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逸周书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01 目录
03 历史沿革 05 思想内容
目录
02 作品简介 04 来历 06 清代校正
07 考证
09 文体意义
目录
08 四库提要记载
《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又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为《汲冢周书》。作品中内容主要记载 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到景王年间的时事。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 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可能还经汉代人改易或增附。
关于《逸周书》的来历,一种说法以为它是晋武帝时汲郡古墓所出,是汲冢古书的一种,所以又称之为《汲 冢周书》,《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如此著录;另一种说法以为它自古流传不绝,而非出于汲冢, 并以许慎《说文解字》、郑玄《周礼注》等所引材料及《汉书·艺文志》所载“《周书》七十一篇”为证。亦有 人折衷两种说法,认为今之所见《逸周书》实为后人合传世本与汲冢本而成。
第三十至第五十篇,主要记伐商前後事。如《酆谋》记伐商前的准备,《和寤》记伐商途中事,《克殷》记 克殷的经过及善後,《世俘》主要记伐殷战果,《商誓》主要记武王训告商旧臣诸侯之辞,《度邑》记周公规拟 伊洛而定“天室”之事,《作雒》记营建成周之缘起及成周之制。
第五十一篇《月令》是有关天文历法的文字。第五十二篇《时训》记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时之物候。 第五十四篇《谥法》言给谥的法则。第五十八篇《官人》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文同而人异(《大戴礼》为 文王与太公望,此为文王与周公旦)。第五十九篇《王会》,记成周之会的盛况及各方贡献。第六十篇《史记》, 记历史上诸王国灭亡的原因与教训。第六十二篇《职方》,即《周礼·夏官·职方氏》文。第六十三篇《芮良 夫》,记芮良夫训诫厉王之辞。第六十四篇《太子晋》,记周景王太子晋行事。第六十七篇《周祝》,则又为韵 语,纯系说教。
四库提要记载
十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曰《汲冢周书》。考《隋经籍志》《唐艺文志》,俱称此书以晋太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蒙中。则汲冢 之说,其来已久。然《晋书·武帝纪》及《荀勖》《束晳传》,载汲郡人不准所得《竹书》七十五篇,具有篇名, 无所谓《周书》。杜预《春秋集解後序》,载汲蒙诸书,亦不列《周书》之目。是《周书》不出汲冢也。考《汉 书·艺文志》先有《周书》七十一篇,今本比班固所纪惟少一篇。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凡七十篇,《叙》一 篇在其末。京口刊本,始以《序》散入诸篇,则篇数仍七十有一,与《汉志》合。司马迁纪武王克商事,亦与此 书相应。许慎作《说文》,引《周书》“大翰若翚雉”,又引《周书》“豲有爪而不敢以撅”。
然此书文字多误脱,还间杂有后人羼补、更动之作,尤须注意。清人注者数家,以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 流传最广及王念孙《读逸周书杂志》、俞樾《周书平议》、刘师培《周书补正》和陈汉章《周书后案》,均可参 考。
来历
《逸周书》之来历,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引刘向语及刘知几《史通》皆以为是孔子删削《尚书》之馀 篇,今人多不信从,而以为是战国人所编;各篇写成时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战国或西汉,另有个别篇章,可 能还经汉代人改易或增附。如《时训》以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与汉以前历法相左。该书在汉代已 散佚不全。刘向校书,即谓存者四十五篇。今传六十篇本,盖又经後人改编。
马融注《论语》,引《周书·月令》。郑玄注《周礼》,引《周书·王会》,注《仪礼》,引《周书·比党 州闾》。皆在汲冢前,知为汉代相传之旧。郭璞注《尔雅》,称《逸周书》。李善《文选注》所引,亦称《逸周 书》。知晋及唐初,旧本尚不题“汲冢”。其相沿称为汲冢者,殆以梁任昉得《竹简漆书》,不能辨识,以示刘 显。显识为孔子删书之馀。其时《南史》未出,流传不审,遂误合《汲冢》《竹简》为一事,而修《隋志》者误 采之耶。郑玄祐作《大戴礼後序》,称《文王官人篇》与《汲蒙周书官人解》相出人。《汲冢书》出於晋太康中, 未审何由相似云云。殊失之不考。《文献通考》所引《李焘跋》及刘克庄《後村诗话》,皆以为汉时本有此书, 其後稍隐,赖汲蒙竹简出,乃得复显。是又心知其非而巧为调停之说。惟旧本载嘉定十五年《丁黼跋》,反覆考 证,确以为不出汲冢。斯定论矣。其书载有太子晋事,则当成於灵王以後。
谢谢观看
文体意义
为阐释性“语”体文献提供话语资源
