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韬的新闻传播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韬的新闻传播思想
摘要: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开山人物,被誉为新闻记者之父。
他在数十年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传播思想,主要包含报章政论体、新闻自由观、报刊功能观和新闻传播人才观,为新闻传播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
论文关键词:王韬,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思想
王韬(1828—1897),江苏长洲(今吴县)人。
1849年受聘于上海墨海书馆,先后帮助传教士编译《圣经》等书刊。
1857年参加上海最早的中文报刊《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由此开始了数十年的办报活动。
1862年他因献策太平军而遭清廷通缉,潜逃香港;1863年起在香港协助翻译《四书》等;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编辑工作;1867年应邀开始欧洲之行,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报刊的巨大作用。
1870年回到香港以后,他积极为《华字日报》撰稿;1872年,与友改办中华印务总局;1874年,集资创办我国第一份政论报纸《循环日报》,任主编;1879年,应邀出访日本,著《扶桑记游》。
他在《循环日报》主笔10年,1884年返上海定居,先后受聘《申报》编纂主任,创办弢园书局,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万国公报》特约选稿人。
二、主要新闻传播思想及启示
(一)报章政论体
王韬著名的新闻传播活动师是主编《循环日报》10年。
《循环日报》历史最悠久、影响颇大,卓南生谓之“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
[1]他首创报章政论体,以其独树一帜的新闻言论开我国文人论
政先河。
王韬认为“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夫名之曰日报,则所言者必确且详”,写文章要有史家的“直笔之义”。
他以《循环日报》为阵地,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
论题大致有三类:评述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评说洋务新政,支持变法改革;议论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灾荒、赌博、偷盗、行乞等。
如《论与日本交兵情形》、《中必胜法论》、《当仿西法造战舰》、《中国振兴说》、《论防火灾》等论说文章贯穿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渗透了鲜明的忧国忧民情怀,开创中国新闻工作者胸怀大局、注目时艰、关心国计民生的优良传统。
联系到今日,就是“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的内涵所在。
(二)新闻自由观
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新闻言论自由。
他的《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一文通篇都在阐发这种思想和主张。
他以古代圣贤为引,“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非不敢议,无可议也”。
王韬认为近代新报是倾听民意、博采舆论的最好工具,有益国家长治久安,应该在各省会城市广泛开设报馆,出版新报。
他描述了言论自由的理想状态“四方之水旱,货物之盈虚,讼狱之是非,民情之苦乐,备书其事以动当局之听闻”,并以英国《泰晤士报》为例说明如果报纸编排得当并广泛发行,便能影响事态发展并有效地阻止当政者的权力滥用。
他一再呼吁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
今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王韬的新闻自由观忽略了新闻传播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其局限之处。
(三)报刊功能观
王韬是“中国具有专门办报思想的第一人。
” [3] 他的《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三篇专论集中阐述了其办报见解。
他对报刊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为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发展和形成起到奠基和启蒙作用。
他创办的《循环日报》以“宣扬国威”、“义切勤王”为动机,以“强中攘外,诹远以师长”为目的,以“立言”即发挥报刊的“喉舌”作用为重点,使报刊发挥了广见闻(人们见识的增加、眼界的扩大和认识的提高)、通上下(反映民情、沟通上下)、通内外(主动地去了解西方,主动地让西方人了解自己)、辅教化(去恶扬善、开启民众)的功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报刊更要“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
(四)新闻传播人才观
王韬率先明确阐述“有道德、通古今”的新闻传播通才观。
他认为报人最重要的资格与条件是“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具有公平、诚正的品德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从事采访、报道和宣传,“不参毁誉之私”,防止“采访失实”。
这引导了中国近当代新闻史上新闻学论著的记者第一要素定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很快,媒体从业人员的流动量很大,短期行为现象增多,商业气息弥漫,
职业的忠诚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新闻伦理道德的养成教育具有紧迫性。
[5]王韬的“通才”思想在今天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尤其是传媒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新闻传播者更要广泛学习、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1]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4]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徐培汀.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5]张持坚.新闻伦理道德:媒体亟待强化的理念[J].新闻传播.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