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14
• 龙门宾阳中洞主佛 北魏
15
16
响堂山佛像 北魏
四、佛教建筑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魏
17
第三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牵牛 甘肃嘉峪关6号墓壁画 西晋
18
绘画艺术
• 著名画家:这一时期人物画仍是主流,出现了以生活为题材的人物、 肖像画,风格手法上更加注重传神;山水画呈现出独立的趋势;花 鸟画艺术出现萌芽;宗教特别是佛教题材的绘画占有较大比重。
3、 顾恺之: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早期绘画理论家。创作以道释、人物、肖像为主,兼能山水、禽鸟。所作线 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他将战国 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任智 图》。时人称顾恺之为三绝—画绝、文觉和痴绝。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4. 王微:《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文中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 主张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实,要经过提炼、概括,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特 别是景与情的联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32
二、书法艺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熟,并各自形成体 系。孕育了钟繇、王羲之这样伟大的书法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 上的黄金时代。
1. 钟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擅长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其楷书笔法 遒媚,结构朴茂,开创了有隶入楷的新貌,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 “钟王”。书法特点字形扁方,行笔古朴厚重,结字舒朗,笔画富有意趣。临摹本《宣 示表》、《荐季直表》。
2.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楷、行、草,其楷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 劲键,草书浓纤折衷。对王羲之的书法历来评价很高,后世尊他为“书圣”,并与其子 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小楷代表作有《乐毅论》、《东方画赞》,草书有《十七帖》, 行书有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以及《孔侍中帖》等。

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2010

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2010

国美术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2010-11-08 16:48一、概述总体把握本期美术发展概貌。

汉朝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

北方有曹操、曹丕建立的魏国,四川有刘备的蜀国,南方有孙权的吴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国时代。

三国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前后五十年左右,司马炎又统一了中国,改国号为晋。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后来因为被北方几个少数民族联合进攻而灭亡了。

但是,晋朝残余的力量迁到南方,定都金陵(南京),在历史上称为东晋。

东晋时期,北方被许多外来的少数民族占据(十六国到北朝),汉族的文化大都被破坏。

许多原来住在北方的汉人,避难到南方。

他们保有传统的文化,重视教育,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从东晋开始,汉人在南方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

文化的形式和北方有了很大的差距。

一、人物画的新发展时代新风的开拓者曹不兴、卫协;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画家陆探微,刘宋时期杰出画家,创造了“秀骨清像”的绘画形象。

张僧繇,萧梁时期代表画家,造型为“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曹仲达,北齐画家,创造了“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的形象与风格。

杨子华,北齐宫廷画家,在表现当时题材的人物画和贵族生活的风俗画上有很大的成就。

人物品藻与传神写照——顾恺之和南朝人物画,顾恺之绘画理论“迁想妙得”,代表作《洛神赋》、《女史箴》、《烈女图》。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与代表作品顾恺之(约346~407)是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江苏)人。

出身高门贵族。

多才艺,工诗赋,尤精绘画。

善画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认为人物形体的美丑对于绘画不是最重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

顾恺之绘画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悠缓自然,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境地。

顾恺之善用睿智的眼光来审查题材和人物性格,在绘画中加以提炼,故其画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

第四章__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四章__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谢赫的《画品》
第二节
画学论著
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 献在绘画理论发面。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 文章。《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 传移模写。“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 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卫协
第二节
绘画艺术
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 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谢赫 评价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 而秒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 笔。”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 形成最有影响。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顾恺之
第二节
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
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顾恺之-洛神赋图
第二节
绘画艺术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2
顾恺之-洛神赋图
【名称】:洛神赋图 【类别】:字画
第二节
绘画艺术
【年代】: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珍品 【文物现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绢本,设色,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 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 公元366年。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 都由皇室或贵族、官僚出资修建,窟外还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护。石窟 中所保存下来的历代雕刻与绘画是我国宝贵的古代艺术珍品,其壁画、雕 刻、前廊和窟檐等方面所表现的建筑形象,是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建筑的 重要资料。

