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35kV万合输变电线路新建工程初设说明书(标准版)
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XX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电力设计有限公司二O一一年十一月XX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批准:审核:校核:编写:目录1、总的部分 (1)1.1 设计依据 (1)1.2 工程规模 (3)1.3 设计范围 (3)1.4 主要技术原则 (4)1.5 施工条件 (4)1.5.1施工用水 (4)1.5.2施工用电 (4)1.5.3施工通信 (5)2、电力系统部分 (6)2.1 变电站接入系统方式 (6)2.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6)2.3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7)2.4 系统通信 (7)2.5 站内通信 (7)2.6 系统调度自动化 (7)3、电气部分 (8)3.1 XX35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 (8)3.2 配电装置及总平面布置 (9)3.2.1 35kV配电装置 (9)3.2.3电气总平面布置 (9)3.3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9)3.3.1短路电流计算 (9)3.2.2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10)3.4 过电压保护及防雷接地 (12)3.4.1过电压保护及防雷 (12)3.4.2接地 (13)3.5 站用电及照明 (13)3.5.1站用电 (13)3.5.2全站照明 (14)3.6 XX35kV变电站电气二次部分 (14)3.6.1 变电所控制方式 (14)3.6.2 变电所监控方案 (14)3.6.3 微机监控系统配置 (15)3.6.4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与计量 (16)3.6.5 直流及UPS电源系统及站用 (17)3.6.6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 (17)3.6.7 电缆防火 (20)3.6.8 二次系统防雷及接地措施 (20)4、土建部分 (23)4.1 方案一 (23)4.1.1 概述 (23)4.1.2 站址防、排洪及所区排水 (26)4.1.3 场区布置及竖向布置 (27)4.1.4 结构部分 (28)4.1.5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29)4.1.6地基处理 (29)4.1.7消防部分 (29)4.2 方案二 (30)4.2.2、站址防、排洪及所区排水 (34)4.2.3、场区布置及竖向布置 (34)4.2.4结构部分 (35)4.2.5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36)4.2.6地基处理 (37)4.2.7消防部分 (37)4.2.8给排水 (37)5、方案比较 (39)6、环境保护 (40)6.1 设计依据和执行标准 (40)6.2 站址地区环境现状 (40)6.2.1站址地区主要污染源及环境质量现状 (40)6.2.2站址附近重点保护目标 (41)6.3 污染治理措施 (41)6.3.1水环境影响分析 (41)6.3.2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41)6.3.3本工程噪声治理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41)7、劳动安全卫生 (43)7.1 主要设计依据 (43)7.2 防火、防爆 (43)7.2.1各建(构)筑物的防火危害性及最低耐火等级 (43)7.2.2建(构)筑物安全间距的确定原则 (44)7.2.3安全通道和安全出入口 (44)7.2.4建筑物室内防火措施 (44)7.2.5电气设备的防火与防爆 (44)8、投资部分 (45)1、总的部分1.1 设计依据✧《设计中标通知书》✧设计合同✧XX省电力公司部门文件,川电农电[2011]203号关于成都电业局2012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35千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电气施工图纸(含初步设计说明书)
图号:35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二○一三年八月35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批准:审核:校核:编写:目录1 总的部分 (2)1.1 设计依据 (2)1.2 设计原则 (2)1.3 设计内容及范围 (3)1.4 电力系统 (3)1.5 工程规模 (4)1.6 站址选择概况 (4)1.7 通用设计和通用设备的应用 (9)1.8 主要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统计表 (9)2 电气一次部分 (11)2.1 电气主接线 (11)2.2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型式 (12)2.3 短路电流计算 (12)2.4 主要电气设备选型 (13)2.5 过电压保护及防雷接地 (15)2.6 站用电及照明 (16)2.7 变电站防污及抗震措施 (17)3 电气二次部分 (17)3.1 控制、测量及信号系统 (17)3.2 二次设备布置 (18)3.3 一体化电源系统 (18)3.4 保护配置 (19)3.5 计量 (21)3.6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21)3.7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 (21)3.8调度数据自动化 (22)3.6 通信 (25)4 土建部分 (25)4.1 概述 (25)4.2 总平面布置及交通运输 (26)4.3 土建结构 (29)4.4 建筑 (30)4.5 采暖通风 (31)4.6 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 (31)4.7 劳动安全及工业卫生 (32)5 水工部分 (32)5.1 供水排水 (32)5.2 消防设施 (33)6 XXXXXX110kV变电站概况 (35)6.1 XXXXXX110kV变电站现状 (35)6.2 本期工程建设规模 (36)7标准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 (36)7.1 标准工艺的应用 (36)7.2 新技术的应用 (37)8 投资部分 (38)1 总的部分1.1 设计依据(1)根据四川省电力公司对XXXXXX35千伏输变电工程可研报告的审查意见;(2)根据《XXXXXX35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3)《国家电网公司“两型一化”变电站设计建设导则》;(4)根据电力工业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DLGT25-94《变电所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5)GB50059-2007《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6)GB 50060-2008《35~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7)GB 50062-2008《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8)DL/T 620-2012《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10)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1)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2)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13)DL/T5222-2005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14)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35kV变电站分册》;(15)其他相关规程规范。
