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寒假作业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

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

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

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因为经验似乎表明,他本人会对事后减弱了的现场印象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

实际上,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编。

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

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一个陌生的场面犹如婴儿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就像另一个种族的所有成员在外国游客的眼中全都是一模一样的外国人。

在哥廷根曾召开过一次心理学会议,其间有一批据说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接受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实验。

主办方预先安排了一场“事件”: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黑人在后面狂追。

他们在大厅中央停下厮打。

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20秒钟,“演员们”离开大厅。

会议主席要求在座各位当即写出一篇报告。

交上来的40篇报告中,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20%的只有1篇,有14篇的错误为20%—40%,有12篇达40%—50%,13篇高达50%以上。

而且,有24篇纯粹是杜撰了10%的细节描述,有10篇的杜撰率高于10%,低于10%的只有6篇。

这样,40名老练的旁观者针对刚刚发生在眼前的这一事件写出了一篇很负责任的报道,却使大多数人了解到一次并未发生的事件。

要想生动详尽地察看所有事物而不加以分类概括,这会使人筋疲力尽,而且,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也没有这种可能性。

现代生活匆匆忙忙,五光十色,一些实实在在的差距使人们有了隔阂,既无时间也无机会进行密切交流,我们留心的并不是某个众所周知的类型所具有的特性,而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

为了某种彻底单纯的生活方式而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

最让人难以捉摸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

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

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

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

他是个煽动家,啊,煽动家就是这种人物,所以他就是这种人物。

他是个知识分子;他是个富翁;他是个外国人。

——这与以下说法就大不相同:他是个耶鲁人,但却是个平庸之辈。

——我们对于他(她)的其他情况又有多少了解呢?问题出在成见的性质和我们运用成见时的那种轻信,假如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则,那么,人为了进行观察而接受预见的习性,就只会导致错误而不会带来简捷。

这些规则最终要取决于构成我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

如果我们的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按照我们的某种法则去运行,那我们就很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根据我们的法则,描绘世界。

但若我们的哲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
不过是些成见,就会迅速地控制它们,就会愉快地校正它们。

而且,我们还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观念始于何时、始于何处、如何被我们继承、我们为什么接受。

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

它能使我们明白什么样的童话故事、学校课本、传统、小说、戏剧、绘画、言论把一种先入之见注入了此人的头脑,把另一种先入之见注入了彼人的头脑。

那些想要审查艺术的人士,至少不会低估这种影响。

他们一般是对它进行曲解,而且几乎总是愚蠢地试图阻止别人发现未经他们认可的事物。

但无论如何,就像臧否诗人的柏拉图一样——“诗歌和诗人干扰了我们宁静的灵魂和对世界的理性判断”,他们模模糊糊地感到。

通过虚构而形成的模式往往会被强加给现实。

因此,每当我们谈到某一批人的思想,谈到法国人的思想、军事家的思想、布尔什维克的思想时,往往就会陷入混乱。

(摘编自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成见”一章,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由报道和想象拼合的见解不可避免地超出人们只能了解的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

B.经验表明,即使目击者,也会因事后减弱了事件现场印象而不可能真实再现事件全貌,只能作些添枝加叶的想象处理。

C.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希望对其不加分类概括而生动详尽地观察的做法,既缺少可能性,也会使观察者筋疲力尽。

D.在作者看来,成见有其积极意义,为了某种彻底单纯的生活方式而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篇报道所呈现的事实,常会经过当事人和知情者共同的有意加工,旁观的知情者对事实的观察总是带有选择性,甚至创造性。

B.教育能使人具有敏锐的意识,有效识别一些先入之见的侵入,而使对事物的感知过程不至于受到强烈影响,以致陷入错误。

C.作者在第六段中谈到“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这种方式”
是指那些构成人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