中国美术史讲义4(魏晋南北朝部分)ppt课件

中国美术史讲义4(魏晋南北朝部分)ppt课件
佛教自西汉就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永平 求法”正式开始传播。
作为外来文化因素与艺术表现形式,佛教 与佛教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本土 文化发生融合、影响,最终完成中国化的 改造,取得了继续、快速发展的空间。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概论
美术创作题材范围扩大,人物画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表现士族生活面貌的现实题材作品增加, 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创作活跃,山水、花鸟画 有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画种的趋势
风格艺术典型代表为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 五窟造像。
54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艺术风格特点和影响:
云冈石窟主要保存了5世纪下半叶和6世纪初的 北魏佛教雕刻艺术。
地处北魏都城于一世”。
代表着北魏石窟艺术早期成就的昙曜五窟,在
移植外来佛教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继承
46
魏晋时期绘画理论的建设
谢赫与“六法论”:
谢赫,南朝齐梁之间人,著有《画品》(《古 画品录》),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 专著。
《画品》对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进行评价,其 中对于品评绘画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六法”所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 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42
山西 大同 北魏 司马 金龙 墓漆 画屏

43
44
魏晋时期绘画理论的建设
宗炳、王微的山水画理论:
宗炳:刘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字少文, 南阳人。
著有《画山水序》,提出“含道映物”、 “澄怀味像”、“畅神”等观点。
提出人与山水审美的关系:“圣人含道映物,
贤者澄怀味像”;山水与山水画的关系:
27
28
29
30
南朝绘画
张僧繇:萧梁时期,吴(今苏州)人。擅 画人物、山水、走兽,尤擅画道释人物画。

中国美术史第4讲 魏晋南北朝美术2PPT课件

中国美术史第4讲 魏晋南北朝美术2PPT课件
5
尸毗王本生图 敦煌254窟 壁画 北魏
6
鹿王本生图 敦煌257窟 壁画 北魏
7
萨埵那本生图 敦煌428窟 壁画 北周
8
狩猎图 敦煌249窟 壁画 西魏
9
六、雕塑 1、雕塑家 戴逵 戴顒
10
2、佛教雕塑
敦煌275窟主佛 敦煌莫高窟
彩塑 高334 十六国
11
敦煌259窟佛像 敦煌莫高窟 彩塑 北魏
宁懋石室 洛阳北邙山出土 石刻 北魏
1
孝子棺局部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石刻 北魏
2
孝子棺局部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石刻 北魏
3
四、谢赫《古画品录》 绘画功能:明劝戒,著升沉,千载
寂寥,披图可见 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
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4
五、石窟壁画 以克孜尔石窟、敦煌莫
高窟代表,内容有说法、佛 传故事、佛本生故事等。
37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8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9
高22.4 569年
26
金铜二佛并坐像 东京根津美术馆 高23.5 489年
27
2、陵墓雕刻
石狮 南京甘家巷梁萧景墓 石刻 高350,长380 南朝
28
天禄 南京陈文帝永宁陵 石刻 高300,长311 南朝
29
铜俑 湖南津孽龙岗晋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 高26 东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在我国,自魏晋、十六国、南北朝始凿的石窟有15处, 其中最有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个石窟群: ①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②甘肃敦煌石窟 ③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 ④河南龙门石窟
《牛橛造像记》(龙门二十品之一)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35
2、石窟与寺观中的宗教雕塑 云冈石窟造像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2
○ 绘画艺术
一、卷轴画: 1、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2、绘画理论--《论画》、《古画品录》 、《画山水序》、《叙画》 等。
风格: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笔法:春蚕吐丝、紧劲连绵 造型样式:曹衣出水 表现技法上:1、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2、张僧繇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18
壁画 一、壁画: 佛教壁画、墓室壁画 1、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2、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19
○ 绘画艺术 壁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 寺院的兴建和石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的主流。
“六法”:
①气韵生动;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 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②骨法用笔;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③应物象形;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 ④随类赋彩;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 ⑤经营位置;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 ⑥传移模写: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
47
○ 工艺美术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整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ppt

