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该时期,不仅兴起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而且音乐家、演奏家的数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本文将重点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一、兴起的音乐作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它们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的特点和水平。

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三管”和“九部乐”。

它们不仅在中国乐坛上取得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成为了整个东亚地区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贡献。

“十三管”是指汉代以后,由乐人所创造的四类管乐器和九类弹拨乐器的共十三种乐器组成的合奏乐队。

其特点是声音高亢、饱满、豁达、宏亮,既有弦乐的清脆高远,又有管乐的豪迈雄浑,而且融合了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

其中还包括蒙古族和回族的民族器乐。

“九部乐”则是唐代皇室宴会上演奏最多的一种乐器合奏。

该乐曲由乐人所创造,九个部分分别演奏各自的乐器,如琵琶、箜篌、筝等。

这些部分的音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情感和表现力,通过合奏,达到了奇妙的音乐效果。

二、音乐家和演奏家的数量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和演奏家,他们在后世的音乐艺术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嵇康、阮籍、陶渊明、王献之等人。

嵇康是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他在音乐上具有很高的造诣,以及一定的理论水平。

他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思想对范仲淹、欧阳修等后来的音乐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阮籍则是另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

他精通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同时对音乐的创作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音乐作品传世至今,其影响力广泛地超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陶渊明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也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人。

他的音乐作品虽然不多,但所有的作品都充满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深情。

王献之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和音乐家,他倡导了“九部乐”的概念,并逐渐将其推广和发展起来,成为了唐代皇家宴会上的主力表演。

三、音乐交流的特点1.交流内容丰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非常快速,涌现了许多音乐精品,从古典曲调、器乐演奏到流行音乐,以及声、乐、舞结合的综合艺术都有涉及。

两晋南北朝的音乐

两晋南北朝的音乐

第四章两晋南北朝的音乐宫廷音乐:清商乐、北歌、百戏、故事歌舞清商乐,也叫清商曲,简称清商,清乐,(被誉为华夏正声,在南方吴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相和歌传统而发展的新乐种)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声、荆楚西声。

吴声,又称吴声歌,在民间都是徒歌的形式,伴奏乐器有箎、箜篌、琵琶等,音乐特点是曲尾常用虚词唱出的“送声”。

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

西曲,也称西曲歌,包括舞曲和“倚歌”。

舞曲为集体歌舞,音乐特点曲尾有实词或虚词的“送和声”,由众人齐唱的形式。

“清商三调”平调、清调、瑟调。

“北歌”,又叫“真人代歌”,与原来的横吹曲相互融合,发展成为军乐,“鼓角横吹曲”。

百戏类似现代额杂技,汉代发展,南北朝百戏大盛。

故事歌舞的发展,为我国戏曲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

各民族音乐的大融合:龟兹—新疆库车,西凉—甘肃,高昌—新疆吐鲁番,康国—乌兹别克斯坦,安国—中亚古国,乐器箜篌、琵琶、五弦、笛、箫、正鼓。

疏勒—新疆英古沙城,乐器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

天竺—印度,乐器凤首箜篌、琵琶、三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

高丽—朝鲜与韩国,乐器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笛、苼、箫、小筚篥、桃皮筚篥、腰鼓、齐鼓、担鼓。

西域音乐传入中原原因:1、战事频繁2、“和亲”3、经商乐器有曲项琵琶(印度)、五弦琵琶(印度)、筚篥(龟兹)、方响、锣(西域)、钹(天竺)、星、达卜等。

乐律学的发展:荀勖在制笛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了“管口校正”何承天提出“十二等差律”(新律)用于解决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十二律不准的问题。

钱乐之的360律,沈重的360律。

明代朱载堉发明十二平均律。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隋唐建立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音乐机构。

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所管辖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

宫廷管辖有教坊和梨园。

大乐署管辖雅乐和燕乐。

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

浅谈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

浅谈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音乐内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相和歌的演变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和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

最初的相和歌基本上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街陌谣讴”歌曲,其最简单的形式被称为“徒歌”,没有任何的伴唱和伴奏,这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见的原生态民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和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丝竹伴奏,唱者执节而歌的更为复杂的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还使得歌曲更加深入人心。

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与舞蹈相结合,演变成为一种有器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多段体大型歌舞,即相和大曲,也称作燕乐大曲。

这种大型歌舞结构复杂,典型的曲式结构包括“艳”“趋”“乱”3部分,各部分之间互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相和歌常用的调式有瑟调、清调、平调,有时也使用楚调、侧调等,这些调式的运用为相和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

