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实施方案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2022年底前,完成我校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不少于50学时,其中网络研修20学时、校本实践应用30学时);构建以校为本、整校推进、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团队业务能力及组织能力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二、具体安排
(一)研究阶段
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积极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研究试点学校信息化管理成功经验。
(二)全员培训阶段
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在试点校、示范校带动下,我校教师全员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名单附后)。
(三)考核评估、查漏补缺阶段
根据《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指标》,2021年10月年对各学校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考核评价。
对全镇所有教师自己拟定的培训完成情况进行抽查,并要求完成全员培训任务。
(四)预计产出:在完成中小学教师全员50学时的同时,把我校打造成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引领我校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提质升级发展;二是培育信息化领导力强、办学水平高的学校领导,推动我校校长、副校长等信息化领导力整体提升;三是培养10名信息化素养高、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能力强的名师;四是建设一批优秀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训资源;五是依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遴选5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课促进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力争生成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各学科的优秀课堂教学案例。
三、主要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专人负责服务体系
1.领导团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为副组长,***、***、***、***、***、***、***等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领导小组(见附件1)。
2.技术支持团队学校专人负责,我校校长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第一负责人,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确保我校整校推进、全员参与。
3.项目管理
各校遴选一位熟悉电脑业务、积极负责、热心为教师服务的教师担任管理员,负责解决本校教师在网络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专家指导团队:由中国教师研修网与相关高校专家、教师进修学校、基础教研室、电教馆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指导小组,组建培训团队;面向学校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学校领导和学科专业骨干教师,分别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领导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示范培训、培训团队专项培训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学培训;帮助参训校长、教师形成智能化教育意识,掌握智能化教育工具,提升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推动培训团队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评价等的能力,并对培训结果和教研教学应用情况进行指导。
教师全员参与。
学校领导小组要做到:一是职责明确,;二是定点检查;三是严格执行;四是及时反馈,及时沟通。
参
加培训的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看课、跟帖、提交作业等任务;对于无故不能完成网络培训任务、除当年度不得评优、评选、晋级之外,取消下年度参加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的资格。
(二)开好三个会议
1.动员会
为了实现头脑通、行动快、效果实的培训目标,合时召开项目动员会,要求全校教师积极参加,就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的意义、目标任务、参训对象、培训方案、激励措施等方面举行解读。
学校分担教师培训的***副校长对部分教师举行总动员,要求全员参与,一个很多,部分参培;确保不漏学科、不漏教师。
沟通制度,学校展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的管理员要积极使用微信群等及时对学情举行通报,对参训学员的研究情况监控到位。
2.积极参加县级培训会
对各微能力点举行解读。
按照本校教师实际情况推介各微能力点支撑软、硬件,按照学科、学段特性帮助老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能力点。
3.推进会
准备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开始一个月后再召开一次促进会,充裕一定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部分暂时落后学员举行通报和督促,对下一阶段培训工作做出安排部署,争取最佳培训效果。
(三)做好专项培训、保证研究成果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名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重点面向学校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中小学校长和学科专业骨干教师,分别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领导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示范培训。
教育教学专家、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家等制订研修方案,开发研修资源,将任务驱动、深度体验、行动研究等相结合,帮助参训校长、教师形成智能化教育意识,掌握智能化教育工具,提升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迭代开发、优化升级,不断汇聚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教学优秀示范案例,完善研修课程,融入最新技术内容和应用成果,形成产、学、研、培、用一体的多方协同参与机制,打造智能化教育领航名校长、名师。
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培训:采用专题研修、分类培训与研究共同体扶植等模式,以县区为重点展开培训团队专项培训,推动培训团队展开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构造形式,提高指导学科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举行培训设计、管理、评判等的能力。
未来教育引领团队培训: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持的实物情景和实训操作等培训资源,探索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助推教师教育,提升校长、教师面向未来教育发展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
为保障培训效果,在线上培训开始前,首先从“应用驱动、成果导向、骨干引领、教师选学、组内互助、学校推动、团体提升”的研修模式,对我校培训团队及培训项目学校管理员举行为期一个星期的先期集中培训,再由我校培训项目管理员对我校教师分别培训。
其次,邀请知名“国培计划”信息技术专家来我校对学校部分教师举行树模性培训,提高教师的研究积极性。
重点工作:一是做好平台应用开发。
利用学科骨干力量开展广泛调研,梳理出各学段、各学科、各层级教师的应用和资源,在平台层面进行完善。
二是做好教师应用与资源的利用培训。
只有真正帮助教师高效完成各项任务才能激发教师利用平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研究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四)突出成果导向,建立监测评价体系
建立应用成果导向的能力评估模型,通过测评系统,充分利用教师网络空间、教育教学案例、教学情境等开展测评。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学科组是能力提升工程组织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学科组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的规划、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确保整体推进、全员参与。
(二)明确主体责任
学校是提升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建立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规划和信息技术校本应用研修方案,指导教研组制定研修计划,指导教师自诊课堂教学问题、自选技术应用点、自主选学,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为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供支持。
要严格检测评价过程,制定“教师自评—教研组互评—学校总评”的工作实施细则和评价量规,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效,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三)落实经费保障
依托“国培”、“省培”、“县培”支持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依托县级财政专项资金保障我校教
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的实施,确保开展全员培训,为教师研究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我校还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我校教师研究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四)建立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