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合集下载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知识串讲)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提分秘籍(部编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知识串讲)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提分秘籍(部编版)

史实梳理
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
北方 游牧 民族 内迁
时间 民族
影响
东汉、魏、晋时期。 鲜卑、羌、氐、匈奴、羯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人 南迁
时间
原因 影响
西晋末年起,“八王之乱”, 形成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 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永嘉南渡)
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 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 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 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
史实梳理 初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
原 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
江 因 术;(最主要原因) ;
南 地
③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等。

农业:耕地面积扩大(垦荒、湖田);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推
的 表 广犁耕,粪肥);水稻产量提高(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等。
背景 439年,_北__魏___统一北方;_鲜___卑_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北魏
孝文 帝改
措施

①从平城(今大同)迁都到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如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汉礼等 (趣味记忆:人人都说姓服婚礼) 。
影响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 地区 的民 族交 融
方式 影响
①蜀、西晋、梁、 ②政治上:政权分立。 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民族关系:出现民族交融。 ③由分裂走向统一
核心素养
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 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 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 南方灌溉、贮水、分洪、运水等水利工程 不断修筑,终使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点-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点-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国家之间的更替灭亡)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战役 (一) 三国时期前后著名战役
(二)魏晋时期著名的战役
十六国简表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者: 北魏孝文帝
(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下)
拓跋宏以身作则,改名为 元宏 北魏孝文帝简历
姓名:拓跋宏(元宏) 谥号: 孝文帝 在位:471年—499年
民族: 鲜卑族 职业:北魏皇帝 享年:32岁
主要成就: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主要措施(内容):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经济和行政管理。

(2)迁移都城。

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文化习俗的政策。

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3、重要意义:
(1)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改革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交往与交流增多,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社会矛盾激化,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事件年表
五、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宗教
发展
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 北方人口大迁移。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备课说明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备课说明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体例族交融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单元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局部统一的过程。

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此后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各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大单元理念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大单元理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人口迁徙、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齐贤学校栗曼一、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从第16课至20课,叙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纷扰混乱的一个时代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这个时代从东汉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镇讨董卓算起,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整整四百年。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两汉以来的大一统局面结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政权分立时期,又是分裂的中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魏、蜀、吴的鼎立,是局部的统一,随后是西晋的短期统一,此后又陷入分裂的局面。

但是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中,要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即使在政权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二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四百年历史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可以借助教材丰富的学习材料加以展开。

1.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地图演示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教材课文中的地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第16课中的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中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还有第19中的东晋前秦形势图等。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地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法,如何通过地图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充分发挥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教科书各板块相辅相成,各施其职,分工合作。

正文是核心,导言与辅助栏目(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以及大事年表,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补给材料,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是最佳的做法。

示例:第16课《三国鼎立》的一则“问题思考”(见教材82页)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历史思维。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主题本单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至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之前。

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西晋有五十多年的短期统一外,大部分时间国家是处于多个政治分治、战事不休的状态。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交往与冲突交织不断的情况下,民族交往、交融也在进一步发展,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南迁的汉人又将中原文化推进到南方,促进了江南的社会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交融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中华文化也在此时有了重要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看上去纷繁复杂,政权分立,更迭频繁。

但无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内容上的选取,还是统编教材对课程结构的重新调整,都突显了两个明显的时代特征,分别为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民族不断交融和发展。

所以本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结构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课程安排上保留主题教学的特征外,更加突出历史发展的线索,注重时序性。

增加朝代更迭的概括描述,如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南朝时期。

突出主干知识,阶段特征更加明显,并增加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如:北方各族的内迁,北魏政治,这些都能帮助学生直观而深刻地对历史进行解读,对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有很大帮助。