二、清商乐的兴起与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商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清商乐亦名清商曲,它继承了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传统,并不断吸收当时的南方民间音乐元素,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清商乐以其清新脱俗的旋律和悠扬的曲调,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成为当时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商乐的发展不仅推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的繁荣,还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清商乐的影响下,后来的音乐创作逐渐形成了更加注重旋律优美、情感表达细腻的风格,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互动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的互动频繁,共同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宫廷音乐作为一种表现皇家尊严的音乐形式,其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都达到了当时的顶峰。

宫廷乐师们通过不断地创作和演奏,为宫廷音乐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中国音乐发展史

中国音乐发展史

明清时期
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 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
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共同发展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详细说明文本
纵观中国音乐的发展史,中国音乐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跟随者中国历史的发展,一步步进化,完成美的蜕变。 从远古时期,对图腾的歌颂,到奴隶制社会,对人的歌颂,到西周的诗经,再到后来对山水的抒情赞美,以及追求解放,追逐信仰等,音乐,在随着人民生活的解放的同时,它也被一步步的解放。它的乐风由沉闷变得活跃,由活跃转为悲叹,又由悲叹直达激昂。它传达着人们的生活节奏,有夏商的沉闷压迫,有西周的淳朴、忧伤,有秦汉三国的悲壮、荡气回肠,有隋唐的欢快、儿女情长,有宋金元的清幽悲凉,有明清的世俗、酣畅,还有近代的壮烈、激昂。 中国音乐同中国共同发展。音乐,可以让君王沉沦,也可以传达民生疾苦,亦可以抒情。它,顽强的存活在中国的历史中,越发生机勃勃。
近代音乐
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以热潮,如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起义》,抗议沙俄入侵的《迫迁歌》,“五四”时期痛斥军阀出卖祖国镇压百姓的城市小调《坚持到底》,《苦百姓》等,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革命歌曲更具有优秀的传统,如《天心顺》,《绣金匾》等。 西洋音乐的传入中国虽可以上溯到元、明时期,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影响于中国应当是清末民初的学堂民歌运动。学堂乐歌作为学生音乐教材,以宣传爱国反帝,拥护共和,以及学习欧美科学文明为内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开始兴起了传播西洋音乐,改进国乐的音乐活动,并建立了一些音乐社团。

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

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

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因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并探究它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和演变产生的影响。

一、地域特色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音乐风格、器乐种类、演奏方式等方面。

各个地区的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地方音乐:1. 西北戈壁地区音乐西北戈壁地区的音乐主要有马头琴、鼓、笛等器乐组合,以其独具草原气息的音乐风格和高亢热情的节奏著称。

马头琴是西北地区的一种弦乐器,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技巧闻名于世。

西北地区的音乐大多以马头琴和鼓为主,以高亢的节奏为特色,热情奔放,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情。

2. 江南水乡音乐江南水乡地区的音乐通常与水相关,其典型的器乐是古琴和箫,以及一些打击乐器。

江南音乐的特点是柔美、流畅、优美,曲调通常缓慢,轻柔而优雅,反映了江南人民柔情似水的民族心理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情趣。

3. 国乐音乐国乐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典型器乐有琵琶、中胡、二胡、板胡、笛子、琴等。

中国音乐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音乐,其曲式多样,旋律优美,节奏丰富。

国乐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二、时代背景中国传统音乐在演变发展中受到了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时代背景: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音乐的起源时期,主要表现为崇拜神灵和礼仪场合中的音乐。

《诗经》记载了许多先秦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文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司马迁、郑玄等。

这个时期的音乐大多是吟唱和声乐,特点是表现激情和思想。

此时期的音乐被后来的传统音乐深深地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产生2.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3.为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产生4.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远古骨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一侧钻孔制成的吹奏乐器,属于直吹乐器。

目前发现最早的是1986-1987年于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其中有八、七、六、五孔笛,共计18支。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孔笛,用简单的指法就可吹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可能为七声音阶。

它们距今已经有9000年,是我国音乐具有9000年的依据舞蹈纹彩陶盆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5000余年,盆内有三组舞者,每组五人,装饰有头饰、尾饰,可能是装扮鸟兽,他们手挽手列队跳舞,舞姿优美,富于节奏感和情感。

这是我国乐舞具有悠长历史的确证,八阕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云门》(黄帝时期)《咸池》(尧)《韶》(舜)《韶》是古乐舞中最著名的一首。

这是一部宗教性乐舞。

它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既“萧”(排萧),据说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