(整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ppt

时代简介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时Hale Waihona Puke 代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 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并成为显学,实质上是自战国、秦汉以来各种哲学思想对世界本 质探求的继续和深入。经过战国秦汉以来的哲学思辩,中国的思维模式已实际上成为一种 无本体终极的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除了动乱时代人之心灵慰济的需要,另外也是 玄学思维模式作用的必然结果。玄学的“有”“无”之间的思维模式从原理上消除了不同 思想、不同哲学之间身份认同上的障碍——“万物皆自有无之间”。
4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第一节 绘画艺术
曹不兴
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是 落墨为蝇,使孙权误以为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 能力。 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在东汉时 候传入中国,但主要在中原地区,到三国时,由僧人支谦 和康僧会先后传入江南。相传康僧会远游至吴,孙权为之 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 据以绘之,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 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三国时期 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 绘画内容在此时亦是由礼教宣传过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 画家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曹不兴之 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画家渐渐多了起来。其画人物衣服 布纹疏朗,有“曹衣出水”之称。
7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第一节 绘画艺术
8
9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1.瓷器
青瓷 黑瓷 白瓷

青瓷羊 三国
青瓷羊(局部)
东晋
青釉堆塑谷仓 三国
双系盘口壶 晋
青瓷莲花尊 南朝
青瓷莲花尊 南朝梁
青瓷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
青瓷兽形尊 西晋
青釉褐斑四系壶 东晋
狮形烛台 西晋
卧狮形烛台 西晋
青瓷双系鸡首壶 晋
青釉褐斑羊头壶 六朝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西晋
二.陶瓷工艺
陶器:用普通粘土作原料,成型后经8001000℃高温烧成的器皿。坯体不透明,有 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 分为细陶和粗陶,多数不施釉或施低温釉。 瓷器:以瓷土或瓷石为原料,在12001300℃高温下烧结,质地坚硬致密,基本 不吸水,叩之清脆,有金石之声,胎呈白 色,透光性好,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玻 璃质釉,胎釉结合紧密。
龙门石窟
宾阳洞
“竹林七贤”画像砖 南朝
竹林七贤

魏末晋初,文坛中的代表人物阮 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五戎、 刘伶七人,在腐败黑暗的现实面前, 不仅理想破灭,自身安全也无保障。 每当苦闷之时,就相约畅饮,然后带 上琴、棋、书、画和食物,躲进山后 竹林,抚琴吟诗,借酒浇愁,暂时忘 却人间烦恼,人称“竹林七贤”。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一.概况

三国、两晋、南北朝,前后近四百年间, 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战乱的一个时代。三 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 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期,起着承上启 下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新的时 代特征,影响着工艺美术的面貌和发展,主 要体现在: 1.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2.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 3.工艺美术装饰纹样的变化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 墓葬美术在接受汉魏传统文化影响下不断演变发展。 • 佛教传入后,随着大量寺院、石窟的建造,佛教雕绘迅速发展,专业
画家也在佛教美术中施展才华,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审美风范的样式, 石窟寺艺术在中原文化与国外文化碰撞交流中吸收新元素,踏上本土 化历程。
第一节 绘画
• 卷轴绘画 • 三国两晋画家及传世作品 • 曹不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亦名弗
第九窟西壁胁侍菩萨,石雕,北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第八窟北壁坐佛局部,石雕,北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及东立佛
杨子华 北齐校书图(宋摹本残卷)
《北齐校书图》局部
墓室壁画
• 汉魏时期中原战乱,大量民众迁往局势相 对稳定的西北和东北地区,促进了当地文 化的发展。汉代中原地区的墓室壁画装饰 的传统在这些地区延续发展。
• 西北地区主要包括河西走廊到新疆吐鲁番一带。这 一地区的壁画墓主要是魏晋与五凉时期的,较有代 表性的有嘉峪关新城曹魏墓、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墓 以及十六国时期的酒泉丁家闸5号墓和新疆吐鲁番 地区的哈拉和卓北凉墓等。
画史与画论
• 顾恺之的传世画论有《论画》、《魏晋胜 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 。顾恺之强调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 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 中”。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 也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提出“以形写神”、 “悟对通神” 、“迁想妙得”等观点,是谢赫 “六法”产生的基础,对中国画创作及其 理论发展有深远影响。
北齐壁画墓—— 娄睿墓壁画
门吏图
太原王家峰北朝墓葬 壁画局部,墓主人徐显秀夫妇
陵墓砖画
• 南京古为六朝都城,一些高等级的墓葬集中在该区,如西善桥、 鹤仙坳、金家村、吴家村、油坊村等南朝王侯陵墓。

