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五)
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纽约,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哈德逊河入海口,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也是世界第一大经
济中心。
曼哈顿(Manhattan),是美国纽约市五区之中西积最小、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区:“中城”是CBD(中央
商务区)所在地。
摩天大楼集中的地区,汇集了世界500强中绝大部分公司的总部,也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华尔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有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
曼哈顿的房地产也是全世界最昂贵的地区
之一。
材料二图为美国纽约城市功能分区示意。
(1)简析纽约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
(2)推断曼哈顿房地产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
(3)指出曼哈顿中城与A处的商业区服务范围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北温带,气候温暖湿润;河流入海口,水源充足;天然港湾,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发展基础好。
(2)位于城市中心,面积小,地租价格高;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世界商务、金融中心,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人口稠密,收入水平高。
(3)曼哈顿中城服务范围大,A处商业区服务范围小。
曼哈顿中城是中央商务区,服务美国乃至全世界;A处商业区主要服务纽约市区周边空间范围人群。
解析:
本题以纽约的城市功能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功能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1)
由材料“纽约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哈德逊河入海口,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可知纽约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有位于哈德逊河入海口,水源充足;位于沿海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利于人口聚集和城市建设;天然港湾,交通便利;由材料二纬度位置可知纽约位于北温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口居住;由材料“世界第一大经济中心”和结合所学可知纽约是最早进行移民的地区,历史相对悠久,经济发达,发展基础好。
(2)
由材料“曼哈顿是美国纽约市五区之中西积最小、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区,中城是CBD(中央商务区)所在地”可知曼哈顿位于城市中心,面积小,地租价格高;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由材料“汇集了世界500强中绝大部分公司的总部,也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华尔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有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可知曼哈顿是世界商务、金融中心,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人口稠密,收入水平高,因此曼哈顿的房地产是全世界最昂贵的地区之一。
(3)
由材料可知,曼哈顿中城是中央商务区,也是汇集了世界500强中绝大部分公司的总部,也是联合国总部的所
在地,华尔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有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服务美国乃至全世界;A处商业区
主要服务纽约市区周边空间范围人群。
因此曼哈顿中城相对于A处的商业区等级要高,等级越高,服务范围大,相对来说A处商业区服务范围较小。
2、阅读图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硝石是制造火柴、烟火药、黑火药和玻璃的原料。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世界上铜矿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生产天然硝石的国家,硝石主要产在北方的阿尔塔卡马沙漠地区(世界上最干的地区),
自从发现硝石,这块荒漠就成为智利历史上最富庶的地区。
伊基克是智利北部太平洋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地
处阿塔卡马沙漠的北部。
目前伊基克已成为南美洲的货物集散中心,在全球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下图为伊基克
位置示意图。
(1)列举伊基克港口出口的主要货物。
(2)推测伊基克市早期形成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伊基克成为南美洲货物集散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案:(1)铜矿、硝石等矿产资源
(2)伊基克市为太平洋港口城市,海运交通便利;附近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开发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土地广阔,利于城市建设。
(3)地处南美洲中西部,地理位置优越;太平洋港口城市,海运交通便利;与南美洲多地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南美洲资源丰富,运输需求量大。
解析:
本题以南美洲为载体,考查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货物集散中心的区位条件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学科素养。
(1)由材料可知,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生产天然硝石的国家,可推测伊基克港口出口的主要货物有铜矿、硝石等矿产资源。
(2)由图可知,伊基克市为太平洋港口城市,故海运交通便利;由材料可知,阿尔塔卡马沙漠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开发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附近是荒漠地区,土地广阔,城市建设空间充足。
(3)由图可知,伊基克市地处南美洲中西部,地理位置优越,且与南美洲多地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利于货物集散;位于太平洋沿岸,海运交通便利,便于货物出口和进口;南美洲资源丰富,进出口贸易量大,对运输需求量大,使得伊基克成为南美洲货物集散中心。
小提示: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____环节(用图中数字表示)。
(2)城市硬化路面导致____环节增加(用图中数字表示)。
(3)修建水库主要改变④环节的____分布,跨流域调水主要改变④环节的____分布(填时间/空间)。
(4)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涝,试分析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答案:(1)②
(2)④
(3) 时间空间
(4)建设海绵城市;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造城市排水系统。
解析:
本大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水循环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等
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
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②表示水汽输送,把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
我国夏季东南风是把太平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所以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②环节。
(2)
由于城市建设,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图中④为地表径流。
(3)
④为地表径流,修建水库的目的是在丰水期蓄水,枯水期供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可以改变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分配情况,改变的是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4)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可以从增加下渗、减小地表径流、加强排水等角度分析。
例如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或者水域面积;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建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等。
小提示: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
