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育中学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华育中学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7.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8.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3)“落红”即落花。

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

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定风波:词牌名。

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⑤吟啸:高声吟咏。

⑥芒鞋:草鞋。

料峭:⑦料峭:形容微寒。

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苏轼这首词的风格是风趣幽默。

词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风格?(两句即可)我们从中应学习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宿翠微寺
(唐)马戴
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

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

③断:断绝,消散。

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

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17.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3)“落红”即落花。

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1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意境高远。

(2)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19.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

②芒鞋:草鞋。

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20.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小题。

(6分)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

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刚刚、刚才。

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1)“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摇”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泛舟于江中之时,江边美景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的美丽景色。

(2)既有捕鱼、炊鱼、食鱼的美好体验,也有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惆怅。

2.(1)①用典。

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2)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

①用典“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运用的是《阿房宫赋》中的典故;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 是设问,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对草、水的描写,蕴含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④借古讽今,作者对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以及历朝历代的亡国的感叹,其实也是对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的讽刺。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 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 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分析。

小令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揭示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在内容表达上前几句写景,引发诗人怀古感伤,
最后发表议论,揭示诗歌的主旨: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最终都逃不脱灭亡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①用典。

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⑵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注意平时对文章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注意诗句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3.(1)同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

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

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2)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3)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

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

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

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极富魅力,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借对喇叭的咏叹,实际是对那些官宦的描写,写出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

在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⑵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些句子通俗易懂,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反映这个时期的社会黑暗现实,讽刺性强。

⑶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

此曲创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宦官当权,每到一处,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目睹宦官的种种罪行,写下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反映这个时期的生活黑暗现实。

诗人抓住喇叭“ 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本事小来头大”的特点,找到两者的共性,作者实际是比照宦官的嘴脸咏喇叭: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愤,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同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

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

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⑵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⑶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

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

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

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力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主旨、内容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语言提示的能力。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平淡、明快、含蓄。

简洁、沉郁顿挫、通俗易懂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情感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的感情。

4.(1)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2)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前两句写景:长满竹子的小岛,残阳映照着碧绿的青山,雪白色的水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幽美恬静的画面。

正是这里的环境幽美恬静,所以诗人产生了不欲归的思想。

因此这两句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⑵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抒情的诗句进行分析。

前两句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这里的美景让诗人产生“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的思想,即看到这样的美景,人间所有的事都与我无关,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不愿回去,这里的生活是多么惬意呀。

据此可知后两句通过对渔家生活的描述,抒发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⑵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结构的暴力。

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的联系。

⑵本题考查考生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人的水平、处境,结合诗句的内容,抓抒情的语句、意象等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5.(1)斜柳;春水;城花;暮春(春天)
(2)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句以景物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一" 风细柳斜斜" ,点明当时的季节: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城花" ,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所以作者写了斜柳、春水、春花、楼台等暮春时节的景物。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赏析。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表达出作者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年华” ,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故答案为:⑴ 1、斜柳 1、斜柳 3、城花 4、暮春(春天)
⑵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答案进行作答。

本题难度不大,找到意象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的性情特点,抓住关键语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对诗人隐含的思想情感的感悟。

6.(1)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所展现的景象。

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描述。

意,思对即可,但必须是生动的语言。

示例: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

首先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

再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 ,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

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

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

故答案为:⑴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