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青釉龙柄鸡头壶(南朝)
第五十九页
南朝 越窑青釉莲瓣纹鸡首壶
第六十页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
第六十一页
第六十二页
青釉双龙柄鸡首壶
泰州博物馆
青瓷莲花尊
C.莲花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艺术性的造型,设 计别致,意匠新颖。
尊体以腹为中心,下部 塑饰向上的莲花瓣,上部塑 饰向下的莲花瓣。又名仰复 莲花瓷尊。
第六十三页
黄釉贴花莲瓣纹尊(北齐) 高20厘米,口径11厘米,山 西省寿阳县出土,山西省博物 馆藏
第四十一页
东晋婺窑双复系盘口壶
第四十二页
婺州窑瓷器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风格文雅大方。产品造型上与 越窑类似,但婺州窑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如三国时的人形互联,三圆柱形 足水盂,西晋时雕贻龙纹盘口瓶等。瓷器特征: (1)三国时期的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西晋以后,一部 分产品改用含铁量较高的红色粘土作坯,胎色泛红。 (2)三国时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釉层厚薄不匀,
虎头罐、扁壶、圈足唾盂、三足盘、平底盘、长方形多格盘、镂 孔香熏、熊形或兔形水注;
冥器,有谷仓罐、羊形器、神兽尊、熊形尊、灶、犀牛形镇 墓兽、鸡笼、狗舍、猪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
第五十页
西晋对比汉、三国
西晋青瓷的胎质比汉、三国制品细腻,体薄精巧,颜色浅灰。
装饰方法流行在器物上印出一条不宽的装饰带,内印、刻 细小斜方格纹、菱形纹、联珠纹,或粘贴范印的铺首;在器物 上捏塑鸡、羊、虎、龙(多在器物的柄上);在香熏等器物上有 楼孔装饰。
第三十六页
第三十七页
②浙江窑系分布:越窑(曹娥江地区)、瓯窑(东部瓯江地区)、 婺窑(衢地区)、德清窑(北部东苕溪地区 黑瓷产地)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
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从距今约8000年前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品以及骨牙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工艺美术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著名的彩陶往往属于泥质红陶。
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
彩陶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灿烂的美术创造。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彩陶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装饰纹样上,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其代表。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装饰之丰富均令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艺术至此达到顶峰。
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以轮制技术烧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
陶质细腻、器胎极薄,陶色纯黑,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
大多素面,有的器物表面饰以凹凸弦纹或纤细的镂孔花纹。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在晚期。
由于这种陶器胎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5毫米,人们还习称之为“蛋壳陶”。
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
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
这里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玉龙。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和影响:1、功能和美观的统一2、技术对艺术的制约3、形式法则的创造4、经济原则的发明5、原始工艺美术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工艺美术史—6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陶瓷工艺 第三节 画像砖 第四节 染织工艺 第四节 金属工艺 第四节 漆器工艺
概述
汉代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代,社会经 济、文化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我们把这一时期简称为六朝。 1、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中最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的完成,它替代了铜器而制作出 各种生活器皿。
龙虎镜
兽形生肖镜
新疆克孜尔石窟
克孜zī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现有洞窟236个,其中有70余窟壁画保存完 好。石窟壁画内容以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壁画风格具有鲜 明的西域特色。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 窟麦积山位于甘肃 省天水市东南约35 公里处 。山峰的西 南面为悬崖峭壁, 石窟就开凿在峭壁 上,有的距山基二 三十米,有的达七 八十米。在如此陡 峻的悬崖上开凿成 百上千的洞窟和佛 像,在我国的石窟 中是罕见的。
金属工艺
1、在金属工艺中,一般日用器皿都被青瓷所代替,唯有铜镜尚有特色。 2、浙江绍兴的铜镜,多采用浮雕的手法,表现立体的效果,题材多为人神车马、神 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
漆器工艺
1、由于战争混乱,这一时期的漆器已不如汉代那样发达。同时,由于 陶瓷生产发展 很快,许多生活用品都可以用陶瓷代替,因此漆器的生产就相对减少。但漆器制作 技术方面仍是向前发展的。 2、漆器工艺:夹纻造像、斑漆、绿沉漆。
莲花和忍冬: 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花草纹样。从商周到 六朝以前是以动 物纹为题材的装饰阶段,唐代以后则是以植物纹为题材的装饰阶段,而六朝时期则 是一个重要的过度时期。 这也反映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 在发展和变化, 人们的审美逐渐摆脱宗教和神话思想的束缚,、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了思 想上的解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史》笔记及真题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艺美术——《中国⼯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一、概说1.背景(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个⻓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2)这⼀时期是⼀个社会⼤动荡的时期,各⺠族⼈⺠四处迁徙,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促进了⼿⼯技艺的发展。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战争频繁,⼤量⼈⼝和⼯业技术⼒量不断向南转移,促进了南⽅的开拓和发展,改变了⻓期以北⽅为⼯艺美术⽣产中⼼的局⾯,⼯艺美术⽣产的重点,开始从北⽅转向南⽅。
