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
②东晋:顾恺之画人物《女史箴图》和 《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往往带有宗 教色彩。
③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 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奠定基础 必要性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中原落后
(4)北魏政权日趋剧烈的社会矛盾
(3)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符合民 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改革成功 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如均田制满 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深受欢迎。 ③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 前提环境。 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 阻力,毅然改革。
迁都洛阳的意义:
①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中心;
②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③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 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①改穿汉服 ②改用汉姓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④改说汉语 ⑤改行汉制
机构设置 官吏名称 典章礼仪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 同,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争取到汉 族地主的支持,有利于民族融合。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政权更替
蜀
221— 263
东魏
十六国
304-439 西晋 266— 316
北齐
北周 隋
581
北魏
386-534
西魏 北朝 南朝
东 汉
魏
220— 266
吴
222— 280
东晋
317-420
宋 420
齐
梁
陈
589
经历了三国鼎立局部统一、西晋短暂统一、 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 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事实上,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 远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为“八王之乱”。
二、东晋(317年~420年,都城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1、东晋的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 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与之前的东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 朝,六朝都城都是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2、重要事件——淝水之战(383年)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远 不止五个游牧民族,而是指西晋末年各乱华胡人的代表。他们在华北地区建立 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 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这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大量百姓与世族南迁。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 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西晋元气 大伤,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即五胡乱华时期。
(2)五胡乱华(304年到439年)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304年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开始算起,一直到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一时期,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 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
基业。孙权,生于公元 182 年,从小就善于骑射,文武双全,跟随 父亲兄长一起打天下。十五岁时,孙策就让孙权担任阳羡县长(也就 是如今的江苏宜兴),可谓是年少有成。公元 200年,也就是孙权十 八岁那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掌事,做会稽太守,开始了他统 领江东的生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而重新统一但隋朝被南朝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
263年蜀汉于魏灭蜀之战亡于魏国,280年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
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
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南朝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
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
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坚手上。
581年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80年)、两晋(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章.中国历史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1.3.1. 知识体系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1.政治。
这一时期,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政权不断更替。
(1)政权更迭。
1)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
3)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
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
4)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
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
5)南、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2)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
1)北周武帝改革,加强北周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封建化。
2.经济。
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1)江南经济开发,三吴、洞庭、鄱阳湖地区和成都平原农业发达,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曹魏、北魏时期北方农业恢复发展,十六国时期,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3)手工业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
(4)由于战争破坏,国家分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
3.民族关系。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五族内迁,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密切联系。
(2)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布局打乱,各民族差异缩小。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高潮。
(4)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蜀、吴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
4.文化。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特点承上启下。
(1)科技。
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贾思勰著《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水经注》。
(2)文学。
出现陶渊明等杰出诗人。
(3)艺术。
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等成就突出。
(4)思想。
道教改造、佛教盛行,无神论者范缜创作《神灭论》。
第三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
思考:
• 是什么力量使中国能够摆脱近四百年 分裂的困境,重新走向统一?