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
35kV变电站新建⼯程初步设计35kV变电站新建⼯程初步设计XX玻璃35kV变电站新建⼯程设计说明书XX电⼒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资质证书:勘测资质证书:⼆○⼀○年七⽉⽬录1⼯程概况 (1)1.1 设计依据 (1)1.2 接⼊系统及站址概况 (1)2 电⽓⼀次部分 (1)2.1 变电站建设规模 (1)2.2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1)2.3 站区平⾯布置 (4)2.4 防雷保护及接地 (4)2.5 站⽤电 (4)2.6 全站照明 (5)2.7 电缆敷设与电缆防⽕ (5)3 电⽓⼆次部分 (5)3.1 综合概述 (5)3.2 保护部分 (6)3.4 当地监控功能 (8)3.5 计量系统 (9)4 交直流系统 (9)4.1 直流系统 (9)4.2 交流系统 (9)5 谐波监测系统 (10)6 110kV变电站出⼝ (10)7 ⼟建部分 (10)7.1 站址⽔⽂⽓象条件 (10)7.2 地震烈度 (10)7.3 变电站建筑及结构 (11)7.4 消防系统 (11)1⼯程概况1.1 设计依据(1)2010年5⽉10⽇XX市XX玻璃有限公司⽂件《XX市XX玻璃有限公司关于建⽴35kV变电站项⽬的申请》。
(2)XX供电发展[2010]46号《关于XX市XX玻璃有限公司新建35kV变电站供电⽅案的批复》。
(3)XX市XX玻璃有限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
1.2 接⼊系统及站址概况新建XX玻璃35kV变电站位于XX市⾦百家⼯业园区中⼼,杜村村南,距杜村变电站1.7公⾥处,主要供⼚区内⽣活、⽣产⽤电,占地⾯积约5.01 亩。
新建XX玻璃35kV变电站出线占⽤杜村110 kV变电站35kV I母线3332间隔和II母线3443间隔,正常⽅式3332出线作主供电源,3443出线作备⽤电源。
2 电⽓⼀次部分2.1 变电站建设规模根据规划和负荷预测,本变电站建设规模如下:1、主变压器:终期规模为两台,本期⼀次建成;额定容量为:2X12500kVA ;额定电压⽐:35/10.5kV。
35kV变电站初步设计说明书
国家丙级证书号:XXXXXXXXXXXX35kVXX输变电工程施工设计说明书XXXVVVVX电力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13年12月XX审定:XXX 审核:XXX 校核:XXX 编写:XXXXX35kVXX输变电站工程施工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总的部分 (1)1.1 工程项目设计依据 (1)1.2 站址概况 (1)1.3 设计范围及建设规模 (2)第二章电力系统 (3)2.1 XX电网现状 (3)2.2 建设的必要性 (4)2.3 项目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4)2.4 变电站接入系统方案 (4)第三章电气一次部分 (4)3.1 电气主接线 (4)3.2 主要设备选择 (5)3.3 电气总平面布置 (10)3.4站用电及照明 (11)3.5 防雷接地 (12)3.6 电缆防火 (12)第四章电气二次部分 (12)4.1 电气二次线 (12)4.2技术参数 (13)4.3系统继电保护 (13)4.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16)4.5安全自动装置 (21)4.6电能采集系统 (21)-i-4.7二次设备的布置 (22)4.8二次系统防雷 (23)4.9交直流系统 (25)4.10火灾报警系统 (26)第五章远动 (26)5.1 概述 (26)5.2 XX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27)5.3 远动系统设计要求 (27)5.4 远动设备电源 (27)第六章系统通信 (28)6.1 概述 (28)6.2 通信方式 (28)6.3 光纤通信方案 (28)6.4 XX变电站通信布置 (29)第七章土建部分 (30)7.1 站址自然条件及设计主要数据 (30)7.2 所区规划和总平面布置方案 (33)7.3 建筑要求 (35)7.4 水工部分 (37)7.5 暖通部分 (38)7.6 消防部分 (38)第八章控制造价的措施 (43)i iXX35kVXX输变电工程施工设计说明书第一章总的部分1.1 工程项目设计依据本初步设计编制依据:1)XX供电有限公司文件(XX司营[XXXX] X号)《关于对XX(XX)置业有限公司供用电申请的批复》;2)XX35kVXX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XX电网公司XX供电局文件(XX计[XXXX] X号号)《XX电网公司XX供电局关于XXXXXXX项目供电方案的批复》;4)相关变电站设计规程规范;1.2 站址概况XXXXXXX项目是一个集酒店、度假民居、商业会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区。
35kV集电线路施工设计说明书详解
施工图设计第1卷第1册 35kV集电线路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2017年2月说明书目录第1章总的部分1.1 设计依据1.2 设计范围1.3 工程概况1.4 线路路径第2章架空线路部分2.1 气象条件2.2 导线及地线2.3 导、地线防振2.4 绝缘、防雷及接地2.5 导线相序及换位2.6 初伸长处理2.7 对交叉跨越物的处理2.8 施工注意事项第3章电缆部分3.1 设备选型3.2 电缆敷设3.3 电缆两端连接方式3.4 电缆两端接地方式3.5 电缆标志的设置3.6 电缆与其他管道等之间距离3.7 施工注意事项第4章杆塔及基础4.1 杆塔4.2 基础4.3 原材料4.4 防腐、防卸及防松4.5 施工注意事项附表1:全线杆铁塔数量一览表附表2:全线机电材料统计一览表第1章总的部分1.1 设计依据1.1.1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 本工程设计委托书1.1.3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2010)1.1.4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620-1997)1.1.5 《电力金具样本》1.1.6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1.1.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50065-2011)1.2 设计范围自19台风机升压箱变起至升压站进线开关柜的35kV集电线路本体设计。
