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3年考点析与练》(上册):考点4 综合类 Word版含解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
(2013·湖北卷,3,3分)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②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
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A.而是点染星汉如梦如幻
B.总是浸染星云如诗如画
C.却是绘染星光诗意盎然
D.只是渲染星斗诗意朦胧
【答案】D
【答题方法】
解答本题,重在理解词义及用法。
如能用到先排除再定位,就会事半功倍。
如第三空,“星汉”指银河,说银河满天肯定不合事理可排除;“星云”指天体,说天体满天,不搭配;“星光”指星星闪烁的光芒,而前文有“斜月晶莹”,月夜中能够看到天上的星星,但看不到星星的光芒;故一下子可以定位。
另外第一空中“常不用”几个字要推敲,说“常”并非完全没有,所以“总是”二字就绝对化了,排除B;“不用……”常与“而、只”之类的关联词搭配,可以排除C;第二空中“一层层”暗示“点染、浸染”与之情境不合排除AB;最后一空除“诗意盎然”用来写人的心情,如果选用就与后文文脉相隔,可以排除外,其他几个词还真难排除。
不过有了前面的定位,此题确定答案不难。
考点规律揭秘
正确使用熟语难点攻略
1.考点介绍
《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等级为E。
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
显然,对熟语的考查是引导中学生走向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近几年各地考题来看,对熟语的考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难点在误解词义的成语和容易误解色彩与适用范围的成语等。
2.重点难点梳理
熟语是指某种语言中所有常用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用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从意义上讲文约意丰,有的寓意深广,有的朴实无华而形象生动。
(1)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一般由四字构成。
成语的使用考查难度大,多涉及学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洗心革面”、“想入非非”等。
高考对成语使用的考查常表现在以下易错点上:望文生义、偏解语素、错解色彩、错连对象、词义重复等。
了解这些,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辨析。
(2)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①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②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③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④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⑤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⑥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⑦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⑧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⑨善恶美丑类,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⑩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引子”在表义上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①会意型,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②谐音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老虎驾车——谁赶(敢)”。
不管会意型还是谐音型,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
例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表面上是说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其实是说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
(4)惯用语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
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语义的双层性。
它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例如:“打预防针”的字面意指注射防病的药水,常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毛病加以预防;“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例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食”、“穿小鞋”、“红眼病”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
惯用语的感情色彩,褒扬、赞许的极少,如“老黄牛”;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等;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破天荒”、“打游击”。
(5)格言
格言是出于名人之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格言的规诫性、哲理性、书面性较强,如“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知
识就是力量”(培根),“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等。
谚语和格言在形式上都是句子,但它们有以下区别:
①来源不同:谚语来自大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大都来自名人语录。
②语体色彩不同:谚语为口语,通俗活泼;格言为书面语,文雅庄重。
③内容、作用不同:谚语是群众生活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使用面广;格言多为人生道德、哲理的总结,使用面窄。
3.熟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命题点往往落在熟语使用不当的几个方面。
(1)熟语的意思使用不当
很多熟语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它的意义。
如“三只手”指的是小偷。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指临时想办法。
因此弄清熟语的意义,是判断熟语使用正误非常重要的一步。
【示例1】
下列熟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到了这地步,还有什么办法?一不做。
二不休
.......,我打算拼一拼了。
B、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说时来运转,就时来运转了,谁不高兴!
