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2.试题总分:100分;3.试卷页数:6页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依据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1982年湖北随州周代古墓出土了制造精致的九鼎八簋。
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
B. 分封制遭破坏
C.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D. 宗法等级森严
2.《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是
A. 重视民心向背
B. 宣扬君权神授
C. 实行等级制度
D. 依靠家族关系
3.《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行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实行的措施是
A. 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限制
B.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5.历史上,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曾多次进行改革。
视察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冲突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实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到唐末中心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6.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这段材料说明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 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B. 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C. 世卿世禄制渐渐式微
D. 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心
7.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持续两千年的奇妙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淌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心集权相结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D. “家天下”和“公天下”共存
8.“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
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行得而专擅。
”从以上材料可知中书和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
A. 正确决策
B. 限制皇权
C. 分权制衡
D. 推翻旧制
9.在宋朝,诏书的起草原则上都需经宰相所辖的中书舍人之手,必需有宰相的副署,才得以成为朝廷的正式政令。
诏书若无宰相之副署,则不具备法律效力。
材料表明
A. 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冲突
B. 宋初皇权基本被相权架空
C. 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 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减弱
10.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A.君主权力相对减弱
B. 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 三权分立制约皇权
11.《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行省官员经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且重要政务事从公议。
据此可知,行省制
A. 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色调
B. 扩大了元朝统治疆域
C. 体现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
D. 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
12.乾隆时入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道:“旁观者谓密务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
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
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A. 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B. 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C. 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D. 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心
13.《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
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
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行长。
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吩咐。
’疏入,即改批如制。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阁臣票拟严峻制约了皇权
B. 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
C. 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
D.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14.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
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加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
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
A.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允公正
C.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 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
15.1914年在运输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亵渎对方的字句和“圣诞节回家”的口号。
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致勃勃地从火车站动身,枪管里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好像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激昂的旅行”。
这些现象
A. 反映了军国主义的泛滥
B. 体现了狂热的斗争心情
C. 说明白双方都稳操胜券
D. 表明斗争进程异样顺当
16.“8月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8月21日至24日,德法双方在阿登森林等地激战,法军伤亡三十万人,被迫后撤;9月8日,英军抵达马恩河旁边,德军腹背受敌;9月9日,德军右纵队撤退;9月10日,在凡尔登等地作战的德军奉命停止战斗。
”上述战役
A.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B. 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C. 为盟军在法国敦刻尔克的撤退赢得了时间
D. 使法西斯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
17.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隐私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生气和抗拒的剧烈意识。
全部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人民的怀疑。
”一战后,欧洲社会兴起的思潮是
A. 和平主义
B. 社会主义
C. 集体平安
D. 委任统治
18.下图反映了同一地点(法国的凡尔赛宫)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历史事务:一个是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一个反映了德国战败后任人处置,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心情和场景。
基于历史的角度,两幅图片所示现象反应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巴黎和会会场
A.大国的衰落
B. 邪恶的终结
C. 分赃的场所
D. 斗争的积怨
19.二战期间,德国将侵略波兰的战役拍成故事片,取名为《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更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并将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罗斯福和斯大林。
1947年~1954年美国制作了几十部用于刻画美国“共产党分子”形象的电影,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事实上却阴险狡诈且冷酷无情。