1.3 工程概况1.3.1风机分布及区划。
本工程为、风场共计19台风机。
本期接入风机19台,单机容量1.5MW、5台,单机容量3MW、14台,接线方式采用1机1变的单元接线。
风机出口电压690V,经箱变升至35kV后,经35kV地埋电缆(YJV22-26/35-3×50)至电缆终端塔(杆),与35kV架空线路“T”接。
根据风机分布位置,本工程共建,3回35kV架空线路,具体如下:①A线,带1#、2#、3#、4#、5#、6#、7#共7台风机。
②B线,带8#、9#、10#、11#、12#、13#、14#共7台风机。
35kV万合变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35kV万合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目录1 总的部分 (1)1.1 概述 (1)1.1.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1.1.1.1 工程执行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 (1)1.1.1.2 工程设计有关的规程、规范 (1)1.1.1.3 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文件 (2)1.1.2 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 (2)1.1.2.1 工程建设规模 (2)1.1.2.2 设计范围与分工 (2)1.2 站址概况 (3)1.2.1 站址自然条件 (3)1.2.2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1.2.3 进出线走廊条件 (3)1.2.4 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的内容 (4)1.2.5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 (4)1.3 技术原则及存在问题 (5)1.3.1 主要技术方案 (5)1.3.2 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的应用 (6)1.3.3 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7)1.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7)2 电力系统 (10)2.1电力系统概述 (10)2.1.1 某县电网现状 (10)2.1.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1)2.1.3 接入系统方案 (11)2.2建设规模 (12)2.2.1 主变规模 (12)2.2.2 出线规模 (12)2.2.3 无功补偿装置 (13)2.3主要电气参数 (13)2.3.1 主变选型 (13)2.3.3 电气主接线 (14)2.3.4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 (14)3 电气部分 (14)3.1电气主接线 (14)3.1.1 35KV侧主接线 (14)3.1.2 10KV侧主接线 (14)3.2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14)3.2.1短路电流 (14)3.2.2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15)3.2.2.1 35KV电气设备 (15)3.2.2.3 10KV并联电容器 (15)3.2.2.4 站用变压器 (15)3.2.2.5 导体设计 (16)3.3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16)3.3.1 35KV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 (16)3.3.2 10KV电气设备绝缘配合 (17)3.3.2.1 避雷器选择 (17)3.3.3 电气设备外绝缘及绝缘子串泄漏距离的确定 (18)3.4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18)3.4.1电气总平面布置 (18)3.4.2 电气设备布置及配电装置 (19)3.4.2.1 35KV配电装置 (19)3.4.2.2 10KV配电装置 (19)3.4.2.3 10KV电容器组 (19)3.5站用电及照明 (19)3.5.1 站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源接线方案 (19)3.5.2 站用电保护及布置 (20)3.5.2.1 站用变保护 (20)3.5.2.2 站用变布置 (20)3.5.3照明 (20)3.6防雷接地 (20)3.6.1防直击雷 (20)3.7光缆、电缆设施 (21)3.7.1电缆设计原则 (21)3.7.2 电缆防火 (21)4 二次部分 (24)4.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24)4.1.1一次系统概况 (24)4.1.2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25)4.1.2.135K V线路保护配置 (25)4.1.3安全自动装置 (25)4.1.4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 (25)4.2系统调度自动化 (25)4.2.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6)4.2.2远动系统 (26)4.2.2.1调度关系 (26)4.2.2.2远动信息配置原则 (26)4.2.3关口电能计量系统 (27)4.2.3.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7)4.2.3.2电能计量装置及电量采集装置 (27)4.2.4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27)4.3系统及站内通信 (28)4.3.1通道组织 (28)4.3.2设备配置 (28)4.3.3站内通信方案 (29)4.4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30)4.5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30)4.5.1保护配置 (30)4.5.2自动装置 (31)4.6站用交直流电源系统 (32)4.6.1直流系统 (32)4.6.2不停电电源系统 (32)4.6.3直流变换电源系统 (32)4.7其他二次系统 (32)4.7.1GPS对时系统 (32)4.7.2非关口电能计量系统 (33)4.7.3火灾报警系统 (33)4.7.4图像监视安全及警卫系统 (33)4.7.5微机防误系统 (34)4.7.6二次设备的接地、防雷、抗干扰 (34)4.7.6.1接地 (34)4.7.6.2防雷 (35)4.7.6.3抗干扰 (35)4.8二次设备组屏及布置原则 (35)4.8.1主要二次设备组屏原则 (35)4.8.2二次设备布置方案 (35)4.9二次设备材料清单 (36)5土建部分 (38)5.1 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 (38)5.1.1 站区总体规划 (38)5.1.2 站区总平面布置 (40)5.1.3 竖向布置 (40)5.1.4 管沟布置 (41)5.1.5 道路及场地处理 (41)5.1.5.1 道路 (41)5.1.5.2 配电装置场地处理 (41)5.1.6 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的内容 (41)5.1.