C、开倒车
...,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过去的希特勒就是这样。
D、当时你就没有看出来,他已经是腊月里
...——冻(动)了心
......,否则怎么会有今
...的萝卜
天这样的美事。
【答案】B
【解析】
天有不测风云,是比喻人将会遇到什么糟糕情况无法预知。
这里说时来运转,是好运气来了,这样,再用“天有不测风云”,显然不不正确。
用错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不做,二不休:事情已经开始了,就索性干到底开倒车:喻违反前进的方向,向后退。
(2)熟语感情色彩使用不当
不少熟语也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熟语大多是用来调侃人的,批评坏人坏事,讽刺不良现象居多。
【示例2】
下列熟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她还坚持要我背乘数表,背不出就不准我吃饭。
妈妈唱白脸
...,
爸爸就唱红脸
...,所以当时我更喜欢爸爸多一点。
B、半岛电视台:同西方唱对台戏
....。
C、大凡贪官都喜欢唱主角
...——而且是反腐倡廉的高调。
究其缘由,一为恐慌,二为掩饰。
D、“闭塞眼睛捉麻雀
.......”,“瞎子摸象”,粗枝大叶……还在我们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答案】C
(3)熟语场合、语言环境使用不当
熟语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语句,口语化是它的一大特点,因此公文、报告等严肃的语体文禁用熟语;在庄重场合、严肃气氛中不能用熟语,除非故意用熟语来调节气氛。
【示例3】
下列熟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现在也不用着急。
车到山前必有路。
到时候想想办法,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是能找到的。
B、来我们这里办工厂,你放心好了,凡是能开绿灯的地方,政府一定开绿灯,决不会难为你的。
C、作为律师,我郑重告诉你,要他负责法律责任,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他已经是大路上的电线杆——靠边站了。
D、对那些喜欢抬轿子的人,做领导的一定要防着点,否则,被抬得晕晕乎乎,就有可能犯错误。
【答案】C
【解析】
C歇后语的重要特点是风趣幽默,用在严肃场合(语言环境)不合适。
(4)熟语允许语言重复
成语与其他语言不能重复使用。
如:“心里有难言之隐”“心里”和“隐”重复,这里的成语就用错了;而熟语因常有民间色彩,地方色彩,有时必须用一句大家都能理解的语句加以解释,这就不属于重复,或者说重复是熟语使用所需要的手段。
又如“你们两个呀,是一对难兄难弟,半斤八两,谁也别说谁”,“难兄难弟”与“半斤八两”也是同一意思。
【示例4】
下列各句中,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怎么会没有办法呢?一物降一物
.....,你看他儿子的话他听不听?他准听。
B、找工作的事嘛,八字没一撇
.....,你能不能让我再想想办法?我不是不尽心呀!
C、你别看它年纪小,今年只有十六岁,虚岁十七,可是做事倒很认真,眉毛胡子一把抓
.......。
D、你这么做是攀高枝
......。
...,巴结达官贵人
【答案】C
【解析】C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D项,“攀高枝”与“巴结达官贵人”是同一意思。
但熟语允许重复。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
3年高考真题
1.(2015·江苏卷,1,3分)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
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
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
【答案】B
【解析】先了解这三组近义词语的解释。
徘徊:(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积聚:积累。
积淀:(1)积累沉淀;(2)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很刻苦,专心致志。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时间晚了才吃饭。
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可采用“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方法。
三组词语中“废寝忘食”和“宵衣旰食”区别最明显,从使用对象看,前者适用所有人,后者多用于帝王,结合语境中“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排除“宵衣旰食”,进而也排除了A、C两项;其次是“踟蹰”和“徘徊”,从使用范围看,前者多用于人的心理,范围较小,后者使用范围则较大,结合语境中的人类“历史”,只能用“徘徊”,这样就只剩下B项。
当然“积聚”和“积淀”区别也较明显,二者语义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聚”,后者侧重“淀”,结合语境中的“智慧”,只能选后者。
2.(2014·天津卷,3,3分)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文人对审美具有感知力,他们可以再安然怡悦中鸟翼几乎无声的浦东,还有灰板簌簌飘落的声音,他们喜爱“”那种让静寂更显清幽的氛围。
A.精细用心倾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B.精细凝神谛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精确凝神谛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精确用心倾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B
【解析】精细:精美细腻;精明能干;精密细致。
精确,指极准确;非常正确;精密而准确。
题中侧重“细腻”而非“准确”。
谛听,动词,意思是仔细地听。
凝神谛听就是聚精会神地仔细听。
倾听: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幽的氛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壮阔的场景。
3.(2014·湖北卷,3,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十足。
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又,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
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
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
