出现的基因型[11]。

强化辐射诱变技术的利用有望突破玉米育种瓶颈,选育出更加优良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

玉米自交系08和48-2是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选育的近年在生产上利用广泛的优良骨干自交系,组配了川单14号、正红2号等十多个优良杂交种,为西南地区玉米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育种实践证明,这2个玉米自交系具有优良的遗传基础,为此,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利用60γ射线处理08和48-2风干种子,以期从中选育具有利用价值的新系,目前已育成101份新诱变自交系[12]。

本研究以部分诱变系为材料,对诱变系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配合力进行比较研究,进而评价这些新选系的育种利用潜力,为诱变系的进一步改良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被测系2分2组共24份材料,08组以08及其9份诱变系,48-2组以48-2及其13份诱变系,诱变系是在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经150、200和2503个剂量的60γ射线辐照处理08和48-2种子后,由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连续自交3代选育得到的4选系。

以生产上广泛利用的玉米骨干自交系178、郑58、156、169、318、21-、昌7-2、698-3、305为共同测验种108组的测验种不包括自交系156。

08诱变系编号分别为11至19,48-2诱变系编号分别为21至33。

12试验方法2008年冬季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别组配80个即8×1008组和126个即9×1448-2组杂交组合。

2009年春季分别种植08组和48-2组1杂交组合,2组试验独立进行,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单行区,行长35,行距08,窝距05,每行7窝,每窝定苗2株,种植密度49500株2,施肥与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

参照国家玉米区域试验记载和测定标准,每小区选中间10株进行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

田间考查性状吐丝期、株高、穗位高,室内考种性状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粒深、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

13数据处理利用小区平均值对各组合考查性状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组合间差异显著的性状,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模型[13]作配合力方差分析,对材料间一般配合力和组合间特殊配合力差异显著的性状,进一步估算配合力效应,并利用法[14]比较诱变系各性状的配合力与相应基础材料的差异显著性,所有数据均在2003和655上处理。

2结果与分析21配合力方差分析分别对08和48-2及其相应诱变系配制的杂交组合主要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1,除48-2组的粒深外,其余性状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所测性状除48-2组的粒深组合间存在真实差异。

对差异显著的性状进行配合力方差分析可知,08组和48-2组测验种1间的一般配合力方差除48-2组的粒深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2组试验的被测系2组间各性状方差除粒深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08组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方差除出籽率外,其余性状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8-2组除吐丝期、穗粗、秃尖长、穗行数和粒深外,其余性状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2208组配合力效应分析22108及其诱变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以基础材料08各性状的效应值为对照,利用法比较诱变系各性状与08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表2,同一性状不同诱变系的效应值与08存在较大差异。

单株产量方面,08的效应值为-714,有7个诱变系与08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其中,诱变系11、12、15、17、18和19显著或极显著大于08,说明这6个诱变系的单株产量改良效果较好,它们比08更易与供试测验种组配出高产组合;而诱变系16极显著小于08,单株产量效应表现最差;诱变系13和14与08无显著性差异。

其他性状方面,08的吐丝期为030,诱变系13和19的吐丝期极显著低于08,表明诱变系13和19在缩短组合生育期方面得到了较好改良,其余诱变系则与08无显著差异。

08的株高和穗位高分别为-667和-402,诱变系11、12、13、15和19的株高和穗位高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08,它们比08易组配出株型更加高大的组合;诱变系16的株高极显著低于08,诱变系17的株高极显著高于08,而诱变系14和18的株高和穗位高与08无显著差异。

穗部性状方面,08只有穗行数为正向较小值,穗长、穗粗、秃尖长、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均为负值,诱变系12、14和15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6个有利性状上均有3个极显著高于08,在改良杂种后代穗部性状方面比08更具优势,但12的穗行数和14的穗长极显著和显著低于08,有待进一步改良;诱变系17、18和19各有2个有利性状极显著高于08,在改良组合穗部性状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18和19的秃尖长极显著高于08;诱变系11和13分别在改良组合百粒重和穗长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诱变系16穗长和行粒数极显著小于08,其余性状为负值,但差异不显著,改良效果最差。

22208组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组合单株产量分析结果表明表3,80个组合中有41个组合为正效应值,39个组合为负效应值,其中,组合305×14、318×11、698-3×19、21-×14、318×17、305×08、郑58×13和21-×15表现较好,单株产量分别为3879、3749、3007、2866、2737、2446、2391和2015;表现较差的组合有698-3×14、305×18、318×14、318×13和305×17。

以08与8个测验种所配组合的单株产量为分类对照,利用法比较诱变系组合与分类对照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表3,有17个组合与相应分类对照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其中,8个组合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分类对照,9个组合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诱变系与178和昌7-2组配的组合与相应分类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2348-2组配合力效应分析23148-2及其诱变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由48-2及其诱变系各性状的效应值表4可以看出,同一性状不同诱变系的效应值与48-2存在较大差异。

单株产量方面,基础材料48-2的效应值为-193,有7个诱变系高于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