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2)5.2建筑 (42)5.2.1全站建筑一览表 (42)5.2.2生产建筑物 (42)5.2.4建筑物采取的节能措施 (44)5.2.5主要建筑材料 (45)5.2.5.1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45)5.2.5.3 装饰材料 (45)5.3结构 (45)5.3.1设计依据 (45)5.3.1.1 地基承载力 (45)5.3.1.2 建(构)筑抗震设防烈度及确定依据 (45)5.3.1.4 水文气象资料 (46)5.3.1.5 设计荷载 (47)5.3.2结构选型 (47)5.3.2.1 结构设计基本参数 (47)5.3.3 屋外配电装置构(支)架 (47)5.3.4 全站建、构筑物的地基与基础 (48)5.4给排水 (48)5.4.1 站区供、排水条件 (48)5.4.2 给水系统 (49)5.4.3 排水系统(1)雨水排水系统 (49)5.4.4 防洪排涝 (50)5.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0)5.6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50)5.6.1 全站总建筑面积计算: (51)5.6.2 土方工程量计算: (51)635K V配套间隔扩建工程 (51)6.1 工程概况 (51)6.2 电力系统一次 (51)6.3系统继电保护 (52)6.4调度自动化 (52)6.4.1 调度关系 (52)6.4.2 接入系统方案及设备配置 (52)6.4.3 远动系统 (52)6.4.4 电能计量系统 (52)6.4.5 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 (52)6.5 系统通信 (53)6.6 电气一次 (53)6.6.1电气主接线 (53)6.6.2电气总平面及配电装置形式 (53)6.6.3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型 (53)6.7电气二次 (54)6.7.1樟塘35K V变电站配套间隔二次部分 (54)6.7.1.1 35KV线路保护测控配置和组柜方案 (54)6.7.1.2计量 (54)6.7.1.3微机五防 (54)6.7.1.4设备材料清单 (55)6.8 土建部分 (55)7消防部分 (56)7.1 消防措施 (56)7.1.1 站区总平面布置 (56)7.1.2 站区建(构)筑物 (56)7.2电气设施 (57)7.2.2 其它电气设施消防措施 (57)7.2.3 电缆防火措施 (57)7.3.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57)8 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 (57)8.1 环境保护 (57)8.1.1 站址区域的自然环境概况 (57)8.1.2 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情况及主要批复意见 (57)8.1.3 各类废、污水处理措施和执行标准 (58)8.1.4 噪声源及相关防治措施: (58)8.1.5电磁环境标准及控制措施 (58)8.2 水土保持 (58)8.2.1 说明水土保持方案批复情况及主要批复意见 (58)8.2.2水土保持措施 (59)8.3 节能减排综述 (59)8.3.1变电站新技术应用 (59)8.3.2 变电站节能措施分析 (59)8.3.2.2 电气节能措施分析 (59)8.3.2.3 土建节能措施分析 (60)1)建筑物及房间的朝向设置 (60)2)节能墙体材料 (60)3)门窗节能 (60)4)屋面节能 (61)(2)站内给水系统节能措施 (61)7.3.3 结论 (61)9 劳动安全卫生 (61)9.1 概述 (61)9.2 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及采取的防治措施 (61)9.2.1 防火、防爆 (61)9.2.1.1 各建(构)筑物安全间距的确定原则及其采取的措施 (61)9.2.1.2 各建(构)筑物在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及其最低耐火等级 (62)9.2.1.4 电气设施的防火、防爆 (62)9.2.3 防电伤、防机械伤害及防坠落伤害 (62)9.2.4 防暑、防寒 (63)9.2.5 防噪措施 (63)9.2.6 防电磁辐射措施 (63)1 总的部分1.1 概述1.1.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1.1.1.1 工程执行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1. 国家电网公司有关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相关文件2. 国家电网公司“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设计导则3. 国家电网基建[2008]603号《关于印发国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抗震设计要点的通知》4.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2008]96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变电站电缆防火设计和建设工作的通知》5. 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继电保护专业重点实施要求6. 江西省电力公司农网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35kV变电站分册7.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备典型规范8. 国家电网基建[2011]58号《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新建变电站设计补充规定》9.国家电网科[2011]12号《协调统一基建类和生产类标准差异条款》1.1.1.2 工程设计有关的规程、规范1. 《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SDJ161-19852.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DL755-20013.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14285-20064.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5003-20055.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6. 《35~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0-20087.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352-20068.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9.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10.《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DL/T5222-200511.