• 为什么中国文化在分裂、混乱的年代 中,在历经外来文化的冲击之后能够 继续延续下来,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发 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的研究概况
• 吕思勉 • 陈寅恪 • 王仲荦 • 唐长孺 • 汤用彤 • 田余庆
吕思勉(1884~ 1957),字诚之,江 苏武进(今常州市) 人。吕思勉先生是我 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 知识渊博,学术造诣 高。他的史学研究遍 及各时代、各领域, 在中国通史、断代史 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 出了独到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佛教的急剧发展期
• 般若学盛行 • 士大夫阶层积极参与佛学探讨
• 儒释道论争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上发展的原因
•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口的大流动和民 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文化的大交 流。 • 儒学独尊地位的丧失,给其它思想文 化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 汉文化同域外文化的碰撞、冲突、交 流和融合,给这一时期的思想界吹进 强劲的新风。
注重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特点:
• 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吕思勉 先生时有将该时期历史与罗马史的对 比研究。如在该书“总论”中,吕先 生就指出:“东洋之有秦、汉,西洋 之有罗马,其事盖颇相类;中国见扰 乱于五胡,罗马受破毁于蛮族,其事 亦未尝不相类也。然蛮族侵陵以后, 欧洲遂非复罗马人之欧洲,而五胡扰 乱之余,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如故 也。”
《曹全碑》 全称《汉合 阳令曹全碑》,汉中平二 年(185年)刻,1956年藏 入西安碑林博物馆。该碑 书法清秀娟雅,字体结构 扁平匀齐,为汉隶奇葩。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的《丧乱、二谢、得示贴》
什么叫玄学?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 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的字面意 思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 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 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以 “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 “有无”问题的辩证思考,解决名教 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讲解
牵牛 甘肃嘉峪关6号墓壁画 西晋
2.北朝墓室壁画墓
分布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
北魏壁画墓以洛阳的元乂墓和王温墓为代表
北齐、北周时中国古代发展、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绘画开始 逐渐走向成熟,墓室壁画墓也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北齐壁画墓三个分布中心:一是以磁县为中心的河北南部和河 南北部,以河北磁县湾漳墓为代表。
[知识点提示]:
(一)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及理论贡献;(二)谢赫的“六法 论”;(三)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四)墓室壁画及 画像石、砖等。
[重、难点提示]:
着重阐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的发展变化,及其 对文化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介绍外来文化的输入和各民 族文化艺术相互融合的关系,阐述这一时期绘画的长足 进步及主要画家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中国美术也对邻近地区、民族的美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一部分出身于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积极参加了绘画和雕塑的
创作,从而产生了一批有卓越贡献和极其深远影响的杰出画 家、雕塑家。 4.美术的功能和题材迅速地扩展着,以表现“名士”风神、品 格为主的人物画、肖像画标志着审美认识的深化。
第一节 绘画
概况
1.在城市建筑方面继承了汉代以来的规划思想与形象风格,另 外由于佛教的传人,出现了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的石窟、寺 庙、塔等多种佛教建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语言风 格和文化内涵。
2.此期美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习与吸收外来美术 的因素,如印度、中亚美术的题材、风格等,另一方面,此期
背景
社会的动荡,思想领域新旧交替、南北互动、中西 交通,佛教传入 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引起了社会思想 的深刻变化。独尊儒术的局面终被打破,各家思想 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佛教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度 兴盛;长期被冷落的老庄思想也被士族文人视为新 的精神支柱。佛教的发展和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这 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 响。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座重要的高峰,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北魏五胡乱华到辉煌的唐朝,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进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大融合。
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结束后,北方部族不断向南方渗入,融入汉族,使汉族族群由原先的少数民族大转变为当时中国统治者和主流民族。
北朝时期,两晋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部族的大融合,使中国大陆文化进一步延伸,从而形成今天的多民族文化。
二、宗教文化的发展。
北朝时期,实行的宗教政策既兼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又扶植基督教,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标志着中国宗教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三、社会的多元化。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民族大融合,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团体,如士大夫、农民、商贩等,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出现了由金钱取代土地作为社会经济交换媒介的新形态,形成了以金钱为基础的今天的文明。
四、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不仅兴建了大量的宫殿、寺庙,也激励了很多著名诗人,对中国文学、艺术、书法等都影响深远。
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上辉煌高峰的时期。
在此期间,民族大融合、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及文化的繁荣发展等,为中国文明
进入新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
宗教信仰
道教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张道陵、葛洪等著 名道教人物,他们的道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传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出现了鸠摩罗什、慧 远等著名佛教人物,他们翻译佛经、弘扬佛法,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03
科技教育
04
历史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政治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逐渐由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 转变,为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文化传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行,文化繁荣,为唐 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经济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逐渐由农耕经济向工商业经济转变, 为唐宋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 况和文化
