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猝死症”防制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畜“猝死症”防制体会
周冬琼
【期刊名称】《云南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周冬琼
【作者单位】会泽县者海镇畜牧兽医站,云南会泽65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266
家畜猝死症是一种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的疾病,病畜不见任何前期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程一般为数小时至1 d,长的可达2 d,最短仅几分钟,是一种以急性死亡为特征的传染病,一旦发生,将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现将本人在工作实践中所经历的以牛为主的家畜“猝死症”防治体会记述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1年8月,会泽县者海镇三多多村委会二村的家畜,发生一种以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疫病,2002年9月,该镇钢铁、五里牌、中村3个村委会相继散发,2003
年3月份扩散到陆兴村委会,2004年2月底传播到鲁机、阿依卡、七五卡、多发、拖茨、新店子等村委会,老百姓称之为“急死症”、“暴死症”。
据统计,2001
年8月至2004年3月,者海镇家畜“猝死症”死亡牲畜199头(只),其中,牛
132头,猪38头,羊29只。
按当时市场价格,每头牛价值3 100元、每头猪价
值1 500元、每只羊价值800元计算,造成49户农民的经济损失达到48.94万元。
2 发病特点
2.1 流行病学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其中以春季3—5月,秋季9—11月发病率最高,呈散发型,范围广,病初呈区域性分布,随后逐步扩散,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2.2 传播途径
本病新购入或新引进家畜发病率比本地家畜高。
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外源性。
由于市场开放,牲畜流动频繁,外地疫源传入,引起发病。
如钢铁村委会二村农户张某,2002年4月9日从外地购进5头奶牛,年龄在2~5岁,均发病死亡。
二
是内源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会泽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家畜饲养量剧增,村社之间役牛交替使用,为该病的感染、传播提供了机会。
2.3 易感动物
本病危害的家畜种类包括牛、羊、猪,其中以牛危害为重,杂交改良牛的感染高于本地牛,3岁以内且营养状况较好的黄牛发病死亡最严重。
据统计,者海镇2001
年8月至2004年3月,因“猝死症”死亡的牛132头,占发病死亡家畜的66%。
2.4 死亡率调查
该病急性的常来不及治疗即死亡,慢性的治愈可能性稍高,但多数病牛又呈急性经过。
据对69头发病牛调查,急性10头,死亡10头,急性死亡率100%;慢性59头,死亡38头,占64.4%,治愈21头,治愈率为35.6%。
3 诱因及病原
3.1 诱因
据调查,该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误食氟乙酰胺污染的饲草或饲料引起药物中毒;感
染A型魏氏梭菌致发本病,或巴氏杆菌,或致病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严重缺硒、缺
维生素E引起心力衰竭,导致急性死亡;另外与代谢紊乱有关,长期大量饲喂劣质
青贮、氨化饲料,饲料单一,不科学合理添加精料,盲目超量饲喂,甚至没有喂青干草,导致草食性牛胃内酸碱度失调,即乳酸大量蓄积,pH值下降,造成瘤胃内革兰氏阳性菌大量迅速繁殖,引起革兰氏阴性菌大量死亡崩解,释放内毒素,当胃壁损伤或发炎时,内毒素迅速通过瘤胃上皮进入血液而死亡。
3.2 病原
据全国家畜“猝死症”研究攻关课题组病原诊断显示,该病的一种病原是魏氏梭菌(A型占多数、少数为C型和D型)感染;另一种是代谢紊乱,胃肠道正常菌群失调,胃壁及肠道黏膜易受损,释放的内毒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衰竭而死亡。
猝死牛体组织中存在多种致病病原,有A型魏氏梭菌、巴氏杆菌、沙门
氏菌、绿脓杆菌、费氏柠檬酸杆菌、变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有些病料还分离出腐败梭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双球菌。
