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地区2019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曲地区2019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一下·桐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

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该如何选择,让一些考生和家长犯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 --“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要价数千到数万。

天价志愿咨询的最大卖点,就是大数据。

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事实上,全国还没有哪家单位或企业建立起真正的高考志愿“大数据库”。

所谓数据,真实的情况是,高校网站、媒体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录取信息,还有一些其他公开渠道的数据。

商业机构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整合,冒充来自特殊渠道的大数据。

众所周知,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某一区域内的高校招生计划、当地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等都有可能让分数线出现波动。

拿往年的“大数据”来套用今年的分数线,无异于()至于商家倾情推销的“专家”,也未必靠谱,他们的眼里恐怕更多的是利益。

()的事情是整顿市场乱象。

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关于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不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 _________。

有关部门应及时出手,不能任由高考志愿填报市场野蛮生长。

此外,也应尽力拓展渠道,为考生提供正规、科学的填报志愿辅导服务。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

A . 炙手可热五花八门刻舟求剑当务之急
B . 应运而生五花八门刻舟求剑迫在眉睫
C . 应运而生琳琅满目固步自封迫在眉睫
D . 炙手可热琳琅满目固步自封当务之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 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B . 据调查,很多机构商家宣传的大数据来自于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C . 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所否认。

D . 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相关部门予以否认。

(3)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 而且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B . 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C . 而是考生和家长确实从这块灰色地带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

D . 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管理监督不得力不到位。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

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

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

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

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

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

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

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

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

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

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
见。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

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

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1)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 . 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 .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 .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2)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 . 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 . 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 .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 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 . 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 . 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 . 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3. (9分) (2019高一上·屯溪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法国参议院以62票赞成、1票反对,于当天通过了一项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从2018年9月起,将在法国中小学内禁止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

关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

该法案旨在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使用任何与手机相关的设备,除非是出于教学需要,或是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可以使用的地点。

参议院还决定将该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高中。

议员们强调,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

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

他们还说学校是一个社交场所,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会导致一些学生自我封闭。

此前,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或规定学生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才能使用手机。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8月1日)
材料二:
很多家长抱怨,作为父母很难断了孩子带手机进学校的念想,为什么学校不多加引导来妥善管理呢?
学校也“有苦难言”。

长沙市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如今部分中小学明文规定不准带手机进课堂,要求孩子自觉上交手机。

“有的学生上交一台假手机,把真手机留在身上使用。

并且,从执行上来说,学校每天对学生进出学校都进行检查不现实,容易引发冲突。

此外,从法律责任上来说,手机应由谁保管、一旦出现问题责任由谁承担,都是需要面对的难点,各个学校至今仍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在学校探索手机管理的过程中,一些扎眼新闻也屡屡出现。

比如有学校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结果导致周边居民不能打电话;某中学要求,如果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不上交,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结果引来一边倒的谴责,甚至遭到家长索赔……
“还有学生和家长搬出‘物权法’,控诉学校无权剥夺手机的使用权。

”长沙市一位中学班主任说。

“校园都有固定电话,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话沟通。

”叶老师表示,“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并非低龄学
生上学的必需品;而孩子通过手机接触外界一些闲散人员、网上不良信息,则给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隐患。


(摘编自《三湘都市报》,2018年9月27日)
材料三:
材料四:
研究表明,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照射会影响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引发诸如头痛、头昏、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

而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还没有发育成熟,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配有手机的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

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等。

不少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手机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

一旦离开手机,他们的情绪就会出现极端变化,变得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

甚至很正常的手机没电、信号减弱等情况,也会造成他们的紧张和焦虑,这些都是“手机中毒综合症”的表现。

美国乔治敦大学肿瘤中心主任说:“我们最新的研究,连同以前的研究,都表明打手机会增加罹患脑瘤的潜在风险,特别在青少年方面。

”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医院的专家也发布研究结果称,他们分析了11项全球相关研究后发现,每天使用手机1个小时,将会增加患脑瘤风险。

(综合摘编自《临床肿瘤学》等杂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法国参议院以绝对优势票数通过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法案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

B . 家长对校园禁止使用手机的看法并不一致,部分学生对校园手机管理存在抵触的情绪,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手机难以管理的重要原因。

C . 材料三表明,2014至2017年,使用手机聊天的比例持续下滑,使用手机学习的比例连年上升,但不能据此判断学生的手机使用日趋合理。

D . 部分青少年患有“手机中毒综合症”,他们以手机为其生活中心,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在情绪方面出现极端变化,如抑郁寡欢、紧张焦虑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带来了许多问题,但是有其弊也有其利,因此不必完全禁绝,关键在于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

B . 社会群体对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有时候不支持学校实施的合理方案,这可能导致学生、家庭和学校三方同受伤害。

C . 材料三显示,部分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聊天比例逐年下降,表明手机交际功能相对弱化,而游戏比例逐年升高则表明其娱乐功能正在日趋强化。

D . 材料一至材料四从不同的角度,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这一立场在当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的立法机构已经达成了共识。

(3)以上材料中,政府部门、学校和医学研究机构的关注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

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

“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

”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

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

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

”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

”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

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

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

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

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

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

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

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

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

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

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

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

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

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

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

”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

“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
“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

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

”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

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 . 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 . 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功请赏等丑行。

D . 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们的不满。

(2)请结合全文,谈谈马而立的形象特点。

(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
5. (13分)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完成文后的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①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⑧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

(2)二段有八句话,请在其句序之间用“//”标注出第一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苏子愀然________ ②西望夏口________
③方其破荆州________ ④横槊赋诗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5)文中引叙孟德事迹的作用是________.
(6)对选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独特。

B . 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 . 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 .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
政治出现的思想。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三下·太原月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 ,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 “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 . 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 .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9高二上·南充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雷鸣的声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听完琵琶女诉说生平不幸后,想到自己宦途所受的打击,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 (5分) (2019高二上·龙东期末) 下面是三类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①密山一中校团委会决定1月17日下午在学校实验楼举办首届读书笔记展出活动。

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

(校团委会通知)
②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密山市兴凯湖。

我是导游,希望大家尊称我“小周”,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

(解说词)
③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

今天是密山一中72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

(广播稿)
9. (5分)(2020·安徽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对于上班族来说,早晨时间非常紧张,他们往往草草吃点东西,甚至不吃早餐,就去上班了。

而到了晚上,①________,饭菜常常十分丰盛,他们大多饱餐一顿,以补回早餐的不足。

但营养专家提醒: ②________ ,从人的生理需要来看,早餐应当有质有量,因为白天的人体活动特别是脑力活动需要能量和各种营养素。

而晚餐太丰盛,③________,再加上晚饭后又没有多少活动,容易造成能量过剩,导致发胖。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

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

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