2.⼯艺发展的表现(1)⼿⼯业⼯⼈已具有⼀定程度的独⽴和⾃由。
促进了⼯艺品种的发展。
(2)北⽅战争频繁,促进了南⽅的开拓和发展,⼯艺美术⽣产的重点从北⽅转向南⽅。
(3)佛教的流⾏,促进和扩⼤了国内外的交往。
(4)印度僧⼈和⻄域⼯匠为⼯艺⽂化带来了新的成分。
我国吸收并加以消化,创造出了新的⻛格。
二、陶瓷工艺⼈们在陶器制作的⻓期⽣产实践中,致⼒于胎料的精选,窑的改进和⽕度的掌握,把陶器制作得更精致,质地更坚硬细密,以提⾼实⽤性能和外观的纯洁度,因⽽产⽣了瓷器。
1.⻘瓷(1)陶和瓷的区别:①原料不同,陶器⽤黏⼟;瓷器⽤瓷⼟。
②烧窑⽕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800℃左右;瓷器较⾼,12000℃左右。
③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敲击有⾦属声。
(2)产地及其系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产地,主要是以浙江地区为中⼼。
浙江地区的瓷窑,⼤体上可以分为四个系统。
①曹娥江地区的越窑。
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是六朝⻘瓷中的翘秀。
②东部瓯江地区的瓯窑。
瓯窑制品的含铁量较越窑低,胎⾊较⽩⽽釉呈淡⻘⾊。
③⻄部⾦、衢地区的婺窑。
婺窑制品含铁量较⾼,故胎⾊泛红,为了取得较好的⾊彩效果,运⽤了化妆⼟。
④北部东苕溪地区的德清窑。
烧制⻘瓷、⿊瓷。
(3)⻘瓷的造型①盘⼝壶。
⿎腹,细颈,⼝呈盘形,因此得名(如图6-1所示)。
②鸡头壶。
是具有时代特⾊的⼀种壶式。
它在盘⼝壶的基础上,肩的⼀⾯加饰⼀个鸡头,另⼀⾯安置把⼿,上接盘⼝(如图6-2所示)。
《大学美术鉴赏》气韵生动——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
所谓摹本,就是后人根据原来的底本描摹而成的作品。尽管这样,由于
这些摹本都是由唐宋时期的人绘制,它们还是比较忠实地反映出原作
的面貌。
《女史箴图卷》
顾恺之的另一件名作《洛神赋图》,则不再有道德说教的意味,反是平 添了不少哀婉动人的浪漫情愫。《洛神赋》曹植的一篇文章,描写他 在洛水河边,看到美丽的洛神,与之产生爱慕之情,但终因人神有别,不得 不含恨离别的故事。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基本教义认为,一切幻象皆 空,人世终究是痛苦的,人只有消灭自己的各种欲望,才能跳出永无休止 的生死轮回,达到澄明的涅之境。佛教在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最初 ,它是与道教含混地糅杂在一起的,填充中国人对于永生乐土的想象 。
到公元7世纪,中国已成为以佛教为主的国家,数以千计的寺院遍布全国 。石窟寺尤其表现出人们对新宗教的热忱。艺术家在洞窟石壁上雕刻 、绘制了大量令人惊叹的造像和壁画。
面对以伦理纲常为基础的儒家秩序越来越趋向于只剩下陈腐造作、虚 伪拘泥的形式。这种精神接近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将外表的潇洒飘 逸、清俊通脱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相结合。这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魏 晋风度。
这里介绍的东晋砖画——《竹林七贤 与荣启期》, 表现了当时风流名士的 典型形象。“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 的七位文人,他们是:阮籍、嵇康、王 戎、山涛、向秀、刘伶、阮咸。
它保存了大约一千年的绘画资料,真不愧 为“艺术的宝库”。其早期壁画主要描绘 佛祖释迦牟尼的前生如何忍辱牺牲、舍己 为人的故事。其中一幅画面非常美丽,它 描述的是鹿王的故事。
二、名士风流
动荡、混乱的时代,有些人信仰宗教,而有些人则寻求自我的解放。尤 其是那些受过良好教养的文士,经历了从东汉末期开始的党锢之争,又 遭遇了政权更迭带来的杀戮猜忌。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史
5.山水画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行程,而且越来越明显地肩负起 重要的精神使命,逐步具备了充当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形象表征 的精神品格。 6.花鸟画也受到称赏而在不断萌发之中,并逐步成为独立的审 美对象和绘画科目。 7.佛教题材在绘画中占有突出的位臵,许多著名画家正是在佛 教绘画中创立了成熟的风格得到公众的赞赏。 8.佛教雕塑以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气势和精湛的技巧而形成 一个新的雕塑艺术高峰。 9.书法艺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产生了典范性的作品,成为以 后历代师法、尊祟的对象。 “ 10.对于绘画的深入研究,导致出现厂专门件的绘画理论著 作.表达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日益丰富、细微的认识. 11.陶瓷工艺美术中的青釉瓷器以其艺术上的成熟、完美而在陶 瓷史上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前景,成为唐宋青瓷的先驱。
对书俑 湖南长沙出土 西晋
石麒麟 梁武帝陵前
南朝
第四节 书法
各种书法交相发展,隶书逐渐衰落,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 发展成今草,行书达到完美的境界,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已完 全成为自觉。 一、三国、西晋书法 隶书仍是官方通行书体,当时碑碣大多使用隶书。西晋禁止立碑, 墓志兴起。楷书取代隶书成为必然。 西晋:陆机《平复帖》 魏: 钟繇 二、东晋书法 东晋是行书、草书成熟期。隶书衰落,楷书兴起,章草向今草转 化。今草经王氏父子逐渐定型,达到成熟。行书经王氏父子的革 新,成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书法家:王羲之 王献之 王珣 三、南北朝书法 此时期的碑刻是现存楷书的宝库 南朝碑刻: 龙颜碑、瘞鹤铭 北朝碑刻:比南朝更为丰富多彩 南朝书法家
仪仗图河北磁县湾漳墓
仪卫出行图 北齐 山西太原娄叡墓
运用铁线勾勒,人物力求体态、身段合理,比例适度,面部有神 韵。广泛运用色彩晕染、明暗映村和远近对比的手法,增加人们 形象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整个画风已脱离了汉画 单调、比例失调的情况 ,出现了以形写神的 美学风范。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石雕工艺制品大量表现为石窟雕刻的 石佛,以及陵墓前的各种石兽、石柱 等
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岗、河南 龙门、河北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 这些石的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规 模宏大,这是集体创造的艺术结品,
