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红砖民居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
(建筑学14-1 潘洁 14041610111)
摘要:民居,包含了居住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此联生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在闽南地区,就分布着样式不同的四种民居建筑:土楼、土堡、红砖民居和灰砖民居。
在这其中,以土楼最有特色,红砖民居最为靓丽。
闽南地区的红砖民居,多以红砖为墙,花岗石为基座,另外有木石的透雕、漏雕、圆雕浮雕图饰和非常精美的砖雕、木雕等特色工艺。
关键词:闽南、红砖民居、建筑特点、建筑装饰。
1.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文化背景及内涵
闽南在地域上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区,其内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如土楼、土堡、灰砖民居以及红砖民居。
其中最为靓丽的红砖民居,最初出现是在宋元时期,其外观色彩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后期的红砖建筑主要由归国华侨出资修建,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异国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所以一旦事业有成,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1]。
又因为红砖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材,并且其所呈现的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所以红砖大厝在当时大批建成,形成了特色的建筑群落。
闽南的红砖厝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在建成加工过程中运用美学原则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
图1.闽南红砖厝外观示意图
审美价值,同时又隐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祈愿[2]。
2.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样式特点
2.1.红砖厝民居的形制
从纵向看,二进(落)形成一个四合院,平面成口字形;三进形成二个四合院,平面成日字形;四进形成三个四合院,平面成目字形。
还有五进四院的超大规模建筑。
进(落)的两旁,建有护厝(龙),通常为左右各一座,也有左右各两座的,称“双护厝”。
从横向看,开间的多少与大小说明规
模的大小,也说明官阶的大小。
主厝的第
一进(落)门厅是三开间的称“四规”或
“三间张”。
“四规”即中厅两边各有一
间厢房,共三间,是用四堵墙隔成的;中
厅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共五间,是用六堵
墙隔成的,称“六规”或“五间张”[3]。
2.2.红砖厝民居的内部布局 红砖厝内部的面宽单位为“间”,两堵墙或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为“一间”,称“开间”。
中间的叫“明间”,两侧的称“次间”,或称“稍房”、“尽间”。
进深的单位为“架”,以一檩为“一架”。
架数越多,进深越深,但民单数为吉。
间架的多寡是地位、身分的象征。
明清两朝,公侯一、二品的门屋限定三间五架,厅堂限五间九架,不得超过七间九架。
其余房屋不得大于厅堂。
三品――五品的门屋为三间三架,厅堂为五间七架。
六品――九品的门屋为一间三架。
“光厅暗屋”为红砖厝的布局特点。
中间的明间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
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
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到有贵客要事。
也可以进入后轩密谈。
有事时,也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
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
大房房门上悬挂有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
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
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物间。
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红砖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五开间即
图3.闽南红砖厝五间张图示 图2.闽南红砖厝三间张图示 图4.闽南红砖厝的间架结构
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
大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位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4]。
2.3.红砖厝民居的榉头 在大厝内,正屋前面两侧有厢房,俗称“榉头”。
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是敞开状态,是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的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地。
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
2.4.红砖厝民居的埕 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成为“埕”。
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马的地方;或布置为庭院,栽花
植树,假山小池。
2.5.红砖厝民居的深井及护厝
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
厅堂轩敞明亮、 通风采光。
在厢房之外, 两
侧或一侧增建的纵向长屋为“护厝(护龙)”。
如果是单边的护厝,则另一侧也常留有通巷,
即作为前后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
成单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邻居活动的影响,
同时也减少对邻里的打扰,增加自身活动的
私密性。
护厝又可增加一些辅助用房,在原
有护厝的外部再增建一层护厝,形成双护厝,
或作厨房、杂物工具放置场所,或作客舍,
或为僮仆居室,或作书斋别筑,增加了可用
空间的数量。
2.6.红砖厝民居的排水系统
图5.闽南红砖厝的埕 图5.闽南红砖厝的护厝及小深井
在大厝的四周和内部,通常都具有
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
大厝内的中央有
一个比较大的排水池,在四周有较深的
排水沟,一旦下大雨,内外共同协作,
便不会出现水涝等问题。
2.7.红砖厝民居的整体布局
2.7.1.“一条龙”式
闽南红砖厝最为普通的一种形式,
可是说是简易版的闽南大厝。
它呈一字
图6.闽南红砖厝链接大厝与护厝的过水廊形排开,面宽三开间或者五开间,中间
为厅堂,两侧则为卧房,在正屋两旁加盖较低的附房,作为杂物间或附属建筑。
这种形式的红砖厝一般正面平齐,有横向的檐廊,大多为旧时家境普通的小户人家居住。
2.7.2.三合院式
闽南红砖厝最基本形式。
在“一条龙”式的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榉头,是建筑整体平面呈“凹”字型。
在闽南乡村古厝中,是数量最多的类型,多为乡村中农耕者居住。
2.7.
