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墓
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高 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
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鉴赏:
这两首诗歌都用典故来委婉言志。
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触景生情,以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感情,写下此诗。
面对着如当年的秦赵对峙一样的局势,作者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大义凛然,宁死也要保全国体。
高启的《咏蔺相如》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直接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侧面以屈原极力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表达了对蔺相如的钦佩和赞美。
1.注音
礼节甚倨.(jù) 睨.
柱(nì) 汤镬.(huò) 渑.
池(Miǎn ) 张目叱.之(chì) 避匿.
(nì) 斋.戒(zhāi ) 肉袒.
负荆(tǎn ) 衣褐.(hè) 击缶.
(fǒu ) 奏瑟.
(sè) ⎩⎪⎨⎪⎧未雨绸缪.(móu )缪.贤舍人(miào ) ⎩⎪⎨⎪⎧观.察(ɡuān )道观.
(ɡuàn )
⎩⎪⎨⎪⎧不肖.(xiào )姓肖.(Xiāo ) ⎩⎪⎨⎪⎧刎颈.之交(jǐnɡ)脖颈.
(ɡěnɡ) ⎩⎪⎨⎪⎧怒发冲冠.(ɡuān )勇冠.三军(ɡuàn ) ⎩⎪⎨⎪⎧度.过(dù)揣度.
(duó) 2.写对字形
⎩⎪⎨⎪⎧xiá(瑕)疵xiá(遐)想闲xiá(暇) ⎩⎪⎨⎪⎧披mǐ(靡)mí(糜)烂羁mí(縻)
⎩⎪⎨⎪⎧n ú(驽)钝妻nú(孥)剑nǔ(弩) ⎩⎪⎨⎪⎧li án (廉)洁jiān(蒹)葭jiān(缣)帛
◎写法归纳
(1)选材典型。
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
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
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这个故事既写出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情怀,又写出了廉颇知错即改的品质。
二人之所以成为“刎颈之交”,是因为他们二人都有先公后私的思想。
也正是将相团结,强秦才不敢轻举妄动,从而延续了赵国和平安定的局面。
应当说这个故事的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写了其他一些人。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犹胜廉颇一筹。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作者写人物活动,将其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水涨船高,使人物形象如雕似
镂,须眉毕现。
“廉蔺交欢”,矛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的激化,是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
在这一组矛盾中,展示了蔺相如性格的另一侧面。
(4)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说得是何等的盛气凌人!“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相如并不是胆小怕事,软弱无力,畏惧廉颇。
他之所以步步退让,是因为赵国的天下就靠两人勉力支撑,如果两人再“兄弟阋于墙”则于事无补,于国有害,所以相如只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这番话入情入理,令人为之动容!
◎写法精讲
什么是“反衬”?
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反衬表现手法的运用,主次是极为分明的。
应该把相反的艺术形象合写在一起,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来衬托主要的形象,让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彩照人。
“反衬”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我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例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的是“对比”,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突出环境的幽静。
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蔺相如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就较多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并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主要有:一、以赵国君臣的束手无策反衬蔺相如的胸有成竹和英雄才气。
二、以秦的欺骗性反衬蔺相如的舍生忘死、不辱使命。
三、以秦的虎狼之威反衬蔺相如的英勇无畏和沉着机智。
四、以廉颇的寻衅和不利的社会舆论来反衬蔺相如的宽广胸怀。
◎微写作训练
记叙文刻画人物要善于运用映衬法,可以是正衬,也可以是反衬,本文就运用了反衬手法。
学习这种手法,以“同学之间”为话题写一个片段,来突出“同学”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过道上湿漉漉的,是值日生为了给室内空气降温而洒的水。
忽然,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恶作剧的念头。
我假装向同桌借三角板,就身子一歪,胳膊一伸,袖子一带,“啪”的一声,同桌那边一本崭新的《中阶英汉词典》掉在了地上。
我正暗暗得意,只见同桌俯下身子把那本为污水溅得又脏又湿的词典捡了起来。
他取出纸巾擦了擦,又翻开看了看“给,你的书。
”
“我的?”我接过来一看,顿时傻了眼,“还真是我的,这……这也太脏了!我……”
同桌看了看我,又在自己的书桌上翻了一会儿:“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这本给你,你那本给我,一个版的。
”说着,他把自己的《中阶英汉词典》放到我面前。
“不……是我……不能……”我有些语无伦次,脸也在发烧。
“就这么定了!”他一把抢过那本脏词典塞进了自己的课桌,又埋头写起作业来。
◎课内素材
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当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大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德。
同时,通过学习本文也让我们明白内部的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巩固和安全是多么重要。
◎延伸阅读
宽容让世界更美好
2014年7月11日《重庆商报》
吴宣默
宽容是什么?宽容是美好的情感,宽容是淡定超然的心态,宽容更是做人的境界。
一只脚踏扁的野花,悲歌声中,把她最后的馨香,留给脚跟……
宽容是仁厚。
仁者无敌,厚德载物。
有一个禅宗故事说,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不由惊慌万分,不知禅师会怎么处置他。
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叹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
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禅师的境界和言行真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
宽容是智慧。
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亦能成其大业。
历史上有名的负荆请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蔺相如完璧归赵,官封上卿,位在大将军武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认为我廉颇出生入死,而你蔺相如只不过靠嘴皮子。
扬言要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了,便处处回避。
蔺相如门客以为他害怕廉颇,便纷纷想要离开。
蔺相如对门客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听到后,羞愧难当,觉得自己的胸襟太窄,量太小,于是,便上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来两人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人与人之间,多一分宽容,便少一分争斗;多一分宽容,便少一分敌视。
处世,让一步为高;为人,宽一分是福。
懂得宽容,便升华了境界,让这矛盾无处不在的世界变得和谐美好。
一、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贺兰祥字盛乐。
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
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
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
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
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