D.想要审查艺术的人士,希望世界应当按照某种法则去运行,并根据这种法则描绘世界,并以此阻止别人发现未经他们认可的事物。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材料来支撑作者文中所表达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孔子重视个人修养,在《论语·子罕》中提出君子应该杜绝的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阿Q见城里人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凳子,油煎大头鱼却加上切细的葱丝,心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C.《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听闻渔人到来,都来打听消息,之后各家又把他请到家中,拿出酒食来款待。

D.欣赏画展作品时,人们常习惯于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某种艺术流派风格观察展览作品,并作出好恶评判。

4.作者引述哥廷根心理学会议观察实验,旨在表达什么观点,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4分)
5.本文以人们对世界的见解切入,逐次引申到核心话题“成见”。

讨论成见问题时,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说明自己观点?请根据文本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兰州杂碎
茅盾
南方人一到兰州,这才觉得生活的味儿大不相同。

在上海受过训练的南方籍茶房,给旅客端进了洗脸水和茶水来了;嘿,清的倒是洗脸的,浑的倒是喝的么?不错!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别说喝,光是洗脸也叫你的皮肤涩巴巴地难受;不用肥皂倒还好,一用了肥皂,你脸上的尘土就腻住了毛孔,越发弄不下。

这是含有多量硷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

浑的却是河水。

那是甜水。

一玻璃杯的水,回头沉淀下来,倒有小半杯的泥浆,然而这是“甜”水,这是花五毛钱一担从城外黄河里挑来的。

不过苦水也还是水。

甘肃省有许多地方,据说,连苦水也是宝贝,一个人独用一盆洗脸水,①那简直是“骇人听闻”的奢侈!吃完了面条,伸出舌头来舐干那碗上的浓厚的浆汁算是懂得礼节。

用水洗碗——这是从来没有的。

老百姓生平只洗两次身:出世一次,去世一次。

呜呼,生在水乡的人们哪里想得到水竟是这样宝贵?正如不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之可贵。

兰州城外的河水就是那样湍急,所以没有鱼。

不过,在冬天兰州人也可以吃到鱼,那是青海湟水的产物,冰冻如石。

三九年的正月,兰州的生活程度在全国说来,算是高的,这样的“湟鱼”,较大者约三块钱一尾。

三九年三月以前,兰州虽常有警报,却未被炸;兰州城不大,城内防空洞不多,城垣下则所在有之。

但入口奇窄而向下,俯瞰宛如鼠穴。

警报来时,居民大都跑避城外;城外群山环绕,但皆童山,人们坐山坡下,蚂蚁似的一堆一堆,老远就看见。

旧历除夕前一日,城外飞机场被炸,投弹百余,但据说仅死一狗。

这是兰州的“处女炸”。

越三日,是为旧历新年初二,日机又来“拜年”,这回在城内投弹了,可是空战结果,被我方击落七架(或云九架),这是“新年的礼物”。

从此以后,老羞成怒的滥炸便开始了,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中过炸弹。

四○年春季的一个旅客,在浮土寸许厚、软如地毡的兰州城内关外走一趟,便往往看见有许多房子,大门还好好的,从门隙窥视,内部却是一片瓦砾。

但是,请你千万不要误会兰州就此荒凉了。

依着“中国人自有办法”的规律,四○年春季的兰州比一年前更加“繁荣”,更加飘飘然。

不说俏皮话,经过多次滥炸后的兰州,确有了若干“建设”:物证就是有几条烂马路是放宽了,铺平了,路两旁排列着簇新的平房,等候商人们去繁荣市面;而尤其令人感谢的,电灯也居然像“电”灯了。

②但所谓“繁荣”,却也有它的另一方面。

比方说,三九年的春天,要买一块肥皂,一条毛巾,或者其他的化妆品,当然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可是货色之缺乏,却也显而易见。