也是古代雕刻史上的明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佛特征是:顶有肉髻, 花冠珠饰,袒胸、露臂、足、细腰歪身,佩珠挂 璧,立像少而坐像多。石兽多为天禄、辟邪。天 禄有角,立于墓前右方;辟邪有翼而垂舌,立于 墓前左方。石柱以南京肖景墓前的为代表。身有 校,宛如希腊殿柱。柱顶有莲瓣,上立辟邪。
画像砖
1.邓县画像砖
该墓是一座前有甬道的单室券顶砖墓,全长 9.8米。墓室及甬道均用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 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地面也用莲花图案小砖平铺。
2.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 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 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石窟边缘常雕饰卷草花纹, 这是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卷草纹 的枝干成二方连续的卷曲状,主要由叶子 组成,叶子的变化和组织丰富多样,响堂 山石窟的浮雕卷草图案是其代表。这种卷 草花纹还应用在佛光、石碑边侧,并大量 应用在敦煌的藻井图案中
感谢观看
肆 漆器工艺
夹贮
概述: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 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 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 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 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 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 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 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 为时尚,但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故用三 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绑住,称为缚裤。
• 到晋朝裤褶就成了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的 常服,在后魏,朝服都穿裤褶,此时,汉 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南朝的裤褶, 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广袖褶衣、大口 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北方的服 装款式。
瓷釉莲花尊
第二节
漆器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 家具工艺、建筑工艺、石雕工艺
• 一、漆器工艺、金属工艺
•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承袭了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漆
器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工艺装饰手法也更加细致深。髹 漆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制作技术有所改进、重心有所转移。 脱胎像的兴起,绿沉色漆的出现,金玉镶嵌漆器的发展, 是这个时期髹漆工艺的新贡献。六朝盛行佛教,教徒们 为了宣传教义,扩大宗教影响,开始利用夹苎工艺塑造 佛像。这一时期,漆器纹饰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增加, 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草虫入画,舞蹈、音乐、宴会、 狩猎以及人物叙事等叙事性内容,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漆 器上。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显 得十分稀少,这与葬俗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他 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要便 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 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
• 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即为 这种短衣长裤形式。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 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 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1、概述
• 2、陶与瓷的区别:1)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又叫高岭土);2)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约800度左右,瓷器约1200度左右;3)物理性质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渗水,敲击
第六章-六朝的工艺美术PPT课件
• 田自秉先生认为,汉代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 上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造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
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田自秉先生说的并不尽然,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社会经济是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但是它的文化是进步的,它创
造了辉煌的文化。
2021
7
•2.佛教繁盛 • 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中外文化、南北文化交流 • 由于佛教的流行,促进和扩大了同国外的交往,印度僧人和西 域的工匠纷纷来到中国,为工艺带了新的养分,综合希腊、波斯风 格为一体的印度犍陀罗艺术,为我国吸收并加以吸收,创造出新的 风格。
• (3)兽形生肖镜。图形用兽形或十二生肖。这种题材一直延续 到隋唐时代。
2021
49
• 4、浙江绍兴的铜镜。
• 题材:神人车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 最具特色的作品:伍子胥画像镜,伍子胥是春秋时的吴国大夫。 他帮助吴王阖闾政治军队,国势日益强盛。到吴王夫差时,他劝吴 王拒绝越国求和,吴王不听其劝告,最后吴国被越国所灭。铜镜上 表现的就是这样的题材,反映了人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追念,也反 映了封建伦理思想。
2021
30
