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试卷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19fbc9a45177232f60a2d6.png)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社会安定与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王安石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3.王羲之的名作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女史箴图》B.《洛神赋图》C.《宣示表》D.《兰亭集序》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5.鼎是我国一种礼器,一般为三足。
我国版图上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6.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 D.苏维埃俄国首都迁到莫斯科7.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A.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B.颜真卿、柳宗元——颜筋柳骨C.吴道子——画圣 D.茶圣——陆羽8.“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以上材料叙述的是()A.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B.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C.西周分封制和孝文帝改革D.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9.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成为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你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皇族政治上依靠世家大地主的扶持,“王与马,共天下”B.祖逖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C.东晋军队在水之战中打败前秦军队D.中原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10.官渡之战的性质是A.军事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1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名士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袁绍12.“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腔炙人口的故事与哪场战役有关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巨鹿之战D.赤壁之战13.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的是A.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B.大力兴修水利C.发展造船业,促进海外贸易D.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14.2016年成都大庙会上,《三英贺岁》、《蜀道难关》主题灯组形象展示了三国文化。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6f5f86aec3a87c24128c4ed.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三国鼎立知识点1. 官渡之战1.双方:曹操和袁绍。
2.时间、地点:公元200年;官渡3.特点:以少胜多。
4结果:曹操取胜。
5.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知识点2.赤壁之战1. 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3.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
4.结果:曹操兵败北撤。
赤壁之战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军阀势均力敌,说明任何一支势力都不具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实力。
5.特点:以少胜多。
6.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三国鼎立1.形成2.社会经济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重点难点讲解】知识拓展 1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及其启示(1)过程(2)原因: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采取不当战术;北方士兵水土不敢,军中发生流行病,丧失战斗力;黄盖诈降,孙刘联军利用自然条件,借机火攻;曹操统一全国的时机尚未成熟,(3)启示:骄兵必败。
知识拓展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
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魏、蜀、吴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至此,都城设在洛阳的政权有东周(洛邑)、东汉、曹魏、西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61658fb14e852459fb570b.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①都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战役①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①都有曹操率领大军参加①都直接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①都是正义的一方最终获胜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2.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至唐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巨大变迁,对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少B.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超过了北方D.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3.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4.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李斯5.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A.成都B.建康C.广州D.长安6.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A.灭蜀B.西晋定都洛阳C.灭吴D.西晋迁都长安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呼韩邪单于B.北魏孝文帝C.辽太祖阿保机D.金太祖阿骨打8.如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A.推动经济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实现南北统一D.促进民族交融9.农学家贾思勰写的著名农书是()A.《水经注》B.《脉经》C.《齐民要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0ef84e866fb84ae45c8dd1.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题(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场战役是()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三国演义》里“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4.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5.历史上,发生“八王之乱”的朝代是()A.东晋 B.西晋 C.西汉 D.东汉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生活的生动写照()A.汉族 B.北方游牧民族 C.女真族 D.西南少数民族7.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8.电视剧《走西口》讲述了民国初年一群饱受生活所迫的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悲凉故事。
“闯关东、走西口、下西洋”,是中国有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是()A.加剧了南方生态环境的破坏B.缓解了北方的人口压力C.稳定了南北政权的对峙局面D.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9.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B.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C.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10.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11.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位于山西大同市B.主要开凿于北魏前期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12.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初一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04(含答案)
![初一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04(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32351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5.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2、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匈奴大军B.孙刘联军C.前秦军队D.东晋军队3、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A.208年,赤壁之战B.220年,曹丕称帝C.221年,刘备称帝D.222年,孙权称王4、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强5、下列政权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有①曹魏②东晋③前秦④北魏⑤北齐A.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⑤6、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7、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是①学习北方的牛耕、施肥等技术②实行麦稻兼作③双季稻的栽培④织锦业迅速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8、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9、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0、“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与汉族官僚的女儿联姻;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元宏’。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097c2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d.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200年,曹操和袁绍的军队展开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绍军队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这场决战是()A.桂陵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2.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
下列事件中,与曹操相关的是()A.巨鹿之战B.赤壁之战C.三顾茅庐D.建立魏国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体现。
下列关于三国建立顺序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刘备—蜀—成都②曹丕—魏—洛阳③孙权—吴—建业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4.“作为一个刚刚建立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
”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走向衰落()A.石崇、王恺斗富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七国之乱5.“西晋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交融加强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北方人民南迁江南的情况。