孔子评价它“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评价艺术作品的准则。

夏、商大夏(夏)大(商)商代虎纹大石磬1950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制作工艺水平极高,音色柔美,发音略高于#C1西周、春秋、战国春官这是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我国第一个礼乐机构。

大司乐这是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特点是:机构庞大、分工明细、各司其职。

它的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国子、世子、学士,教学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最高统治。

除教育职能外,大司乐还有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行政管理与音乐表演职能《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于春秋末年,分风、雅、颂,共305篇。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文化影响探寻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文化影响探寻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文化影响探寻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期,而音乐则是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这个时期,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的演变息息相关。

下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寻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文化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在于吸收了汉朝和魏晋之前的音乐特点,以及少量胡乐的音乐特点,因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1.乐曲类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曲类型主要有宫商角徵羽五声,以及诸多不同的套曲。

同时,不同的机构,如乐队和宫廷办事处互相竞争和合作,也对音乐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2.音乐表现手法与唐代不同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强调“以情动人”的表现手法,曲调更为柔和、缓慢,而文人雅士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也更为重视。

3.音乐流行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流行于宫廷、士族和寺庙,并且也在农民、手工业者之间广泛流传。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对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活跃在这个时期,如曹操、诸葛亮、王羲之、费孝通等等。

1.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在文化艺术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王羲之、陆机、陶渊明等文学巨匠都是很有影响力的诗人。

2.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有了重大进展,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独特的一页,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工艺及艺术,且至今仍然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3.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诸如王充、王弼、陆机、玄奘、罗敷等思想家的思想,都推动了当时的科学哲学思想的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产生的影响1.传承音乐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了当时音乐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符号,对后来的音乐批评和评论家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

中国音乐的历史一.远古·先秦时代(约公元前8000~221年):从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开始有人居住,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学会用火,并且用火烧制精巧的陶瓷器具来演奏乐曲。

如最早被发现的骨笛,盘等,到后期发现的陶钟,埙,鼓,陶铃以及编钟等,都是远古先秦时代演奏音乐的主要乐器。

远古时代的音乐作品大多偏自然形成并且带有宗教性的色彩,到商、周时期,乐师演奏制度开始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则是根据各思想派别发展出了各自的音乐。

感想:中国音乐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聚居文明开始形成之后,就开始发展出了音乐的文明。

通过当时仅有的技术,制造出不同的陶瓷器具以及后期的青铜器具,用以演奏乐曲。

这不仅仅体现了人类生活文明的发展,也提现出了音乐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前221~公元58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并且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

但因为秦朝只存在了15年,所以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并未产生过大的影响。

而在汉代,音乐的形式开始变得多样,与此同时,乐府也开始逐步设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音乐的风格开始不再单一,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琵琶,开始正式出场。

感想:随着历史变更,朝代迭替,有很多文化都被抛弃,但是音乐文化一直在更新,从器具到形式,从团体到机构,音乐从未消失过。

三.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的时代。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音乐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其中燕乐部伎的发展尤为显著。

而由散序、中序-拍序和破构成的唐代大曲,在进一步吸收了外来音调与形式后,更是代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感想: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期,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对音乐的发展更是起到了一个很大的刺激作用,传统音乐遇到了外来音乐,没有被替代而是将外来音乐同化,进行再次创造,成为新的传统音乐。

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

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

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由于民族的迁徙杂居,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国音乐正酝酿着巨大的发展变化,但这个时期由于没有强大的统一政权对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工作,所以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

汉代的鼓吹曲和相和歌,有很多流传到魏晋以后。

相和歌所用的乐律,主要是“平调、清调、瑟调”,“汉世谓之三调”。

到魏晋时期,在相和歌的基础上,又有新音乐发展起来,称为“清商三调”或“清商乐”。

“三调”表示继承了相和歌的乐律,“瑟调以角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

”举清商以代表三调,所以称为清商三调。

魏晋两代,朝廷都设置了掌管音乐的机构“清商署”。

清商署虽因清商三调而得名,但所演奏的音乐不会只限于清商三调,也必然继承了其他传统乐曲,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民歌,这些民歌大部分出于北方各地区。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已陆续进入黄河流域,各政治集团割据一方,建立政权。

西晋灭亡后,东晋即被迫迁都建康(今南京),偏安江南,北方人大批南迁,把北方音乐也传到江南,对当地音乐一定会有影响。

南朝各代不断地涌现新声,而记载下来的主要是“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

吴歌产生的中心是建康(今南京),即今江苏一带的民歌。

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武昌一带)、樊(今湖北襄樊一带)、邓(今河南邓县)之间。