《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044-200412.《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50227-9513.《变电所建筑结构技术规定》NDGJ96-9214.《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15.《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16.《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5136-200117.《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137-200118.《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Q/GDWZ410-20101.1.1.3 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文件1.吉安供电公司农电工作部下达的设计任务书。
35KV输电线路初步设计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总述 (2)1.1 初步设计编制依据 (2)1.2 初步设计遵循依据 (2)1.3 初步设计编制规模及范围 (2)1.4 材料耗用指标 (3)1.5 可研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3)第二章线路两端进出线 (3)2.1 110kV坪桥变电站 (3)2.2 35kV谭家营变电站 (3)2.3 线路相序 (4)第三章线路走径部分 (4)3.1线路通过地区概况 (4)3.2线路路径描述 (4)3.3线路协议 (6)3.4沿线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 (6)3.5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7)3.6交通运输条件 (7)第四章气象条件 (8)4.1 气象条件 (8)4.2设计气象条件的确定 (8)第五章导地线 (9)5.1导线截面 (9)5.2地线截面 (9)5.3导线、地线的机械物理特性 (9)5.4导线、地线的设计参数 (9)第六章机电安装 (10)6.1绝缘配合 (10)6.2污区等级划分 (10)6.3绝缘子 (10)6.4金具 (12)6.6防雷与接地 (13)第七章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 (13)第八章杆塔与基础 (14)8.1杆塔 (14)8.2基础 (16)第九章对通信线路的影响及其保护 (17)第十章环境保护及劳动安全 (17)10.1环境保护 (17)10.2 劳动安全 (18)第十一章附属设施及其他 (18)11.1附属设施 (18)11.2线路通道 (19)11.3附件 (19)第一章总述1.1 初步设计编制依据1.1.1杏子川采油厂《35kV谭家营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1.2《初步设计委托书》1.2 初步设计遵循依据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61-2010《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154-201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1.2.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19-2005《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1.2.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1.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1.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1.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3 初步设计编制规模及范围1.3.1初步设计规模1.3.1.1拟建的35kV坪桥——谭家营送电线路工程,以下简称(“35kV坪谭线”)起点为陕西省安塞县110kV坪桥变电站35kV门型构架,终点为安塞县35kV 谭家营变35kV进线挂点。
35kv输电线路施工图说明 (1)
**-D0101-0135kV 输电线路迁移改造工程施工图阶段施工图总说明书*****设计院2012年02月主任工程师:工程负责人:校核:编写:施工图卷册总目录第一卷第一册:施工图总说明书及附图第二卷第一册:机电施工图第三卷第一册:杆型组装及拉线组装图第二册:杆段、预制件加工图第三册:铁件加工图施工图说明书目录1设计依据及范围2线路概况及路径说明3气象条件4机电部分5杆塔与基础6注意事项1设计依据及范围1.1设计依据1.1.1本工程设计设计委托书;1.1.2本工程规划红线图;1.2设计范围本工程将35kV**线、35kV**线××号前段开断,沿规格路径重新架设2条35kV线路至35kV**线、35kV**线××号附近,将现状35kV**线、35kV**线××号开断,新建2条35kV线路分别接入××号杆后段线路,工程建成后,分别拆除35kV**线、35kV**线××号、35kV**线、35kV**线××号前段线路,设计范围包括线路的本体设计。
2线路概况及路径说明2.1线路主要技术参数项目35kV**线输电线路迁移改造工程电压等级35千伏回路数2条单回路线路长度 2.32km、2.34km导线型号LGJ-150/25地线型号无地线基础型式底拉盘基础预制2.2线路路径本工程线路按照规划红线,新辟路径平行架设2条35kV线路与现状4条35kV线路后段接通,新建线路全长分别为A线2.32km,B 线2.34km,沿线交通方便,跨越现状10kV线路8次,公路2次,施工较为便利。
2.3 杆塔使用情况经现场实际定位,2条线共新立杆塔共34基,均为水泥杆,其中耐张杆10基,直线杆24基。
杆塔分类杆塔型式基数耐张双杆DM1 2 DM2 2 JM5 6直线杆ZS2 18ZS2+3 62.3 主要交叉跨越10kV电力线8次公路、水泥路及土路2次主要交叉跨越的具体杆塔号见平断面定位图或杆塔明细表。
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资料
1 总旳部分1.1 概述1.1.1 工程设计旳重要根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省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35kV—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程》、《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国家电网企业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等。
3)沧州正元化肥有限企业有关本工程旳设计委托书。
1.1.2 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1.1.2.1 工程建设规模电压等级:110kV/10kV。
主变压器:规划规模2×40+63MVA三相、双绕组有载调压变压器,本期建设2×40MVA。
110kV:规划出线2回,单母线三分段方式,本期一次建成,电缆进线。
10kV:规划出线40回,单母线三分段接线方式,本期20回,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电缆进线。
