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立达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立达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对本诗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表现出夜色的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做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意在借商女表达对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封建统治者的愤慨和批判。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之作。
(2)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3)“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4)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
(宋)杨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二句诗。
(2)朱光潜《诗论》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
”这首哲理诗的第三,四句中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什么?从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②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③海隅:海边。
④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⑤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⑥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①________之态。
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②________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
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10.诗歌赏析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
(1)诗中展现的是一幅①________(填季节)风景图,从②________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处,并简述理由。
A眠B憩C玩
我选(________),理由:________
11.古诗阅读
月夜①(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③,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背景:《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困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②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则被困长安。
③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1)理解此诗时,小淇翻阅了明代王右仲在《杜臆》中对“云鬓”、“玉臂”二词的点评,王右仲认为其“语丽而情更悲”。
小淇联系了颈联的描写,认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字中能读出杜甫想象妻子独自望月的时间之长,更有助于理解王右仲所言的“悲情”。
(2)本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试结合诗句,通过诗眼揣摩作者情感。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场景。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1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风日、________、花堤和________等景物。
(2)这首诗的后两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③愁鬓逢秋色,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
②估客:商贾。
③三湘: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
④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1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18.阅读下面甲乙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乙]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两首古诗都写到了“花”,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大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莫笑”二字,表达诗人对农家淳朴厚道民风的赞赏。
B.颔联写诗人困顿之后的豁然开朗,道出了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颈联描写“春社”的祭祀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乡土风俗的喜爱。
D.全诗紧扣“疑”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诗中既是诗人实写眼前景物,又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2.(1)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2)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解析】【分析】(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第四句描绘的是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的画面,而第三句展现的是牛羊自回村子的画面。
牛羊自己回村子看出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相处和睦,整体氛围是闲适的,而儿童不认识官员的衣冠,看出这里的人都不追求名利,性格淳朴,追求自然。
故描绘了闲适恬淡、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2)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和“长松”联系在一起,指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遮住阳光,形成绿荫,给人阴凉的感觉。
草木茂盛,绿树成荫,整体的氛围是清幽美好的,故情理之中。
故答案为:⑴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⑵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点评】⑴本题考查画面概括。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⑵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首先理解诗句,然后理解词义。
3.(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解析】【分析】(1)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皇上寻求每个臣子中有贤德的人,贾谊的才华气格更是无人能比。
可惜到了半夜前面的坐垫空了出来,文帝不问天下苍生而去问鬼神之事。
可怜:可惜,可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
(2)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
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
实。
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
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故答案为:(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点评】(1)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先看修辞。
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和议论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白描细描、用典等。
4.B
解析:(1)B
(2)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3)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4)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解析】【分析】(1)杜牧前期颇为关心,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
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般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B项“伤感”的理解不恰当。
(2)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3)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故答案为:(1)B
(2)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3)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4)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点评】(1)品析诗歌,可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析。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味分析;最后对照题目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来辨析、判断、选择即可。
(2)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3)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
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
(4)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5.(1)“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2)意象:堂堂溪水。
人生哲理: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解析】【分析】(1)“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山阻着溪水不许往前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暄闹不停。
如这里体现“万山”对溪水态度的一个词语应是“不许”,还有典型的动作“拦”,声音“日夜喧”,这些都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水声潺潺,日夜喧闹的“”的情景。
(2)要首先读懂“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两句:水流到底是拦不住的,在山间不休地穿梭喧闹着,待让它终于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喧哗的溪声已全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了。
所以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堂堂溪水”这一短语。
原诗是说小溪的无法阻断,只要有一溪在,就宜让出一条路使它走出前村来。
今人每爱用此诗来比喻时代潮流的挡不住,一切违反潮流的行径措施不但没有用,而且是制造骚乱困扰而已。
同时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那就是: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阻挡。
故答案为:⑴“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⑵意象:堂堂溪水;人生哲理: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点评】⑴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
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6.(1)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2)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
【解析】【分析】(1)“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其中“无限”一词修饰“绿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
由此抒发了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的情怀。
(2)“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
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
故答案为:⑴繁茂、生机盎然的特点。
⑵读出了苏轼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7.(1)残花;暮春
(2)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残花落尽见流莺”: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从“残花落尽见流莺”中的“残花”,可见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2)“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把“春风”拟人化。
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
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阳城(武元衡的家乡是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
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故答案为:⑴残花;暮春;
⑵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1)高远(或高壮);归隐(或隐逸、遁世)
(2)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
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
【解析】【分析】(1)①《望岳》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意思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
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
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
②《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变换,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欲投人处宿”的主语应该是“我”,“我”在游山,“我”在观物抒情,“我”在“隔水问樵夫”,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归隐的情绪。
(2)“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
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山巅,才有机会雄视天下,“一览众山小”。
故答案为:⑴高远
⑵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等额把握,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句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句哲理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明确诗句隐含的哲理。
9.(1)荷花(芙蓉);人(采莲女)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诗歌赏析试题。
(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
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乱”写出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的感觉,写出了采莲女的天真活泼。
故答案为:(1)荷花(芙蓉);人(采莲女)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点评】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写作的缘由;三是读注释,帮助我们疏通诗歌内容;四是读诗歌,找出关键词句,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做题。
10.A
解析:(1)初夏(夏季);杨花(或荷叶)
(2)选A;“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偎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