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
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
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
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
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
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
又攻回洛城,拔之。
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
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
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
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
是岁,大有年。
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
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
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
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
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
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
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
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
抚安西土,振旅而还。
进封凉国公。
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
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
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③詧(chá):人名。
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家:定居
B.是岁,大有年.年:收成
C.远近蛮夷,莫不款.附款:款待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总:统领
解析:“款”的意项有“诚恳、器物上刻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义项,本题考查“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义。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D)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
司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解析: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部”),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
然后推敲各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其中②是其“巡境内,观得失”的调研活动,与“惠民”无关。
③句是说为官者的要求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于“惠民业绩”。
⑤是说他“清素”的性格。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B.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生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
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
B项中“教自己”,不准确。
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
(2)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
参考译文:
贺兰祥字盛乐。
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
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
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
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
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
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
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
贺兰祥十七岁时,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
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
不久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
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锐。
又曾迎请魏孝武帝。
根据前
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
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孺。
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
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
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
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很安心。
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
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
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
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
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
这一年大丰收。
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清廉。
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
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典籍赠送给他。
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
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大统十六年,拜任为大将军。
太祖因为泾水渭水灌溉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
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
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护是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密切,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
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
于是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
又乘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
安抚西边国土的百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
朝廷进封他为凉国公。
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终年四十八岁。
谥号为景。
二、语言运用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项是(B)
A.复辟./精辟.刨.坑/炮.制呼天抢.地/抢.刀磨剪
B.拓.片/开拓.瓜蔓./蔓.延拾.级而上/拾.金不昧
C.丧.事/丧.钟扁.舟/干煸.息事宁.人/宁.缺毋滥
D.亲.近/亲.家囹.圄/泠.风面面相觑./唏嘘.不已
解析:A项,bì/pì,páo,qiāng/qiǎng;B项,tà/tuò,wàn/màn,shè/shí;C项,sāng,p iān/biān,níng/nìng;D项,qīn/qìng,líng,qù/xū。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安装一筹莫展竣工悬梁刺股
B.平添羚羊挂角九州额首相庆
C.脉博一如既往照相滥竽充数
D.赃款蛛丝蚂迹青睐死皮赖脸
解析:B项,首—手;C项,博—搏;D项,蚂—马。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C)
A.“高大上”,是由几个词语缩略而产生的新词,需要给予一个严密精细的解释,相关解释有人已经给出了不少,但又总是出尔反尔
....。
B.天气渐趋炎热,多地有中小学生因游泳不慎溺亡的消息,并且逐渐增多,让人豁然
..
