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香港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香港行——城市印象
呼噜着两只涕泄不通的鼻孔,摇曳着两只茧子层生的脚掌,拖拉着两只空去满回的旅行箱,以及一窝港式的灿烂心情,终于回到了家。
如果说这一路是为了享受香港的乐趣,那么列出的美食未一一品尝是终究的遗憾;如果说这一路是为了淋漓血拼的快感,那么就请暂时忘记长长的账单;如果说这一路是为了体会港风民情,那么短短4天的记忆已让我收获满满。
又或许,我仅仅是想放松一下。
就那么一下下。
城市印象之“挤”
对于一座城市的认识,都是从她的建筑开始。
而“挤”便是香港通过她的房屋建筑所给与人的第一印象。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香港这个弹丸地寸土寸金,楼与楼的间距很小,楼高就显得细,于是就越发显得挤。
这在内地是不能想象的,间距太近会影响采光,卖不上高价。
而这在香港却是一种常态,同时高楼带来了较多的荫凉地,反而减弱了低纬度阳光刺眼的不利影响,算是一种优化的形态。
除了一些主干道大约6车道的宽度,其他的路都比较窄,于是我甚是佩服那些开双层巴士司机的驾驶技术,又窄又急的拐角,嗖的一下就被他弯过去了。
除了楼房,各大商铺的牌匾也争先恐后的“挤”在路中间。
这一点在尖沙嘴、旺角等高密度商业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铺天盖地的商业招牌一来让你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商铺,二来冲淡了该地区本有的地形特点,因此对于一个外来者,最常见的结果就是逛着逛着就迷路了,仿佛进入了桃花岛的迷魂阵,走到哪儿似乎都是同样的位置,转来转去又回到了原点。
屋外挤,屋内更挤。
莎莎卓悦里的产品摆放得满满当当,虽然分门别类得很清楚,但还是让人有压迫感。
本地居民的住宅面积更是小,猪猪带家教的那个小孩子家里在大陆开厂,家里还雇有一个佣人,但一家人也只住着100平出头的房子,而这在香港已经算是“豪宅”,更多的家庭都是一家两三代人挤在个五、六十平米的房子里,宛如八九十年代的上海。
不过上海的房产已经通过乡村城市化
而大变样,但香港的内陆面积有限,仅能通过填海来实现扩建,所以香港人都郁闷的认为“大海”迟早要变成“小河”。
●城市印象之“靓”
灯红酒绿的兰桂坊我没有去,却并不影响香港在我心中的闪“靓”形象。
他们把旋转木马搬进商场,把街道两旁的栏杆刷成七彩,让灰头土脸的施工地孕育出绿色的生命,街头巷尾经常会有一丝精心的设计给你惊喜。
林林总总的商铺旗舰自不用说,光是最最普通的地铁,都有着丰富的色彩。
每个站台,都有着独特的主题色,有瑰丽的红也有含蓄的灰,连扶手都镶嵌着蓝色的花瓣形颗粒,于是让幽闷的地铁都生动起来。
此去恰逢感恩圣诞来临,满大街都栽上了美丽的圣诞树和槲寄生,更是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城市之美自然少不了人的装点。
男孩子多喜欢戴树脂型材的眼镜,女孩子喜欢在身上挂满东西,或是采用短裙+长靴的打扮。
就像从小看到大的港剧明星一样,人不一定漂亮但都很有气质。
因所带衣服太厚太热,我大出血地在当地买了件黑色线裙,配上穿去的靴,正好让我也港式摩登了一把。
●城市印象之“人性化”
交通是旅行之本,像我这种自助族,乘得最多的自然是地铁。
香港的地铁很发达,线路多达14条,像迪斯尼、罗湖这些客流量大的地区都会专辟一条支线出来。
地铁站内的标识极为细致清晰,站台出口的数量、方向、出口的街道和多个地标建筑都一一列出,只要肯动点脑筋,一个外乡人也能很快找到自己要去的地点。
另一个体现,是施工地现场对于人们安全的保障。
见得最多的,是工人在道路中间作业时,身边有着简易搭成的封闭空间以避免车辆危险;道路周边如果在建楼房,那么旁边的人行道必定会搭起绿色的顶棚,以使来往行人避免受到高空坠落物的危险。