其中,上海市以黄浦江为重点发展区,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历史上一直是上海的金融商务中心,而黄浦江东岸在80年代还是农田和菜地的郊区,现如今已成为上海市重要的金融中心区。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中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2)据统计2016年上海市流动人口超过980万,分析这一现象对上海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的作用。
(3)说出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低。
(2)积极作用: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城市建设、环卫、服务业等行业;促进了上海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等。
消极作用: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等。
(3)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或:由农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土地利用率提高。
解析:
本题以长江三角洲为材料,主要涉及城镇化、人口迁移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材料信息提取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读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例,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南北两侧城市化水平低。
(2)
大量人口迁入对上海发展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节省了培训的费用,可以从事于城市建设、环卫、服务业等行业;大量劳动力的涌入极大地促进了上海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等。
不利影响:加剧了城市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容易导致社会治安混乱;加剧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负担等。
(3)
黄浦江东岸在80年代还是农田和菜地的郊区,现在建成金融商务中心,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
高层建筑的建设,使这里的土地利用率提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下表为某年份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区人均GDP数量及排名(除港、澳、台外)。
(1)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____。
(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大多分布在____,并分析其原因。
____
(3)由材料二可知,新疆人均GDP居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 加速增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2)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商贸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3)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游牧为主,人口稀少,而城市大多集中于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人口密集。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的相关知识点。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读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率由1997年的30.5%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44.9%,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城市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2)
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辽宁等)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原因是这些地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通讯设施的基础好,商品经济比较
发达,与海外有传统的经济联系,信息灵通,对外交通便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因此城市化水平较高。
(3)
由材料二可知,新疆人均GDP居14位,但城市化率排名却在第9位。
原因是新疆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
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游牧业为主,人口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科技水平较落后,近年来资源开发,第
二产业发展较快,人均GDP居全国第14位。
但由于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山地高大崎岖,盆地内部又沙漠广布,自然条件差,人口和城市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相对较优越的绿洲地区和资源开发地区形成矿业城市,因此人口
分布更趋于集中在城市,所以城市化率较高。
小提示:
6、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
(2)高级住宅区可能位于A、B、C、D中的处,请说明判断理由。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则高新技术工业城应选择建在何处,说明判断理由。
(4)当地政府拟在A位置规划一工厂,是否合理?试分析原因。
(5)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
答案:(1)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取水方便;
(2)D;位于河流的上游,水质好;接近旅游观光带,风景优美;接近文化教育区,基础设施完善;地势较高,环境好
(3)甲;接近科研机构,科技力量雄厚;接近高速公路和飞机场,拥有高效便捷的交通;环境优美。
(4)不合理;化工厂靠近住宅区和商业区,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位于卫星城的河流上游,可能造成水污染;该处位于市区,地租较高。
(5)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解析:
本大题以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功能区布局、卫星城建设意义相关内容,考
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1)结合图例可看出,早期该城市位于两河并汇处,水源充足,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水运便利。
(2)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上风向,河流上游,环境好的地区;结合图中河流方向可看出,D位于河流的上游,水质;临近森林和旅游观光带,环境优美;临近文教区,基础设施完善;地势高,环境好,最可能为高级
住宅区。
(3)从图中看,甲处临近飞机场和高速公路,交通便捷;接近科研机构,科技力量强;适宜建高新技术工业城。
(4)从图中看,A位于住宅区和商业区,位于卫星城的河流上游;化工厂有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建在A处会造
成住宅区和商业的大气污染,卫星城的水污染;且A位于市区,地租较高,因此不合理。
(5)卫星城的主要功能是分散城市职能,可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小提示: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土地空间有限,在市场竞争下,每一块土利用于哪一类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类经济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下图示意某城各类用地租金水平随距离的变化。
(1)在图中用直线表示出住宅用地租金水平随距离的变化规律。
(2)指出在图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并在图中画出最有可能成为工业区的范围。
(3)我市某中学拟组织以“太原古县城空间结构研究”为主题的研学之旅。
请你帮助他们确定研学的主要内容。
答案:(1)见下图(介于商业与工业之间)。
(2)同心圆模式。
见下图。
(3)了解古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绘制古城平面图;确定古城形态;了解古城的主要功能分区;找到古城的中轴线及其上的主要建筑;了解古城兴衰变迁的原因;提出保护建议等。
解析:
本大题以某城各类用地租金水平随距离的变化为材料,涉及城市的三种地域结构模式、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影响城区地租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就城区来看,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的相同点是:都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地租水平逐渐下降;不同点是: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其中商业用地地租水平随距市中心距离越远递减最大,工业用地地租水平随距市中心距离越远递减最小,住宅用地地租水平随距市中心距离越远递减较小(介于商业与工业之间)。