4.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4.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3. 王献之:其书法体现了东晋文人的精神容颜,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 上的一次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
4. 卫恒:西晋书法家。《四体书势》,是一部史论结合的重要理论著作, 其内容主要是对篆、隶、草书的源流遗事等的论述。
宣示表 钟繇
兰亭序 王羲之
三、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兴盛,深深的影响了我国的民族艺术。佛教美 术一般分为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类。 敦煌莫高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郊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迄今
(名词解释:补充)
曹衣出水:糅合中西绘画风格,创造出一种薄衣贴体,衣纹稠密,如出水 中的“曹衣出水”式绘画风格,在雕塑和绘画中影响很大。
21
二、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 熟,并各自形成体系。孕育了钟繇、王羲之这样伟大的书法家,产生 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5.张僧繇:萧梁时期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 寺壁画为主。他苦学成才,长于写真, 并善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6、曹仲达:本是西域曹国人,佛像画最为突 出。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 折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 被誉为“曹家样”,与唐代画家吴道子 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
1. 钟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开创了有隶入楷的新貌, 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2.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楷、行、草。后世尊他 为“书圣”,并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小楷代表作有《乐毅 论》、《东方画赞》,草书有《十七帖》,行书有被誉为“天下第一 行书”的《兰亭序》以及《孔侍中帖》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史

概述
汉代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 期分裂战乱的时代,社会经 济、文化遭到严重的摧残 和破坏,我们把这一时期简称为六朝。 1、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中最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的完成, 它替代了铜器而制作出各种生活器皿。 2、此外,染织、金工、漆器等也都具有各自的时代特 色。 3、战乱局面给人们生活带来深重的痛苦,精神的苦闷 给佛教以兴起和传布的机 。 北方大凿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 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南方广建寺院。 4、杜牧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 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 时代特征:齐鲁地区衰落,四川和江南织锦工艺有 所发展,以蜀锦为代表。六朝政府促进了江南禅丝绸区 域的扩大。北方传统地区丝织业发展处于停滞、衰落 状态,但东北和西北地区,蚕桑丝织业得到了一定的 推广和发展。为隋唐丝织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丝织技术:缫丝用沸水煮茧;对丝织品质的检验标 准是柔韧性和白度。络车和纺车已大量运用到纺丝工 序中。 3. 丝织品种:缯、绮、缣、缟、练、绫、绣、绢、纱、 纨、素等20多种。 4. 印染技术:丝绸精炼工艺在当时分为灰练和水练两 类。 5. 印染方法:绞缬应用广泛,一般为缝线缚结法,即 扎结防染。夹缬染和绞缬染在北魏时有很大发展。
石麒麟:南朝齐武帝萧赜景安 陵前。麒麟颈躯修长,四肢跨 度极大,显得体势异常高耸、 劲健而迅猛。麒麟长须下垂, 双目圆睁,胸部突出,臀部肥 大,兽尾自然卷曲至底座处, 脚爪前后分置,整个身躯作S 型扭动,显得无比勇武。麒麟 的长须、批毛和双翼、进行了 高度的装饰化处理,雕刻有华 丽的花纹,使石兽神异非凡的 气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甘肃天水麦积 山石窟麦积山 位于甘肃省天 水市东南约35 公里处 。山峰 的西南面为悬 崖峭壁,石窟 就开凿在峭壁 上,有的距山 基二三十米, 有的达七八十 米。在如此陡 峻的悬崖上开 凿成百上千的 洞窟和佛像, 在我国的石窟 中是罕见的。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第4讲 魏晋南北朝美术1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第4讲 魏晋南北朝美术1

女史箴图局部 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绢本设色 唐摹本 25x349.5
女史箴图局部 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绢本设色 唐摹本 25x349.5
列女传·仁智图卷之卫灵公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宋摹本 25.8x470.3
列女传·仁智图卷之曹僖负羁妻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宋摹本 25.8x470.3
牛耕 甘肃嘉峪关 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放牧 甘肃嘉峪关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扬场 甘肃嘉峪关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杀牛 甘肃嘉峪关六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烫鸡 甘肃嘉峪关六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西王母 甘肃酒泉丁家闸五号墓
壁画 145x270
三、南北朝绘画 1、陆探微 密体 秀骨清像 张僧繇 疏体 “笔才一二,像
竹林七贤局部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竹林七贤局部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图35 竹林七贤局部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图36 竹林七贤局部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洛神赋图卷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宋摹本 27.1x572.8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3、其它绘画遗存
地主庄园图 新疆吐鲁番晋墓 纸本画 魏晋
牛耕 甘肃嘉峪关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射猎 甘肃嘉峪关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2、顾恺之 字长康,又字虎头。张怀瓘评:“象人
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 亡方,以顾为最”。
绘画注重传神 ,“ 四体妍媸,本无关于 妙处,传神写照,俱在阿堵之中”。 创“春 蚕吐丝”线描。