而感受最深的是这座城市对于残障人士的关怀。
香港的洗手间很多都是三个房间:男、女和残疾人专用间。
基本上每座建筑都设有残疾人专用通道。
像港理工、马鞍山商场等地形复杂的建筑中还立有为盲人专门提供的盲文地图,这在其
他地方我是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难怪闾丘露薇曾经在一篇博文中感叹“处处可见残疾人”与“处处不见残疾人”的内在差别。
●城市印象之“务实”
港人的务实全球闻名,拿香港理工大学举例,总面积估计跟南工大的本部、浙大的西溪校区差不多吧,但却排出了从A到Z这么多栋楼,各处空间合理利用,显得紧凑而不凌乱。
听猪猪讲,香港的图书馆很发达,全城的公共图书馆都进行了联网,在任何一家都能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书在哪个馆,然后通过预定并付上很低廉的运费,即可借到你所要的书,并且可以在任何一家馆还书。
所以香港的学生都不在又小又挤的家里看书,都是在社区图书馆里温习功课。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他们的设计很花哨,功能却不花哨。
基于人和物的内在需求去做事,脚踏实地,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这就是务实。
●城市印象之“交通”
初到香港的时候,看到司机坐在车子右边开车,有点儿忍俊不禁。
香港曾是英殖民地,驾驶习惯同英国,靠左行驶。
就冲这个,我还打了回的士,感受一下坐在左前车位也就是内地驾驶员座的感觉。
但另我稍感惊讶的是,香港有不少车辆办的是深港通用车牌,而深圳是靠右行驶,那么这些车辆的司机岂不是有着超强的驾驶技术,玩转左右?
香港现在也在查酒驾,能见到不少地方都挂着“If you drink,don’t drive”的横幅。
路上车子都开得很快,大街上即使有很多行人,车速也会达到4、50码。
港人调侃着这就是他们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原因。
不过没车的时候,还是会有人闯红灯,当然闯红灯的有没有香港本地人就不得而知了。
高速公路上都有着自动测速仪等监控设备,这让我想起了墨尔本的机场高速,只见电光一闪,过路费就从车头摆放的磁卡中自动扣除了。
希望内地的基础设施也能早日如此发达。
●城市印象之“香港朋友”
最最“亲密接触”的是猪猪的干爹孙老师。
美籍华人,很有名望的教育体系评估专家,参与过包括北大在内的国内多所名校的教育体系评估工作。
初见他,觉得他很有学者风范,当时陪猪猪一起参加港理工的年度校长奖颁奖仪式,而孙老师获得了今年度的最佳贡献奖。
再见他,觉得他很亲切,我们一起端着自助餐会的盘子聊天,居然发现他还是我的半个老乡——他的母亲就是安徽人,也于是就有了我们一日的Horizon海景酒店。
三见他,就被他浓烈的美式热情感染啦,虽然已过半百,仍旧迫不及待的介绍他冰箱里大大小小的美食,给我们用他从新疆带回的玫瑰精油,并且在道别的时候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
呵呵,期待能再见到这位大朋友。
另一位新朋友是Steven的同学Calvin。
Ca同学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性格较为腼腆,经Steven介绍,陪着我逛了3个多小时的香港岛。
时代广场的那些美照就是他帮我拍的,在此也衷心感谢他啦~~虽然是本地人,却并没听他说过一句广东话。
倒是陪猪猪上韩语课,听那位单眼皮的韩国老师用广东话大喷了一段美国总统是最大的军火商的故事。
看来当年狠命的自学粤语歌还是派上用场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