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特别是近义词语。
“滋润”指增添水分,使不干枯;含水分多,不干燥;舒服。
“滋养”指供给养分,补养。
“滋养”比“滋润”更突出供给养分以促使其生长的意思。
“绚丽多彩”指灿烂美丽,色彩丰富。
“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
“绚丽多彩”单纯指颜色,而“多姿多彩”多了“姿(形态)”的意思,形容“风格”更合适。
“顽固”本多用作贬义词,指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
“稳固”指安稳而巩固。
“顽固”在这里是贬词褒用,指家乡的味道给人的印象很深,更能表现“故乡的味道”挥之不去,更有表现力。
“框定”指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锁定”是使固定不动的意思。
本句强调异地和故乡的联系,用“锁定”更能表现这种牢不可破的联系。
4.(2013·广东卷,2,3分)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许多人眼里,美术馆一直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是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出入的地方,里面陈列的通常是看不太懂的作品。
但如果你到台湾的美术馆去转转,你一定不会失望。
台湾的美术馆数量众多,有大有小,风格迥异。
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处是新北市的朱铭美术馆和台中市的“台湾美术馆”。
置身其中,你会发现那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物品,而是像站立在你身边懂你的知心朋友。
A.阳春白雪 B.通常 C.迥异 D.高高在上
【答案】D
5.(2013·山东卷,3,3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
..观赏。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
..,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
....,夜不成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
....,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答案】B
【解析】
A、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此处用来形容人们欣赏的状态是不对的;C、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D、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不能用二者之间。
此题学生易误认为“其间”一词应为“期间”,“其间”与“期间”都表示在某段时间里面或某个时期中间,其中“其间”也可以理解为“那段时间里、那个时期中”,但“其间”一词可以单独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而“期间”不能单独充当时间状语,使用时它的前面必须添加修饰语。
6.(2012·浙江卷,3,3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
..一些地方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的表态,让市场对楼市调控政策放松的预期落了空。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
..
抽薪
..,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中国古典诗歌所用的许多物象,本是无情无知的,但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继承、运用和发
展,积淀
..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传统的审美意象。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
....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
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答案】C
【解析】
A项“一些地方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是表态的内容,而不是某一对象,不能用“对于”,把“对于”去掉或把“对于”改为“的”。
B项“从根本上釜底抽薪”部分语义重复,“釜底抽薪”意思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D项“惊世骇俗”,意思为使一般人感到震惊。
但多用于人,不用于物。
创新预测试题
1.(扬州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质量检测)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如果你没有绝世的容貌,那么你有绝世的也是好的。
②之作,不足先生一哂,如蒙赐正,不胜感激。
③百度91应用平台对于APP开发者最大的意义,就是将他们的产品展现给用户,让产品开发者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产品之上。
④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人民苦不堪言。
A.姿态付梓进而扶摇直上
B.姿势涂鸦进而青云直上
C.姿态涂鸦从而扶摇直上
D.姿势付梓从而青云直上
【答案】C
【解析】姿态:①姿势,样儿。
②态度。
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涂鸦:形容字写得很坏。
(多用作谦辞)进而:指在前一行动基础上采取进一步行动,表递进关系。
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上升。
2.(2015~2016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在下面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近来一些消费者向记者感慨:的进口红酒市场,已经乱到让他们真假难辨。
(2)文学艺术的 ,让李清照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3)最近几起民间借贷危机事件的爆发,似乎预示着整个“高利贷”行业的危机将。
A. 鱼龙混杂熏染不期而遇
B. 鱼目混珠熏陶不期而至
C. 鱼龙混杂熏陶不期而至
D. 鱼目混珠熏染不期而遇
【答案】B
【解析】
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熏染指坏的方面,熏陶指好的方面。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见。