第四单元共有5课。

这5课分别为:第16课《三国鼎立》是这一时期“政权分立”的形成,第17、18、19三课在讲述政权更迭脉络发展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第20课又从文化层面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各民族大交融、北方经济发展以及江南经济的开发,这些在客观上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单元知识梳理一、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1)背景:①东汉末年,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招揽各种人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要点提升】▶要点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更迭政权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启示三国魏曹丕220年洛阳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蜀刘备221年成都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吴孙权229年建业西晋司马炎266年洛阳东晋十六国东晋司马睿 317年建康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建康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439—581年▶要点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役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启示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战略战术及人心向背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383年前秦和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要点三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 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5世纪后期内容 (1)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功(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影响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共同点 都属于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善于学习先进文化,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要点四 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实例实质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内迁各族反抗西晋统治 从形式上看,是汉化的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和亲 西汉昭君出塞民族迁移 和杂居东汉、魏、晋时期,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内迁 启示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民族关系的发展以民族交融为主流,民族冲突为少数支流【练习应用】1.[2020·济南]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表格式)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表格式)
观察表格,思考回答:涉及领域广、内容全面、双方互相学习。“大”指时间长、范围广、有深度、规模空前等。
结合所学,思考回答:互相学习、趋于相同、共同发展;
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完成表格。
2.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初步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
出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布置任务:结合所学,将十六国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补充完整。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军镇地位降低,导致兵变发生,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阅读教材,自主绘制示意图。思考回答: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方军镇地位下降,导致六镇兵变,北魏分裂。
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归纳概括。
1.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绘制示意图。
A
能够列举相关成语,典故叙述准确;小报设计整洁、清晰。
B
没有列举成语或没有描述成语典故,成语与典故不相符等,小报设计较为混乱。
C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概述了淝水之战后,短暂统一了北方的前秦快速瓦解灭亡,北方再度分裂。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以改革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贵州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贵州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家国情怀】谈谈你对我国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 断加强的认识
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各民族相互学 习、相互促进、共同努力的结果。
深挖教材·多题归一 核心知识巩基础 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 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有哪些表现?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什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有哪些杰出的成就?
书法作品《 B 》 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 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 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的作品
材料二: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 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 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 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 文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知识点3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书法艺术 《齐民要术》 农历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 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 与创新。
祖冲 之
的数 学
成就
人物 简介
成就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 家
(1)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 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 世界近千年 (2)《缀术》:祖冲之与其子 合著的数学名著,在唐朝时被朝 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
《齐 民 要
术》
地位 影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 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 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历
概念 发展
又称“夏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安 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故称“农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消费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权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权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结合迎战曹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开展:曹魏重视农业消费,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兴旺,开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络。

蜀西南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

263年,魏灭蜀。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西晋社会:西晋统治阶级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概,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二、八王之乱1.背景(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权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权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对抗。

(3)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互相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过程: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3.影响: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五族: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

(2)经济: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

(3)民族关系: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大交融。

(4)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艺术大放异彩。

二.政治:(一)三国鼎立的形成(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汉)国建立;(3) 229 年,孙权称帝,定城建业(南京),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二)西晋的兴亡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全国。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八王之乱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1)西晋迅速走向衰落;(2)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三)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四)十六国:(1)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南朝:420——589年,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于建康,历史上称为“南朝”。

三、经济:(一)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发展农业,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设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北方各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各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措施,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并提供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目标1.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影响等基本史实。

3.通过北魏陶俑、敦煌莫高窟壁画等,理解北方各族交融的表现及历史意义。

4.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然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是否有历史上曾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预习检查1.说说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说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简述北朝更替的过程。

4.说说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并讲述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起了解北朝的历史。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各民族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各民族的

