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理解专项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理解专项专题
训练带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补全古诗。
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补全诗句。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时偶然写的。
〔3〕古诗从自身和_______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
________与淡淡的伤感。
〔4〕诗句“_______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______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土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
何其芳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
A.唱歌
B.赞美
〔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
A.我的歌很好听。
B.我歌唱的是早晨。
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C.这首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热情歌唱,勉励广阔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炽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发奋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4〕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着写出两个,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似点。
3.课内阅读。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2〕这两节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来描写了美丽的白桦。
〔3〕“流苏〞在文中指的是〔〕。
A.花穗样的装饰物品
B.披着白雪的树枝
C.流动的物体。
〔4〕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续写。
4.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说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古代诗歌,答复以下问题。
石灰吟
____________,
烈火燃烧假设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粉骨碎身,我
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
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6.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_______觉和
_______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衬托了月夜的________。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________。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
7.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2〕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说成________;“京口〞和“钟山〞相隔也很远,诗歌却说只________几座山;“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
________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正很屡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
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8.课外阅读。
别董大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白日曛:曛,昏暗。
太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
___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写景状物诗
B.送别诗
C.田园诗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9.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③临:逼近,到,临近。
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
________
②甲光向日金鳞开。
________
③霜重鼓寒声不起。
________
〔2〕用原句填空。
①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
②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
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的《易水歌》:
___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
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消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
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
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划线字词。
咬:________
坚劲:________任: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11.课外阅读〔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
②酒家:酒店。
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________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
________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
________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答复了吗?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重点字词。
咬:________
坚劲:________任: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A竹林里
B深山里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
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14.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
A.草色
〔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________和________之情。
A.失望B.焦急C.欣喜D.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4〕这首诗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15.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1〕“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一句中,“咽〞字如何理解?
〔2〕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
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老马十分温顺,完全忠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喜欢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着,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3〕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
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
〞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
〔4〕评论家对于诗中“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
理解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
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
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
看法。
16.诗歌鉴赏。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假设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3〕“假设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妙在何处?
〔4〕“假设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首联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
“具〞的意思是________。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
〔2〕颔联由近及远地写了“故人庄〞的自然之号,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更有味道了。
〔3〕“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________,聊________,聊________。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18.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暮〞指________,“愁〞指________。
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
B.“直上〞不仅说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
C.“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望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视,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
D.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
一项〔
〕
A.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照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
磅礴、浩渺绵长的特
点。
B.“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气势磅礴。
C.“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沙之大,波涛滚滚。
D.“自天涯〞形容黄河绵长,一望无际。
〔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
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表达出诗人不畏艰险的
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
的思想。
20.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兴奋
B.振兴
C.快乐
D.兴盛
〔2〕“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
A.子女
B.指青年男女
C.哥哥和姐姐
D.儿子和女儿
〔3〕“童孙未解供耕织〞中“耕〞和上句诗中的“________〞相对应,“织〞和上句诗中的“________〞相对应,通过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我们体会到农家人________的特点。
A.勤劳能干B.悠闲自在C.艰苦朴素D.勤俭节约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
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
21.阅读,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①夜绩麻②,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③耕织,也傍④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耘田:在田间锄草。
②绩麻:把麻搓成线。
③供:从事。
④傍:靠近。
〔1〕解释以下词语。
杂兴:________解:________
〔2〕从“________〞和“________〞这对反义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劳作的辛苦。
诗中农民干的活儿有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小孩儿天真、活泼、可爱,从“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来。