• (4)忍冬纹。这也是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有人认为它是 金银花的枝叶变化;也有人认为是莲叶的演变。六朝的忍冬纹比 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三个叶片,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但变 化也是多种多样,有单叶,有双叶;有两叶顺向,有两叶向背, 我国汉代铜镜的卷边饰就是忍冬纹的前身,到了唐代这种纹样则 演变为繁复的卷草,近代也称为香草。
2021
34
• (一) 邓县画象砖 • 题材分类:1、车骑出行,以牛车为中心,表现墓主人出行的情
景 • 2、神话传说和孝子故事 • 3、飞天供养和珍禽瑞兽,如四神、麒麟、天马等。 • 采用手法:浅浮雕。具有立体感,细条飘舞潇洒。画象砖烧成后
工艺美术史 之魏晋南北朝
名称:《青瓷虎子》 年代: 三国 吴 规格:高15.7厘米,长20.9 厘 米,口径 4.8厘米 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士岗 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虎子的用途有两种说法,一是便溺之器,一是贮水之器。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南方常见的器物,墓葬中多有出土。青瓷虎子多作虎形装饰,或塑成虎 形,堆塑、刻划兼施,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玉器工艺在细节刻画上是十分精细体现了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创造随佛教造像兴起的秀骨清像风与文人饮酒奏乐吞丹谈玄和追求濯濯如春月柳的审美观相遇并产生重合使得这时期的工艺美术中人物动物形象总体上出现清瘦洒脱的造型特点
工艺美术概论
魏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Presented by
詹美霞 5112029003
社会背景
•
•
•
名称:青瓷仰覆莲花尊 年代:北朝 规格:高63.6厘米,口径 19.4厘米 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群 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
莲花尊,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造型,设计别致,艺匠新颖, 尊体以腹为中心,上下部塑 饰莲花瓣各三层层层相接故 又名仰覆莲花尊。其厚而均 匀的釉层,高大挺拔的造型, 繁缛华丽的装饰足以代表北 朝甚至南北朝的青瓷成就 。
名称:《青瓷对书俑》 年代:西晋 规格:高 17.2 厘米 板 15. 5 ﹡ 7.8 厘米
对书俑由捏制而后雕刻而成,通 体施青釉,因胎釉结合不好,釉基 本剥落,但俑的神态依然栩栩如生。 俑头戴晋贤冠,身着交领长袍,相 对而坐。中间置书案,案上有笔、 砚、简册及一件手提箱,一人执笔 在板状物上书写,另一人手执一板, 上置简册。二人若有所语。
•
•
魏晋南北朝的玉雕工艺
魏晋时期漆器玉雕工艺概述
• 器型特征:这个时期的玉器,器型特征沿袭汉代风格,但在器型设计上具有创
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1.瓷器
青瓷 黑瓷 白瓷
青瓷羊 三国
青瓷羊(局部)
东晋
青釉堆塑谷仓 三国
双系盘口壶 晋
青瓷莲花尊 南朝
青瓷莲花尊 南朝梁
青瓷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
青瓷兽形尊 西晋
青釉褐斑四系壶 东晋
狮形烛台 西晋
卧狮形烛台 西晋
青瓷双系鸡首壶 晋
青釉褐斑羊头壶 六朝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西晋
二.陶瓷工艺
陶器:用普通粘土作原料,成型后经8001000℃高温烧成的器皿。坯体不透明,有 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 分为细陶和粗陶,多数不施釉或施低温釉。 瓷器:以瓷土或瓷石为原料,在12001300℃高温下烧结,质地坚硬致密,基本 不吸水,叩之清脆,有金石之声,胎呈白 色,透光性好,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玻 璃质釉,胎釉结合紧密。
龙门石窟
宾阳洞
“竹林七贤”画像砖 南朝
竹林七贤
魏末晋初,文坛中的代表人物阮 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五戎、 刘伶七人,在腐败黑暗的现实面前, 不仅理想破灭,自身安全也无保障。 每当苦闷之时,就相约畅饮,然后带 上琴、棋、书、画和食物,躲进山后 竹林,抚琴吟诗,借酒浇愁,暂时忘 却人间烦恼,人称“竹林七贤”。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一.概况
三国、两晋、南北朝,前后近四百年间, 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战乱的一个时代。三 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 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期,起着承上启 下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新的时 代特征,影响着工艺美术的面貌和发展,主 要体现在: 1.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2.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 3.工艺美术装饰纹样的变化
六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六朝时期的工艺美术汉代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我们把这一时期简称为"六朝"战乱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各地人民的交流,使得不少手工业者能够较自由地进行生产和技术改造。
在各工艺美术品种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雕刻、金工、漆器也有一定的发展。
佛教的勃兴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色。
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已进入瓷器时代。
自六朝以后,陶瓷制品成为人们生活器皿中一个主要的品种。
陶和瓷的主要区别,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
二是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c左右,瓷器较高,约1200°c左右。
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最早的瓷器为青瓷。
以浙江地区为中心。
越窑最具代表性。
鸡头壶、莲花尊、魂瓶等为代表器型。
莲花纹和忍冬纹为代表装饰纹样。
另外,河南邓县的画像砖也享有盛名。
三国两晋时期,四川生产的蜀锦最著名。
至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染织工艺已经普遍发展起来。
六朝时期的丝织纹样,改变了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的格式,构成了有规则的波状骨架,而更加样式化,形成几何分割线。
铜器中日用器皿的生产开始衰落,而用于佛教铸造铜像。
六朝时期的金银器出土较多,工艺水平也有所提高。
六朝时期的漆器工艺,较为突出的有夹纻造像、斑漆和绿沉漆几种。
这一时期,石雕工艺成为宗教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成就。
