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阶段质量检测物理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物理试卷
满分8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6题为单选题,7~9题为多选题。
多选题漏选得1分,错选得0分)
1. 小明家安装了新的家用监控摄像头,小明对监控摄像头的镜片产生好奇,于是拆下旧监控摄像头的镜片进行观察。
关于监控摄像头的镜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间薄、边缘厚透明镜片
的
B. 中间薄、边缘厚的不透明镜片
C.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D. 中间厚、边缘薄的不透明镜片
【答案】C
【解析】
【详解】监控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 下列物体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 正在加速驶离站台的火车
B. 正在做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
C. 正在减速即将停下的汽车
D. 正在匀速转弯的自行车
【答案】B
【解析】
【详解】A.正在加速驶离站台的火车,速度大小发生改变,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处于平衡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B.正在做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处于平衡状态,故B符合题意;
C.正在减速即将停下的汽车,速度大小发生改变,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处于平衡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在匀速转弯的自行车,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即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处于平衡状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科技的进步,使智能手机进入千家万户,同时也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拥有强大的拍照系统,要使手机在同一个角度取景范围变大一些,需要的操作和手机成像的特点分别是( )
A. 远离被拍摄物、倒立缩小的实像
B. 远离被拍摄物、倒立缩小的虚像
C. 靠近被拍摄物、倒立放大的实像
D. 靠近被拍摄物、倒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A
【解析】
【详解】手机的拍照系统的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相同,要使手机在同一个角度取景范围变大一些,就要使物体成的像小一些,应增大物距,所以手机要远离被拍摄物;此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远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远视眼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办法是( )
A. 晶状体太厚,会聚光的能力太弱,矫正的方法是配戴合适度数的凸透镜
B. 晶状体太厚,会聚光的能力太强,矫正的方法是配戴合适度数的凹透镜
C. 晶状体太薄,会聚光的能力太弱,矫正的方法是配戴合适度数的凸透镜
D. 晶状体太薄,会聚光的能力太强,矫正的方法是配戴合适度数的凹透镜
【答案】C
【解析】
【详解】AB.晶状体太厚,会聚光的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形成近视眼,矫正的方法是配戴合适度数的凹透镜,故AB不符合题意;
CD.晶状体太薄,会聚光的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后,形成远视眼,矫正的方法是配戴合适度数的凸透镜,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在世界级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基本包揽所有乒乓球项目的金牌,为国争光,因此大家自豪地称乒乓球为“国球”。
关于乒乓球比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击球时,球拍对球有力的作用,球对球拍没有力的作用
B. 球在空中不受力
C. 乒乓球离开球拍后就不受弹力,说明无接触就没有力的作用
D. 从不同角度击打乒乓球,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击球时,球拍对球有力的作用,球对球拍也有力的作用,故A错误;
B.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球在空中受到重力的作用,故B错误;
C.乒乓球离开球拍后就不受弹力,说明弹力的产生必须接触,像万有引力不需要接触,所以不能说力的产生必须接触,故C错误;
D.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球拍对乒乓球施加的力大小相等,若力的方向或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一定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6.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能产生弹力
B. 支持力、压力、重力的实质都是弹力
C. 放在桌面的书本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书本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只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才能产生弹力,发生塑性形变不会产生弹力,故A错误;
B.平时所说的支持力,压力和支持力是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属于弹力,但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引起的,不是弹力,故B错误;
C.书本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不是由于书本发生形变产生的,故C错误;D.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会发生弹性形变,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的原理工作的,故D正确。
故选D。
7. 小张开着小货车运送货物,货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货车所受的重力与小货车对路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 小货车所受的重力与小货车对路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 小货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D. 小货车对公路的压力与公路对货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解析】
【详解】A.小货车对路面的压力与其所受的重力,方向相同,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故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
B.小货车对路面的压力与其所受的重力,方向相同,不符合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故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错误;
C.货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受到的是平衡力的作用,故C正确;D.公路对货车的支持力与小货车对公路的压力,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且在一条直线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CD。
8. 显微镜的结构和载玻片上细胞在视野中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
B. 反光镜利用光的反射提高载玻片亮度
C. 目镜和物镜成像特点相同
D. 将载玻片向左上方移动可使像成在视野正中间
【答案】AB
【解析】
【详解】A.显微镜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也是凸透镜,故A正确;
B.由于反光镜是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可以提高载玻片亮度,故B正确;