目 录
• 社会概况 • 文化概况 • 科技教育 • 历史影响1社会概况政治格局
政治分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政治处于分裂状态,各地割据政 权频繁更替,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士族门阀政治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 他们掌握着大量土地和人口,对 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科技发展
01
农业技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如改进犁耕技术、
推广牛耕、发展水利灌溉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02
数学与天文学
这一时期的数学和天文学也有所发展,如《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
的整理和注释,以及南北朝时期对天文仪器的改进和天文观测的记录。
03
医学与化学
学术氛围浓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氛围浓厚,涌现出了许多 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如王羲之、顾恺之、谢安等。
断代史复习纲要-三国两晋南北朝
断代史复习纲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概述】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结束,晋朝成立。
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只有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
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建邺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自。
南朝(420-589)承自东晋,由汉族建立,有宋、齐、梁、陈四朝,均以建康(南京)为都;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由鲜卑族建立,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在北魏孝文帝之后,北朝官制模仿南朝。
【大事记】黄巾起义: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引起全国性的战乱。
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
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但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188年汉灵帝下令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
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188年汉灵帝驾崩,外戚何进与宦官火并,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乱政: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完全掌握了朝廷。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1.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
- 三国分别是魏、蜀、吴三个政权
- 曹操、刘备、孙权为三国的代表人物
- 著名的战役有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
2. 两晋时期:公元265年-420年
- 两晋分别是晋朝、东晋两个政权
- 晋朝建立于西晋亡后的南北朝时期
- 代表人物有司马炎、王导、桓温等
3.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南朝政权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政权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五个朝代
- 北朝政权位于华北地区,南朝政权位于江南地区
- 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萧衍、高僧法起、萧统等。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如竹林七贤等)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经济: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
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文化: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混乱而重要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出现是三国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刻。
本文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起源、发展及其特征的概括,讨论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一、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政权分裂后形成的时期,起源于汉末,结束于三国统一。
当时,由于宋群、魏群、吴群之间的争夺,中国政治格局由统一改变为政权分裂状态,这一时期以政治权力分立和社会动荡为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两晋两晋时期是三国时期之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起源于东晋,结束于南北朝。
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丰富的时期,尤其是傅玄、刘勰等文人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和后来社会的发展,从大局上说,两晋时期是对统一中国文化的建立,是中国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期。
三、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是北魏、东魏和南朝之间的时期,从大局来看,该时期是中国历史转型的必经阶段。
该时期内容主要集中在宗教文化上,重要思想体现在宗教改革,以宗教文化为主体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同时,南北朝时期也是政治体制僵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的时期,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1、政治格局:它是一个政治分裂的时期,汉末三国时期无中心,国家分裂,政治权力分立;两晋时期,宋朝逐渐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中央一统的政治格局;南北朝时期,南朝多国分立,北魏统一中国,但政治体制僵化,中央集权明显减弱。
2、文化发展:在三国时期,因无中心,文化发展不均衡;在两晋时期,文化思想丰富,文化发展日趋成熟;在南北朝时期,宗教文化发展迅速,但中央文化发展缓慢。
3、经济发展:三国时期,封建制经济持续发展;两晋时期,经济发展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但文化经济发展迅速;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缓慢,但出现了一些特色经济活动。
综上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是政治分裂、文化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分裂时期,基本脉络是:⼤⼀统——三⾜⿍⽴——短暂统⼀——⼤分裂——南北割据——⼤⼀统。
下⾯,燕过紫禁城简单为您梳理⼀下历史发展脉络:三⾜⿍⽴: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相继乱政,政治腐败、天灾⼈祸不断。
公元184年,黄⼱起义爆发,各⽅势⼒借平乱兴起。
公元189年,凉州军阀董卓受⼤将军何进之召,以讨伐⼗常侍之名进京,废汉少帝,⽴汉献帝,执掌朝政,肆意作乱。
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部下李傕、郭汜控制朝局。
在乱局中,地⽅各州郡长官和豪强逐渐壮⼤,彼此征伐割据。
曹操逐渐成长起来,并于196年趁乱迎汉献帝,“挟天⼦以令诸侯”,获得独特的政治优势。
此后,他先后除袁术、灭吕布、逐刘备、降张绣、灭眭固,控制了兖、豫、徐、司州等地,并于200年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奠定了扫清中国北⽅的基础。
公元207年,曹操⼿下⼤将张辽⼤破乌桓,后曹操平定辽东,统⼀了中国北⽅。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
孙权、刘备结盟,周瑜率领孙刘联军在⾚壁之战中以少胜多⼤败曹操,三⾜⿍⽴之势形成。