内迁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氐族和羌族
原来生活在西北地区,由 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内迁民族及 匈奴族和羯族 原来生活在蒙古草原上,
其迁移地区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
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 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 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3.十六国
含义 概况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 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 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 坏,人民颠沛流离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 建立
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
(1)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 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
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 统治 校,提倡儒学
(2)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
缓和
(2)教训 ①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其政治必须清明。 ②统治者应该勤俭治国。 ③统治者应该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2.东汉、魏、晋时期出现的人口迁徙浪潮及其影响。 (1)人口迁徙 ①北方民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 内迁。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 由蒙古草原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 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
☆西晋实现统一的原因。 (1)主观原因 ①蜀、吴两国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 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②此时北方的实力比南方雄厚。 (2)客观原因 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八王之乱
(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 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 背景 事,势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 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 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 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优势地位
原的统治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2022·重庆A第4题1分)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
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
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B)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1640周年(七上第19课P93-96) [2022·重庆A4;2021·重庆A3,B2;2017·重庆A23(1)]
概况 383年,前秦苻坚领军南下,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 淝水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后,北 之战 影响
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项目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过程 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相同点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增强了国力,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 移风易俗
不同点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
目的 在 兼 并 战 争 中 取 得 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 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表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 江南地 现 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区的开发 (3)商业: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 跃的大都市 影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响
(3)民族关系:三国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4)文化: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第0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结)(解析版)

第0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结)(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总结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三国鼎立【知识详解】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典例分析】某同学做了一个三国鼎立时期的大事年表,下列事件不应在此表里出现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 B.②④C.②③④ D.①③【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0年官渡之战,属于东汉末年;230年卫温到达夷洲,属于三国鼎立以后;208年赤壁之战,属于东汉末年;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技巧总结】抓住题干关键词“不应在三国鼎立时期表里出现”是解题的关键,220年开始,魏蜀吴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属于东汉末年。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教案(表格式)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教案(表格式)
识读历史地图,回顾旧知,了解东晋建立的过程。
观察图表,思考后回答:皇室旁支;政权可能不稳,要拉拢世家大族;削弱皇权力量。
阅读教材,分享故事,聆听感悟,思考后回答: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忧国忧民、勇往直前。
观察并识读地图,认识东晋偏安江南推动统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1.识读地图,提取信息,了解东晋建立的过程。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该文物传递了哪些历史信息。(要求:不少于两则信息,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评价量规:
基础作业:见答案(略)
拓展作业:(二选一)
作业评价
1.诗赋览江南
阅读谢灵运的《山居赋》并提取信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任选一角度,归纳主题,总结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不少于200字。
3.将江南地区的开发置于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中加以考察。
提升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开发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历史认识。
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东晋南朝时间轴,设问:依据朝代沿革的时间轴,提炼出其中孕育的时代特征。
观察时间轴,联系旧知,思考后回答:政权更迭、人口迁徙、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
阅读表格,提取信息,归纳概括,了解南朝政权的特点,学会依据图表对史事进行分析。
1.阅读史料,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2.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南朝统治初期的特点,建构与“江南地区开发”史事的联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任务三
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原因和影响。
活动1
出示《史记》《宋书》对江南地区的描述,布置任务:比较两则史料对江南的描述有何不同。
能结合文物介绍,获取至少两则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准确。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作战双方:袁绍、曹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影响: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影响: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魏国(曹魏)建立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国(蜀汉)建立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措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影响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孙吴)建立229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措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影响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拓展延伸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对它的认识(1)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不具备全国统一的经济基础且力量对比条件尚不成熟。

曹、刘、孙三方军事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吞并其他两方以实现统一,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认识: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①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中央势力衰微,出现了众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军阀割据,形成了魏、蜀、吴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

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②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建立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晋武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背景中央把持政权的世家大族缺少治理国家的才干,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晋惠帝昏庸无能地方西晋分封的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目的争夺中央政权概况八个宗室亲王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影响(1)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初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重点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方法】本课教师授课时先引导学生回顾单元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战演练的5道训练题检测、巩固所学知识,对于重点知识则通过五个探究使学生学会联系、比较,学以致用。