至于其他“洋货”,凡是带点奢侈性的,只有几家“百货店”方有存储,而且你要是嫌他们“货色不齐全”时,店员就宣告道:“再也没有了。

这还是从前进来的货呢,新货来不了!”但是隔了一年工夫,景象完全不同,新开张的洋货铺子三三两两地在从前没有此类店铺的马路上出现了,新奇的美术字的招牌异常触目,货物的陈列式样也宛然是“上海气派”;
陌生牌子的化妆品,人造丝袜、棉毛衫裤、吊袜带、手帕、小镜子、西装领带,应有尽有,非常充足。

特别是玻璃杯,一年以前几乎少见的,这时也每家杂货铺里都有了。

而且还有步哨似的地摊,则洋货之中,间或也有些土货。

手电筒和劣质的自来水笔、自动铅笔,在地摊上也常常看到。

战争和封锁,并没有影响到西北大后方兰州的洋货商——③不,他们的货物的来源,倒是愈“战”愈畅旺了!何以故?因为“中国人自有办法”。

一个在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发牢骚说:“这是一个极大的组织,有包运的,也有包销的。

在路上时,有武装保护,到了地头,又有虎头牌撑腰。

值一块钱的东西,脱出手去便成为十块二十块,真是国难财!然而,这是一种特权,差不多的人,休想染指。

④全部的缉私机构在他们的手里。

有些不知死活的老百姓,穷昏了,居然也走这一道,肩挑背驮的,老鼠似的抄小路硬走个十站八站路,居然也会弄进些来;可是,沿途碰到零星的队伍,哪一处能够白放过,总得点缀点缀。

要是最后一关碰到正主儿的检查,那就完了蛋,货充公,人也押起来。

前些时,查出一个巧法儿:女人们把洋布缠在身上,装作大肚子混进来。

现在凡是大肚子女人,都要脱光了检验……嘿,你这该明白了罢——一句话,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公为私,又一方面则是涓滴归‘公’呵!”
这问题,决非限于一隅,是有全国性的,不过,据说也划有势力范围,各守防地,不相侵犯。

这也属于所谓“中国人自有办法”。

地大物博的中国,理应事事不会没有“办法”,而且打仗亦既三年多,有些事也应早有点“办法”。

西北一带的根本问题是“水”。

有一位水利专家指点那些秃顶的黄土山说:“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又有一位农业家看中了兰州的水果,幻想着如何装罐头输出。

皋兰县是出产好水果的,有名的“醉瓜”,甜而多汁,入口即化,又带着香蕉味一般的酒香。

这种醉瓜,不知到底是哈密瓜的变种呢,或由它一变而为哈密瓜,但总之,并不比哈密瓜差。

苹果、沙果、梨子,也都不坏。

皋兰县是有发展果园的前途的。

不过,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

(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次使用“据说”来传达信息;信息的真假不一使得文本内涵的表现更具灵活性,表达更具有艺术张力。

B.“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的大段牢骚,表现了老百姓在当时背景下的生存智慧,暗含作者的政治见解。

C.特权者谋私利时“自有办法”,轮到百姓问题时却又迟迟没有办法,两者对比鲜明,可见作者对此的批判。

D.本文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文中大量正话反说,讽刺十足而又诙谐幽默,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对于旅客用水洗脸这件事,用“骇人听闻”一词来形容,具有夸张意味。

B.句子②承上启下,既照应空炸后兰州建设的繁荣,也引出下文洋货贸易的繁荣。

C.句子③中的“愈‘战’愈畅旺”,巧用引号,具有深层意味,表明作者关注社会。

D.句子④中的“他们”,与上一段带洋货的“他们”,都是指当时拥有特权的那些人。

8.第6段加点的“但”字出现三次,请依次分析其揭示的矛盾之处。

(4分)
B.“旅”,指旅客,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词义不同。

C.“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

D.“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

B.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
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

D.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14.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答洛阳主人
陈子昂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①游。

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②。

主人何发问?旅客非悠悠。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③。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
[注]①赤松:赤松子,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

②中州:指京城,诗人此时居东都洛阳任麟台正字。

③《史记·平津侯列传》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初为博士,后拜御史大夫,三升为丞相,封平津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前四句写自己放弃早年之志到东都洛阳从官是因为要奉养双亲。

