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玄墓志志文试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玄墓志志文试解(作者:CAOGS)
古碑文尤其是唐朝以前的,大都很难解释,就是说现在人要完全明白它们说的是什么很困难。

但是,作者有个嗜痂之癖,就是看到碑文(或古帖)总想弄明白它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不仅限于它的字写得多好。

不知道有没有跟我有同样毛病的网友。

也许在大部分书法爱好者看来这很无谓,书法就是书法,看学字练字就完了呗,整那玩意儿干啥,吃力不讨好,也没意思。

我也觉得这种毛病不象一个真正的书家应该有的,可是没办法,改不了。

这一段时间看《张玄墓志》,就起了想把它彻底弄明白的念头。

虽然也觉得这有点狂妄,但还是做下去了。

辞典,古书,因特网,忙了个焦头烂额,最后也没全整明白。

不过倒是有一点进展,现在把它帖在这里,若是万一有两三同好者看见,或许有一星半点的启发,又或者,幸运的话,说不定可以指点我一二呢。

君讳玄,字黑女,南阳白水人也。

据考,白水是乡名,不是县名。

当时(太和十七年前后)的南阳郡辖南阳,[土夹]城二县,且二县中也没有叫白水的乡。

可能是已合并或是旧称,俗称。

出自皇帝之苗裔。

皇:应为黄之通假。

古文中多有把黄帝写作皇帝者。

传说中的黄帝,其子孙中名字中没有一个叫张或带张字的。

据张穆之跋,黄帝第五子挥始作弦,乃张姓之始,不知确否。

昔在中叶,作牧周殷。

中叶意为中古。

据目前所见史书,商朝时作牧伯(高级地方长官)的并
无张姓,周朝仅张仲一人。

所以此志所言可疑。

爰及汉魏,司徒、司空。

汉魏时位到司徒,司空者无张姓者。

但是晋时张华曾作司空。

下文中的以举烛喻其高明,似指张华之长于博物。

但所言不确。

不因举烛,便自高明;举烛,即郢书燕说之典故。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举烛”后意指为推举贤才。