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东西方存在着严峻文化差异
B. 电影的政治功能凸显
C. 电影的制作受意识形态影响
D. “冷战”兴起与发展
20.捷克斯洛伐克驻英公使曾说:“假如你们(英国)牺牲了我的国家而能保住世界和平,我将是第一个向你们欢呼的人;但是假如不能,那么,先生们,愿上帝挽救你们的灵魂吧”。
下列国家中曾经出现过与捷克斯洛伐克同样遭受的欧洲国家是
A.埃塞俄比亚
B. 西班牙
C. 奥地利
D. 葡萄牙
21.在苏德斗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日是我们在严峻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
……我们短暂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
”随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
这次战役是
A. 库尔斯克战役
B. 莫斯科战役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列宁格勒战役
22.“苏联在德国的政策最初集中于获得商品和工厂作为补偿。
西方盟国很快阻挡了苏联对它
们占据区的插手,并转向一些重建的努力,以便打一张有分寸的‘德国牌’来对抗苏联在东方渐渐增加的力气。
”这段话反映了二战后初期
A. 苏联坚决抵制马歇尔安排
B. 北约与华约的严峻对峙
C. 盟国采纳对抗与缓和政策
D. 德国是冷战的焦点所在
23.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施行“缓和”战略,胜利组织了“欧洲平安与合作会议”,解决了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危机问题。
美国受困于越南斗争,提出了“和平演化”的战略。
这表明
A.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
B. “冷战”的方式有了新内容
C. 苏联试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D. 苏攻美守的争霸局面渐渐形成
24.1950年上半年,日本松下电器的产品销售额为9.8亿日元,到下半年则大幅度增至17.2亿日元,几乎是原来的两倍。
松下公司成倍盈利的主要缘由是:
A.中日两国建交
B. 朝鲜斗争爆发
C. 马歇尔安排的救济
D. 冷战正式起先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0分,26题12分,27题20分,共52分。
)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书》将中国古代各级官僚在灾时应付诸行动进行了系统总结:“人主救荒所当行:一曰恐惊修省;二曰减膳撤乐;三曰降诏求直言;四曰遣使发廪;五曰省奏章而从谏诤;六曰散积藏以厚黎元。
宰执救荒所当行:一曰以燮调为己责;二曰以饥溺为己任;三曰启人主警畏之心;四曰虑社稷颠危之渐;五曰陈缓征固本之言;六曰建散财发粟之策;七曰择监司以察守令;八曰开言路以通下情。
”董煟的总结中,除却“遣使发廪”“散积藏以厚黎元”“以饥溺为己任”“建散财发粟之策”等论点之外,多为寻求政治稳定之道。
——摘自李军、马国英《中国古代政府的政治救灾制度》材料二16世纪90年头发生的饥荒有力地推动了1601年英国《济贫法》颁布,依据该法规定,当局授权治安法官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
由此产生了济贫税、贫民院和乡村教区安置贫民等重要举措,始终到产业革命时才大体瓦解。
1834年,英国议会基于当时各方面的状况又通过《新济贫法》。
该法规定为:受救济者必需是被
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
在管理上,中心设置了三人委员会,在地方各教区联合组成济贫委员会,详细管理济贫事宜。
1942年,建立一种崭新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变英国为福利国家,使社会保险和福利体系覆盖全体公民。
——摘自杨凌《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探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灾荒救助的基本措施和目的。
(8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灾荒救助的不同特点。
(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化概况表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缘由探析》等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学问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二战时的国际救济大多是在盟国相互间进行的。
斗争结束后,1947年美国通过了救济希腊、土耳其的法案,并提出“马歇尔安排”。
次年,马歇尔安排受援国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組织以管理和利用该安排资金。
1950年,美国对亚洲和西欧的军事救济分别达到159.2和918.1百万美元左右。
同年,英联邦外长会议通过了救济南亚,东南亚国家以“防止共产主义”的安排,与此同时,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国家供应救济,并与东欧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0年,中国起先向朝鲜、越南,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供应军事和经济救济,其中大多为无偿救济。
——摘自丁韶彬《国际救济制度与发展治理》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救济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务
1983年提出“同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原则,把对非洲国家的救济与贸易、投资相结合。
1984年首次提出“智力救济”,帮助非洲国家培育、培训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1995年确定对外救济主要实行实惠贷款、合资合作和无偿救济三种方式。
激励中国企业与受援国合资、合作经营。
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除供应物资和现汇救济,还派遣医疗队、救援队。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攻击美国南部,中国向美方供应紧急人道主义救济。
2008年为促进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宣布在农业、教化、医疗卫生、免债零关税待遇等领域实行广泛的对外救济。
——摘自杨枝煌、杨南龙《中国特色对外救济70年的基本图景及其优化建议》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救济的特点,并简析形成这些特点
的主要缘由。
(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新时期“中国特色对外救济”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重大意义。
(12分)
凤鸣山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月考考试
高2024级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选择题)
1-5:BACBB 6-10:DDACA 11-15:CACCB 16-20:BBDBB 21-24:BDBB
第II卷(非选择题)
25.(20分)
(1)措施:君主应敬天保民;戒奢节俭;广开言论;生产自救;货币赈济;储粮备荒;豁免或缓征租税以减轻灾民负担;地方赈济;兴修水利。
(6分至少三点,一点2分)目的:救灾为救政,寻求政治稳定之道,巩固封建统治。
(2分)
(2)中国:灾荒救助制度形成较早;宏观调控与详细救济相结合;灾荒救助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政府进行;临时救助较多;覆盖范围较小。
(6分)
西方:多以设立救灾法案的形式规范救灾行为;救灾措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变;设立特地的机构赈灾;从灾荒救助渐渐发展到关注全体人民的福利。
(6分)
26.(12分)
论题:古代公文文种的演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
阐述:(1)西周时期采纳不同类别的文书,确立君主对国家的有效管理。
(2)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臣、中心与地方的概念才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才起先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出现君臣专用文种,树立皇帝权威。
利用下行文种,加强中心对地方的管理。
(3)唐代“堂贴”出现,以及集体签署的原则。
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的权力受到制衡,进而加强君主专制。
(4)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接着强化的事实。
综上所述,古代公文文种演化呈现出种类增多,体系完整、保密性强等特点,突出不断适应君主专制的发展趋势。
27.(20分)
(1)特点:由美苏等大国主导;采纳经济、军事救济等方式:带有深厚的冷战色调(意识形
态色调);具有结盟对抗性质。
(4分)
缘由: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裂开,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形成尖锐对立;美苏力气相对均势,竭力实行除干脆交战以外的一切对抗方式。
(4分)
(2)表现:救济对象广泛,以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救济方式多样,包括实惠贷款、合资合作、人才培训、紧急灾难救济等;救济领域扩大,涵盖经济贸易、文化教化、医疗卫生等领域;救济目标注意同等互利、共同发展;对外救济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框架下进行等。
(8分)
意义:推动了国际沟通与合作;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呈现了大国担当。
(4分)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