B.诗人在诗中回答主人的质疑:自己虽然是客居之人,却绝非庸碌之辈。

C.最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绝不会与势利小人随波浮沉的志向。

D.陈子昂的诗歌明朗刚健,一扫初唐颓靡之风,本诗是他这一风格代表。

16.有学者认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此诗也体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思想,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伶官传序》一文中,作者引用《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子是:
语文试卷一参考答案
1.B【解析】B选项出自材料第二段,原文指出,随着现场印象的减弱,本人所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并不是凭想象去描绘,而是对它进行改编。

选项则强调“作些添枝加叶的想象处理”,故错。

2.B【解析】A第二段“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有意加工”主要由知情者完成,当事人参与在发生的事件中,故错。

C第六段具体谈了两种生活哲学:一种强调世界应按照某种法则运行,一种强调世界运行自有规则。

C项所引判断句,实际是第二种生活哲学的价值表现,故错。

D 第七段“而且几乎总是愚蠢地试图阻止别人发现未经他们认可的事物”,相比较,选项表达更绝对,与原文意不符,故错。

3.C【解析】C项《桃花源记》是以虚构的形式构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富庶、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不适合论证本文以“成见”为话题的观点。

4.①一篇报道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旁观者会选择性地创造报道内容。

(角度:报道内容的创造)
②即便专业老练旁观者,面对刚发生在眼前一事件,也很难做到客观真实地报道,而会加入个人的改编。

(角度:旁观者的改编报道)
③面对突发的陌生场面,人们的观察会陷入一种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进而影响报道的真实性。

(角度:陌生场面与报道真实性)(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给满分。


5.①举例论证,第四段论证成见发生必然性时,以现代生活匆忙的现象事例予以佐证;第五段论证先入之见对感知过程的强烈影响时,使用了“他”的具体身份的事例论证。

(举文中一例证便可得2分)
②假设论证,第六段以“如果”假设“世界按照法则”的哲学样板,论证具体的描绘世界方法。

(举另外一种哲学样板亦可得分)
③对比论证,第六段论证不同生活哲学样板对世界的认识时,使用了对比论证,来描述认识世界的结果差异。

④引用论证,最后一段论述艺术审查时,引用了柏拉图对诗人与诗歌观点。

(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给满分。


6.B【解析】“生存智慧”有误,改为“生存困境”,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概括与理解的能力。

7.B【解析】“兰州建设的繁荣景象”错,应是“兰州建设的虚假繁荣景象”,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与相关词语的深入分析能力。

8.①第一个“但”字,写出了城外防空洞多却建设很简陋的矛盾。

②第二个“但”字,写出了警报来临百姓们却无处可避的矛盾。

③第三个“但”字,写出了轰炸的激烈与伤亡轻微通报的矛盾。

(写对3点给4分,写对2点给3分,写对1点给2分,笼统作答给1分。


9.(1)白居易坚持的原则:文章应当反映社会现实。

(2分)
(2)分析:①以旅客用水洗脸之事,反映百姓用水困难的现实,批判特权阶级不知民间疾苦。

②以城外防空洞与空袭之事,反映兰州抗日空战的历史,批判当局枉顾百姓安危的做法。

③以轰炸后兰州建设之事,反映当时形式主义建设的情形,批判当局弄虚作假的作风。

④以开办洋行贸易之事,反映当时洋货买卖的繁荣,揭露以权谋私的丑恶。

⑤以专家给建议方法之事,反映改革只想不做的困境,批判当局只顾敛财的本质。

(每点2分,写满2点即给满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酌情给分。


10.BEG【解析】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

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
11.B【解析】“旅”,指军队,与“加之以师旅”中“旅”词义相同。

12.B【解析】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为勇力不义之徒,非贤士。

13.(1)却只是凭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诸侯这样行事国家就有危险,平民这样行事家庭就受损害。