中国美术史课件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国美术史课件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绘画艺术著名画家曹不兴,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

传说他画屏风是落墨为蝇,使孙权误以为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能力。

卫协,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

谢赫评价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秒有气韵。

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出身贵族。

他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

同时他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

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

顾恺之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陆探微,南朝刘宋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

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润媚”、“笔力劲力如锥刀焉”。

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

他所创造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

不同于顾恺之、陆探微的“笔迹周密”的“密体”风格,张僧繇则使“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

“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

“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画学论著顾恺之的画论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

在此,顾恺之明确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谢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第4章 中国美术史_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4章 中国美术史_魏晋南北朝美术

• 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 “没骨”法,全用色彩画 成,改变了顾陆以来的瘦 削型的形象,创造出比较 丰腴的典型,画人“面短 而艳”。张怀瓘评语“象 人之美,张(僧繇)得其 肉,陆(探微)得其骨, 顾(恺之)得其神。”张 僧繇的“疏体”画法,后 人将其画法与唐吴道子并 称为“疏体”。
• 中国古代四大画家:顾恺之、张僧 繇、陆探微、吴道子
*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还造成了道教和 佛教的大繁荣。
• 书画的自觉 “自觉”:自我存在的价值观。 魏晋之前,书画的重要作用是“成教化, 助人伦”。 魏晋以来,书画的创作逐渐脱离实用 的目的,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活动。 艺术家开始清楚地意识到人的存在价值, 对手中所掌握的书画形式形成了自觉的观 念。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一、时代新风的开拓者 三国时期及魏晋之际的绘画遗存不多, 其壁画的艺术风貌仍显现出与汉代绘画一 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屠牛图
狩猎图
东吴· 曹不兴 名画家,曹不兴,画人物,气势雄; 用丝绢,五丈盈,大笔挥,显才能。 吴主命,画屏风,误落墨,绘苍蝇; 龙虎马。技艺精,与皇严,八绝称。 《古画品录》:“观其风骨,名岂虚战!” 东晋· 卫协 卫协继,从曹师,风格变,富巧思; 用笔健,北风诗,东晋时,名画师。 《古画品录》:“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 最早的绘画理论家,其著作《魏晋胜流画赞》、《论画》、 《画云台山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绘画理论及史料专著,具 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的“以 形写神”、《论画》中提出的“迁想妙得”等,影响都比较 深远。
谢赫与《古画品录》
• 谢赫生活在南齐时代,是著名的人物画 家和美术理论家。 • 《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 保留了汉末以来的若干珍贵史料。文章 首先强调了绘画的功能,指出绘画为封 建统治服务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提 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 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宗炳《画山水序》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 现“道”的。但是,他提出的“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 创作构思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有感于物而 在内心引起反响,激起创作激情则充分表明了他的审 美意识。他在《画山水序》中接触到了绘画创作的规 律和方法问题,以及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识,对具 体的表现方法和初步领会到的透视原理也十分透彻精 辟地作了概括。
上图《青瓷獸形尊》西晉永寧二 年宜興周墓墩 南京市博物院 左图《青瓷蓮花尊》 南梁 南京 林山南京市博物館
青瓷羊 三國 南京清涼山 南京市博物院
莲 花 纹

莲纹在中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 义。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上的莲花纹饰,受到外 域莲纹的巨大影响,此期的莲纹形式有了更进一 步的发展,在古陶瓷装饰史上出现一个高峰。莲 纹装饰类型丰富多样,可划分为如下几种:一、 刻划抽象简约莲瓣纹一周;二、刻划主体变形覆 莲一周;三、上下呼应的仰覆莲纹装饰;四、刻 划与堆塑相结合的莲纹;五、通体堆饰仰覆莲瓣 纹。
谢赫的《画品》 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 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发面。他的《画 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 准,即“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 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 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起,到公元589年隋灭陈,动乱年代
魏蜀吴三国鼎立 西晋、东晋的先后建立 南北朝对峙
南朝: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六朝) 北朝:北魏、北齐、北周