西晋末年以来,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7.国际天文学界为纪念祖冲之的特殊贡献,在月球上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了一座环形山。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A.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B.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C.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D.编写的《缀术》成为唐朝的算学教材8.歌曲《兰亭序》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歌曲赞扬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A.雕塑艺术B.书法艺术C.绘画艺术D.石窟艺术9.小华拟定了主题为“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四个探究小课题,其中最切题的是()A.云冈石窟与雕塑艺术B.《史记》与体育运动C.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D.《论语》与佛教文化10.下列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A.政权更迭频繁B.江南经济开发C.北方民族大交融D.国家实现统一11.《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解析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4074d9524de518964b7dd0.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选择题1.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A. 书法B. 石窟 C. 山水画 D. 诗歌【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石窟艺术。
B项符合题意;书法、山水画、诗歌是中国的艺术,不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
ACD三项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 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学生还要掌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2.《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 C. 吴、东晋、梁 D. 宋、齐、梁【答案】B【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本题难度不大。
3.如果想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阅读()A.《史记》B.《伤寒杂病论》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0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02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3401f89b6648d7c0c74685.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02一、选择题(40分)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2.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它”指的是()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赤壁之战D.夷陵之战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局面()A B C D4.“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B.巩固蜀汉政权C.建立西晋D.建立东汉5.热门畅销书《卑鄙的圣人·曹操》因塑造了曹操一代奸雄的形象,引起众多曹操迷的热议。
曹操的真实面目到底如何,一直是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官渡之战③自立为帝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下列朝代曾经在此建都的是()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7.西晋“晋归义氐王”金印,是晋朝颁发给当时氐族首领的官印,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
建立西晋政权的权臣是()A.司马懿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8.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是()A.曾统治黄河流域B.是少数民族政权C.因权臣篡位而结束D.曾定都洛阳9.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大量人口南迁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
在接受采访的四个人中,回答不符合史实的是()A.王某:北方社会动荡不安B.李某:南方比较安定C.张某:为了躲避战乱D.赵某:经济重心在南方10.“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_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_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https://img.taocdn.com/s3/m/8d7f7733ad51f01dc381f101.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020年单元测试卷(15)一、选择题1.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造成当时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军阀割据,战乱不断B.王莽改制导致社会动乱C.水旱灾害连年发生D.发生长达十几年的八王之乱2.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雕像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像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哪部分的养分()A.道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佛教3. 历史上保存下来的许多科学巨著,为我们汲取人类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提供了便捷。
下列科学巨著完成于南北朝时期的是()①《水经注》②《九章算术》③《齐民要术》④《伤寒杂病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4.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有三顾茅庐的()、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A.诸葛亮刘备关羽B.刘备曹操孙权C.刘备诸葛亮曹操D.诸葛亮关羽曹操5. 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和易混点,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下列对秦国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B.都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进程C.都顺应了历史趋势D.改革都有阻力6.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上条文引自()A.《天朝田亩制度》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7. 曹操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他生活在()A.西汉时期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8. 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
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9.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建都于此的是()①西汉②吴③西晋④东晋A.②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10.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是()A.钟繇B.王羲之C.贾思勰D.祖冲之11. 为了纪念祖冲之,月球上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祖冲之山”,他最突出的成就是()A.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B.制造地动仪C.写下我国第一部农业著作D.割圆术12. 中国古代科技巨匠不计其数,祖冲之、贾思勰两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是()①都生活在北朝②注重实践③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④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②13.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e8089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67.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20分)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都采用了哪一措施,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A.尊王攘夷B.招揽人才C.减免赋税D.实行屯田2.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
“夷洲”指的是今天的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岛D.海南岛3.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5.公元266年,下列哪一个人物废掉曹魏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6.下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7.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8.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9.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A.祖冲之B.郦道元C.张衡D.贾思勰10.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水经注》二、材料解析题(1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年新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_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测试卷(word版附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年新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_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测试卷(word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c1f278caaedd3383c4d367.png)
姓名:班级:号数:____ 分数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测试卷(时间45分钟,合计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A.公元3世纪初期B.公元3世纪20年代C.公元2世纪初期D.公元2世纪20年代3.有人说,“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的要素,下列历史事实中,不能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佐证“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的是()A.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族从事农业生产B.曹操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北方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C.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D.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4. 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宋书•州郡志》所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北方人口锐减 B.政权分立C.经济重心南移 D.江南得到开发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7. 从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D.北方民族大量迁住中原8.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解读】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0ef9ba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0.png)
