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情景剧剧本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情景剧剧本范文
怎么写好一个情景剧剧本
剧本写作基础:剧本的格式首先明确一点,剧本区别于任何一种文体形式,我经常看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或人物传记,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专业的。
剧本有自己专署的格式,写剧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技术活。
写剧本也不是什么很崇高的艺术创作,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种,剧作家和清洁工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很普通的工作而已,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写剧本,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
当然,既然是一个工种,就有自己的规范。
这些规范也许不会让你迅速变成一个专家,但至少能使你看上去像一个专家。
或者,不至于让你糟糕的格式成为审稿人枪毙你稿子的理由。
因为一个审稿人每天要看三到四篇稿子,如果你的剧本格式看上去不怎么专业的话,他完全有理由翻上几页就把你的剧本扔在角落里凉快。
先来看看剧本写作常犯的错误: 1:把剧本写成了小说刚刚上面提到有的朋友把剧本写成了小说,不是不可以,但那个是文学剧本,根本不能用来指导拍摄和制作。
举个例子,你可以在小说里花几页的笔墨来写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家庭组成,或是用几页的笔墨来描写主角的心理斗争过程,但这些东西是无法表现在电影屏幕上的。
你的剧本就是一个屏幕,你所要表现的是电影屏幕上能被观众直接看到感受到的东西。
像心理活动这类东西是无法很好的表现出来的。
加旁白?当然可以,除非你能忍受主角的画外音在一动不动的镜头里读几页小说。
电影*画面表达情绪,你的剧本就是电影画面,要通过摄像机的角度来写,这可能引起第二个问题。
2:不必要的摄象机标注如果你这样写剧本:在5号升降台,用盘纳为升70型相机,60mm镜头,由8.5m摇至2m对焦…………如果你这样写,就算过了审稿人这一关,你的剧本也会被导演扔掉。
你不需要教他怎么拍,这不是你的事。
你在写剧本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相机的事。
但是不是剧本就不要考虑相机了呢?也不是,你需要考虑相机的关系而不是位置。
剧本里有自己的专用相机术语,多多使用这些术语,能让你的剧本很专业,至少看上去很专业。
1.Angle on 角度对准:比如BILL走出便利店,相机对准BILL。
2.Favoring 主要表现:BILL在一个大广场,人很多,但主要表现BILL。
3.Another angle 另一个角度:换个角度的相机表现BILL在大广场玩的很开心。
4.Wilder angle 更宽的角度:先表现BILL在广场的一角喝可乐,然后镜头拉远,表现BILL所在的广场。
5.New angle 新角度:换个角度表现BILL喝可乐,使镜头丰富。
6.POV 视点:从BILL的视点看东西。
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7.Reverse angle 反拍角度:BILL和SALLY在一起跳舞,先拍BILL看到的SALLY,再拍SALLY看到的BILL,通常是两人的POV互反。
8.Over shoulder angle 过肩镜头:相机越过BILL的肩头看到SALLY,BILL的肩头能把画面自然的分割,很常用的类型。
9.Moving shot 运动镜头:包括跟拍,摇移,追随等等,反正镜头是运动的,至于具体怎么动,还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10.Two shot 双人镜头:BILL和SALLY在边喝可乐边交谈,这种镜头的相机不要随意移动,防止“越轴”。
把BILL和SALLY两人连起来有一条轴线,相机只能在轴线一侧运动,如果越过这条轴线,在画面上BILL和SALLY的位置就会左右互换,引起观众视觉上的逻辑混淆。
11.Close shot 近景:强调SALLY美丽的眼睛,但一般少用为妙。
12.Insert 插入镜头:某物的近景,比如天色已晚,SALLY问BILL几点了,BILL抬起手来,接下来可以接一个BILL手表的特写,当然你还可以用此种镜头来换景,比如BILL移开手表时摄象机里看到的已经是夜晚的舞会了。
以上就是剧本里的镜头描写格式,看个例子就明白了。
这是具体的写作格式:场景说明要黑体,时间地点要黑体,居左场景中出现的音效要黑体标出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名要黑体居中人物的对话要居中,两边留空,不同人物的对话要另起一行标明摄象机的关系标明场景的切换,“切至”就是硬切,“化至”就是加转场的效果,全部居右如有特效运用,也要用黑体标出二、剧本写作入门这是我在大学修读剧本写作课程时所得到的体会。
记得当年导师和我们说:「要想写好剧本,就必须懂得剧本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搞明白电影的规律!」今天,身为其中的一员,有幸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懂得的剧本理论知识,如有错漏,还望大家多多包容。
简单来说,要写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构思好你的故事走向,人物关系,情节高潮,主题思想等…… 美国好莱坞有一套编剧规律:即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置矛盾,直至结局。
中国也有自己的编剧规律:起、承、转、合。
在下面的文字,本人会分类将写作剧本的基本和重要的元素详加论述,并会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剧本基本理论:态度、主题 > 写故事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写一个青楼女子的故事,如果是以一个、的态度去写,故事自然集中于男女之间欢爱的部份。
相反,如果是以一个同情、尊重的态度去写,故事便会集中于描写青楼女子被迫卖身,身不由己的可怜、无奈…… <<主
题 ...