005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四章(1) 秦荣辉

005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第四章(1) 秦荣辉
人物用曲铁盘丝描法与凹凸不平的染色法线的韵律感强人物脸呈椭圆形脖子粗糙胸体健壮身体修长手背圆肥手心丰满而富有弹性带有幼稚纯朴的美感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审美观相吻舍身饲虎图局部克孜尔石窟第38窟纪狮王本生萨搏燃臂本生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座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三、石窟造像
我国的石窟造像兴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与日俱增,一直至 13 世纪。
佛教造像: 材质 铜雕、石雕 泥雕、木雕、陶雕、崖刻等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造像中最重要、最能体现佛教艺 术兴盛景象的,无疑是石窟造像。 除敦煌莫高窟外,其中规模较大, 除敦煌莫高窟外,其中规模较大,较有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 太原天龙山、河南洛阳龙门、巩县石窟寺, 太原天龙山、河南洛阳龙门、巩县石窟寺,甘肃天水麦积 山、永靖炳灵寺,界于河北与河南间的响堂山, 山、永靖炳灵寺,界于河北与河南间的响堂山,南京栖霞山 等,均始建于南北朝时代。
麦积山石窟壁画《 麦积山石窟壁画《飞天》
其第七十六窟顶部《飞天》 其第七十六窟顶部《飞天》, 据考证为北魏时期的作品,是 麦积山现存最完整的藻井。尽 管藻井前半部已严重塌毁,但 后半部余下的七身飞天色彩艳 丽,线描清晰。印度梵音称飞 天为乾闼[tà]婆,又名香音神。 此藻井中的七身飞天,程式化 地上身赤裸,舞带飘忽,临空 飞舞。其造型优美,姿态轻盈。 飞天、浮云以纤细的铁线描勾 画,表现其临风飘浮;飞天的 肌肤、面容用纯白平涂,体现 其洁白如玉;双唇、花饰以朱 砂点染,则玲珑剔透;衣裙飘 带,以青绿叠染,则端庄舒展 有韵致。作者先用比较淡的土 红色随意勾画出轮廓形象,再 涂上一层薄薄的白粉,然后敷 以色彩,最后以浓墨焦线勾勒。 其处理手法是古朴博大处见精 深。

【中国美术史考研真题】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中国美术史考研真题】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一、选择题1.创造“秀骨清像”风格的画家是()。

A.曹不兴B.卫协C.陆探微D.张僧繇2.北魏时期龙门石窟最杰出的作品是在()。

A.宾阳洞B.古阳洞C.奉先寺D.莲花洞3.被谢赫形容为“六法皆备”的西晋画家是()。

A.卫协B.曹不兴C.曹仲达D.吴道子4.三国时期吴国画家(),曾为孙权做屏风,巧妙的将笔误的墨迹补救为苍蝇,让孙权信以为真。

A.曹仲达B.顾恺之C.张僧繇D.曹不兴5.敦煌莫高窟中的第()窟曾经发现大量的经卷画作等等。

A.26B.37C.17D.186.乾隆皇帝将王羲之()、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合称为“三希”,其书斋因此被命名为三希堂。

A.《儿女贴》B.《快雪时晴帖》C.《秋月贴》D.《兰亭集序》7.《职贡图》的作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家()。

A.曹不兴B.曹仲达C.顾恺之D.萧绎二、填空题1.北魏时期云冈石窟最杰出的作品是()。

2.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家()、()被称为疏体,()、()被称为密体。

3.杨子华为北齐画家,传世作品为()。

4.山东青州的()内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可移动的石造像。

5.顾恺之的人物画作品《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的文学作品()而作;而《洛神赋图》则根据()的《洛神赋》而画。

6.南朝王薇的()为山水画理论著作。

7.南齐谢赫的()以()为理论核心。

8.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是(),它被称为中国第一行书。

三、名词解释1.昙曜五窟2.张家样3.“曹衣出水,吴带当风”4.《洛神赋图》四、简答题1.简述顾恺之的绘画成就。

2.简述《画品》的具体内容。

3.简析云冈石窟的内容。

五、论述题1.论述顾恺之的艺术成就。

2.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填空
1.曹不兴是(吴)国画家,画屏风有(点墨成蝇)之说,善画(佛像),画大象有(心敏手运,须臾立成)之说。