C.物镜的作用相当于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目镜和物镜成像特点不同,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细胞在视野中右下方,目镜最终看到的是两次放大、倒立的虚像,所以应将将载玻片向右下方移动可使像成在视野正中间,故D错误。
9. 下列有关自行车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轮胎表面有花纹,是为了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摩擦
B. 自行车用久了,在轴承处加润滑油来减小摩擦
C. 自行车鞍座比较宽大,是为了增大压强
D. 用力刹车,是通过增大闸皮与车圈间压力增大摩擦
【答案】ABD
【解析】
【详解】A .轮胎表面有花纹,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摩擦,故A 正确;B .在轴承处加润滑油,使接触面分离,可以减小摩擦力,故B 正确;
C .自行车鞍座比较宽大,增大了接触面积,在压力一定时,可以减小压强,故C 错误;
D .用力刹车,增大了闸皮与车圈之间的压力,可以增大摩擦,故D 正确。
故选ABD 。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0. 优秀的设计能更好的服务生活,爸爸手表的日历显示28日,小红发现手表玻璃在日历显示的位置有一块“突起”,侧视时如图所示,这块“突起”相当于 ___________(选填“凹透镜”或“凸透镜”),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答案】
①. 凸透镜 ②. 放大数字
【解析】【详解】[1]这块“突起”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2]数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1. 如图所示是撑杆运动员比赛时的情景,撑杆被压弯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人被撑杆弹起,不仅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还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
的。
【答案】
①. 形变 ②. 运动状态 ③. 相互
【解析】【详解】[1]撑杆受到人对它的力的作用变弯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3]人对撑杆施加压力的同时,撑杆也对人施加一个向上的作用力,使人由静止变为运动被弹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同时也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2. 如图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 ,此时拉力F 的大小为______N 。
【答案】1.8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从0~1N 之间一共分出了5个小格,所以每个小格就是它的分度值0.2N ,则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N+0.2N×4=1.8N 。
13. 如图所示,将一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放一张纸在它下方,纸上呈现一个圆光斑,光斑直径小于透镜直径,测得光斑到透镜距离为L 。
若透镜逐渐靠近纸面过程中,看到圆光斑先变小后变大,则透镜焦距______L ,若透镜逐渐靠近纸面过程中,看到圆光斑一直增大,则透镜焦距______L 。
(均选填“大于”或“小于”)
【答案】
①. 小于 ②. 大于
【解析】【详解】[1][2]
根据题意可知,光斑直径小于透镜直径,所以透镜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因此为凸透镜,最
的
小的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焦距。
若透镜逐渐靠近纸面过程中,看到圆光斑先变小后变大,说明物距大于焦距,则透镜焦距小于L ,若透镜逐渐靠近纸面过程中,看到圆光斑一直增大,说明物距小于焦距,则透镜焦距大于L 。
14. 如图,木工在手工制作家具时,将榫头套入木板上的椎眼时,常在榫头上方的榫眼处垫一木条,再进行敲击,这么做的目的是_______。
【答案】减小压强
【解析】
【详解】木工将榫头套入木板上的榫眼时,常常在榫头上方的榫眼处垫一木条,这么做的目的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防止损坏榫头。
15. 如图,物体A 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从图甲中位置匀速运动到图乙中位置。
此过程中,物体A 受到的摩擦力大小______,对桌面的压力大小______,压强大小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①. 不变 ②. 不变 ③. 变小
【解析】【详解】[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A 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从甲图位置匀速运动到乙图位置,由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不变。
[2]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重力不变,压力就不变。
[3]在向右推动过程中,受力面积增大,由
可知,物体A 对桌面的压强变小。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6. 如图,发光点A 在距凸透镜光心的2倍焦距处上方,请根据已知的两条入射光线,画出发光点A 的像A',并完成光路图。
F p S
【答案】
【解析】
【详解】发光点A经过光心光线不改变方向;平行于主光轴光线折射经过右焦点。
两条光线交点就是成像点,所以,发光点A的像A'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17. 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请画出物体所受重力和摩擦力的示意图(O点为物体的中心位置)。
【答案】
【解析】
【详解】物体所受重力G竖直向下,滑动摩擦力f平行于斜面向上。
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本题共4小题,共24分)
18. 小东同学想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如图甲,在光屏上出现______光斑时,可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在乙装置中,调节烛焰、光屏和的凸透镜中心在同一高度,是为了使像呈现在______。
(2)凸透镜、蜡烛放置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
(3)研究完同一凸透镜成像规律与物距的关系后,小东进一步思考:成像的大小可能还和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有关,于是,他取了几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一个高度为的发光体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填入下表中:实验序
号
物距u /cm 焦距f /cm 像距v /cm 光屏上像的高度h /cm 1
25.08.011.8 2.42
25.012525.0 5.0325.015.0
37.57.5
分析相关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最小最亮(或最小、或最亮) ②. 光屏的中央 ③. 缩小 ④. 成实像时,物距一定,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
【解析】
【详解】(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f =60.0cm-50.0cm =10.0cm
所以在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光斑时,可测出凸透镜的焦距f 甲=10.0cm 。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更好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
(2)[3]如图乙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此时物距为
u =50.0cm-10.0cm =40.0cm
.10.0cm f =甲5.0cm H
=
像距为
v=63.0cm-50.0cm =13.0cm