从歌词中出现的地名考虑,西曲分布在今湖北、江西、四川东部和河南一带。

吴歌和西曲产生的地域大致相当于汉代相和歌中《吴楚、汝南歌诗》产生的地域。

再往上推,都和楚辞、楚声有些渊源关系。

南朝的清商乐也流传到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后,把相和歌、清商三调以及吴歌、西曲等,统称为清商乐。

北魏及其以后的北齐的音乐机构,除搜集整理一些民间乐歌之外,也都保存了一部分清商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王朝取得短暂的统一局面外,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中,到处是动乱的现象,政治黑暗,烽火连天,人民饱经忧患。

当时的歌词对这种社会现实,都有所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交流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在这个时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以及这个时期的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是非常活跃的,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融合了不同民族音乐元素的音乐形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音乐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乐舞。

乐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体,既是一种娱乐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乐舞常常在宫廷、庙宇、宴会等场合演奏,其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高亢激昂,有的柔美婉转,有的舒缓悠扬,有的热情奔放。

乐舞中融合了华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音乐元素,其影响在后世也是非常广泛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不仅仅是在中国国内进行,还涉及到了东西方交流。

这个时期是中国和西域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许多西域音乐家和舞蹈家来到中国,为当时的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音乐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对当地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音乐交流的中国和西域的文化也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这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佛教音乐的传播。

佛教音乐是佛教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它有着严谨的体系和规定,同时也有着娴熟的演奏技巧和精美的曲调。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音乐也传入中国,并且得到了当时的音乐家和文人的赞赏。

佛教音乐在中国融合了各地的音乐元素,成为当时音乐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不仅仅是在宫廷和宗教场所进行,也渗透到了民间生活中。

在这个时期,音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庙会、庙会、喜庆或者丧事,都离不开音乐的陪伴。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
政府:
大乐署一一兼管艺乐,燕乐,还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鼓吹署一一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庭礼仪活动。
宫庭
教坊一一宫中培养和训练乐工的场所 梨园一一唐玄宗设立专搞器乐的组织养和训练乐工 的场所
唐代宫乐图
唐华清宫梨园
《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舞》
中国音乐发展史
• 一: 远古、夏、商时期 •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 三: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五代时期 • 五: 宋元时期 • 六: 明清时期
五: 宋元时期
•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 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 为深入的发展。
• “瓦舍”、“勾栏”
戏曲音乐
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 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 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宋金时期在宋 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 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 金院本。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 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 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 的戏曲作家与作品。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汤显祖(牡丹亭)
中国音乐发展史
• 一: 远古、夏、商时期 •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 三: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五代时期 • 五: 宋元时期 • 六: 明清时期
六: 明清时期
• 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 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类均已形成自身 特有的体系,这是本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 的特征。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
中国音乐发展史
• 一: 远古、夏、商时期 • 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 三: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五代时期 • 五: 宋元时期 • 六: 明清时期 • 七:近现代时期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各个时期及其特点,从古代到现代,从宫廷音乐到民间音乐,带您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音乐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220年)古代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起源阶段,主要包括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宗教祭祀和宫廷娱乐为主要目的。

其中,商周时期的音乐以乐舞为主,主要流派有雅乐和俗乐。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乐曲的形式和结构也开始变得复杂。

秦汉时期,音乐更加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伯牙、钟子期等。

二、中古音乐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279年)中古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音乐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

其中,隋唐时期的音乐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如韩愈、杜牧等。

宋元时期,音乐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如曲子、曲牌等。

三、近代音乐时期(公元1279年-20世纪初)近代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包括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20世纪初。

这个时期的音乐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技巧。

其中,明清时期的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民国时期的音乐则更加注重民间音乐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音乐进一步与西方音乐接轨,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聂耳、冼星海等。

四、现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至今)现代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最后一个时期,主要包括20世纪初至今的音乐发展。

这个时期的音乐呈现出多样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创作理念和技巧,同时也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

现代音乐的流派和风格繁多,有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

同时,中国音乐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许多中国音乐家和作曲家获得了国际性的认可和赞誉。