2.西晋卫协的绘画趋向(精细)和注意(风范气韵)的追求。

3.陆探微的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形象,他是(五)世纪后最有影响的画家,善画(宗教画)(名士肖像画)(风俗故事画),系(刘宋)时期的画家。

4.张僧繇yáo绘画用笔风格是(疏体线描),“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张家祥),吸收外来画法(南京一乘寺的凹凸花),活跃于(肖梁)时期。

5.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是(北齐)时期的画家,善画梵像,宗教艺术中创(曹家祥),“其体稠叠而衣纹紧窄”被称为(曹衣出水)。

6.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著有(画品录),谢赫提出绘画的作用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

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7.戴逵是与(顾恺之)同一时期的画家赫雕塑家,他是首创(中国是佛像)的雕塑家。

8.戴逵把(脱胎漆器)的工艺技术运用于雕塑方面,创造了(夹纻zhù)形象,克服了造型尺寸增大而重量加重的矛盾。

9.(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诗篇。

10.提出以形写神的画家是(顾恺之)。

11.西晋有最高水平的画家是(卫协)。

12.人物画创秀骨清相的画家是(陆探微)。

13.被称为“笔才一二,象以应焉”的画家是(张僧繇)。

14.佛教画创“曹衣出水”的画家是(曹仲达)。

15.六法处于(谢赫)。

16.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七贤图)画像砖,刻画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
17.江苏丹阳南朝墓出土的(羽人戏龙)等画像砖。

18.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中的(孝子列女)在题材上与顾恺之的《女史箴
第9页
图》《列女仁智图》相似。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三大石窟。

20.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之四十里(鸣沙山)的断崖上,自符秦建元二年,公元(336)年,沙门(乐僔)开窟后,前后经历1000余年。

21.莫高窟现存壁画(四万五千余平方米)。

22.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2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二十五里的(龙门),又名(伊阙)。

24.云岗石窟现存(53)个洞窟,最早开凿的一批石窟称为(昙曜五窟)。

25.云岗石窟现存最大的佛像市在(第二十窟)。

26.魏体书的十九品选自(古阳洞)。

27.龙门石窟刻有(帝后礼佛国)的洞窟市(宾阳中洞)。

28.敦煌壁画与(雕塑)(建筑)结合为有机的整体。

壁画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佛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经变故事画)(佛,菩萨像)(供养人)(装饰图案)
选择
1.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画家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不兴、卫协、张墨、曹仲达、谢赫、戴逵、肖绎yì、杨子华、宗炳)。

3.谢赫在《画品录》中提出绘画的作用(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寥寥,披图可见)。

4.顾恺之人物画传神的方法有:
(!)特别注重眼神的刻画,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借助人物细节来传神,画裴楷,脸上加三毫。

(3)用环境背景衬托表现人物性格,画谢幼舆,安置之丘壑中。

(4)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处理人物情思,如《洛神赋图》、
5.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著作有《魏晋盛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6.莫高窟北朝时期的佛本生故事画有《尸毗pí王本生图》《萨陲那太子本生图》《须达那本生图》《鹿王本生图》《得眼林故事图》《狩猎图》《五百强盗成佛图》。

7.北魏时期开凿得石窟遍及北方各地,其中最为著名的和重要者为(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其次有(永靖炳灵寺石窟)(巩县石窟)(义县万佛峡)等,北齐时期开凿的有(南北响堂山石窟)和(天龙山石窟)。

第10页
简答题:
1.卫协在绘画发展史上的意义?!
卫协是西晋时期具有最高水平的画家,南齐谢赫在《画品录》中说“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即古代的画都很精略简率,到了卫协绘画开始精细,所以说卫协在绘画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影响。

2.顾恺之的人物画的创作特点及方法?!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理论家,他人物画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传神的重要性,把传神的得失作为绘画优劣的标准。

方法:
①特别重视眼神的刻画,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②借助人物细节传神,画裴楷,脸上加三毫。

③用环境背景衬托表现人物性格,画谢幼舆,安置之丘壑中“
④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处理人物情思,如《洛神赋图》
3.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著作机器主要观点?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理论家,其理论著作有《魏晋盛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等三篇著作。

