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致静脉血栓形成和预防的研究进展刘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留置针致静脉血栓形成和预防的研究进展刘江
发布时间:2023-06-09T03:39:14.852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5期作者:刘江
[导读] 目的:就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 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月在收治的静脉留针拔针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40 例),对其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结果:通过分析发现,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素、操作者因素等是导致血脉形成的主要原因。
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西安 710075
摘要:目的:就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 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10 月在收治的静脉留针拔针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40 例),对其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结果:通过分析发现,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素、操作者因素等是导致血脉形成的主要原因。
结论:在临床中,应重视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降低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一种新型输液方式,特点为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相对钢针操作更方便、安全;相对于中心静脉置管、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间更短、更快捷。
静脉留置针的主要并发症有静脉炎、静脉血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血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静脉血栓是一种静脉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所致的血管阻塞性疾病,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甚至致残。
静脉血栓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手术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
现对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以加深临床护理人员对留置针的认识,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收治的静脉留针拔针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40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分别为26例、14例,年龄在41至62岁之间。
在研究开始前,已将有关内容告知了患者及其家属,征得了他们的同意。
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分析、比较,没有发现数据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静脉留针拔针后出现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出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2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素、操作者因素等是导致血脉形成的主要原因,经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3讨论
3.1静脉留置针致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1)血流缓慢
大量研究表明,下肢静脉留置针致血栓及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上肢,原因主要是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
当血流缓慢时,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会发生变化,甚至最后整个细胞失去超微结构,胶原纤维暴露不断增加,大量血液疲滞在下肢,特别对因疾病、手术限制而长期不能下床活动的病人。
在手术过程中不建议左下肢静脉留置针。
(2)输注药物
患者入院后连续4 d静脉输注高浓度氯化钾与氯化钠等刺激性药物,造成血管壁损伤及静脉炎,致使血小板黏附于管壁,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而发生凝血致血栓形成。
(3)封管与维护欠规范
连续静脉留置针输液期间可能存在操作者无菌操作欠规范,对患者健康教育与日常活动保护静脉指导不够,导致静脉炎以促成血栓形成。
患者在每日静脉通道维护与封管,输液第4天结束后拔针,期间观察虽未出现针眼红肿及明显感染现象,但如果护士在静脉封管时不严
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患者手背静脉使用留置针,输液结束后活动时不注意保护静脉等均可导致局部感染形成静脉炎。
(4)护理人员技术问题
护理人员在使用静脉留置针时不能够熟练的操作,对于血管的选择掌握不好,在穿刺的过程中容易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从而增加血栓的发生率。
3.2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
(1)培训护士穿刺技术
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内膜损伤率。
规范化封管,减少污染和对血管的损伤。
(2)做好静脉导管维护
留置针输液前后均用生理盐水冲管;输液完毕封管应用2-3ml的生理盐水或10 u/m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妥善固定静脉留置针:必要时使用弹力网状绷带固定,输液完毕可适当包扎保护,防止静脉留置针脱落;拔针和脱落时要仔细查看静脉留置针的长度,防止软管断裂,遗留体内。
定期更换留置针或尽早拔除:外周静脉留置针应72 h-96 h更换一次,应监测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并发症等因素进行评估,尽早拔除。
(3)局部加温
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可导致肺栓塞和血栓后综合征,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病人死亡,所以预防是关键。
在穿刺前20 min内打开热敷贴贴于病人袖袋穿刺处,当穿刺或输液完毕后取下热敷贴。
(4)正确选择留置针、血管和输液部位
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要优先选择上肢粗静脉,并保护好血管,尽可能的规避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情况的出现。
同时,在确保输注速度合理的基础上,要选择细、短的留置针,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一些较粗的静脉,当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就会漂浮在血管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械摩擦现象的出现,且也会减轻对血管内壁造成的损伤,有利于防止机械性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出现。
此外,还需确保封管液及封管方法的合理性,在提高安全性及可靠性的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常见的封管方法包括注射器直接或间接封管法、输液器封管法等,封管方法的合理性可促使留置针内正压的保持,有利于规避血液逆流现象的出现,从而降低导管堵塞,亦或是血栓形成的几率。
实施静脉留置针预防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因此输液前应做好对患者年龄、病情、过敏史、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静脉治疗工具,即根据静脉血管直径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输液中严格无菌操作及手卫生,掌握正确配药、穿刺、保留及维护方法,输液后加强巡视与观察,做好护患沟通与活动指导等细化护理,就能发挥静脉留置针的最大优点,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综上,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静脉留针导致静脉血栓问题形成的预防,护士操作时要正确选择留置针及患者的血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规避或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付明桂.静脉治疗过程中静脉留置针精细化管理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6:152.
[2].白梦娇,臧苑彤,刘莹丽,等.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堵管率的影响[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1,43(S1):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