《齐民要术》
农学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石窟
科科技技 与 文文化
科学
祖冲之
绘画
顾恺之
书法
钟繇、胡昭 王羲之
七 上历 史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目 录
1 课标解读 2 课时目标 3 单元概览
4 内容建构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单元概览 内容建构
①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②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和天文等科技以及书法、绘画、雕塑与文学等 文化成就。(史料实证) ②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③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家国情怀)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内单容元梳概理览 课内时容安建排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袁绍
曹操
孙刘 联军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统一北方 三国鼎立 经济发展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单元概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人口南迁
内容建构
魏 蜀吴
西晋 统一
八王之乱 北方各族内迁
西晋 灭亡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单元概览 内容建构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西晋
十六国 (前秦)
东晋
课标解读 课时目标 内单容元梳概理览 课内时容安建排构
蜀国
魏国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吴国
东汉 220三国时期 26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38be09f524ccbff12184d5.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有一场战役发生在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2.俗话说“乱世出枭雄”,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在东汉末年异军突起,他增强实力的手段是( )A.隐居山林,修仙悟道B.以战养战,扩充军队C.和亲政策D.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3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有( )①都发生在东汉末年②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③特点都是以少胜多④都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A.迎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5.在讲三国时期的历史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按灭亡的先后顺序依次擦掉,其顺序应该是( )A.魏、蜀、吴B.蜀、魏、吴C.吴、蜀、魏D.蜀、吴、魏6.西晋是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司马氏篡魏B.定都洛阳C.七国之乱D.八王之乱7.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8.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东晋南朝时的江南,你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①人们正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②农民在土地里施用粪肥③南京城人口凋零,车马稀少④许多北方人来这里定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2015年3月,北京发现了千年古墓群,其中东汉晚期的墓室形制具有“胡人”(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因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352ca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2.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是A.祖冲之B.贾思勰C.蔡伦D.顾恺之2.经过自东晋南朝二百余年的发展,长江中下游的经济水平已经赶上北方,并成为了我国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此材料直接说明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江南地区环境较好D.北人南迁促进发展3.“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①改进犁耕、施肥等技术,实行精耕细作②普遍实行麦稻兼作③织布、制瓷、造船、制盐等显著发展④五岭以南种双季稻⑤建康是当时最活跃的商业大都市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4.《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
追忆三国历史,曹操率领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A.赤壁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5.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下列哪部作品A.《兰亭集序》 B.《齐民要术》 C.《女史箴图》 D.《伤寒杂病论》6.下列搭配正确的是A.谢灵运——《齐民要术》B.郦道元——《兰亭序》C.顾恺之——《洛神赋图》D.贾思勰——《水经注》7.在一次鉴宝活动中,某持宝人持有《颜氏家庙碑》书法名篇,专家鉴定组介绍它的特点是"端庄劲美,雄浑敦厚"。
如果鉴定结果为真迹,其作者是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李白8.小明大学毕业后想要在家乡创办一个“农业生态园”,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决定从古书中学习经验。
你可以向他推荐A.《史记》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齐民要术》9.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
![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70caaca049649b6648d747ba.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北朝时期的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A.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B.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C.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D.最早的兵书2.实行向汉族学习的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是()A.商鞅B.北魏孝文帝C.齐桓公D.成吉思汗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A.巩固统治B.加速经济发展C.促进民族融合D.推动文化发展4.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
孝文帝的这些措施()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C.促进了民族融合D.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5.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________政权,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
其皇帝率大军南下,企图统一南北,却在________中败于东晋A.前秦、淝水之战B.后秦、官渡之战C.南燕、淝水之战D.北燕、官渡之战6.江苏某地区发掘出一批青瓷,专家认为它的烧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请你判断它大概是什么时期的()A.秦汉时期B.夏商时期C.两晋南北朝时期D.东晋南朝时期7.公元4世纪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是()A.匈奴、汉B.鲜卑、燕C.氐族、前秦D.羯族、前秦8.东晋后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起来的手工业是()A.冶铁业B.制瓷业C.造船业D.织锦业9.学史使人明智,小明学习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后,感慨地说:“200年曹操以三四万人打败了袁绍十万大军;208年率二十多万大军却败给了只有五万人的孙刘联军,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小明明白的道理是()A.只要兵多就会打败仗B.要想统一就会打败仗C.没有合作就会打败仗D.骄兵必败10.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方式。
随着电脑汉字输入法的广泛应用,汉字书写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01bdc81a37f111f1855bdb.png)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检测题一、选择题1.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南方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④南方的棉纺业、丝织业等手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三国时期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三国时期台湾名为()A.台湾府 B.夷洲 C.琉球 D.北港3.以下是某历史小组同学为龙门石窟设计的解说词,其中正确的是()A.开凿于西汉,在山西大同,宣传佛教 B.开凿于东汉,在河南洛阳,宣传佛教C.开凿于北朝,在河南洛阳,宣传佛教 D.开凿于唐朝,在陕西两安,宣传道教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通过研读下图,你能判断它反映了()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表现在()A.汉族完全取代少数民族 B.少数民族完全取代汉族C.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D.汉族文化完全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6.他的改革唯“汉”是尊、唯“汉”是从,以致迷失了他们鲜卑的独特的特性,但却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他是()A.北魏孝文帝 B.秦始皇 C.汉武帝 D.隋文帝7.有一段评书是这么说的:“这些火船往哪儿开呀?曹营啊。
那东风这么一鼓啊,鼓动帆蓬,这船都像飞起来一样,火船就奔曹操的水寨来了。
”它讲的是()A.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 B.长平之战,蜀吴联合抗曹C.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 D.赤壁之战,刘备、孙权统一北方8.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9.纪录片《航拍中国》展示了我国历史、自然及社会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a2f0d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e.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频繁,下列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春秋争霸,促进了中原“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融B.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C.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D.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出现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十六国”2.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