其中主要观点:(1)以形写神(2)悟对神通(3)迁想妙得。

都是针对人物画创作提出的,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陆探微的绘画特点?
答:是刘宋时期的画家,善宗教画,名士肖像画,风俗故事画,创秀骨清相的瘦削型形象,是五世纪后最有影响的画家,被谢赫成为一品画家。

5.张僧繇的绘画特点?
活跃于肖梁时期,有较高的写实能力(“画龙点睛,写王子像,对之如面”)的传说,在传统画法上吸收外来画法的南京一乘寺的凹凸花,提炼概括的疏体线描“笔才一二,像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张家祥,为吴道子出现前影响最大的画家
6.什么是曹衣出水?
答:曹仲达善画梵像,宗教艺术中创曹家祥,其体稠叠面而衣纹紧窄,被称为“曹衣出水”。

7.谢赫“六法”的内容及意义?
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意义: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8.《画品录》及其意义?
《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和六法,即绘画的政治功能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

把汉魏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应用于绘画评论,将曹不兴以来的二十七位画家分为六品,分别评述各家长短。

《画品录》的六法和采用史实与理论相结合的体例,对古代美术史论著述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11页
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发展的特点?
(1)宗教美术(特别是佛教美术)随着宗教的传布而发展,呈现空前的高峰,出现了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以及麦积山,炳灵寺规模宏伟的壁画和雕塑,以文学作品为内容的绘画行兴盛起来,山水画开始萌芽,绘画表现领域进一步扩大。

(2)美术作品仍以工匠为主,各民族美术的交流使美术技法得到了丰富,士大夫阶级进入了绘画专业队伍。

(3)美术表现技巧的进一步发展,多种绘画风格出现。

(4)绘画领域中的评述和理论总结开始出现,顾恺之,谢赫在美术理论上的成就。

10.简介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四十里之鸣沙山的断崖上,自符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沙门东僔开窟后,至唐时极盛,五代宋元继续开凿或改建,前后经历一千余年,至今仍保存从十六国后期至元代洞窟492个,彩塑千余座,壁画四万五千余平方米,唐宋木构窟岩五座。

11.莫高窟北朝壁画特点?
北朝战乱频繁,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族人民起义浪潮此起彼伏,当时壁画描绘佛前生“舍己为众生”的故事,宣扬苦修,忍耐,逆来顺受,终成正果,以次来麻醉人民,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尸毗pí王本生,萨陲那太子本生,须达那本生皆通过荒诞故事宣扬不择对象的施舍一切而终成正果的思想,然而妻儿离散弱肉强食正是当时人民普遍之遭遇,本生图则以宗教的形式和消极的态度进行了颠倒的虚幻的反映。

12.简介云岗石窟?
答: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约十五公里之五洲山的南崖,前临五洲山,现存洞窟53个,共计佛龛一千一百多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多躯,西区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称“昙曜五窟”,为云岗最早开凿的一批石窟。

13.云岗石窟造像的特点?
答:主要造像为三世佛,本尊(或坐或立)形体高大,占据窟内大部分空间,壁面大都遍雕千佛。

14.研究佛教美术的意义?
答:佛教美术的繁盛是这一时期美术领域中的突出现象,美术的重大成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现为佛教美术的成就。

研究佛教美术在我国古代传播演变的社会、阶级、思想根源,探讨佛教美术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特点,我们要分析佛教美术所包含的封建、宗教、迷信的糟粕和民主性的精华,批判的给佛教美术以科学的总结,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吸取有益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作品题:
1.《女史箴图》:(隋朝临摹)根据西晋张华《女史箴》分段绘画,宣扬宫廷妇女道德规范,但作品刻画了宫廷妇女的生活状况及精神面貌,线描优美流畅,具有春蚕吐丝的特色,表现了对用笔技巧和美感的追求。

2.《洛神赋图》:(宋临摹)取材曹植的诗篇,描绘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剧,连环故事的构图和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的创造。

第12页
第12页
名词解释
昙曜五窟:西区第十六至二是窟,世称“昙曜五窟”为云岗最早开凿的一批石窟。

论述题
顾恺之绘画创作特点及意义?
1.答:顾恺之在技法上创高古游丝描,具有春蚕吐丝的特色,表现了对笔墨技巧的追求,而且他是理论著述作品最早的画家,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代颇有影响,代表着当时绘画达到的新高度,主要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第1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