(2)在图示因素影响下,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那么自市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最高、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最高、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最高,自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形成同心圆模式。
(3)研学主题是“太原古县城空间结构研究”,可以从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角度阐述;如可以了解古城的形成,探究古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绘制古城平面图,确定古城的外部形态;以及古城的主要内部功能分区选址的因素、地域结构模式等;找到古城的中轴线及其上的主要建筑,了解古城的文化与景观的关系;通
过历史资料了解古城兴衰变迁的原因;针对古城的现状提出保护建议等。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苏州园林景观由植物、建筑、假山、水源、文化等许多有形或无形的物质(园素)组成,园林建筑若无各种类型和形态多变的精美花窗作连接的话,其景观就会大打折扣。
润墙、镂窗等各式各样的窗是苏州园林中比较常
见的,也是运用得非常广泛的窗。
它主要布置于园林中的隔墙或游廊等处的墙上。
这种窗的形式活泼多样,既
能单窗自成一景,又能多窗形成组景。
下图为后乐园中一处窗景组合。
说明苏州园林隔墙或游廊等处多窗给游客的感受。
答案:苏州园林规模小,墙上开窗,可拓宽视野,避免游客产生逼仄之感,同时还可增加采光量;南方夏季气
候湿热,开窗可起到通风排湿的作用,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可使游客在视觉上产生极其深远甚至不可穷尽的
感觉;通过开窗借景、分景隔景、框景,给游客营造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艺术感受;窗的形式多样,图案设计、风格多变、雕镂精细,本身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丰富游客的旅游见识。
解析:
本题考查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以及地域文化景观的特点。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苏州园林隔墙或游廊处多窗给游客的感受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其实用性,如通风透气、采光,给游客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
苏州园林规模小,墙上开窗,可拓宽视野,避免游客产生逼仄之感,同时还可增加采光量,苏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南方夏季气候湿热,开窗可起到通风排湿的作用,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二是从审美感受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园林建筑若无各种类型和形态多变的精美花窗作连接的话,其景观就会大打折扣”可知,如营造景观的层次感,及其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客体,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可使游客在视觉上产生极其深远甚至不可穷尽的感觉;由材料“它主要布置于园林中的隔墙或游廊等处的墙上。
这种窗的形式活泼多样,既能单窗自成一景,又能多窗形成组景。
”可知,通过开窗借景、分景隔景、框景,给游客营造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艺术感受;窗的形式多样,图案设计、风格多变、雕镂精细,本身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丰富游客的旅游见识。
小提示: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日本北海道上士幌町(“町”是日本行政区划名称,相当于我国的“镇”),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其第一产业2010年占比34.4%,包括粮食、食品产业、农民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高;其第三产业2010年占比52.9%,包括观光疗养业、福利事业。
曾经随着日本城市化的发展,上士幌町人口流失居住分散,并出现大量分散的空房、空地,城镇运营成本高、活力不足。
材料二:图甲为上士幌町人口年际变化图(含预测),图乙为1995年来上士幌町人口增减数量统计图
(1)指出1965年以来上士幌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说明上士幌町人口迁移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3)提出上土幌町为降低城镇运营成本、提高城镇生活的便利度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上士幌町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使农村产生剩余劳动力;经济欠发达,自身缺乏核心产业,而使剩余劳动力迁出;周边大城市服务水平与生活便利度高,就业机会多,产生集聚效应(拉力作用);出生率下降导致的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2)人口外流使当地劳动力短缺,消费需求减少,拖累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及住房空置,利用率低,维护负
担加重;人口流失加剧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3)将住宅集中向中心区布局,并提升住宅品质,改善提高中心社区的相应配套设施和服务,使人口从郊区向中
心区迁移集聚;将空房改修成民宿等田园住宅,吸引外地人口周末或长期居住;将空地通过适度集中、转换用
途等提高利用效率。
解析:
本题以上土幌町人口变化为背景,考查人口变化的特征和原因分析,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化问题
的解决措施,一是考查学生对材料、图表信息的提取和归纳能力,二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
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1)
读图甲可知,从1965年至2035年,上土幌町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原因:据材料信息,该町以第一产业和第三
产业为主(该町第一产业包括粮食、食品产业、农林畜牧业;第三产业包括观光疗养业、福利事业)。
随着现
代农业的发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该町经济欠发达,缺乏大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能够提供更多
的就业岗位,不能促进劳动力就业;随着日本城市化的发展,周边大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便利的生活设施,吸引着该町人口的迁出;该町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2)
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结合图乙可知,该国人口呈迁出状态,因此人口的迁出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生产力难以提高,人口少,消费市场狭小,拖累经济增长;迁出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人口,人口流动会导致当地的出生率继续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出现大量空房、空地,增加城
镇的运营成本。
(3)
读材料”上士幌町人口流失,居住分散,出现大量分散的空地、空房,城镇运营成本高”可知,该町城镇运营成本高的原因是由于”分散”。
解决的途径是使人口从郊区向中心城镇迁移,可以将将住宅区集中布局在中心城镇,提高住宅品质,改善社区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吸引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对于出现大量分散的空地,可以改
变为其他的用途,比如休闲公园或者生态绿化用地等,想办法提高空地的利用率;对于空房,可改造成民宿等田园住宅,用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等。
小提示: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风”的课题研究,图中甲为城区与郊区间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乙为城区与郊区分布示意图。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值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①>③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④>③>②>①
(2)甲图中M和N代表城区的是____,乙图中郊区P点的风向是____。
(3)请你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C
(2) M 西北风
(3)增加绿化面积(或植树种草);增加湿地面积(或修建人工湖泊等);节能减排,减少人为热的排放(将产热多的工厂搬迁至远郊;或提倡乘坐公交车/共享单车等)。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