由于物距大于像距,且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4]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距保持在25.0cm,焦距越大,像距就越大,光屏上像的高度越大,即像越大,所以可得出的结论是:成实像时,物距一定,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
19. 小伟同学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接触面积的大小。
他选用的器材有:长木板、棉布、大砝码、弹簧测力计、细线、长方体木块(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且侧面、底面、前面面积不等)。
如图是实验操作步骤。
(1)实验中小伟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沿______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在长木板上做
______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如果小伟要探究猜想②,他应该选择______两幅图所示的实验步骤来操作;根据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得出结论:______;
(3)要探究猜想③,应该如何利用所给器材?说出你的做法______。
【答案】①. 水平②. 匀速直线③. 甲、丙④. 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⑤. 将木块侧放或竖放在木板(或棉布)上,系上细线,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与甲(或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比较以得出结论
【解析】
【详解】(1)[1][2]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处于平衡状态,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等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因此应该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的拉动木块。
(2)[3]要探究猜想②,即要想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应当控制压力大小相同,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观察小车的运动距离,因此应该比较甲和丙实验。
[4]由实验现象可知,图丙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大,即滑动摩擦力大,因此可得,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的
(3)[5]要探究猜想③,即要想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应当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粗
糙程度相同,接触面积不同,观察小车的运动距离。
所以我的做法是:将木块侧放或竖放在木板(或棉
布)上,系上细线,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与甲(或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相比较以得出结论。
20. 小明所在的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木板等器材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实验中要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做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
______;
(2)实验中通过比较______来比较小车受到的阻力的大小,对比实验中的三种情况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速度减小得越______;
(3)通过本实验,设想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将发生什么,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或______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答案】①. 速度相等②.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③. 小④. 慢⑤. 静止⑥. 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
【详解】(1)[1]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要控制小车在水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方法是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
(2)[2]实验利用转换法,通过比较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比较小车受到的阻力的大小。
[3][4]对比实验中的三种情况,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从毛巾到棉布再到木板,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
(3)[5][6]进一步推理可知,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不受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不会减小,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推理可知:一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1. 第一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他们利用小桌、砝码、海绵在水平桌面上进行实验,过程如图甲、乙、丙所示。
(1)该实验是通过______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要选择图中______两次实验;
(3)由图甲、乙可知:___________;
(4)小组中某成员设计了用铅笔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如图丁,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在铅笔两端,用食指的感觉体会压力的作用效果,则应该选择其中的______(选填序号“①”、“②”或“③”)图,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①. 海绵的凹陷(或变形)程度 ②. 乙丙 ③.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④. ③ ⑤. 两个食指受到的压力相等
【解析】【详解】(1)[1]该实验是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采用了转换法。
(2)[2]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则要控制压力大小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由图可知,要选择图中乙丙进行探究。
(3)[3]由图可知,甲乙受力面积相同而压力大小不同,乙压力更大,海绵凹陷程度更大,故得出结论: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4)[4][5]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应该控制压力大小相同,受力面积大小不同。
如图丁,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在铅笔两端,用食指的感觉体会压力的作用效果,要避免由于重力对压力大小的影响,则应该选择其中的③图,选择的理由是:避免了重力的影响,两个食指受到的压力相等。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3小题,共22分。
其中计算部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计算过程、数值和单位)
22. 小明一家自驾出游,已知汽车(包括车上的人和物品)总质量为4t ,假如汽车在水平路面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重力的0.08倍,请回答:
(1)汽车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大_______?
(2)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是多大_______?
