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汉时期的汉语附加式合成新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简介:蒋莹(1986-),女,山东聊城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汉语词汇通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0AYY004)。
蒋莹
论东汉时期的汉语附加式合成新词
摘要:附加式合成词是由一个词根词素和一个词缀词素组合而成。
附加式合成词从先秦产生以来,数量在逐渐增加。
通过对东汉时期附加式合成新词进行排查筛选,并根据词缀词素的不同进行分类。
将词缀分为前缀和后缀,对前缀“阿”“可”“相”和后缀“然”“如”“子”“者”等进行举例分析。
东汉时期,有些词缀发展得比较成熟,有较强的能产性,如“然”;有些不太成熟,已经出现了词义虚化和向词缀发展的痕迹,如“可”“相”;有些词缀在与某些特定类型的词搭配组合时才会词义虚化,呈现出词缀的性质,如“者”。
关键词:附加式合成词;词根;词缀;词义虚化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4)12-0040-03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东汉时期常被人们称为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此时期复音词数量增加,合成词的构词方式更加全面。
附加式合成词是由一个词根词素和一个词缀词素组合而成。
和复合词的成词原因不同,附加式合成词以类推的方式来结合成词。
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附加式合成词,但是数量很少。
从词缀的数量和词缀的构词能力上,东汉时期的附加式合成词得到了发展。
一、东汉时期的前缀
词缀是在固定的位置与某一类或几类词素结合成词、在构造新词时有一定的类推性、构词具有能产性的词素成分。
根据这个标准,统计出东汉时期附加式合成新词共计47个。
下面根据词缀的位置,对东汉时期的附加式合成新词进行分
类分析。
东汉时期,充当前缀的主要有“相”“其”“可”“阿”等。
下面对“阿”“可”“相”进行举例分析。
(一)“阿”。
“阿”主要构成名词,如“阿环”“阿娇”“阿姊”“阿婆”等。
帝不知上元夫人何神人也,又见侍女下殿,俄失所在。
须
臾,郭侍女返。
上元夫人又遣侍女答问,云‘阿环再拜’。
(《汉武帝内传》)“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折杨柳枝歌二》)
“阿”一般用在名词前表示称呼,有的是用作人名,有的
是用作称谓名称。
“阿”作为前缀,在《史记》中就已经出现了。
∗∗∗第34卷第12期
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12月Vol.34
No.12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Dec .2014
40
. All Rights Reserved.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居深宫中,不离阿保之手。
”“阿保”在此处为保姆。
“阿”具有浓郁的口语化色彩,因此在《乐府诗集》中大量出现。
(二)“可”。
“可”在东汉时期可以表示实义,与其他词素构成复合词。
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自致将作大匠。
(《汉书·陈汤传》)
“可意”在上例中表示“符合心意”“如意”。
可见词中的“可”是有具体实义的,并不是词缀。
“举声悲呼:可惜真人,竟被龙殃!”(昙果共康孟祥译《中本起经》卷上)
“可惜”在上例中表示值得惋惜,词中的“可”作为词素有具体的实义。
“瞿昙可笑,反论其理。
”(昙果共康孟祥译《中本起经》卷上)
“可笑”在上例中表示“好笑”,词中的“可”作为词素有具体的实义。
“可”在东汉时期作为前缀构成的附加式合成新词并不多。
水不可爱,木色不白。
子之禽鼠,卯之兽兔也。
鼠不可爱,兔毛不白。
以子日沐,谁使可爱?(《论衡·讥日》)
在这里“可”与表示内心活动的动词“爱”结合在一起,使其变成形容词。
东汉时期以“可”为前缀的合成词并不多,可见前缀“可”在东汉时期还处于初始阶段。
(三)“相”。
“相”作为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前有互相、交互的意思。
民间之宅,与乡亭比屋相属,接界相连。
(《论衡·诘术》)
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张衡《西京赋》)
春荐卵,夏荐麦鱼,秋荐黍豚,冬荐稻,制无常牲,取与新物相宜而已。
(蔡邕《独断》卷上)
上述的例子中“相连”“相逢”“相宜”都是表示双方的交互关系。
“相”作为“相互”的义,在东汉时期构成了大量的复合词,如“相乘”“相伐”“相副”“相差”“相经”等。
上述词看似有一定的类推性,但是“相”在里面有确切的词素义,意义并没有虚化。
东汉时期“相”作为前缀虽然意义虚化的不明显,但是在东汉时期的词汇中,可以找到“相”开始虚化的痕迹。
是时,太后三弟相续秉政。
(《汉书·五行志上》)
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
(《汉书·沟洫志》)“相续”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但是现代汉语中有个相
同词义的词“相继”。
“相继”和“相率”在现代汉语中为副词,表示一个接一个的意思。
在上面的例子中,“相续”和“相率”都是谓词性的成分,但是开始用在动词前。
在这样的句法条件下,这些词又常用在动词前,后来由于其句法位置,“相”词素义虚化,这类的词逐渐固化为副词。
二、东汉时期的后缀
此时期的后缀主要有“然”“如”“乎”“尔”“子”“焉”“者”“自”等,词性也较为丰富。
(一)“然”。
“然”作词缀常构成形容词。
超然远览,渊然深识。
(班彪《王命论》)
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衣,载以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冰而驰。
御者厚衣狐裘,甚寒战,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池台上,曛然自若。
”(桓谭《新论·辨惑》)
元延元年四月丁酉日时,天晏,殷殷如雷声,有流星头大如缶,长十余丈,皎然赤白色,从日下东南去。
(《汉书·天文志》)
纷惊逢罗,潸然出涕。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
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宴然。
(荀悦《汉纪·高后纪赞》)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
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
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徐干《中论·治学》)
其他还有,“穆然”“炳然”“怛然”“眇然”“漂然”“斐然”“嫔然”“骚然”“翕然”“巍然”“灼然”等。
此外,这个时期产生了新词“忽然”,为形容词,表示不经心、忽略。
东汉时期“忽然”的词义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忽然”的词义。
人情不能无懈怠,或忽然不察其非而从之……其为害深矣。
(荀悦《汉纪·哀帝纪上》)
如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灾异之所以重至者也。
(《汉书·刘向传》)
“然”作为后缀,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
在附加式构词并不发达的上古时期,“然”作为后缀构成的合成词在此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诗经·小雅·白驹》)
丞然罩罩。
(《小雅·南有嘉鱼》)
不康祀,居然生子。
(《诗·大雅·生民》) (二)“如”。
“如”作词缀,常构成形容词。
41 . All Rights Reserved.