刘备趁机取荆州五郡,⼜夺取益州、汉中。
公元211年,曹操破马超、韩遂,取得关中、凉州。
公元219年,孙权⼿下吕蒙设计取荆州、杀关⽻。
三国的格局完成。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国,东汉灭亡,三国正式开始;221年刘备建⽴汉国(即蜀汉),并于第⼆年⼤败于东吴陆逊之⼿,蜀汉实⼒⼤减;公元222年,孙权获封吴王,229年在武昌称帝,建⽴吴国。
此后,虽然蜀国在诸葛亮等⼈的带领下多次北伐,但基本⽆功⽽返。
三国格局没有⼤的变化。
西晋统⼀:公元249年,曹魏司马懿发动⾼平陵之变,控制了北⽅政权。
263年,司马懿之⼦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灭蜀汉;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迫使曹奂禅让,西晋正式建⽴。
公元280年,司马炎派杜预、王濬、王浑等灭东吴,西晋统⼀全国。
西晋灭亡和⼗六国:西晋统⼀是⾮常短暂的。
由于司马炎⼤封同姓诸侯王,并在继承⼈问题上选择了有智⼒缺陷的司马衷,最终导致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皇族⼤混乱——⼋王之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比较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背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改革旧制度;百家争鸣局 面的出现为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秦国具备了变
法的可能性
各种制度的弊端暴露;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不安;拓跋部内迁较晚, 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政治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推行县制;颁布法律;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
2.十六国 (1)形成: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 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概况: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 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民族交融: ①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 慢缩小。 ②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3.意义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 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 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分裂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 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隋朝建立后,统一全国。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比较
谢谢观看
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知识梳理(三)南北朝 1.南朝 (1)政权更替: ①更替: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 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____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②都城:四个王朝均定都____,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 为六朝 (2)江南经济开发: ①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_____,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表现: 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______、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高考考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二、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发展的时期。
政治方面:封建国家长期分裂,南北长期对峙,政权并立且更替频繁,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形成了士族制度。
经济方面:江南经济大开发,北方经济在破坏与恢复中交替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对外关系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仍保持着密切联系。
文化方面:承上启下,成就辉煌,一些领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重点难点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主要特点、经济地位及启示变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①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
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④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
江南经济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3)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冶矿业、制瓷业和造纸业。
发明灌钢法,开始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白瓷产生。
(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食物货币盛行。
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
主要特点:金太阳考案P21地位及启示:这一时期的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时间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时间表》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黄初7年。
2、明帝睿太和13年。
3、齐王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奂景元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章武3年。
2、后主禅建兴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权黄武31年。
2、会稽王亮建兴7年。
3、景帝休永安7年。
4、乌程候皓元兴l7年。
晋: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泰始25年。
2、惠帝司马衷永熙17年3、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4、憨帝司马业建兴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
历十一帝,建都:金陵l、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2、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3、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4、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5、穆帝司马聃永和l7年。
6、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7、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隆安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
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
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
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303--347 共七个皇帝建都:成都。
l、李特2年2、李流l年。
3、李雄30年4、李班l年5、李期3年6、李寿5年7、李势5年。
前赵:304--329 匈奴建都:平阳(山西临汾)历五帝l、刘渊6年2、刘和l年3、刘聪8年4、刘l 杰l年5、刘曜l3年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一文认为:
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并非简单的随想
之作,而是对十六国后期北方弘农、上洛一 带一处坞壁的真实描写。记中人谓“先世避 秦时乱”,所指实是苻氏前秦……
见《金明馆丛稿初编》
南朝
政权的更迭 士族的衰落
