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学设计(一)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融入本课,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与提升。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辨明是非,使学生率固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理念与意识、
(4)升华学生对党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做有时代担当的青年,成为共产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
评价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的情况,让学生梳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真正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难点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3)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越性。

(4)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近代史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简要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状况。

教师:这段视频展现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当时的清政府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由盛而衰的颓势日益加深。

而西方一些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于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框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共同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近代中国出现的各种政治力量中,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脱颖而出?
【讲授新课】
议题一:如何把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围绕这个议题,同学们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2.把握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是什么?
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一步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展示课件: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提出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一系列无理要求。

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程度。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名词点击:半殖民地和半封建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即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现时的社会,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

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学生1:这段话点明了把握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学生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比如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相互交织。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学生3: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第一个任务为第二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前提,第二个任务是第一个任务的目的和必然要求。

两个任务相互联系,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过渡:如何面对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如何回应时代的声音,完成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并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议题二: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案为什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通过学习,同学们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对时代声音作出怎样的回应?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何在?
教师: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展示课件: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些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创建中华民国。

教师: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的代表。

这些尝试虽然最终都失败了,但是推动了中国对于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

展示课件:
下面是当时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第一种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

第二种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

第三种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学生: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最终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过渡: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43年,作曲家曹火星创作了一首今天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

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展示视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下面进入第三目的学习。

议题三: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
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教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目月换新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一天,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此纪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牺牲的人民英雄
展示视频《解放-人民的选择)。

这是我们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最神圣的丰碑,同时,也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的不屈不挠斗争。

最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

3.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评价反馈】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C.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压榨农民,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同时又与封建地主阶级盘根错节,共同压榨劳苦大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这表明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
①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②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③各帝国主义争夺对中国控制的矛盾④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鲁迅咏赞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里的“新”最主要体现在()
A.以反封建为对象
B.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C.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D.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法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北京市区往西100多公里,顺着一条奔流的小溪,可以到达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堂上村。

1943年,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在这里,并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

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来,毛泽东作了修改,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

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

5.(1)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锁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
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本课的内容,下面我们进行一下知识总结。

本课共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求我们把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第二个问题,讲了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第三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布置作业】
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

活动建议:
可观看《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影片,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有关文献,深化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可通过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红色教育活动,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可拜访老党员、老战士、老模范,听他们讲党史的故事,做好记录,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收获了很多,同时,对于教学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准备讲授这节课,我获得了一些好的教学体验:采用议题式教学,围绕“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这个总议题,设计三个子议题:如何把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案为什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围绕三个子议题,分
别设置任务,体现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获得了更深的学习体验,较好地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同时,整堂课也暴露了一些自己平时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如下:(1)如何评价学生的发言,在课堂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行为,很多同学说得非常好,但我的评语却略显干涩,教师的语言本应一点点拔高的,但我的语言情感都没有调动起来,也缺乏点评的技巧,导致最后课堂的氛围没有调动起来。

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着重去改善的,学习点评的技巧,真正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与他们对话。

(2)关于议题式教学,自己研究的并不够。

如:如何设置议题?子议题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都需要我去继续研究学习。

我应该多阅读相应的书籍、杂志,多学习优秀教师的议题式课例,通过多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通过多讲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通过授课使学生掌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领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明确只有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3)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政治、社会情况;比较三种建国方案,从而明白中国共产党对中
国革命的意义和作用。

(1)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

(2)了解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教学重难点
(1)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斗争特点的变化。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情景式讲授法探究式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观看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电影和电视剧,搜集近代史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历史和人民为何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本节内容遵循从内忧外患的危局中介绍当时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在水深火热的局势中又该如何救国,从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比较中鉴别出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方案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把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具体内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危局)
(一)思考:近代中国老百姓生活处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况?
教师:百姓生活处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长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但是,在西方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时,清政府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日益加深,政治腐败,财政拮据,社会动荡,危机四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什么-其一,清政府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其二,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使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二)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半殖民地决定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半封建则体现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需要知道的是,当时的矛盾是很多的,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封建统治各集团各派系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最主要的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所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便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闭关锁国带来的经验教训是落后挨打,所以我们在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后还应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而两大历史任务中,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前提,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的和归宿,所以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决定主要矛盾、近代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历史任务。

名词点击:
1.半殖民地:相对完全殖民地而言,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2.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及主权所有,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和压迫。

知识点归纳: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前者是民族矛盾、后者是阶级矛盾。

3.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破局)
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说说近代中国都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们对时代声音分别做了怎样的回应,学生回答完播放视频回顾。

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登台,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以及新的组织领导力量。

教师:到了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并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

方案1: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买办阶级专政,要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方案2:中间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方案3: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学生思考:三种方案的结果如何?最终说明了什么?
方案1:北洋政府签订丧权辱国二十一条,国民政府统治下民生艰难,民怨四起,该方案最终被人民抛弃,其统治也被人民推翻。

方案2:受到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最终该方案不被认可。

方案3: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有比较才有鉴别,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补充: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以及新的领导力量。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有比较才有鉴。

在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面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局)
教师: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