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一、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甲)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乙]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
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介胄之士不拜/予无重寡人之过
B.天子为动/臣闻师众以顺为武
C.何辱命焉/且焉置土石
D.寡人之过也/人恒过然后能改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囊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②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4)周亚夫与魏绛性格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
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年且九十(________)②杂然相许(________)③始一反焉(________)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妻子的“献疑”和智叟的疑问都流露出他们对移山过程必须解决的难题的关心和关注。
C.操蛇之神的“惧”侧面突出了愚公移山的紧定信念和恒心。
D.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大山,不仅没有损害愚公形象,反而使愚公形象更加高大求满,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的美好愿望。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陆澄渊博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澄。
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十条,皆俭所未睹。
俭乃叹服。
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①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旧物夺将去。
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问澄。
澄曰:“此名服匿②,单于以与苏武。
”子良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节选自《南齐书·卷三十九》)【注释】①隶事:引用典故。
②服匿:盛酒器。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自非亭午夜分
B.读书过陆澄/人恒过
C.单于以与苏武/未复有与其奇者
D.并夺物将去/委而去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陆澄的“渊博”体现在哪里。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tǎng)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
(司马光《居安思危》)(1)解释划线字意思
①苦其心志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
③四夷俱服________ ④诚自古所希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3)甲文中能表现全文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乙文中能表现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成语是________。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2)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B.人恒过(经过)
C.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D.而后喻(了解、明白)
(3)本文围绕哪两个话题来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举一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5)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增长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理由。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①,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②。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③焉。
舜使益掌火④,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⑤济⑥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注释)①不登:不成熟。
②中国:中原地区。
③敷治:治理。
④掌火:主管用火。
⑤瀹(yuè):疏导。
⑥济:与后文的“漯”“汝”“汉”等均为水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举舜而敷治________
②禽兽逃匿________
(2)尧在位时,遇到的灾害主要有哪两种?
(3)①禹采用了什么方法治水?②他最让人钦佩的是哪一点?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节选自《孟子》)
(乙)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①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②四于心,则馁矣。
我故日,告子③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⑤其苗之不长而揠⑥之者,芒芒然⑦归,谓其人⑧四曰:‘今日病⑨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⑩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节选自《孟子》)(注释)①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②慊:快,痛快。
③告子: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
④正:止。
“而勿正”即“而勿止”。
⑤闵:担心,忧愁。
⑥揠:拨。
⑦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⑧其人:指他家里的人。
⑨病:疲倦,劳累。
⑥耘:除草。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丈夫之冠也 ________
②往之女家 ________
③无若宋人然 ________
④非徒无益 ________
(2)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
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
完整。
小文:(乙)文中说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至大”在(甲)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小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小文: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是仁: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是礼;________。
那么“至刚”在(甲)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
小涵:“________。
”
小文:(乙)文中孟子把“义”看作心内之物,还要不断地培养“义”,他讲述揠苗助长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论证________。
小涵:是的,孟子说理的特点是善用________等方法说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点。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8.阅读选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空乏其身________
②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这两方面相互印证,相辅相成。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同时也为进一步的论述提供了有力的事实论据。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全面地阐述了中心论点。
D.文中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高度概括地揭示了磨难和挫折对于一个人成才的积极意义。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1)解释下列划线词。
决大河而放之海 ________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________
(2)找出本选段的观点。
10.文言文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乙)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________大丈夫哉?
②丈夫之冠 ________也,父命之
③以顺为正 ________者,妾妇之道也
④是 ________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⑤太上贵 ________德,其次务施报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3)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填空。
(甲)文孟子讥讽公孙衍和张仪能成为“大丈夫”的原因是________;
(乙)文作者认为对于“富贵者”来说,“好礼”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
(4)结合(甲)(乙)两文,分别概括两文的观点。
11.阅读下面这文字,完成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
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____ ②虽我之死虽: ________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________ ④无地置土置: ________
⑤公遂止遂: 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公从之,又欲行。
(3)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4)(乙)文中的鲁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他要想做成事还得向(甲)文中的愚公学习哪些品质呢?
12.阅读吴均的两篇短文,完成以下题目。
【甲】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与顾章书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________西,有石门山________,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________!
【注】①仆:旧谦称“我”。
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仆去月谢病________
A.辞去,离别 B.认错,道歉
②幸富菊花________
A.富裕 B.丰富,多
(2)根据文意,填入下文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梅溪________西
②有石门山________
③岂徒语________
A.①以②者③耳
B.①以②矣③哉
C.①之②者③哉
D.①之②矣③耳
(3)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说说这个句子体现了骈体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甲乙两文是吴均分别写给朋友朱元思和顾章的书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均在两文中均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A
解析:(1)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2)A
(3)①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一定可以被袭击从而俘虏的。
②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4)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进入。
入营后,要求天子不得驱驰,周亚夫以军礼参见皇帝。
魏绛为整肃军纪,冒死戮扬干之仆,执法完毕,上书陈述行刑的理由,说“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呈书后即要自杀。
可见二人性格上都从严治军、恪守军纪、刚正不阿。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
故停顿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2)A.之:助词,的。
B.为:介词,被/介词,作为。
C.焉:语气助词,呢/疑问词,哪里。
D.过:名词,过错/动词,犯过错。
故选A。
(3)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曩,先前。
固,必,一定。
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事,侍奉。
辟,通“避”,躲避。
刑,惩罚。
(4)从甲文的“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和乙文的“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戮其仆”可以看出,两人都从严治军、恪守军纪;从甲文的“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和乙文的“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可以看出,两人都刚正不阿。
故答案为:⑴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⑵ A
⑶①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一定可以被袭击从而俘虏的。
②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⑷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进入。
入营后,要求天子不得驱驰,周亚夫以军礼参见皇帝。
魏绛为整肃军纪,冒死戮扬干之仆,执法完毕,上书陈述行刑的理由,说“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呈书后即要自杀。
可见二人性格上都从严治军、恪守军纪、刚正不阿。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的对比阅读,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周亚夫与魏绛的性格,结合两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文译文: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剑出鞘,开弓搭箭,弓拉满弦。
皇上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前,不准进入。
先行引导的人说:“皇上即将驾到。
”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
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于是皇上就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
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拿着武器拱手行礼,并说:“穿戴盔甲的将士是不能行跪拜礼的,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
”皇上被此感动,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
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
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去偷袭且被敌人俘虏的,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文帝称赞了周亚夫很久。
乙文译文: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我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
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我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也不逃避惩罚。
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
士鲂、张老劝阻了他。
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我听说军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
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敬?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我害怕自己因不严
格执行军法而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
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以至于要动用大刑。
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
”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
你处罚扬干的车夫,是执行军法。
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
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拜托你了!”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
2.B
解析:(1)将近;赞同;同“返”,往返
(2)①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
②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3)B
【解析】【分析】(1)本题中,且:副词,将近;许:动词,赞同;反:通假字,同“返”,往返。
(2)以”,介词,凭借;“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于”,介词,到。
(3)愚公妻子的“献疑”流露出她对愚公移山过程必须解决的难题的关心和担忧;但智叟的态度却是嘲讽,阻止。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的“笑”是嘲笑,讥笑;“止”是阻止。
“甚矣,汝之不惠”,“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流露出对愚公的极端鄙视。
故选B。
故答案为:⑴① 将近;② 赞同;③ 同“返”,往返
⑵①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
②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