10kV无功赔偿:本期每台主变低压侧赔偿(3000+5000)kvar,本期建设2×(3000+5000) kvar。
10kV接地赔偿:本期每台主变低压侧配置400kVA接地变消弧成套装置,其中消弧线圈容量为315kVA,接地变兼做站用变容量为100kVA;终期安装1台315kVA接地变消弧成套装置。
1.1.2.2设计范围与分工a、我院负责变电站站区围墙以内旳生产及辅助生产工艺和建筑设计。
其中各级电压配电装置旳电缆引出线设计到站内对外旳引出线端子(但不包括引出电缆及终端盒)。
b、站内给排水系统。
c、进站道路。
d、系统继电保护、通信及远动旳站内部分。
e、工程概预算部分。
f、列入概算投资,但不包括在本院设计范围旳项目:(1)站外市话联络通讯及线路等。
(2)由本类型变电站建设引起旳站外系统线路改造工程。
1.24重要经济指标工程总投资:4485.36万元,其中,工程静态投资:4368.12万元,单位静态投资:546.01元/kVA。
35kv输电线路初步设计说明书
S1221C-A-0135千伏潘村变-女山湖变输电线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滁州智宏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设计证书编号: 111724-sy2010年6月滁州35千伏潘村变-女山湖变输电线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目录1 总的部分1.1 设计依据1.2 建设规模及设计范围1.3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建设期限1.4 造价和材料耗用指标2 线路路径2.1 两端变电站进出线情况2.2 线路路径方案2.3 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情况2.4 沿线水文条件2.5 沿线交通情况2.6 路径方案综合技术情况2.7 与路径有关协议及处理情况3 气象条件4 导线和地线选型及其防振措施4.1 导线、地线型号的选择4.2 导线、地线张力的确定及其防振措施4.3 导线、地线的机械电气特性5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5.1 绝缘配合及绝缘子的选择5.2 防雷和接地设计5.3 地线绝缘设计6绝缘子串和金具6.1 导地线绝缘子串组装6.2 导地线金具7 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8 导线换位9 杆塔和基础10 主要设备材料清册11 辅助设施12 附件(1)明光供电公司生产技术部《设计委托书》12 附图附图1 线路路径图附图2 LGJ-185/30导线应力特性表(K=2.5)附图3 GJ-50避雷线应力特性表(K=3.5)附图4 LGJ-185/30导线单联悬垂绝缘子串组装图附图5 LGJ-185/30导线双联悬垂绝缘子串组装图附图6 LGJ-185/30跳线单联悬垂绝缘子串组装图附图7 LGJ-185/30导线单联耐张或转角绝缘子串组装图附图8 GJ-50避雷线金具组装一览图附图9 杆塔一览图附图10 基础一览图1 总的部分1.1设计依据1、明光供电公司生产技术部《设计委托书》(附件1)1.2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1)建设规模:本工程由35kV女山湖变35kV构架起至35kV潘村变35kV构架止,路径长约24.0公里(其中钢管杆段长约3.5公里、铁塔段长约20.5公里),单、双回路架设,其中单回路20公里,双回路4公里,折合单回路长约28公里。
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电气初步设计说明书
工程编号:JG(T)-B1219C原平市神岩矿业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电气初步设计说明书山西晋光电力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工程设计证书编号:A214000247二O一二年十二月目录1. 概述 01.1 设计依据 01.2 建设规模 01.3 站址所在地理位置 01.4 设计范围 02.系统部分 (1)2.1 变电站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2.2 变电站接入系统方案 (3)3.电气一次线部分 (3)3.1 电气主接线 (3)3.2 电气设备布置及配电装置 (3)3.3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4)3.4 绝缘配合及防雷保护 (6)3.5 站用电及照明 (6)3.6 电缆设施 (7)4.电气二次线及元件保护部分 (7)5. 通信部分 (14)5.1 系统通信 (14)5.2 站内通信 (15)5.3 系统调度自动化 (15)6.土建部分 (16)6.1 概述 (16)6.2 总平面布置及交通运输 (16)6.3 建筑部分 (17)6.4 结构部分 (18)7. 水工部分 (18)7.1 排水 (18)8. 全站消防 (18)8.1 设计中执行的有关消防设计规范 (18)8.2 消防设计主要原则 (19)8.3 土建防火设计 (19)9. 暖通部分 (19)9.1 采暖空调设计 (19)9.2 通风设计 (19)10. 劳动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 (19)10.1 劳动安全卫生 (19)10.2 环境保护 (22)10.3 结论 (23)11. 对侧部分 (23)11.1扩建规模及设计内容 (23)11.2 设计原则 (23)11.3 长梁沟站出线间隔 (23)12.设备与材料清册 (24)1. 概述本工程为原平神岩矿业有限公司的供电工程。
根据原平神岩矿业有限公司与山西供电分公司初设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结合对该工程综合进度安排,受原平神岩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对原平神岩矿业有限公司35kV变电站进行初步设计。
#01-三都初步设计说明书
泰和县35kV三都变电站改造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图号:2011BSDC-A-01)吉安电力勘察设计院二○一一年一月泰和县35kV三都变电站改造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批准:审核:校核:编写:目录1、总的部分2、电气一次部分3、电气二次部分4、远动通信部分5、土建部分1 总的部分1.1 设计依据1.吉安供电公司农电工作部下达的设计任务书。
2.泰和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委托书。
1.2 变电站的性质和建设规模1.2.1 变电站现状本变电站现为泰和县三都镇的主要供电电源点,站址位于319国道旁,大型设备运输条件良好。
本站35kV出线两回(35kV上三线、35kV三江线),主变两台(容量1*2000kVA +1*3150kVA),10kV出线6回,10kV电容器1组。
1.2.2 工程改造规模本站为一二期农网改造时新建的小型化站,原有设备已不能满足安全及运行要求,本工程有以下改造内容:1、更换#1主变、#2主变为6300kVA;2、更换#1主变、#2主变35kV侧跌落式熔断器为真空断路器,更换#1主变、#2主变35kV侧负荷开关为隔离开关;3、将10kV由户外布置方式改为高压室布置方式;4、全站数字化改造,新增微机五防系统,更换全站控制电缆;5、新增10kV高压室及相应土建内容。
1.3 设计范围及分工1.3.1 设计范围本工程设计范围包括站区围墙以内、设计标高零米以上的所有生产、辅助生产设施、设备安装、土建工程,以及工程概算书的编制。
(1)站区总平面。