【导入复习】今天我们来复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首先我们一起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学习目标中红体字为本课重点内容,必须理解掌握)【精讲点拨】根据单元线索提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⑵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⑶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2.依据本单元朝代更迭线索,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考点归纳】考点1 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考点2 人口迁徙的趋向及影响1.(2022·山西吕梁)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C.文明起源 D.国家统一2.(2022·山西大同)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的政权是( )A.①吴②东汉 B.①商②南宋C.①吴②东晋 D.①东魏②东晋3.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4.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5.[2018·日照]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7课 三国鼎立
【目标要求】
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

分析理解两次战役的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
3.认识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乱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热身】
活动1: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活动2:组内交流、检查、质疑; 探究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学生自由阅读教材101-104页内容:
1.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著名的军阀有哪些?这些军阀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三国鼎
立局面
的形成
1. 魏:______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_________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_______。

2. 蜀:_____年,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汉或________。

3. 吴:_______年,_____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_________。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

1. 时间: ______年 2.交战双方: ________、______
组成联军与________; 3.结果、特点:___________ 4.影响: 交战双方局面实 际形成;
赤壁之战 北方走向统一
1. 背景: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等;
2.战争: ______年,袁绍与_______在官渡对垒。

曹军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___________。

三国鼎立
史潮流、顺应民愿,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展示曹操图像)
2.完成下列表格:读一读、记一记,看谁把下表内容记得又快又准确。

战役时间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重要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请思考:
(1)官渡之战中曹军为什么能大获全胜?
(2)赤壁之战中曹军为什么却惨遭失败?
(3)曹军在进行的这两次战役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学生读一读:
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方的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惨败回北方使之在短时内无力南下,势力只局限在北方;孙权巩固了在江南的地位;刘备先占荆州、后进入益州,势力得到巩固和扩展。

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这是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

探究二:魏、蜀、吴的建立
1.指导学生看书104-105页,并按下面问题整理,形成简明知识点,填一填,看谁填得又快又好。

2.观察上面的知识网络图想一想魏国的建立者是谁?议一议: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两方面分析)形成的影响呢?
【课堂小结】
知识要点小结为“123”:
一个人物:曹操;
两次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三个政权:魏、蜀、吴。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曹操在《蒿里行》诗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 (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

建立时: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吴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4.奠定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5.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军队的赤壁之战发生于哪一年?()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
6.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7.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A.以少胜多 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C.以众胜寡
D.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
8.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9.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D.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
10.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曹操 B.孙权 C.刘备 D.诸葛亮
11.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曹操在洛阳建立了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孙权在徐州建立了吴国
12.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
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材料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材料一、三中的“三国”指哪三国?他们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2)材料二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
(3)材料三中的词句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和特点。

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
(4)三国时期,英雄辈出。

你最喜欢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第17课 三国鼎立
【课堂热身】
袁绍、曹操 200年 曹操 基本统一北方 208年 刘备、孙权 曹操 曹操败 以少胜多 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蜀 229年 孙权 建业 探究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1.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 曹操
2.
(1)政治谋略得当 重视人才 重视经济 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2)因为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

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疾病。

这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而孙刘联军采用 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结果大败曹操。

(3)①应随时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必然失败;②重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③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④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探究二:魏、蜀、吴的建立 1.
战役时间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重要影响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胜 以少胜多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的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曹操战败
以少胜多
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
形成
2、曹丕 不是,因为魏国建立时,曹操已病逝,所以他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 3.直接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
根本原因:三国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不成熟 影响:结束胃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达标检测】
1.B
2.C
3.A
4.C
5. B
6. D
7.A
8.B
9.D 10.A 11.C 12.C 13. (1)魏国、蜀国和吴国。

曹丕 刘备 孙权 (2)统一中国;没有。

(3)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以少胜多。

三国鼎立形成
(4)如喜欢曹操。

因为他有远大志向,善于谋略。

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基本统一北方,促进了北方生产的发展。

(也可写其他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建立时间 220年
建立者: 曹丕 都城: 洛阳

建立时间: 221年 建立者:刘备 都城: 成都

建立时间: 229年 建立者: 孙权 都城: 建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