“语”是先秦时期非常普遍的一类文体,它作为古人生存经验、知识积累的结晶和为人处世的指南,是当时 人们的一般知识和共有的思想、话语资源,也是后人常常借用的文化资源。“语”类文献通常以“明德”为目的, 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有言类之语、事类之语,也有兼记言叙事之语,有散见之语,也有成篇甚至结集之语。
今本全书10卷,正文70篇,其叙事上起周文、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内容庞杂,体例不一,性 质各异,如前3篇皆以王者师的口吻,讲为政牧民之道;第5篇和第11篇讲救助灾荒的措施与制度;第6~10篇等 均类兵家言;而自第11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维(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开头,记事或言。第30~50篇, 主要记伐商前后事。第51、52篇是有关天文历法的文字等等。其中不少事实,可以和《史记》《礼记》《周礼》 等典籍中的记载相互印证。如《克殷》篇所载周武王待首于太白事及《度邑》《作雒》篇所载周公营建洛邑事等, 皆为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思想内容
由于《逸周书》部分内容及思想与儒家道德理论相违背,其书迄清代一直不甚为人所重,故乏精校,版本文 字脱误严重。
清代校正
今传世本有十馀种,以元至正十四年(1354)嘉兴路学宫刊本为最古,但不易得。《四部丛刊初编》所收为 明嘉靖间四明章檗刊本。清乾隆间卢文弨合众本校刊,是为抱经堂本,世推“最善”。
目录
作品简介
《逸周书》今本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注。各篇的篇名 均赘“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卷尾。《左传》《国语》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在今 《尚书》之中与《墨子》《战国策》也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与今《逸周书》同。《左传》引今《逸周 书》之文,或曰“周志”或曰“书”。序与《尚书》序相类,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记事之时代早 晚编次,历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时事。
《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体例、性质不尽相同,正文大体上按史事之年代早晚编次,记事上起周初的文王、 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该书记载了许多重要史事,保存了不少上古时期的历史传说,对研究先秦历 史文化很有价值,其中《克殷》《世俘》等篇记武王伐纣经过,是研究商周之际史事的重要依据之一。
历史沿革
刻本《逸周书》书影《逸周书》原名《周书》。《逸周书》称呼初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自清代修 《四库全书》,题名为《逸周书》,《逸周书》书名才确定。《隋书·经籍志》又误题为《汲冢周书》(实际并 非汲冢所出),相传乃孔子所删百篇之余,故不入六经。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与《尚书》 相类,是一部周时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
《论语》《国语》《文子》《管子》《大戴礼记》《战国策》等书中都有成篇的语类文献,出土的郭店楚简 《语丛》、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马王堆帛书《称》、银雀山汉简《要言》、阜阳汉简《春秋事语》等也都 属于语类文献的范畴。《逸周书》中也有非常多的“语”体文,不仅大多数篇章中带有总结性质的句子独立出来 都可以视作“语”,还存在着一些语体文集成性质的篇章,如《王佩》《铨法》和《周祝》。
清人著者数家,以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流传最广,然其注较简,且说多本丁宗洛《逸周书管笺》。另有 潘振《周书解义》、陈逢衡《周书补注》、唐大沛《逸周书分编句释》,及王念孙《读逸周书杂志》、俞樾《周 书平议》、孙诒让《周书补》、刘师培《周书补正》和陈汉章《周书後案》,均可参考。
考证

逸周书有人认为今本盖後人合旧本与晋太康年间汲冢所出之周书而成,故有“汲冢周书”之名。但多数人认 为称今本《周书》为《汲冢周书》,是一种误解。 《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体例不尽一致,性质亦有不同。如 前三篇《度训》《命训》《常训》,皆以王者师的口吻,讲为政牧民之道﹔第五篇《籴匡》和第十一篇《大匡》, 讲救助灾荒的措施与制度,第六篇至第十篇《武称》《允文》《大武》《大明武》《小明武》及第三十二篇《武 顺》、第三十三篇《武穆》和第六十八篇《武纪》,均类兵家言:而自第十一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维(王)某 祀(或某月)”的形式开头,记事或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