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

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
①200年曹操和袁绍曹操以少胜多获胜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获胜②
A.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①淝水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淝水之战②前秦统一北方
D.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理解。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和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解答】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区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知识点。

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通过研读右图,你能判断它反映了()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分析】本题以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官渡之战。

【解答】200年,袁绍和曹操之间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偷袭乌巢,用计火烧袁军粮草,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

3.公元207年,曹操写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中的“壮心”是指()A.打败袁绍B.统一全国C.镇压张角D.复兴汉室
【分析】本题考查了曹操的志向。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解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三国鼎立的有关诗句与知识的理解能力。

4.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国家大剧院十周年戏曲邀请展的舞台上,迎来大剧院首部原创京剧《赤壁》,再次以磅礴的气势重现赤壁之战的历史风云。

在这一戏剧舞台中可以看到的场景是()
A.袁绍大战曹操B.周瑜大败诸葛亮
C.火烧曹营D.曹丕称帝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解答】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大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故从京剧《赤壁》看到的情景是火烧曹营。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影响的理解和记忆,要根据赤壁之战的结果及历史影响作答。

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史前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分析】本题以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出现了很多政权并立的局面,同时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加强,所以该阶段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应该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的相关史实。

6.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无关的是()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重视农业,实行屯田
C.建立魏国
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分析】本题以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为切入点,考查三国鼎立。

【解答】依据所学,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可知,曹操建立魏国不符合史实。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三国鼎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台湾在三国时称为()
A.琉球B.流球C.台湾D.夷洲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台湾的名称。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台湾在三国时称为夷洲。

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台湾)。

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

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台湾问题的相关知识。

8.230年,卫温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从此,夷洲和大陆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夷洲”指()
A.台湾B.日本C.西域D.印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时期的台湾。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解答】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230年,卫温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从此,夷洲和大陆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夷洲”指台湾。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时期的“夷洲”指台湾。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我国()游牧民族的生活写照。

A.南方B.北方C.西方D.东方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西北地区内蒙古高原的景观。

【解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西北地区内蒙古高原的景观,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写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10.“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分析】本题以“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曾定都洛阳的朝代。

【解答】题目给出的几个政权中曹魏、西晋和北魏曾先后定都洛阳。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
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洛阳的相关历史。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突出表现在()
A.北民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B.水利工程修建,荒地垦为良田
C.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秩序安定
D.南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突出表现在水利工程修建,荒地垦为良田。

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东晋南朝时,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

12.如图是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对该图说法准确的是()
A.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人的南迁促使北朝后期我国出现各民族大交融
C.迁往中原的北方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犬戎、羯、氏、羌
D.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高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北方移民南促进了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西汉时期全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

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

西晋后期,匈奴等少数民族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机起兵,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

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故对图片说法准确的是A。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原因与影响。

13.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刘裕B.苻坚C.王猛D.司马炎
【分析】本题以西晋灭亡后,统一黄河流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北方统一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西晋灭亡后,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北方统一的有关内容。

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场战役是()
A.阪泉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

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解答】“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次战役是淝水之战,它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与影响。

15.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如图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政权分立D.江南的开发【分析】本题以三张图片为依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

由图片“胡人牛耕图”可以看出,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学会了农耕生活,由图片“胡床”“方凳”可以看出,中原人民接受了接受了少数民族文化,因而三张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和表现。

16.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迁。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侹见牛羊”
【分析】本题以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族交融情况。

【解答】本题考查了民族融合。

分析选项可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17.以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
C.北方的民族交融D.贵族的腐朽生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解答】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8.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

观察如图所示,是下列哪一位政治家的贡献()
A.西晋司马炎B.东晋司马睿C.前秦苻坚D.北魏孝文帝【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解答】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由图示内容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
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9.如图人物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科学家,下列史实与他有关的有()
①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②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相差50秒
③写有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一书
④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分析】本题以题干图片为依托,考查祖冲之。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人物是祖冲之;与他有关的有①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②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相差50秒。

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

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冲之的成就。

20.“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

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是()
A.诸葛亮B.贾思勰C.祖冲之D.郦道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冲之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

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是祖冲之。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又不盲从。

后来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


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

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是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也命名为“祖冲之之星”。

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 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冲之的相关史实。

21.书中写道:“顺天时,量地方,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它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

这部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B.《史记》
C.《齐民要术》D.《大明历》
【分析】本题以书中写道:“顺天时,量地方,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为依托,考查《齐民要术》。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书中写道:“顺天时,量地方,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它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

这部著作是《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2.《齐民要术•种谷》写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材料折射出贾思勰这一观点的核心是()
A.农业生产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B.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C.农业生产要多种经营和商业生产
D.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协调发展
【分析】本题以《齐民要术•种谷》为依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齐民要术•种谷》写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材料折射出贾思勰这一观点的核心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3.下列关于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艺术成就搭配错误的是()A.王羲之﹣﹣《兰亭序》B.顾恺之﹣﹣《洛神赋图》
C.祖冲之﹣﹣《大明历》D.贾思勰﹣﹣《水经注》
【分析】本题考查了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和王羲之。

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解答】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南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贾思勰﹣﹣《水经注》的搭配是错误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和王羲之的主要成就。

24.小明前不久刚参观了碣石山,激发起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他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的山川、城镇、物产等情况,你可以建议他阅读哪部书?()
A.《九章算术》B.《水经注》C.《周髀算经》D.《梦溪笔谈》【分析】本题以小明前不久刚参观了碣石山,激发起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为依托,考查《水经注》。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编写《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全书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5.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如图为其局部摹本)。

前人形容他的笔势为()
A.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B.一波三折,蚕头雁尾
C.生动活泼,风趣幽默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分析】本题考查了王羲之。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解答】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

26.下图所示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也被后人誉为“书圣”。

他是()
A.钟繇B.王羲之C.胡昭D.顾恺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选项B 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相关史实。

27.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此字体是由谁独创的?()
A.胡昭B.锺繇C.王羲之D.顾恺之
【分析】本题考查了锺繇,他是著名书法家。

【解答】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楷书是由锺繇独创的。

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楷书是由锺繇独创的。

28.歌曲《龙文》中唱到“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A.戏曲艺术B.诗歌艺术C.绘画艺术D.书法艺术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解答】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龙文》”、“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判断出,兼具有题干“一横,一竖;
一画,一撇;一勾,一点”总特征的传统艺术,只有书法艺术。

“横、竖、撇、勾、点”
是中国汉字最基本的结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29.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了许多石窟,雕造佛像,如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从这一现象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