佛教,在公元前6至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释加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参悟"苦、集(因)、灭、道"四圣谛而成佛。
在公元1世纪中叶,贵霸文化自身所形成的融汇古印度、伊朗、希腊文化的多文化特点,使佛教艺术在这个阶段呈现出以希腊神像为范本的过渡阶段特征,称之为"犍陀罗"艺术,并主要体现在雕塑方面。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完整
双鸾仙山镜
花鸟人物螺钿( 花鸟人物螺钿(dian)镜 镜
唐代金银器
装饰方面,一反过 去那种神秘、拘谨、威 严的艺术气氛,而表现 出自由、舒展、情趣的 特色。
第七章 宋代的工艺美术
华夏文明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实行崇文 抑武的政策,文化艺术有较高的发展。
陶瓷工艺——1.定窑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
带榫木构件
磁山文化 石磨盘与磨棒,砂岩, 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现 藏河北省博物馆。 木浆 河姆渡遗址 干栏式建筑
新石器时代制陶——新石Fra bibliotek时代的重要特点
仰韶人头型彩陶
陶鹰尊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最早在河南仰韶村,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最早在河南仰韶村,也 称仰韶文化。主要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称仰韶文化。主要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漆 漆器 器 器 器
第四章 秦汉的工艺美术
汉代铜器的制作,向生活日用品发展。不如商周战国时期的多 重纹饰,以素器较为流行。仅有简朴的弦纹或饰以兽面纹。品种有 铜灯、铜炉、铜壶、铜尊、铜镜、铜鼓等。
汉代青铜熏炉
铜灯
汉代铜镜
铜镜在汉代十分发达,继战国以后的又一次大发展时期。铜镜的 制作精巧,样式华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铜镜的特点:体 薄、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装饰特色。 战 纹 壶 常 用 连 边 弧 纹 做 装 饰 。
汉锦
汉代的锦,是一种经丝彩色显花的丝织品。通称“经锦”。纬线只 用一色,经线则多至三色,由经线显出织物花纹;同一图案,同一色彩, 形成直线排列。常见的有流云纹、动物纹、花卉纹、吉祥文字等。
工艺美术史重点内容汇总
工艺美术史重点内容汇总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1.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2.彩陶。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黄河中上游的最为发达。
3.彩陶的类型(5个):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4.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5.庙底沟型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
6.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①满.②内彩。
③点和螺旋纹。
7.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8.半山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富丽、精巧来形容。
9.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4个特点。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10.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
11.鼎。
一般是圆体,三足,双耳。
12. 甗(yan三声),是一种烹饪器物。
全器分两个组成部分,上部为甑,是用以盛食物的;下部如鬲,是用以煮水的。
13. 饕餮纹(注意字)是殷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
14. 夔纹(注意字)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问,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15.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1)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3)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
(4)商代的铜器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
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16.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是《考工记》。
17.簋(gui三声)一种食器。
18.簠(fu三声)西周新增的食器。
19.盨(xu三声)西周新创的食器。
20. 匜(yi二声)水器中新增的品种。
21.周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主要有窃曲纹,是动物纹的简化和抽象化。
一般都组成“S”形,特点是直中有圆,园中有方。
22.人们把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个人的品德,它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
周代的玉雕工艺从形式上反映了不同等级的差别。
23. 璧,一种礼器。
琮,祭地的玉器。
第四章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24.商代是酒器的组合,并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1.2 工艺美术的定义解释工艺美术的概念和特点。
1.3 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2.1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背景介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2.2 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品分析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品,如陶器、石器等。
2.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半坡遗址的彩陶等。
第三章: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3.1 商周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商周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3.2 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青铜器、玉器等。