不期而至,没有约定而到来。
“不期而遇”偏重“遇”,即“相互碰见”,“不期而至”偏重“至”,即“一方到来”。
3.(2013·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期中考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通知上写着:“因内部消防整改,本月17日起停止营业,请舞客相互转告并请谅解。
”抬.头.是杭州丰乐歌舞厅。
B.根据日本政府的有关规定,虽然
..是日本人,登陆钓鱼岛也必须获得政府许可,否则会被处以重罚。
C.进入大学之后,我参加了好几个组织,平时活动多,精力比较分散,一直担心考试不及格,
果不其然
....,这次真的没过关。
D.自古以来我们不乏清醒的画者,他们在桑间濮上
....的变换和时代的更迭之中,坚持着自我的审美。
【答案】C
【解析】
A项,“抬头”改为“落款”。
B项,“虽然”改为“即使”。
D项,“桑间濮上”指男女幽会之所,可改为“沧海桑田”。
4.(2013·成都外国语学校12月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德国汉学家南因果9月18日在德国《青年世界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日本政府“购买”
钓鱼岛的行为是企图窜改
..领土历史。
B.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指在农村地域中出现城市的形态,由于拥有工商业的就业机会或良好的社
会服务和生活环境,大量非农人口逐渐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聚集,从而
..引发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建筑形式与布局管理等方面出现城市形态特征。
C.富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分层指导,因为各班学生良莠不齐
....,接受能力不同,教师采取的策略也就不同。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
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
【答案】B
5.(2013·广东省百所高中联考)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九一八”事变之后,为避劫难,国民政府决定将“国宝”南迁。
一批有爱国之心的文物工作者承接了这项空前绝后的文物大迁徒工程。
1939年2月,他们将部分“国宝”藏匿于贵州安顺严华洞,虽然贵州曾遭敌机轰炸,所幸文物安然无恙。
一位当事人说:“事后回想,心有余悸。
不过,在万里辗转中,我们一行人的脊梁确乎愈挺愈直了”
A.空前绝后 B.藏匿 C.安然无恙 D.确乎
【答案】A
【解析】
“空间绝后”指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
语段中,“国宝”迁徙是迫于无奈,不是什么非凡的成就或盛况,可改为“史无前例”。
“史无前例”指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前所未有。
文物迁移工作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6.(2013·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2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城如同一把刻度的皮尺,镌刻着我们的里程。
在荒漠、山谷或者高原上,我们那么容易就长城确认了自己的位置。
城垛、烽火台、城楼,按照某种固定的节律,反复出现。
重复,容易使建筑本身显得单调和乏味,但长城的设计者却表达了他们对重复的,那些石质的城墙也在的重复中,获得了一种巨大的震撼力量,与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遥相呼应。
A.精确通过迷恋无休无止
B.准确经过喜爱一望无际
C.精良根据爱慕无以复加
D.精准经由依恋不绝如缕
【答案】 A
【解析】
第一个空,“精确”“精准”都强调非常准确,程度较强,用在此处均合适。
“准确”程度较
轻,没有前两者合适。
“精良”指精致优良、完善,与前面的“刻度”不能搭配。
第二个空,“通过”作介词是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
“经过”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其他情况发生变化。
“根据”指以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
“经由”指路线经过(某些地方或某条路线)。
此处强调长城是人们判断自己位置的手段和依据,用“通过”“根据”均可。
第三个空,“迷恋”指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
“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爱慕”的意思是:①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②因喜爱而交往。
“依恋”指留恋,舍不得离开。
此处指长城的设计者非常爱好“重复”并反复使用“重复”,用“迷恋”最合适,“喜爱”程度较轻,“爱慕”“依恋”与“重复”不能搭配。
第四个空,“无休无止”指不罢休,不停止,没完没了,是个中性词。
“一望无际”指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无以复加”指达到极点,不可能再增加。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此处后三个词都不可以用来修饰“重复”。
综合比较,选择A最合适。
美文欣赏
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
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
秋天,没有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
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
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2、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
聪明的人善于储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学会储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然后用它们酿成一杯美好的回忆,在四季的变幻与交替之间,散发浓香,珍藏一生!
3、春天来了,我要把心灵放回萦绕柔肠的远方。
让心灵长出北归大雁的翅膀,乘着吹动彩云的熏风,捧着湿润江南的霡霂,唱着荡漾晨舟的渔歌,沾着充盈夜窗的芬芳,回到久别的家乡。
我翻开解冻的泥土,挖出埋藏在这里的梦,让她沐浴灿烂的阳光,期待她慢慢长出枝蔓,结下向往已久的真爱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