【大学生话剧剧本】适合六个人的大学生搞笑话剧剧本
说三国我这个人哪,最爱看《三国》啦。
书中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
不过《三国》里把诸葛亮说得有点儿“过”啦!怎么?它把诸葛亮不但塑造成智慧的化身,还把诸葛亮给“神”化了。
您看诸葛亮的打扮,穿八卦衣,戴道士巾,看起来不同凡人,有点儿仙风道骨,半仙之体。
其实哪儿有半仙之体呀,我就知道有半身不遂!还说诸葛亮能“袖褪阴阳”,会“马前课”。
遇见什么事儿,总“袖占一课”,占课就是算卦呀诸葛亮是“马前课”——未到先知;我比诸葛亮差一点儿,我老“马后课”——事后检讨!实际上啊,诸葛亮这个人哪,善于了解情况,注意调查研究。
随时记录点儿心得体会。
可能这个记录本儿不大,老在袖子里装着。
遇见什么事儿了,哎,从袖子里掏出小本儿来查查记录。
一看:噢……知道了!其实诸葛亮的“马前课”,就是查“备忘录”哪!所以说,要拿诸葛亮当神仙就错啦,诸葛亮也是个“人”,不过人跟人不一样,诸葛亮这个人哪,头脑聪明,广览群书,通今博古,有学问。
起码在魏、蜀、吴三国当中,没人比得了。
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吧,曹操、周瑜都让他给“蒙”了。
怎么哪?因为在当时啊,虽然孙、刘联合破曹,但是东吴的水军都督——周瑜,心狭量窄,妒贤嫉能,瞧诸葛亮能耐比他大,生气,总憋着抓个碴儿把诸葛亮宰喽!于是想了个主意:派诸葛亮监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一听就明白了。
心说:这不是让我造箭哪,是变法儿要我脑袋呀!工、料都不凑手,怎么造啊?一琢磨:得了,干脆我“借”去吧!有人说了:找谁借呀?找曹操借呀!借可是借,有日子借可没日子还。
他说“借”,其实是“骗”,不过那也得叫“草船借箭”…… (似听观众插话)什么?叫“草船骗箭”?嗐,那多难听啊!这“借箭”也得有方法,直接找曹操借去,不行,不好说呀。
“曹丞相,您借我十万支箭,等明儿我好揍你!” 哎,这不象话呀!“草船借箭”,这里边儿学问大啦。
包括:气象学、地理学、心理学、数学,……短一样,箭也借不来。
不信,您听我说呀!诸葛亮一琢磨:这两天儿有点儿发闷,江水气温回升,到夜里,温度骤然下降,嗯……准得有漫天大雾。
哎,是这气象学吧?不熟悉地理也不行。
沿江逆流而上,天还下雾,从东吴营盘到曹操水寨,怎么走,走多大时间,距离多远,都得知道。
离曹营远了不行,放箭射不到哇,全掉江里啦,那不白去了吗?离近了也不行,人家有巡营放哨的船哪,发现了,一包
围,得,全当俘虏啦!那么距离多远才合适呢?以箭的射程为准。
过去常说:“百步穿杨”,有效射程一百步,超过一百步,箭就没劲儿啦,扎不到草人儿上啦。
咱们平常走十三步,相当十米,一步不到一米,百步也就合八十多米。
二十只大船,一字排开,军卒击鼓呐喊,船的四面儿是草人儿包着,这声儿就发闷啦。
实际上离曹营才八十多米,听起来,好象有四、五百米远哪。
曹操吓坏啦,一看:大雾弥江,不知来了多少敌军哪?嗯……不能贸然出兵,只能以守为攻。
把水旱两寨的弓箭手全调出来,朝声音传来的方向使劲儿放箭。
嚄,曹兵一通儿猛射呀,看谁射得快,看谁射得多,好嘛,射箭大比赛!诸葛亮把对方的心理状态掌握得多清楚。
心理学嘛!最重要的是数学。
不懂数学,麻烦啦,不但箭借不回来,没准儿还全军覆没。
怎么?首先得算一支箭多重啊?按十六两制,一支箭大约四两吧,十万支就两万五千斤哪!二十只大船,每只平均负荷一千二百五十斤。
就那么巧,整十万支吗?得多借呀,除去折的,不能用的,光好的也得有十万多呀,嗯,打点儿富余。
每只船要承受一千五百斤的重量。
曹营放箭,也不是按船分配呀:这只船重量够啦,别射啦,那只船不够儿再找补点儿。
哎,哪儿有这事儿啊!必然有的船上多,有的船上少。
因此,还得加点儿保险系数儿。
每只船得能负担两千斤才行。
不光重量,还有面积哪,所以说,要多大的船,扎多少草人,承受多少支前,多大分量……这些,不算行吗,算是什么?数学嘛!还有哪。
船一字排开,得两面儿受箭才行,要是光一面儿受箭,十万支箭全射一边儿,那……船就翻啦!这船什么时候调头呢?怎么才能掌握时间、重量呢?哎,诸葛亮准备了一个“水平仪”。
那年月有水平仪?没有。
诸葛亮这个土“水平仪”很简单。
我一说您就想起来了,上船的时候,不是把鲁肃拽来了吗,俩人在船舱里对酌饮酒。
哎,关键就在这酒上,这杯酒就是“水平仪”。
酒倒七成满,草人儿受箭越来越多船也越来越偏。
船一偏了,酒在杯里也偏了,船偏多少,酒偏多少,船两边儿受箭重量平衡了,杯里的酒也平稳了。
这叫:坐船内知船外,了如指掌啊。
诸葛亮这学问多大!要不以这杯酒当测量的标准来掌握平衡,非坏事儿不可;怎么掌握呀?亲自观察,觉着船有点儿偏,他
外边儿看看去,一出去,嘣!箭射脑袋上啦,那不叫“草船借箭”啦;就成——“活人挨箭”啦!连升三级今天说的这个故事,是明朝时候的事儿。
在山东临清有一家财主。
家里有一个少爷,叫张好古。
从小就娇生惯养,也没念过书。
长大了,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天天儿吃饱喝足,提笼架鸟,满街遛。
因为这个,大家伙儿...
感动人的话剧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