3.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商周时期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三星堆遗址的青铜神树等。
第四章: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4.1 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4.2 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漆器、陶器等。
4.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战国秦汉时期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秦始皇兵马俑等。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5.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5.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瓷器、佛教艺术等。
5.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等。
第六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6.1 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6.2 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瓷器、金银器等。
6.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隋唐五代时期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唐代的越窑青瓷等。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美术7.1 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7.2 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瓷器、建筑装饰等。
中国工艺美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漆器发展主流
• 这时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为了适应佛教的流行, 便于佛教徒们将佛像装在车上游行,以扩大宗教宣 传效果,开始应用漆器的夹工艺制造这种“行 像”。 • 它具有比泥塑坚固,比铜铸佛像轻便的优点,因 此十分流行。 • 相传第1个夹佛像,出于东晋著名雕塑家 戴逵之手。 北魏杨之撰的《洛阳伽蓝记》一书中,就记载了 许多有关制造夹佛像的事情。
• 马头鹿角金冠饰、牛头鹿角金冠饰 南北朝 • 此种冠饰是鲜卑贵族妇女戴的步摇冠,当头部摇动时,叶片随之颤动。
金银器小结
• 这一时期金银器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饰 物为多,容器较少,由西方流入的金银器、 装饰物及少数民族饰件占很大的比例,这 为隋唐金银器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漆器之改
1.漆器概况 2.漆器发展主流
漆器概况
• 与汉代相比,这一时期的漆器工艺也不发达。主 要原因是长期战乱,影响漆器生产,特别是青瓷 的迅速发展,日用器皿和明器多用陶瓷代替,漆 器失去了往昔重要的地位,墓葬中出土的漆器明 显减少,就证实了这一点。 • 但是,在漆器的制作工艺上仍有所发展。这主要 表现在应用漆器的夹工艺制造佛像。所谓夹工艺, 是以漆灰造型并用麻布粘贴作为漆胎。
染织—蜀锦纹饰
• 蜀锦图案的取材十分广泛、丰富,诸如神话传说.历史 故事、占祥铭文、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千百年来不断发 展、提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水平,其中寓合纹、龙 凤纹、团花纹、花鸟纹、卷草纹、几何纹、对禽对兽纹以及 方方、晕裥、条锦群等传统纹样至今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 乐见。蜀锦图案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蜀锦图案一个贯穿始终的特征, 就是广泛而巧妙地应用寓合纹样。蜀锦艺人善于巧妙选用动 物、植物、器物、字纹、几何纹、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祥禽瑞 兽作题材,用其形,择其义,取其音组合成含有一定寓意或 象征意义的纹样图案,这就是寓合纹。 • 寓合纹样(又称吉祥图案),常常含有吉祥、如意、顺利、 喜庆、颂祝、长寿、多福、富贵、昌盛等美好吉利的寓意。 寓合吉祥纹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成为我 国民族锦缎图案的一个重要特征,亦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美 术的宝贵文化遗产。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釉色:早期多为淡青色,少有青黄和青绿色,透明度高, 开冰裂纹,易剥釉。中晚期釉色多为青色、青黄色或淡 黄色,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剥釉现象。
造型:在造型上大多与越窑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产 品,如早期的牛形灯、褐彩碟、五联罐等及中期的仿花 果形的碗、盘之类器物活泼秀硕。
(1)三国时期的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西晋以 后,一部分产品改用含铁量较高的红色粘土作坯,胎色泛红。
(2)三国时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釉层厚 薄不匀,常凝聚成芝麻点状,釉面开冰裂纹,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 面开裂处,往往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 现象;西晋晚期釉色青灰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釉面开裂和晶体析出 更多;南朝时釉色普遍呈青黄色,易剥落。
六朝时期进入了瓷器时代 日常用品
六朝是指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6 个先后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朝代。这一时期是中 国南、北分治的南北朝,六朝属南朝政权,之所以称六 朝青瓷,是因为这一时期大部分烧造青瓷的窑场都在六 朝统治下的南方,但这一时期里,中国北方也有青瓷烧 造,因此,“六朝青瓷”的概念是泛指三国、两晋、南 北朝这300多年历史时期的青瓷制品。其中以南方青瓷为 主要考察对象,兼论其它地区的风格和特点。
制作方法:捏造法
盘条泥筑法
拉坯法
陶和瓷区别: 1、原料不同 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高岭土)
2、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约800度左右;瓷器约1200度左右
3、物理性质不同 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渗水,敲击声沉闷;瓷器质地致 密,坚实,不渗水,敲击有金属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大为增加,一些具有波斯或其他民族风格的纹样也时常见。
魏晋南北朝服装
概述
