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黄山奇松》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黄山奇松》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课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黄山奇松》
作者及工作单位
咸阳市三原县马额镇马额中心校:王丽荣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
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如《九寨沟》、《西湖》、《泉城》等,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
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2、过程与方法:朗读感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2012-8-2907:25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想象。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
针对学生对黄山松知之甚少,很难体会到黄山松的神奇秀美的实际情况,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在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品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
另外,情境教学法能充分地再现课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用自己的画笔去创造美。
在教学“送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
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对游客说些什么?这样激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
拉近了学生与“迎客松”的距离,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迎客松”,正在欢迎前来参观的游人呢。
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二)、以“奇”制胜
抓住文章主线引领全文,这节课是问题解决课,我抓住“黄山奇松‘奇’在哪里?”这个问题来贯穿全文。
让学生把这节课对黄山松奇特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以读促悟,努力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比如:在讲到“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这一句时,我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就体会到“奇”,而是让他们先通过对“遒劲、郁郁苍苍”的理解,来感受奇松顽强的生命力,再读出这种生命力,接着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艰辛,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黄山松的“奇”之所在,读为悟服务,悟返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
(三)、想象创作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
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
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
随即老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
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
最后,老师还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奇松,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迎客松的写法说说并写一写。
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反思有以下几点:其一,我的课堂语言还需要磨练。
过渡语、评价语要更加及时到位,少用笼统的,多一些鼓励,引导,点拨这方面评价语。
其二,细节处理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