此处说并不因为推举而自然高明,似是对未受推举之文饰溢美之辞。

无假置水,故以清洁。

置水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庞参传》:“参为汉阳太守。

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教授。

参到﹐先候之。

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

主簿白以为倨。

参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

水者﹐欲吾清也。

'”后以“置水之情”表示人民对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

此文说张玄的先人无须借人民的劝诫或期望就自觉地做到了廉政清洁。

“以”通“已”。

晋人好以“以”代“已”,王羲之帖中多见。

可能此种风气延续至南北朝甚至更后。

远祖和,吏部尚书,并州刺史;祖具,中坚将军,新平太守;父,荡寇将军,蒲坂令。

此志文中所列张玄的先人,史书中都没有传记。

而且,远祖有名,其父亲反而不书其名,很奇怪。

至于“具”字,有的说相当于“某”,即不知其名,虽说也通,但查辞书未见有此义。

且后面其你亦未书名,何不用“具”字代之? 蒲坂在山西永济境内。

所谓华盖相晖,荣光照世。

华盖指高官或贵人所乘之车上的雨盖。

这句是总结张玄的先人作官者
多,家世高贵,荣耀非常。

其实也明显带着夸饰的味道。

其实牧伯三公,本属子虚乌有,新平太守,蒲坂令等职低微,谈不上什么华盖相晖,更不至于到荣光照世的程度。

不过墓志中这么写,也是人之常情,死者为大嘛。

况且谁不希望门庭耀世呢,有几分浮夸,也是无可厚非的。

君禀阴阳之纯精,含五行之秀气,具日月精华,五行之灵气。

禀本义是赋与,就是上天赋与其德其能的意思。

雅性高奇,识量冲远,雅,常也。

这句是说张玄本性高洁奇特,见识高远,气量冲淡(即淡泊平和)。

解褐中书侍郎,除南阳太守。

解褐意思是脱去布衣,指担任官职。

除是授官,官拜XX之意。

中书侍郎是四品上,而南阳不是个大地方,其太守职位不会太高,就算领兵也不超过四品。

嗨,这张玄官越做越小啊。

严威既被,其犹草上加风。

民之悦化,若鱼之乐水。

严威是指严厉的官威,可能是张玄生平治理地方执法严格。

但后面既说其犹草上加风,看来也不很严,否则就不是风,而是雪或霜了。

所以严威理解成威严可能更好些。

被是主动词,覆盖之意。

悦化,喜悦于太守的教化。

张太守依法治理南阳子民,仿佛春风吹拂着小草; 老百姓心悦诚服长官教化,如同鱼儿游乐水中。

好一幅温馨的画面。

古人写文章也真能忽悠啊。

如果真是这样,史书早就该将张大人大书一笔了吧。

方欲羽翼天朝,抓牙帝室,羽翼,抓牙,就是作其羽翼和爪牙的意思。

其中“爪牙”一词现在已经变成贬义词了,那时却是褒义的。

整句其实就是辅佐皇帝,报效国家的意思。

何图幽灵无简,歼此名哲。

简原字上边是草字头儿。

疑即间之白字。


间:无分别。

与即魏碑中常见的“善报无徵”同义,即阴间的鬼神是不管什么奖善罚恶的。

歼在现在只用于对于坏人,那时候可能只是个中性词。

春秋卅有二。

太和十七年。

薨于蒲坂城建中乡孝义里。

三十二岁就死了,张玄可谓其年不永了。

太和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年号,太和十七年是公元493年。

薨本来用于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后来可能有点职位都可以用了。

(就象现在按规定正省级干部的配车应是,价格低于40万的,排气量不过3.0升的国产车,可事实上连乡长镇长也有坐公款买的四五十万本田皇冠3.5的了。

)张玄本在河南南阳作太守,却死在其父任职的山西永济。

很是奇怪。

如此看来不是突然死的,更不是死于任上。

该不是因为官威太严,滥用酷刑,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赶回家了吧。

其老家本是南阳白水,在自己本乡本土做官,竟死在异乡,确实奇怪。

可能是他从小跟随父亲在山西永济,把那儿当成故乡了。

要不就是他父亲葬在那里,那时有习俗要与父亲葬在一起,或他自己想这样。

妻河北陈进寿女。

寿为巨禄太守。

据考北魏时没有巨禄地名,疑即钜鹿。

其父名为“进寿”两字,而后复称只称“寿”一字,在北魏当时也属反常。

便是瑰宝相映,瓁玉参差。

“便是”二字通俗之极,便似宋明话本风俗小说中用语,以此等俗语入碑,也属仅见。

“瓁”字,有的认为是“瓊(琼)”,美玉或赤玉;有的认为是“瓁”,音wo4或huo4,未雕琢的玉;还有的认为是“雙(双)”。

作者认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张玄夫妻二人珠连璧合,相辅相成之意。

相映,参差之前的两物,应该是相似而不雷同的,所以作者认为采用第一种说法较好,而
且也更接近于碑上原字。

俱以普泰元年,岁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於蒲坂城东原之上。

普泰是北魏节闵帝年号,元年在公元五三一年。

丧期在十月一日,每逢纪月日时总在月字后注明该月朔日即初一的甲子(干支),这是古人比较正式的格式。

但当其日即在初一日时,不惮重复,再书一日甲子,似乎是较古的用法,后来就直接说某月甲子朔。

也就是说,若放在唐宋及以后的碑中,“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只写成“十月丁酉朔”就行了。

张玄死于太和十七年,至普泰元年其夫人陈氏死合葬,其间历38年。

也就是说,陈氏年纪轻轻就守寡38年!说她年轻,是因为张玄死时才32岁,他夫人多半比他小几岁(在古人这是很平常的,女方跟男方年龄相近的情况都少,更别说比男方大了),二十来岁就守寡,直守到近六十死去,真是够惨无人道的(用现代的观点来看)。