开朗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及监管,时时都不能放松。
C.对于近期的暴恐事件,全国人民义愤填膺
....,纷纷予以强烈谴责,并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坚决打击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
D.又快到毕业季了,莘莘学子,在温馨伤感的时间旋律中,即将告别可爱可敬的母校,
告别曾经相互提挈
..、共同进步的同窗。
解析:A项,出尔反尔:说了又后悔,或说了又不照着做。
与语境不合。
B项,豁然开朗: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此处不能搭配。
C项,义愤填膺: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
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D项,提挈:带领、统率、提拔的意思,与“互相”不能搭配。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A.2014年4月,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在朱自清的家乡扬州颁奖,张炜、贺捷生、马未都、于坚、祝勇五位作家获此殊荣。
B.虑及城市规模、发展需要等因素,河北省保定市将逐步承接首都北京的部分行政事业功能,以及医疗养老等其他功能的接管。
C.一边品赏着“舌尖上的中国”,一边徜徉于书海文山中,不仅我们的身心得到了一种享受与滋润,而且得到了一种释放与超然。
D.马航MH370飞机失联事件,在各方的僵持不下的争论中、在不断更新的动态中,虚实夹杂的消息不断发生,愈发扑朔迷离。
解析:B项,“以及医疗养老等其他功能的接管”与前半句杂糅;C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我们的身心”之后;D项,“消息”与“发生”搭配不当。
偷换主语,结构混乱,“愈发”前补上主语“真相”。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著名学者庞朴在他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中说: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②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③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④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⑤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⑥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A.④①⑤⑥③②B.⑤④⑥③①②
C.⑥⑤④③②① D.①④⑥⑤②③
解析: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由内到外,由低到高来排列。
六句三层意思,每两句为一层。
由“思维方法”到“行为习俗”,由“情感抒发”到“审美趣味”,由“价值取向”到“终极关怀”。
10.根据下面的情景,续写一段话。
要求:观点鲜明,语言得体,内容简明,不超过200字。
某校长发出禁令:学生在校不得看课外读物,包括中外名著!究其原因:一是怕学生阅读占用大量时间,耽误了学习;二是怕学生沉浸在书中,思想收不回来。
假设在校园里遇到了该校长,你将怎样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呢?
某校长:
您好!可以耽误您一点时间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作为学校的学生,我认为课外读物不可禁!课外阅读可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修养,对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好处。
同学不进行课外阅读,也并非就在学习,如果大家在完成当天学习任务后再进行阅读,反倒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不能因为部分同学自控力差,就对其他同学因噎废食啊。
再说,沉浸在书中总比沉浸在网络游戏中有意义吧。
请您再考虑一下,好吗?
11.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野望》,全诗忆诸弟,叹迟暮,跃马出郊,感伤时局。
全诗音韵流转,对仗工整,是七律中的佳作。
诗句的顺序已经打乱,请将正确的顺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只写序号)
①未有涓埃答圣朝②海内风尘诸弟隔
③南浦清江万里桥④唯将迟暮供多病
⑤不堪人事日萧条⑥西山白雪三城戍
⑦跨马出郊时极目⑧天涯涕泪一身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依据律诗逢双句最后一字要押韵的原则,可以先找出押韵的句子①③⑤⑧;
(2)根据律诗中间二联要对仗,平仄相对的原则,我们可以找出这两个对子②⑧和④①;(3)根据上联与下联要相粘的原则,我们可以确定②句之前是③,①句之后是⑦,因为②前二字的平仄和③句前二字的平仄相同,这就粘连。
综合分析后,可以排出正确答案。
答案:⑥③②⑧④①⑦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