(“徒”为“只”1分;“立于世”状语后置还原,“立”为“立身”1分;“匹夫”为“平民百姓”1分;句意1分)
(2)这话讲得太高深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

(主谓倒装句,还原“言矣大哉”1分;“大”为“高深”1分;“疾”为“毛病”1分;句意1分)
14.①晏子倡导“礼义”之仁“勇”,反对欺凌违义之暴“勇”。

②孟子倡导保境安民之大“勇”,反对敌一人之匹夫小“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庄公矜夸勇力,不实行道义。

有勇力的人在国内肆行无忌,同姓的显贵不进善言,宠幸的近臣不劝谏过错,所以晏子去见庄公。

庄公说:“古代也有只凭借勇力就能在世上立身的人吗?”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奋不顾身实行礼叫做勇,诛伐凶暴不避豪强叫做力。

所以勇力的树立,是为了实行礼义。

商汤、周武王起兵不能算作叛逆,兼并诸侯不能算作贪婪,因为这是符合仁义的准则的;诛伐凶暴不避豪强,消灭罪恶不怕人多势众,这是树立勇力的行为。

古代实践勇力的人,是在实行礼义。

如今在上位的没有仁义的准则,在下位的没有消灭罪恶诛伐凶暴的行为,却只是凭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诸侯这样行事国家就有危险,平民这样行事家庭就受损害。

从前夏朝衰微的时候,有推侈、大戏那样的勇力之人;殷商衰微的时候,有费仲、恶来那样的勇力之人。

他们足行千里,徒手打死猛兽,凭着力气被任用,欺凌天下诸侯,杀戮无罪之人,崇尚勇力,不顾礼义,因此桀、纣被灭掉,夏、商也衰亡了。

现在您矜夸勇力,不实行道义,有勇力的人在国内肆行无忌,靠威武强横立身,行为凶狠残暴,同姓的显贵不进善言,宠幸的近臣不劝谏过错,违反圣贤君王的道德,却步亡国之君的后尘。

这样做而能保全自身的,我没听说有过。


材料二
齐宣王问孟子:“同邻国交往有原则吗?”孟子回答:“有。

只有仁德的国君才能做到以大国侍奉小国,因此历史上就有了商汤王侍奉小葛国、周文王侍奉小昆夷的事。

只有智慧明智的国君才能做到以小国侍奉大国,因此历史上就有了周太王礼让北方獯鬻、越王勾践称臣于吴王夫差的事。

以大国侍奉小国的,是乐安天命的国君;以小国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国君。

乐安天命的国君能够保有天下,敬畏天命的国君能够保住他自己的国家。

《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定。

’”宣王说:“这话讲得太高深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


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

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

大王请把小勇扩大开去!
“《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

’这就是文王的勇武。

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

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

这就是武王的勇武。

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15.A【解析】强加因果,诗歌的三四句是一个倒叙句,写自己在东都洛阳从官,为不能在家奉养双亲而感到遗憾,体现了忠孝两难全。

16.①开头写早有“白云志”、追随“赤松子”漫游,结尾“鸥鹭忘机”的典故,(1分)鲜明地反映出归隐山林、访仙求道的道家思想。

(1分)
②中间写不能奉养双亲而憾恨、要为天子献良策是典型的儒家忠孝思想。

(1分)接着写的建功立业、进官封侯的渴望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

(1分)
③结尾处“不然”一语勾连前后,(1分)明确表达表达了不能实现政治理想,就归隐江湖、独善其身的“儒道互补”思想。

(1分)
17.(1)满招损,谦得益。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8. A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早有应用(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
B也存在很多明显的风险隐患
【解析】第一空,第一空前面有“其实”,后又提到“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说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早有应用”。

第二空,关注第二空的前后逻辑关系,根据“然而ChatGPT在带来惊艳体验的同时”“这些风险隐患还会被放大”等前后语句可以推断出此空所填信息。

19. 第③句可修改为: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自动化的崭新世界正在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