结合注释,写出所填诗句的意思:________。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
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
〔5〕《四时田园杂兴》是
△
诗人
△
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
〕
A.南宋范成大
B.北宋范成大
22.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________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补全诗句。
〔2〕读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在________〔地点〕上的诗。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院的景致,其中,“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洁净,“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4〕诗的后两句中,“排闼〞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爱。
这两句诗的内容两两相对,是对偶句:“一
水〞对“两山〞,“护田〞对“________〞,“________〞对
“________〞。
像这样运用对偶的手法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
23.美丽江南——《江南春》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②____________。
③南朝四百八十寺,④____________。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第________句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无边的画面;
第________句给江南春色增添了一份迷离的美。
〔填序号〕
〔3〕第①②句从________觉、________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江南莺
歌燕舞、桃红柳绿、酒旗招展的景象。
〔4〕“________〞和“________〞二字把莺歌燕舞、桃红柳绿的美
丽景色写得有声有色。
〔5〕第①②句的描写角度是________,第③④句的描写角度是
________。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7〕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4.课内阅读,答复以下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就是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朗读以下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蛙声/一片
D.旧时/茅店/社林边
〔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
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诗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印象深刻?请从本诗中找出来。
〔5〕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5.阅读与理解。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起因。
“具〞的意
思是
①。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
第二句由近及远
写的是“故人庄〞的自然之景。
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②。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词更有味道了。
“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和乐趣让诗人产生了共鸣。
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③
,聊
④
,聊
⑤。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注释]过:拜访。
具:准备。
场圃:农家的小院。
就: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1〕阅读全诗,根据提示,补全课堂笔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阅读全诗,根据提示,补全课堂笔记。
③聊________
④聊________⑤聊________
26.读《七律·长征》,答复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以下词语。
①等闲:________
②逶迤:________
③磅礴:________
④云崖:___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
2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
〕
A.送别之情
B.思归这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2〕“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闯〞的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8.阅读古诗,答复以下问题。
绝句
〔唐〕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③
【注释】①迟日:指春日,因为春天光照时间长,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湿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1〕填空。
①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之情,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___》和《________》。
②诗中写到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鸳鸯。
〔2〕请写出这首诗中后两句诗的大体意思。
〔3〕上面的诗句中写出了两种动物,下面的诗句中也写有动物,你能填上吗
①两个________鸣翠柳,一行________上青天。
②西塞山前________飞,桃花流水________肥。
③留连________时时舞,自在________恰恰啼。
29.课外阅读。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以下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
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
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由悲到喜的转变。
D.“青山绿水〞是广阔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
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
30.日积月累。
春日
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3〕请你想象《春日》中所描绘的景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诗人,以"我"的口吻写。
【参考答案】某某某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1〕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
〔2〕告老还乡
〔3〕儿童;乡愁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
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书
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回
乡偶书意思是: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
哪里来〔3〕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
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
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
故答案为:〔1〕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2〕告老还乡〔3〕儿童、乡愁〔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根底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
默写。
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
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题的理解能力。
〔3〕
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1〕B
〔2〕C
〔3〕A
〔4〕例如: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
故答案为:〔1〕B〔2〕C〔3〕A〔4〕例如: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言之有理即可。
3.〔1〕白桦;叶赛宁
〔2〕比喻、拟人
〔3〕B
〔4〕亭玉立的树干,笔直地站着。
故答案为:〔1〕白桦、叶赛宁〔2〕比喻、拟人〔3〕
B〔4〕亭玉立的树干,笔直地站着。
4.〔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
〔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
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
〔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主题、手法三个角度来入手,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
〔3〕先了解什么是静态、动态。
静态是指描写景物在静止时的状态。
动态是指描写景物在变化中的状态。
解答时结合是句来分析。
故答案为:〔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
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
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
〔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点评】〔1〕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根底上解答。
〔2〕此题考查学生
赏析诗句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静、动态景物描写的能力。
译文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5.〔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
〔2〕A;A;A;D
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
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前三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与最后的分句是转折关系。
应选“即使……即使……即使……也……〞故答案为:〔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2〕A、A、A、D
【点评】〔1〕①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根底题,我们平时多背诵,
多默写。
②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
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6.〔1〕视;听;寂静
〔2〕孤寂,怅然;月中的桂树
〔3〕不行。
“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解析】【分析】〔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似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
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
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
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
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衬托了月夜的
寂静。
〔2〕“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
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
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
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
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3〕“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
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如“落〞字改成“在〞,
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故答案为:〔1〕视、听、寂静
〔2〕1、孤寂,怅然2、月中的桂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