• 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 • 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 • 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动乱分裂状态的,先为魏、蜀、吴
三国呈鼎立之势。后来,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全 国,史称西晋,不到四十年遂灭亡。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 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 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后,南方历宋、齐、梁、 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统一 北方,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 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方结束了 南北分裂的局面。 • 这一期间,一方面因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 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 渐趋融合
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 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 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在工艺美术出展现人类世界的 清新可爱。
4、秀骨清相:魏晋风度下的广义综合。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东西文化的大
融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个时期的 工艺匠师,一方面继承秦汉以来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 一方面吸收各民族和外来的艺术形式,使工艺美术的各 个门类都有了新的发展,在工艺装饰手法和风格上都出 现了许多新特色。
• 履:分丝、锦、皮、麻 等质料,面上绣花、嵌 珠、描色。如陆机《织 女怨》中“足蹑(niè)刺 绣之履”。梁时沈约有 “锦履并花纹”等诗句。 新疆阿斯塔那墓中曾出 土一双方头丝履,足以 见其履式与精工。
• 其鞋头样式,有凤头、 聚云、五朵、重台、笏 头、鸠头等高头式,露 于衫裙之外,既可免前 襟挡脚,又可作为装饰, 男女都这样穿着。
认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但在江南一些地区,由于多 雨,木屐穿用范围可相应广泛。
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
• 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 裙、深衣等。
• 除大襟外还有对襟,领与袖施彩绣,腰间 系一围裳或抱腰,亦称腰采,外束丝带。
• 深衣: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 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裁制成数个三
鹿角马头金冠饰 (北朝 内蒙古出土)
金铜佛坐像
鸡心形金饰 (北宋中期 南京幕府山)
错金银辕饰 (魏国)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魏国 河南辉县 出土)
这件带钩质地为白银,器形较大 ,通体鎏金,钩身铸浮雕式的兽首 和长尾鸟。带钩的制造工艺十分精湛,采用鎏金、镶嵌、凿刻等多种 方法,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材料,巧妙地配合使用,产生了绚丽 多彩的装饰效果。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 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他 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式要便 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 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
• 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即为 这种短衣长裤形式。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 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 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著名的青瓷“莲花尊”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上下仰复两朵莲
花相对而成的造型,周身高凸而丰腴的莲花瓣纹饰,给人以奇特、雄伟、厚重之感,体现了北方 青瓷的特色。(青瓷莲花尊)
• 4、画像砖(与汉代的不同,见书130)
• 瓷熏炉
盘口壶
瓷虎子
/html/Culture/Click/2008-8/29/0882908543872298.html
第 六 章 的三 工国 艺两 美晋 术南 北 朝 时 期
要点: 陶瓷工艺; 漆器工艺; 家具工艺; 染织工艺; 金属工艺; 建筑工艺; 石雕工艺。
概述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状况概述
• 1、社会动荡
• 2、玄学兴起
• 3、佛教繁盛
• 4、中外文化、南北文化交流
•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东西文化的大融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
• 3、青瓷:由于青瓷的成熟,使陶瓷工艺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领域中最值得注意的门类。南 方江浙一带的青瓷工艺最早步入成熟阶段,各种日用青瓷器皿和青瓷“明器”在南京、宜兴都有 不少遗存,其施釉均匀、明朗、雅致,独具风味。北方的青瓷虽然起步较晚,但至北朝时也渐入
佳境,尽管南北青瓷各有风貌,但是,继承传统朴素的特点,不以纹饰为主,而以造型和釉色取 长,却是这个时代青瓷工艺的共同特色。
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因形似旌旗而名之曰 “髾(shǎo)”。围裳之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名 为“襳(xiān)”走起路来,随风飘起,如燕子轻舞, 煞是迷人,故有“华带飞髾”的美妙形容。
• 帔(pei):是始于晋 代,而流行于以后各 代的一种妇女衣物, 形似围巾,披在颈肩 部,交于领前,自然 垂下。《释名》云: “披之肩背,不及下 也。”庾信《美人春 日》诗曰:“步摇钗 梁动,红轮帔角斜。” 简文帝“散诞披红帔, 生情新约黄”。描绘 出其披戴后的形象, 延至后代又有所发展。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1、概述
• 2、陶与瓷的区别:1)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又叫高岭土);2)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约800度左右,瓷器约1200度左右;3)物理性质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渗水,敲击