可见夫死守节的常规远在两宋理学兴盛之前就有了。

还有一点,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推测,古人死后先简单入殓(先入土为安),其后再正式作墓刻碑的情况也是有的。

君临终清悟,神诮端明,动言成轨,泯然去世。

清悟指神志清醒;诮字本字音qiao4 “完全,简直”之义,端明意谓正直聪明,可“神诮端明”用在这里费解。

硬解可解成“神态完全正直聪明”。

“诮”字也许是个别字,应作“肖”或“俏”。

神肖。

神肖意即神态一如平常,神俏意即神态轻盈美好。

总之很晦涩。

动言当是指行动和语言,成轨意谓中规中矩,有板有眼,没有胡言乱语,不知所云。

可是也很奇怪,言谈举止一如平常,好好的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如果真是什么怪病的话,那更说明张玄是非正常离职,很可能被解职的。

否则在南阳当太守当得好
好的,回蒲坂作什么? 于时兆人同悲,遐方凄(长)泣,故刊石传光,以作诵曰:千万人同悲,远方的也哭泣。

这恐怕就不尽不实了。

就算张玄是个好官,那也是南阳人沐其教化,受其恩泽啊,他回到蒲坂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认识他了吧,更不用说为其悲泣了。

他刚死,千里外的南阳人怎么会知道呢,那怎么可能同悲呢。

唉,就当它是套话,他姑妄言之,咱姑妄听之吧。

这里的“长”字是衍文无疑,点去的痕迹(长字右旁的三个点)那么明显,但竟然刻到了碑上,使之流传,这从书丹到刻石,这几个人(或一个人)也够粗心的了。

刊是刻的意思。

光是荣耀的意思。

郁矣兰胄,茂乎芳干;叶映霄衢,根通海翰。

这句话比喻张玄所在的这一大家族,源远流长。

好比一棵高大茂盛的高贵树木(木兰,兰花或兰草是草本,不可能长高的,也不会活那么多年),枝繁叶茂。

树根扎至深地之下(且远伸至大海),树冠高耸直入云霄之中。

休气贯岳,荣光接汉;德与风翔,泽从雨散。

休字这种写法在魏碑中时见。

休气指祥瑞之气。

荣光无非荣耀风光。

其家族的美德随春风在天上吹过,福泽伴春雨滋润着大地。

(现在的人听起来好肉麻啊。

) 运谢星驰,时流迅速;既凋桐枝,复催良木。

命运无常,瞬间灾至。

凋落梧桐之枝,摧折木兰之干。

(凤落梧桐,梧桐为名贵良材。

) 三河奄曜,坤塸丧烛;痛感毛群,悲伤羽族。

三河泛指大河流,也指山河。

奄通“淹没”之“淹”,曜是光,光明的意思。

整句话等于说山河失色。

“巛”字,有的说当作“坤”。

但一般坤的古字是巛字三笔的中间都断开(令人相到易经中“坤”卦的符号)。

坤在八卦中代表地。

塸字音ou1,作“墓,沙堆”讲。

但也有说是“區(区)”字的异体字。

不过无论是“坤区”还是“川塸”都不可解,象自造词。

整词多半是指大地;这一句。

毛群指兽类,羽族指鸟类。

山河齐痛,禽兽同哀。

哈,这位张大人好伟大啊。

我发现现在的人在这方面忽悠的本事真是远逊于古人了。

传统丢失殆尽啊。

扃堂无晓,坟宇唯昏;咸轁松户,共寝泉门。

扃指门户,“鞱”是“韬”的讹字,韬是隐藏的意思,其实就是埋藏。

“松户”一词不可解,猜测也是墓地的意思,因为墓地通常都种松树的。

坟口两边种上两棵松树类似门户。

泉门辞典有解释,是墓门的意思。

这四句的意思是斯人已逝,张家变得庭堂无光。

他们的坟地也是昏暗阴沉。