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
(《汉书·扬雄传下》)
而扬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
(《汉书·东方朔传赞》)
乃展民之所诎,振民之所乏,规亿载,恢帝业,七年之间而天下密如也。
(《汉书·扬雄传下》)
与“然”相同,“如”作为词缀在上古时期已经出现。
在《周易》中出现了很多由“如”作为后缀构成的合成词,如“屯如”“班如”“突如”“愁如”“交如”等,共有22个之多[1](P301)。
(三)“子”。
“子”在东汉构成的附加式的新词不多,全为
名词。
词缀“子”的来源,有四个:“一是人之幼者,二是动物之幼者,三是植物之幼者,四是无生命者。
”[4](P109)战国是就有“瞳子”,此处的“子”在意义上已经比较虚化了。
但是到了东汉时期,后缀“子”虚化得仍然不明显。
于边郡求得骏马,恶貌而正走,名骥子。
(桓谭《新论·求辅》)
乌弋国去长安万五千三百里,出狮子、犀牛。
(荀悦《汉纪·武帝纪三》)
譬若狗子从大家得食,不肯食之,反从作务者索食。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四《觉品》)
到了魏晋以后,以“子”为后缀的词才大量的出现。
如“刀子”“果子”“勺子”“面子”“李子”“枕子”等。
(四)“者”。
“者”作为代词,常用在谓词性的成分后面。
刑者岁十万数,民既不畏,又曾不耻,刑轻之所生也。
(《汉书·刑法志》》)
其言恻怆,读者叹息。
(《桓谭《新论·补遗》》)
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复丹邑爵,使奉朝请,四方所瞻也。
(《汉书·师丹传》)
有些观点认为,上面的“刑者”“读者”“识者”中“者”作为名词化的标记。
但是,上述词中的“者”不是词缀。
东汉时期,“者”作为词缀与表示时间的成分相结合,从而构成合成词。
顷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别离,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
”(《汉书·元帝纪》)
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
向者太子当进见,臣企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
罪乃在臣,当死。
”(《汉书·史丹传》)
往者众臣见异,不务自修,深惟其故,而反昧说天,托
咎此人。
(《汉书·刘向传》)
(五)“自”。
“自”本为副词,表示“本来”。
由于它和其他成分结合时,常常位于其后,使得原来就宽泛的词义进一步虚化。
因此,与其他词素成词时,整个词往往表示前个词素的意思,作为词缀常构成副词。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
上面例子中的“本自”中,“自”仍保留了自己原来的词义,虚化程度并不高。
下面的例子“自”的虚化程度就比较高了。
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极侈。
(班固《西都赋》)
若母安隐无他,便自养长其子,令得生活,寒温燥湿,将护视之。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五《摩诃般若波罗蜜照明品》)
离形更自为鬼,立于人旁。
(《论衡·死伪》)
宋人父子,前偶自以为寒发盲,围解之后,父子俱视。
(《论衡·福虚》)
珠光不灭,头髻不落,伞盖今在,且自安寐,莫忧失盖。
(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附加式构成复合词中以形容词为主,其次是名词,此时还出现了副词。
上古时期的词缀并不多,有前缀“阿”,后缀“然”“如”等。
到了东汉时期,上古的词缀发展的更为成熟,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数量比较多,如“然”;有些词缀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如“相”“可”“子”等;有些词缀在与某些特定类型的词搭配组合时才会词义虚化,呈现出词缀的性质,如“者”。
东汉时期词缀的发展与汉语双音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势,一些经常出现在某一固定位置的词素,因为位置的固定性,和前面成分开始结合,自身的意义开始虚化。
参考文献:
[1]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1.
[责任编辑靳开宇
] 42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