(2)站内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和主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的一、二次线,继电保护和远动装置。
(3)全站照明和电缆。
(4)站内各级电压配电装置、二次室和辅助设施的建(构)筑物。
(5)站内给排水设施及污水排放设施。
(6)站内采暖通风、空调及消防设施。
(7)编制主要设备材料清册。
1.3.2 设计分工35kV屋外配电装置以出线构架绝缘子串为界、10kV屋内配电装置电缆出线以屋内电缆终端为界(不含该电缆终端)。
35KV送电线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白-川线T接至荣变35KV送电线路工程[ LGJ-120/25 XGJ-35(1×7) 新建]综合部分施工图设计说明书施工图说明书目录1 机电部分说明 (1)1.1 设计依据 (1)1.2 对初步设计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 (1)1.3 设计范围和建设规模 (1)1.4 建设、设计、施工、运行单位和建设期限 (3)2 全线杆塔使用情况 (2)3 线路路径及进出线说明 (2)3.1 路径说明 (2)3.2 地形、地貌、地质情况 (2)3.3 交通情况 (2)3.4 重要交叉跨越统计 (6)3.5 路径协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 进出线说明 (3)4 设计气象条件 (3)5 导线和地线 (4)5.1 导线地线型号和特性 (4)5.2 导线、地线应力 (5)5.3 导线、地线防振 (5)6 绝缘配合 (6)7 防雷接地 (6)8 绝缘子串和金具 (7)8.1 绝缘子串 (7)8.2 绝缘子机电特性及主要尺寸 (7)8.3 挂线金具 (7)9 相序与换位 (8)10 导线对地及交叉跨越距离 (8)11 杆塔与基础 (9)11.1 杆塔部分 (9)11.2 基础部分 (10)11.3 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措施 (21)12 通信防护 (18)13注意事项 (18)附件1:附件2:1 机电部分说明1.1设计依据本工程依据下列文件和资料进行初步设计。
1)白川线T接至荣变35KV线路工程的初步设计资料以及HNS 电力公司下达的农电《关于荣等35千伏输变电工程可研报告的批复》。
2)应遵循的规程、规范:a)《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规定》(Q/GDW 180-2008)。
b)《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Q/GDW 182-20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和县35kV万合输变电线路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批准:审核:校核:编写:目录第1章总述 (1)1.1设计依据 (1)1.2工程建设必要性 (1)1.3工程规模及设计范围 (2)1.4线路主要经济指标 (2)第2章线路路径与进出线情况 (3)2.1线路路径方案 (3)2.2路径方案说明 (3)2.3土质比例 (5)2.4线路两端变电站进出线说明 (5)2.5路径方案的自然情况 (6)第3章线路沿线气象条件 (9)3.1气象资料 (9)3.2设计温度 (10)3.3设计覆冰 (10)3.4设计气象条件汇总 (11)第4章线路机电部分 (13)4.1导线和地线 (13)4.2电缆型号选择 (13)4.3地线型号选择 (14)4.4导线及地线的设计应力及安全系数 (15)4.5导线和地线的防振 (15)4.6绝缘配合 (16)4.7绝缘子片数 (16)4.8塔头空气间隙 (17)4.9防雷与接地 (17)4.10绝缘子串和金具 (18)4.11导线对地距离和交叉跨越要求 (19)第5章线路结构部分 (21)5.1概述 (21)5.2杆塔 (21)5.3基础 (22)第6章水土保持方案及环保措施 (23)6.1概述 (23)6.2水土保持方案 (23)6.3环保措施 (23)第7章送电线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4)7.1对邻近通讯线路的影响及防护 (24)分析依据 (24)分析结果 (24)7.2输电线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4)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24)其他树木砍伐 (24)第8章“两型三新”输电线路执行情况 (24)第9章路径协议 (24)第1章总述1.1 设计依据1)可研批复2)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3)相关的设计规程规范:《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621-1997)《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GB/T 16434-1996)《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4-2012)《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 5219-2005)《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和干扰影响防护设计规程》(DL/T 5033-2006)《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35kV配电线路金具分册》(2013年版)《江西省电力公司农网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35kV线路分册》(2009年版)1.2 工程建设必要性1)满足万合镇负荷需求,缓解樟塘变的供电压力万合镇目前没有电源点布点,目前其负荷全主要由樟塘35kV变电站供带,随着万合镇的用电负荷的不断上升,根据上述负荷预测;到2016年万合镇的最大负荷将达到4.79MW;樟塘变目前的主变容量只有4.5MVA;樟塘变将会过负荷,为了满足D类地区的负荷需求,缓解樟塘变的供电压力,因此新建万合变是很有必要的。
2)完善泰和县D区35kV电网结构,提高该地区供电可靠性樟塘变承担万合镇的10kV供电半径最长的超过15km,供电半径过长,供电可靠性差,再者35KV网架全部为“葫芦串”式结构,网架十分薄弱。
泰樟、化津、上马、沙龙、沙营、坎东、泰沿、上沙、沙樟线为单回路接线,且线径偏小,供电可靠性十分差,因此建设万合35kV输变电线路,优化D类网架结构,提高该区域供电可靠性是十分必要的。
1.3 工程规模及设计范围1、工程规模:线路起于35kV樟塘变电站35kV构架,终点为新建35kV万合变电站35kV 构架,线路亘长约11.2km,线路曲折系数为 1.08。
导线型号选用LGJ-150/25型钢芯铝绞线,地线选用OPGW-24B1-48光缆。
2、设计范围:本工程为泰和县35kV万合输变电线路新建工程,位于泰和县万合镇、樟塘乡,本初步设计内容包括输电线路本体工程、配套的通讯通道及工程概算书的编制等。
1.4 线路主要经济指标表1-1 泰和县35kV万合输变电线路新建工程第2章线路路径与进出线情况2.1线路路径方案路径选择原则1) 根据系统规划原则,综合考虑施工、运行、交通条件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比选,使线路走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2) 尽量靠近现有道路,改善线路交通条件。
3) 线行尽量取直,避让险恶地形、洪水淹没区及不良地质段地段。