3.四合院式
在三合院的基
础上将天井前的院
墙、院门改建成一
列古厝,形成前、
后二落大厝与左、
右两侧榉头合围的
形式,平面布局如
“口”字形。
此外
还有少数四边对称
围合的四合院。
四合院有着封闭的天井内院,空间上内外有别,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此类型为士大夫所喜用。
2.7.4.二落带双边护式
闽南典型的大型民居形式。
它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增建一列纵向护图7.闽南红砖厝“一条龙”式
图8.闽南红砖厝四合院式
厝。
此类型通常规模较大,为官绅、富商地主或富庶大家庭居住。
图9.闽南红砖厝二落带双边护式
2.7.5.三落大厝带左右护龙式
在“二落带双边护”的后落大厝之后,增建一排较低矮的房屋“后界”,作为中央大厝的附房,它往往是建筑中面阔最宽的房屋,一般正中间为小厅,两侧为数间小房,既用于居住,也兼作存放谷物、农具及杂物的储藏间。
“后界”屋前有较宽敞的后埕庭院,用于晾晒谷物和衣物。
这类深宅大院多是地方望族或位居朝廷高官的大家族宅第[5]。
2.7.6.多护龙和多院落式
富庶的大家族为了解决人丁兴旺、人口不断增加的问题,除了在后部加建“后界”外,还不断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左右两侧增建数列内、外护厝,或者在前、后连建多个院落,形成多列纵向护厝、进深数个院落、甚至多达六落大厝的大规模房群。
多院落式的大厝建筑,每落大厝的台基由前向后逐级抬升,四周的护厝和后界等附属建筑则相对较低;各落大厝既并排并列,又以天井、巷弄及隔墙分开而相对独立。
有的还在后院增辟花园,构筑池塘水榭、盆景假山。
由于其内部纵横交错,结构布局复杂,房屋门窗众多,通常又称“九十九间”。
这类建筑群多建于地势宽阔平整的平原地带,规模蔚为壮观。
2.7.7.棋盘式
这类大规模的民居群现存较少。
各栋大厝前后、左右对齐,朝向一致,形成多条纵横平直的的巷弄、街道,布局如棋盘配置。
这种古厝民居布局通常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同姓大宗族聚集居住。
[6]
3.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建筑材料
3.1.砖材
红砖作为闽南传统红砖厝民居主要
建筑材料,是典型的本土化的人工建筑
材料。
红砖的制作取材于稻田中的泥土
制作成砖坯,再入窑焙烧。
3.2.石材 闽南有丰富的白石花岗岩资源,颜色以浅灰白、灰白色为主。
闽南红
砖厝民居在建筑石材的选用上以白石居多,青石次之。
白石常做闽南传统民居的柱础和墙垛。
青石外观草青色,质地坚实,纹理细密,常常用来做闽南传统民居的细部雕刻。
[4]
3.3.木材
闽南地区以亚热带针叶植物最多,杉木产
量很大。
闽南传统民居不仅多使用杉木作为穿
斗抬梁式结构构架的建筑材料,还用杉木制作
大量的木雕、木构件,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主要
建筑材料之一。
4.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形式美感
民居的装饰是附加于建筑实体上的“附加功能美”,它依附于建筑实体或构件之上,与建筑结构不可分割;装饰又是建筑造型的发展与深化,使民居空间形象更加完美。
4.1.红砖厝民居的屋顶
红砖厝民居的屋顶多为两坡屋面的硬山顶,木椽、檩子外伸裸露而不利于保护的悬山顶较少。
两侧山墙的屋檐出檐极浅,常以红砖逐层平砌、叠涩出檐,将图10.闽南红砖厝红砖墙
图11.闽南红砖厝木雕装饰
承接屋面的各层檩子尾端封砌于山墙之中,有的只在山尖上保留着通风的小窗洞(老虎窗),使得木质檩子避免风雨侵袭、免受糟朽,在闽南沿海地区雨季长、湿度大及空气中富含酸碱的环境下得以有效保护。
福建各地民居屋脊大都装饰
翘角,分为几大类:武脊、文脊、尖
脊、圆脊,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是
尖脊和翘角,尖脊就是燕尾脊。
燕尾脊是指主脊向两端延伸并超
过垂脊,它两端向上曲翘,在尾端还图12.闽南红砖厝的燕尾脊
有分叉,就像燕子尾巴划破天空一样,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呼为燕尾脊。
闽南地域文化对红砖民居装饰的影响,体现在燕尾脊上尤为翔实,她本身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审美意义,成为体现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地域性装饰代表。
外墙的护厝使用马鞍脊,按其形状分为圆形(金)、直形(木)、曲形(水)、锐形(火)、方形(土)。
4.2.红砖厝民居的外墙
闽南红砖厝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
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
面、点,而砖缝作为线,
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
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
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
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
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
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
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
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
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
第三,闽南红砖厝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大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古厝采用“规则”图14.闽南红砖厝的外墙 图13.闽南红砖厝的金马鞍、木马鞍、水马鞍、火马鞍、土马鞍
图15.闽南红砖厝的清水红砖墙
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的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副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