(3)行车过程中,如果紧急刹车,人会向_______倾倒,这是由于人具有_______,要保持_______的缘故,这时候安全带就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答案】
①. ②. ③. 前 ④. 惯性 ⑤. 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解析】
【详解】(1)[1]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为(2)[2]汽车在水平路面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受力平衡,牵引力等于阻力,则牵引力为
(3)[3][4][5]刹车前人和车都是运动的,刹车后车速突然减慢,坐在座位上的人由于具有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人会向前倾倒,这时候安全带就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4410N ⨯3200N 34410kg 10N/kg 410N
F G mg ===⨯⨯=⨯40.080.08410N 3200N
F f
G ===⨯⨯=
23. 如图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四轮长航程极地漫游机器人,其质量为500kg ,装有四条履带,若每条履带与冰面的接触面积为。
请回答:
(1)机器人静止在水平冰面上对冰面的压强为多大?
(2)若南极某处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机器人要安全通过该处,则所装载物品的最大质量是多大?
(3)观察履带形状,说明履带上有凸起的棱和履带总体面积较大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2)1100kg ;(3)见解析
【解析】
【详解】解:(1)机器人静止在水平冰面上对冰面的压力为
机器人静止在水平冰面上对冰面的压强为
(2)若南极某处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由
得,机器人对冰面的最大压力为机器人与货物的最大重力为
所装载物品最大的重力为
由得,所装载物品最大的质量为
(3)履带上有凸起的棱是为了增大与冰面间的摩擦,履带总体面积较大是为了减小对冰面的压强。
20.1m 4410Pa ⨯41.2510Pa ⨯500kg 10N/kg 5000N
F G mg ===⨯=425000N 1.2510Pa 40.1m
F p S =
==⨯⨯4410Pa ⨯F p S =424410Pa 40.1m 1.610N
F p S ==⨯⨯⨯=⨯最大最大41.610N
G F ==⨯最大最大441.610N 5000N 1.110N G G G '=-=⨯-=⨯最大
最大G mg =41.110N 1100kg 10N/kg
G m g '⨯'===最大最大
答:(1)机器人静止在水平冰面上对冰面的压强为1.25×104Pa ;
(2)所装载物品的最大质量是1100kg ;
(3)履带上有凸起的棱是为了增大与冰面间的摩擦,履带总体面积较大是为了减小对冰面的压强。
24. 阅读短文,并回答短文后的问题。
平时我们感觉到自己有多重时,这种感觉来自支持力。
如果失去支持,我们就将失去对重力的感觉。
例如,一个人从高处坠落,在坠落的过程中,因为失去了支持,所以此人将体验到类似太空中才有的失重。
但是,失重环境中物体的重力却仍然存在。
我们平常说的重力是由地球引力产生的,所以不少人会误认为,人造卫星所在的轨道因为距离地面比较远,因此地球对它们的引力很小,所以叫做微重力。
这是不对的。
根据,同一个物体我们常用g 来衡量重力的大小。
距离地球越远,g 就越小,然而,就算是在距离地面200km 的高度也没有降多少,大约为0.94g ,而在1000km 的高度为0.75g 。
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在地面重100N ,到了1000km 高度,依然受到75N 的重力。
国际空间站离地球的距离不超过420km ,因此,它受到的地球引力并没有减少多少。
因此,如果我们把“微重力”理解为微小的重力,或者是微小的地球引力,肯定是不对的。
只有当距离地球很遥远时,才会出现地球引力很小的情况。
(g 取10N/kg )(1)一个在地面上20kg 的物体,在距离地面1000km 的高度所受的重力为______N ;
(2)对于处在地球周围空间某确定位置的物体,其重力大小与其质量大小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四个图像中______来表示(填序号);
A .
B .
C .
D .
(3)天平是靠比较物体和砝码对托盘的压力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在完全失重的空间实验室里,还可以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吗________?利用所学知识和本短文中提供的信息判断,并说明原因________。
【答案】 ①. 150 ②. B ③. ④. 不能,本文说失重其实是失去支持,意思是物体不受支持力,(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然物体也不会对天平托盘产生压力,砝码也如此,所以天平无G mg =41.110N ⨯
法使用
【解析】
【详解】(1)[1]一个在地面上20kg 的物体,在距离地面1000km 的高度所受的重力为
(2)[2]根据G =mg ,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图像应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故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选B 。
(3)[3][4]在完全失重的空间实验室里,不可以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因为本文说失重其实是失去支持,意思是物体不受支持力,(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然物体也不会对天平托盘产生压力,砝码也如此,所以天平无法使用。
0.750.752010N /150N
G mg mg kg k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