他们夫妻二人将一同长眼于地下了。

追风永迈,式铭幽传。

遍查辞书,追风有下面几个义项:1。

骏马名。

2。

泛指名马。

3。

形容马行之速。

4。

追随前人的风尚。

5。

谓追逐风情。

6。

迎风,随风。

这里似乎选第3项较好。

迈字有超然不俗义,也有时光流逝义,似取后者为佳。

以追风代指时光。

猜测整句即谓时光飞快流逝。

和“白驹过隙”,“光阴似箭”,“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等意思差不多。

式有规范义,也有效法之义,这里似乎应该取前面的意思,但名词动词化,即“以…为规范”之义。

铭为名词,铭文。

依对仗的习惯,追风是动宾词组,式铭应该也是,而且也是以动宾词组作名词,即以铭中所述张君之德为榜样的这种风气,这种方式。

永迈对幽传,这两个词组都是副词修饰动词。

永为永远,幽是在阳间。

古人当然没有我们现在这种语法用语,但其中隐含的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应当是发现了的,因为六朝时期流行的骈体文很在意这些。

这两句的意思应
该是这样的: 时光飞快地流逝,人间的一切都要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但张君的这种高风亮节却会永远被人们传颂,学习,即便在阴间也会成为阴世中人的榜样。

全篇试译: 北魏南阳太守张君墓记张君名玄,字黑女,是南阳白水人。

本是黄帝的后裔。

中古时期,他的先人就曾在商朝和周朝做过地方官。

等到了汉朝及后来的三国魏晋,曾有祖先作过司徒,司空的高官。

这些祖先,才干突出,不需要名士推荐就为人朝野所知。

他们做官的时候,不需要百姓劝勉或请愿就廉洁自律。

张君的远祖张和,做过吏部尚书,并州刺史; 祖父张具,为中坚将军,官至新平太守;父亲为荡寇将军,作过蒲坂县令。

张家可谓是高官辈出,荣耀非凡。

张君取日月之精华,含五行之灵气,素性高洁奇异,见识高远,气质淡泊。

始作官中书侍郎,之后又拜南阳太守。

张太守恩威并施,治理南阳,其威仪仿佛春风吹拂绿草,老百姓心悦诚服于长官的教化,其安乐如同鱼儿游于水中。

正当张君要大展鸿图,竭尽全力辅佐朝庭,报效国家之时,命运无常,天不作美,损此名贤。

张君三十二岁时于太和十七年逝世于蒲坂城建中乡孝义里。

他的夫人是河北陈进寿的女儿,陈进寿是钜鹿太守。

他们夫妻二人可谓郎才女貌,珠连璧合。

于普泰元年十月一日,将二人合葬于蒲坂城东边的高地上。

张君临终之时,神志清醒,脸色神态一如平常,言谈举止中规中矩,不料他竟突然去世。

这时万人同悲,远近共泣。

因此,将此志文刻于石上,来使他流芳百世。

颂词如下: 张家这棵大树啊,枝繁叶茂。


深入海,顶高入云。

张家的祥气直贯高山,荣光连接霄汉。

他们的美德随春风在天空吹拂,他们的福泽伴春雨在大地飘散。

岂料命运无常,灾难忽至。

严霜凋落梧桐叶啊,飓风刮折木兰枝。

三川五岳顿时失色,茫茫大地忽然无光。

飞禽亦痛,走兽也伤,鸟竟不语,花遂不香。

张家一门,庭堂阴沉,全家上下,哀痛无限。

他们的坟头啊,一片昏暗。

他们二人同赴九泉啊,与我们永不相见。

时光飞逝,让我们赶快忘记悲伤哟,却要记住他们的亮节高风,让这碑文记述的他的美德啊,被阴间和阳世的人们永远传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