第四,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地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合适,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在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
色彩上,黑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
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鬄的纹样,但我个人认为上面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族习惯。
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像统一起来,从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
[4]
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色,而这些细部特色也是服从于整体,但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
闽南古厝外墙封墙砖除上规格转,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个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花边有时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
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作文章的地方。
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一些图形纹饰。
闽南民居砖石墙很注意各种不同类型因素的综合应用,就单个砖(清水转)而言,它烧制时的黑色条线,可工匠们把它们作几何排列,就产生另外一种效果,从视觉所见的屋檐上的蓝白花纹,窗洞的窗柱雕花,边线角偶图案的运用,都有奇特的特到之处,比如边线的运用,除泥塑外,经济稍好的,就利用青石影雕,内容是梅兰竹菊等,也有文字的运用。
闽南古厝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
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
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们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3]。
4.3.红砖厝民居的建筑色彩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
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
闽南红砖厝以大面积
暖红色为主调,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
朴实追求和审美愿望。
闽南红砖厝在红砖基础上,配以白石产生
红白相间的墙而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而且这
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茵中极为突出。
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边式的装修图案,在阳光照色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
4.4.红砖厝民居的建筑装饰
4.4.1.门
门,由门框和门扇组成。
门框即门之边框,大多为长方形,下端为下槛,依次为中槛,上槛(门楣)。
砖砌成的门,拱形的叫弯光门,八角的叫八卦门,圆形的叫月洞门。
部分地方的红砖厝大门内,还装有防盗门,用实心木加凹槽规道,排插厚木板加大门闩,牢固非凡。
4.4.2.窗 图16.闽南红砖厝的砖色色相 图17.闽南红砖厝的外门、八卦门、屏门及防盗门
窗,式样众多,是房屋的点缀。
通常有方形、书卷形、月洞形、竹节形、八角形、扇面形、椭圆形、蕉叶形、寿桃形、蝴蝶形、石榴形、蝙蝠形,还有落地窗、半墙窗、漏窗、射击窗等。
图18.闽南红砖厝的边窗、内窗、月亮窗及廊窗
4.4.3.雕刻
闽南红砖厝的雕刻种类繁多。
按雕刻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阴雕、线雕和透雕;按雕刻内容分,有山水雕、人物雕、花鸟雕、楼阁雕。
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
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
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
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图19.闽南红砖厝的雕刻装饰细部
5.总结
如果说,人是家的灵魂,家,则是人的精神归依。
在闽南的方言里,厝就是房子。
红砖厝,如一位历经沧桑,沉稳豁达的智者,传承关于团结和谐的意志和力量,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是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
闽南红砖厝民居不仅具有精湛的建造技艺和完善的实用功能,也反映当地的社会发展、家族关系、传统伦理、思想观念,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闽南人文脉络的生生不息,延绵不绝[3]。
它所
包含的许多内容,值得不断去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3-241
[2].李乾朗.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M].台湾:远流出版社,2003:19-23
[3].龚洁.厦门红砖民居[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32-198
[4].泉州市鲤城区建设局.闽南古建筑做法[M].泉州:泉州市鲤城区建设局出版,1998:32-35
[5].郑东.同安文物大观[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321-347
[6].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3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