下列有关曹操的史实不正确的是()A.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B.实行屯田制等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C.采用声东击西等战术偷袭袁军D.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其统一北方打下基础3.唐朝诗人胡曾在《咏史诗赤壁》中写道:“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这首诗描述的事件(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C.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4.三国时期,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A.北方地区的开发B.东南地区的开发C.西南地区的开发D.东北地区的开发5.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D.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骄傲使人失败6.从东汉末年到南宋,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南迁②民族交往③南方相对稳定④南方生产技术历来比北方先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请问南朝时相继出现的四个王朝是( )梁陈宋齐A.B.C.D.8.下图展示的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朝代更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d0fac99228ea81c758f578c0.png)
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试卷一、选择题1.有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牧野之战D.长平之战2.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3.(2019·北京)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4.《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北方D.宋代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5.(2019·内蒙古)“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这则材料说明的是()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6.“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A.得到大规模开发B.自然条件优越C.人口数量增加D.社会环境安定7.(2019·山东)“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8.(2019·湖南)“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彼得一世改革9.(2019·内蒙古)“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以上材料叙述的是()A.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B.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C.西周分封制和孝文帝改革D.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10.(2019·山东)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圆周率日。
(免费)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免费)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37b5fd014b35eefdc8d3338d.png)
●● ● ●● ▄ ▄ ▄ ▄ ▄ ▄ ▄ ▄ ▄ ▄ ▄ ▄ ▄ ▄ ▄● ●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是有关东汉末年史实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军阀割据,长期混战,严重破坏社会生产B .黄河中下游人口密集,经济富庶C .曹操据守河南,实力不断增强D .袁绍盘踞河北,战乱相对较少2.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官渡之战,其性质是 ( )A .军阀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B .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 .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D .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3.(济宁中考)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右图反映的是( )A .巨鹿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4.下列事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 ( )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③曹操统一北方 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5.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下列关于这一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B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C .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D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6.某同学在预习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其中一 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 )A B C D7.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 )A .社会上层非常腐败,封王各自为政B .晋惠帝实行分封制C .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D .匈奴入侵,攻灭西晋8.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战役,下列对这次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战役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B .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C .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D .该战役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 9.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之处是 ( )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企图南下统一全国 ②战役均以南方政权的胜利而结束③骄傲轻敌都是战败者的失败原因之一④少数民族原居住地区阶级矛盾尖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10.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大量人口南迁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 7 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
B.祖冲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12.《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A.天文学著作
B.医学著作
C.农学著作
D.数学著作
13.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更迭”的一
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应是
二、判断题 (每题 1 分,正确的写 A,错误的写 B,共 6 分)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21.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 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23.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则 谜语的谜底应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2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直观反映 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2.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 万——20 万(号称 80 万)
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311)年;西晋都城洛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7.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
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纸币“交子”的出现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筒车的广泛应用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5.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
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 3 世纪初期
B.公元 3 世纪 20 年代 99
C.公元 2 世纪初期
D.公元 2 世纪 20 年代
6.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是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4.《三国
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
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10.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
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
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25.华佗因医术高明,发明麻沸散,被尊为“医圣”;王羲之因书法艺术精湛,集书法之大成, 被尊为“书圣”。 26.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 史趋势。
三、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6 分)
27 公元前 202 年,刘备建立汉朝,定都
;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4.小李在一次知识竞赛中,遇到一个难题,是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请你
帮他作答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之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势力强盛,因此打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19.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自助游,如果你想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参阅
A.《水经注》 B.《天工开物》 C.《神农本草经》 D.《论语》
20.某同学参加网上答题,题目是“《女史箴图》的作者是哪一位东晋画家”。她正确答案应该
是
A.贾思勰 B.顾恺之 C.阎立本 D.吴道子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15.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
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
A.恢复北方生产
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6.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
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
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17.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
B.阎立本画作
C.龙门石窟
D.赵州石拱桥
18.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 A 政权的建立者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综合与测试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某同学在预习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 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
。
28.公元 317 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
,历史上称为“东晋”。383 年,前秦政权
进攻东晋,双方经过
的较量后,获胜的东晋取得了暂,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
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9.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 240 万减少到 50 万,扬州从 320 万增加到 433 万,荆州(今湖北
境内)从 359 万增加到 620 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