4) 尽量避让森林密集区、水源保护地、减少森林砍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5) 避让军事设施、开采的矿产及石场、油库及重要通信设施。
6) 尽量避让严重覆冰地区。
7) 尽量避免跨越民房。
8) 综合协调本线路路径与沿线已建线路及其它设施的矛盾。
2.2 路径方案说明泰和县35kV万合输变电线路新建工程路径说明泰和县35kV万合输变电线路新建工程起自35k樟塘变构架,由于35kV樟塘变前边有房子、35kV樟沙线、樟泰线,线路出线需绕开35kV樟塘前面高压线路及房屋。
如图(2-1)避开江背村庄,线路右拐至J3,然后线路走廊主要沿河渠,全线共6个拐角,至新建35kV万合变电站。
全线避开房屋、村庄、万合镇。
如图(2-2)泰和县35kV万合输变电线路新建工程路径方案技术表见下。
表2-1 泰和县35kV万合输变电线路新建工程路径方案技术表2.3 土质比例松砂石20%,泥水40%,岩石10%,坚土30%。
2.4 线路两端变电站进出线说明新建的泰和35kV万合输变电线路新建工程从35kV樟塘变出线间隔见(图2-4),进入35kV万合变间隔见(图2-5)图(2-4)图(2-5)2.5 路径方案的自然情况1) 沿线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本工程沿线地质情况较为简单,沿线无滑坡、泥石流等对线路路径构成威胁的不良地质。
沿线地貌为平地及丘陵,海拔高程约50m~100m。
线路路径所经山坡自然稳定,地表一般生长有灌木和蕨类。
沿线覆土呈硬塑至可塑状。
根据1:400000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9),线路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 矿产资源分布与开采根据到当地政府规划部门及矿产部门了解和实地调查的情况,线路经过地区无矿产资源。
3) 森林与植被沿线植被生长较好,主要覆盖有灌木和蕨类。
在本次勘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上覆土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残积层(Q3el),基岩为白垩系南雄组陆相碎屑沉积岩(K2)。
4)岩层特性及说明按岩土层的成因类型、岩性结构、工程地质特征等,自上而下可依次划分为:①粉质粘土(Q3el)、②圆砾(Q3el)、③强风化粉砂岩(K2)及④中风化粉砂岩(K2)四个工程地质层。
以下分别对各岩土层特性予以阐述:1、第四系上更新统残积层(Q3el)①粉质粘土:黄褐、灰白色,稍湿,可塑、局部偏硬塑,切面稍有光泽,手捏有砂感,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组份以粉粒和粘粒为主,局部含铁锰质结核。
该层全场地均有分布;该层层顶埋深0.00~0.00m,层底标高-3.20~-2.90m,层厚2.90~3.20m,平均厚度3.06m。
②圆砾:浅黄、褐黄色,中密,饱和,主要成分石英、长石,粒径2-20mm 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的50-60%,磨圆度好,呈亚圆状,级配良好,泥砂质充填。
该层全场地均有分布;该层层顶埋深2.90~3.20m,层底标高-7.30~-6.90m,层厚3.90~4.30m,平均厚度4.04m。
2、白垩系南雄组陆相碎屑沉积岩(K2)据其岩性特征和风化程度,本次主要揭露为强风化岩、中风化岩及顶部薄层全风化岩。
基岩岩性混杂,软硬不均,大体上以粉砂岩为主,夹杂较硬泥质粉砂岩及较软粗砂岩,总体强度低,浸水易崩解,风化迅速。
③强风化粉砂岩:全场地分布。
紫红、棕红色。
粉砂质结构,薄至中厚层状构造,岩芯呈饼状至短柱状,手易掰下碎块,局部顶部夹有薄层全风化岩,岩芯呈砂土状、碎屑状;岩体较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为极软岩。
该层全场地均有分布;该层层顶埋深6.90~7.30m,层底标高-8.60~-8.20m,层厚1.20~1.50m,平均厚度1.36m。
④中风化粉砂岩:全场地分布。
紫红、棕红色。
近水平层理发育,薄至中厚层状构造,岩芯短柱状至中、长柱状,手可折断岩芯,锤击声哑,较易断裂,裂隙发育一般,裂面较平直,裂面及层理面多见有Fe、Mn浸染。
岩体较完整,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为极软岩。
该层全场地均有分布;且未揭穿,该层揭露层顶埋深8.20~8.60m,层底标高-12.40~-11.30m,层厚 3.10~3.90m,平均厚度3.50m。
5)地下水及水、土腐蚀性评价1、地下水埋藏条件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赋存条件,将地下水类型分为三种类型:(1)上层滞水:赋存于素填土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弱透水性,赋水性较差。
水位受季节影响明显,富水性差,水量较小。
(2)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圆砾层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
水位随季节变化,与地表水互为补给,枯水及平水期地下水向周边河道径流排泄,水位下降,丰水期地下水位上升。
勘察期间地下水水位埋深1.6~2.7m,地下水位随季节性变化,年变幅可达2~3m。
(3)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沿裂隙渗流运移,以泉水形式向河水及低洼地带排泄,其补给主要为基岩侧向补给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垂直入渗补给,但其水量的大小与岩石破碎程度、裂隙大小和连通程度有关;基岩为粉砂岩,细粒结构,强风化带的风化裂隙发育,勘察期间发现本场地基岩中存在一定水量。
2、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勘察中采取了1组地下水样进行室内水质简分析,根据水质分析报告,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规范相关条文判定,按Ⅱ类环境、A类水考虑,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微腐蚀性。
6)场地及地基地震效应根据《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江西省建设厅、江西省地震局(2003年)],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可不考虑砂土液化对工程的影响。
7)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1、场地稳定性及适应性评价根据区域地层资料及现场调查访问,未发现对工程不利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埋藏物;同时场地也未见大的断裂构造通过,及坍塌,滑坡,沉陷,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较好,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性场地,适宜拟建工程的建设。
2、场地地基岩土分析与评价粉质粘土(Q3el):呈可塑状,下部为承载力较高的圆砾层。
中~高压缩性,该层承载力从上至下逐渐变大,适宜做较轻建筑物持力层,但需进入持力层 1.0m(表层含约0.3m 耕植土)以上,基础类型可用浅基础。
②圆砾(Q3el):承载力较高,分布较均匀,层厚一般较大,下覆为基岩,其承载力高,可选作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