病毒有粘膜病毒和冠状病毒。
就个体而言,魏氏梭菌分离率为100%,费氏柠檬酸杆菌和绿脓杆菌为59%,变形杆菌和芽孢杆菌为37%,大多数牛可检出两种以上病原;粘膜病毒的检出率为56%,冠状病毒为9%,有43.8%的个体同时检出上述两种病毒。
4 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
4.1 临床症状
牛死前体温迅速下降,呼吸困难,惊恐,口吐白色或暗红色泡沫,腹胀、腹痛,全身出汗,突然倒地,四肢划动,反刍停止,步态不稳,肛门流出白色液体,狂叫数声后死亡。
部分病畜死前狂躁不安,共济失调,叫声嘶哑,角弓反张,听诊心率不齐,瘤胃蠕动迟缓;触诊牛神经敏感,惊厥。
4.2 病理剖检
死后剖检变化主要是全身实质器官出血和小肠出血,瘤胃和肠臌气,胃黏膜脱落、
有出血点,小肠节段性坏死,小肠黏膜严重出血呈红褐色,肠内容物为咖啡色黏稠液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心胸质地变软,胸腔和心包积液,心耳及冠状沟表面有出血斑点,心房室瓣肿大,肝肿大、表面有许多出血斑,胆囊充盈,胆汁稀薄。
脾肿大、出血,呈紫黑色,肺水肿、肺小叶有出血斑,肾肿大、有出血点。
5 疫苗试验
在疫区内先后用牛炭疽疫苗、气肿疽疫苗、牛出败疫苗,对未发病的牛进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进行过预防注射的牛和没有进行过预防注射的牛在同一环境中一样发病死亡,“猝死症”仍没得到控制。
随后,改用魏氏梭菌多联(A、B、C、D)浓缩苗对未发病的牛免疫注射后,获得了理想的保护效果。
6诊断
6.1 临床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魏氏梭菌多联(A、B、C、D)浓缩苗有效等特征,初步诊断为魏氏梭菌病。
6.2 实验室检验
采集两份牛病料,分别送省、市级畜牧兽医实验室进行毒型鉴定,经过肠毒素、细菌培养物毒素和菌株毒型鉴定,确诊本地方以牛为主的家畜“猝死症”为A型魏氏梭菌感染。
7 预防及治疗
7.1 预防
用土霉素片、红霉素片、四环素、维生素C片、小苏打片和磺胺类等药物,对同群健康牛进行药物预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病率;同时,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开展家畜魏氏梭菌多联(A、B、C、D)浓缩苗的免疫注射工作,有效控制了该病对畜牧业造成的巨大危害,最大限度降低了农民的损失。
7.2 治疗
急性病例往往来不及治疗即死亡,对病程在12 h以上的病牛进行对症治疗:
(1)肌肉注射:每头牛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 50~60 mg,安钠咖6~8 g,每天2次;“百菌除”1 g,每天1次。
(2)静脉滴注:每头牛用10%葡萄糖500 mL,安钠咖7~8 g;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地塞米松0.5 g,青霉素2 400万IU;10%葡萄糖500 mL,维生素C 70~100 mL,葡萄糖酸钙60 g;5%葡萄糖500 mL,止血敏5 g。
每天滴注1次。
(3)口服:每头牛灌服增效联磺片8片(首服加倍量)、小苏打片5片,每天2次。
(4)护理:让病畜安静、避光,按时饮水、饲喂。
用上述方法对38例慢性型牛“猝死症”病例连续治疗3 d,治愈28头,死亡10头,治愈率73.7%,5 d后治愈的28头牛恢复健康,效果良好。
8 防制
加强检疫及疫病监测工作,及时清除疫区内畜舍积粪,用菌毒敌、甲醛等药物对疫点环境、畜舍、污染场地及用具进行短期多次消毒,对周围地区全面消毒,将病牛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有效地切断疫病传播途径。
9 体会
9.1 加强预防
每年春秋两季定期注射梭菌病多联苗进行预防,建立坚强的免疫带,是防止疫病发生、流行的关键。
9.2 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强化检疫。
同时,因为本病常有一些饲养管理方面的诱因,所以必须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注意饲喂全价日粮,对土壤中缺硒地区,补饲一些含硒、铜等微量元素的添加剂。
9.3 加强疫病防制
本病虽然不属于重大疫病,但由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所以要进一步强化免疫、检
疫、监测工作。
一旦发病,除及时治疗、紧急免疫外,要及时采取隔离、消毒、销毁病死牛等防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