南朝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建国号宋。 公元479年,宋大将萧道成夺取政权,建立齐朝。 公元502年,萧衍建立梁朝。 公元557年,陈霸先建立陈朝。
匈奴:汉-前赵(刘渊)
夏(赫连勃勃) 北凉(沮渠蒙逊) 鲜卑:前燕(慕容皝) 后燕(慕容垂) 南燕(慕容德) 南凉(秃发乌孤) 西秦(乞伏国仁) 羯: 后赵(石勒) 氐: 前秦(苻健) 后凉(吕光) 賨: 成汉(李雄) 羌: 后秦(姚苌) 汉: 前凉(张寔) 西凉(李暠) 北燕(冯跋)
王与马,共天下
——门阀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政治上:举贤不出世族 琅琊王氏:王导、王敦 颍川庾氏 :庾亮、庾冰等 谯国桓氏:桓温等 陈郡谢氏:谢安 经济上:特权
法律上:用法不及权贵
皇权同士族的矛盾:王敦、苏峻之乱
二、两晋
4.东晋的偏安之局
王敦之乱
王与马,共天下
——门阀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南朝宋
• 399年 五斗北府兵将领刘裕驰援,败之。
• 402年 桓温子桓玄由荆州攻入建康。孙恩败死。 • 404年 桓玄篡晋称帝,国号楚。刘裕与刘毅等起兵讨桓玄,玄败死。 孙恩妹夫卢循率余部航海攻占广州。 • 405年 蜀地兵变,拥戴谯纵为主,称成都王。 • 409~411年 刘裕北伐,灭南燕。卢循乘虚北进,屡败晋军,进逼建 康。刘裕南还迎敌,卢循败死。
军阀混战的经过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1)经济 内迁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过定居生活。由从事备牧业转变为从事 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放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用具 等 (2)政治: 少数民族政权重用汉族士人,沿袭中政治、原典章制度,实行封建统治 (3)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汉服成为北方生活习惯。西北民族的乐器、 歌文化人舞等也受到汉族人的喜爱 (4)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民族之别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 隔阂心理与偏见逐渐减少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 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 逐步完善。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试作简要说明。
5.江南开发 (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 资源。 (2)表现:南方士地大量开星,农作物品种增加, 产量提高。手工业有明显进步。
二、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民族交融: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 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2)淝水之战: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 淝水。 2.北朝 (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439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时间:5世纪后期 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 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 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 政权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 朝合称北朝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
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
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
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
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
一)三国鼎立与结束: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三国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是历史的进步。
(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
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
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
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
二)东晋与十六国
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
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
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其中,宋疆域最大;自梁武帝萧衍后,南朝实力明显劣于北朝。
589年,隋灭陈,
统一全国。
2北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十六国,北朝开始,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与南朝对峙,后被隋取代。
四)曹操,1、一生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北方。
2是东汉末年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评价历史人物原则方法:要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发展,对历史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价;要一分为二的,辩证的全面的评价,功过分明。
五)江南地区开发:
1秦汉时期,北方南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状况地位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2江南经济发展原因:1)(最主要)魏晋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以及先进生产工具与劳动力。
2)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3)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 5)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采取优惠政策措施。
影响:江南地区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启迪借鉴:引进国外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与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国家采取有利的发展措施与优惠政策。
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各族人民产期杂居生产生活习俗与汉族无明显区别(出现民族交融趋势),鲜卑族内迁晚,保留鲜卑风俗,治理北方地区较困难。
目的:加强对北方地区治理,移风易俗。
(巩固北魏统治)
措施:迁都洛阳;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民族交融形式“战争,改革,经济文化交流”】
性质与评价: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是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他的改革促进了我国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评价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进统一的因素:国家的局部统一与西晋短暂的全国统一(统一北方的五个政权: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三国鼎立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江南经济的发展与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
八)人口迁徙
开始于东汉末,经魏国,到西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方向: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民族:匈奴,羯(自北向南至山西)氐,羌(自西向东至陕西关中),鲜卑到辽宁陕西及河套。
影响:我国北方政权分立,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中原人民南迁: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
影响:促进江南地区开发与经济发展。
/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