时有沉闷的嗡嗡声;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渗水,敲击时有铮铮的金属声。
•
由于他们都是水、火、泥的艺术和工艺,因而陶瓷不分家。
• 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纶巾” 之服。
• ③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 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 级皆可服用。
• ④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 起,常配宽衣大袖。
• ⑤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 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 晋时期最为流行。它的制作 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 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 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 冠顶隐约可见。东晋画家顾 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 着漆纱笼冠。
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 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qū),而衫为宽大敞袖。
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 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东宫旧事》记: “太子纳妃,有白縠(hú)、白纱、白绢衫、并紫 结缨。”看来看来,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 当礼服。
•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一时, 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 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 长裤,下缠裹腿。
• 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 为时尚,但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故用三 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绑住,称为缚裤。
• 到晋朝裤褶就成了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的 常服,在后魏,朝服都穿裤褶,此时,汉 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南朝的裤褶, 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广袖褶衣、大口 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北方的服 装款式。
• 二、染织工艺
• 1、蜀锦(蜀锦)
• 2、品种:丝织、丝毯、刺绣
• 3、产地、工艺特点、纹饰特点
•
在织绣方面,江南的广陵(扬州)、北方的定州和四川的成都是3大高
级织物中心。西北地区传统的毛织物、丝织品的制作也达到了很高的水
平。织物装饰纹样内容方面,传统的龙凤主体图案虽然仍然被广泛运用,
但其生动灵巧的风貌有异于浑穆古拙的汉代式样,新的花鸟、植物纹样
• 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是用较粗 厚的毛布做的左衽大袖短上衣和肥管裤。
• 这种短上衣叫做“褶”,与下身穿的裤子合称 “裤褶”。
• 左衽是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款式, 与汉族传统以右衽的习尚不同。
• 秦汉时期,汉族人也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 但封建贵族必于襦裤之外加穿袍裳,只有骑者、 刑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 裤露在外面,上身甚至不穿上衣。到了晋代, 受北方民族的影响,也穿起了裤褶。
上除首饰之外,还喜欢插鲜花,以图其香 气袭人。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 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 魏晋流行的“蔽髻”, 是一种假髻,晋成公 《蔽髻铭》曾作过专门 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 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 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 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 式外,也有戴假髻的。 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 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 那样复杂,时称“缓鬓 倾髻”。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 期的主要服饰风格, 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 为喜好。众所周知的 竹林七贤,不仅喜着 此装,还以蔑视朝廷、 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 之举。表现在装束上, 则是袒胸露臂,披发 跣(xiǎn)足,以示不拘 礼法。
•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 裙等。
•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 ①幅巾:更加普遍流行于士庶之间。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漆 器
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
彩绘鸟兽鱼纹漆槅
朱漆“吴氏槅”
镶铜釦漆奁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局部
彩绘贵族生活图漆
屏 风 漆 画 列 女 古 贤 图
• 金银细工的兴盛,日用青铜器物的日趋衰 落,是这个时期的总趋势。在这些工艺品 中,传统装饰题材,如神话故事、历史故 事、宣扬封建礼教题材等逐渐被佛、菩萨 形象及佛国中的瑞禽、瑞兽、瑞草所取代。 特别是缠枝植物纹样和莲花纹样等更是在 工艺装饰中成为一种时尚。为中国的装饰 纹样开辟了新天地。
• 这种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 方称背心或坎肩。也有单、夹、皮、棉等 区别,并可着于衣内或衣外。衣外者略长, 衣内者略短。
瓷熏炉
青釉堆塑谷仓罐
青釉龟形砚滴
青釉莲花尊
第二节
漆器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 家具工艺、建筑工艺、石雕工艺
• 一、漆器工艺、金属工艺
•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承袭了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