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音乐史

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音乐史
歌舞戏
戏曲雏形
《大面》
(代面)
《钵头》
(拔头)
《踏摇娘》(苏中郎)
古琴乐曲: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酒狂》
《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是我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文字谱
《梅花三弄》东晋桓伊,唐颜师古改成琴曲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的总称)
清商乐
(清商三调:平清瑟)
西晋:荀勖
管口校正数
吴歌(东晋南朝时流行建康的民歌)
吴歌
《子夜歌》
《上声歌》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嵇康
《声无哀乐论》(人的哀乐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诱导其表现出来)ຫໍສະໝຸດ 西曲(南朝江陵一带的民歌)西曲
《莫愁乐》
《那呵滩》
歌舞戏(南北朝后期兴起)
时期
音乐现象
乐种
乐曲
乐器
音乐人
理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
音乐文化大融合
1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技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
2少数民族的乐器带入中原
3佛教的传入建立起佛教音乐体系
龟兹乐
西凉乐
高昌乐
康国乐
疏勒乐
天竺乐
安国乐
高丽乐
曲项琵琶
五弦琵琶
筚篥
方响

羯鼓
南朝:何承天
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
清商乐

试析传统音乐文化演进历程

试析传统音乐文化演进历程

试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演进历程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进程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和内容,古往今来,音乐作为人类自身创造的文化产物之一,一方面在自身艺术发展规律下演进,一方面又深受时代社会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共同促使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旨在从各不同历史时期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演进过程。

关键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演变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历程的逐步推进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内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我们如影随形。

在其漫长的产生、发展、传播及繁衍历程中,承载了厚重而深远的文化审美意蕴。

“中国传统音乐”一词出现于近现代,在我国学界,通常把清代以前即以形成的音乐或以后所发生的具有传统音乐形态的音乐,划归于传统音乐的范畴。

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i。

在中国传统音乐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理论、音阶、宫调、音乐形态或是民族思维方式,均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主要受自身艺术发展的规律和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两个因素所影响ii,下面主要从各个历史时期看传统音乐的演变。

一、先秦的音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若要追根究底,多能从先秦的历史中寻得发端。

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音乐、舞蹈、器乐尚未分化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人们多是为了爙灾祈福、祭祀神袛、求偶婚配和劳动生产。

至夏代就有了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大夏》iii乐舞,笛、埙iv等乐器及若干音阶调式的出现,表明随着生产力提高当时的音乐得到一定的发展。

商代甲骨文记载了一些关于音乐的重要信息,青铜冶炼铸造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乐器制造工艺,为商周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初,统治者出于统治和享乐需要,制定了礼乐制度,将音乐作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虽强调了音乐起的教化作用却忽视了它的艺术性,这就决定了在周末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传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和特点。

在这个时期,音乐与舞蹈被广泛应用于社交活动、庆祝仪式,以及娱乐场所。

音乐和舞蹈在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被广泛视为享受生活、表达情感和传达文化的媒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方面,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

乐器的数量和种类也得到了大幅增加,其中包括琴、瑟、筝等弹奏乐器,笙、簧等吹奏乐器,以及鼓、锣等打击乐器。

这些乐器的使用不仅限于宫廷和贵族,也普及到了民间音乐中。

在宴会、婚礼和庆典等场合,音乐成为人们快乐和欢庆的重要元素。

除了乐器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还注重歌词的创作。

许多优秀的文人士大夫也是音乐家,他们以文字才华创作了大量的歌词。

这些歌词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还表达了对自然、爱情和社会事件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歌词与音乐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舞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个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舞蹈的演变和创新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被广泛应用于宴会、祭祀和娱乐活动中。

舞蹈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宫廷舞蹈、民间舞蹈以及宗教仪式中的舞蹈等。

在宫廷舞蹈中,舞者们穿着华丽的服装,以优雅的姿态和流畅的舞步展示自己的优雅和高贵。

这些舞蹈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表情,传达出一种温文尔雅和高尚的氛围。

而在民间舞蹈中,舞者们则更注重表达自然和真实的情感。

他们以轻快的舞步和欢快的音乐,展示出人们的朝气和活力。

民间舞蹈多以庆祝丰收、祈福和欢庆节日为主题,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此外,在宗教仪式中的舞蹈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各种宗教活动中,舞蹈被用于表达信仰和教义。

舞者们通过虔诚的舞姿和肢体语言,向神明表达敬意和虔诚。

这些舞蹈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和审美价值,使人们进入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传统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第四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第四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酒狂》主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音乐理论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有: 1、开始由政治、社会思考专向音乐本体化层面; 2、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占有突出地位,既与儒家音乐
美学思想正面冲突,又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进一步融合; 3、儒、道、释三教鼎立的时代思潮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古琴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琴艺术的成熟期。 首先在形制上已出现了十三徽,各个徽位与琴弦全长的弦长比例 基本上构成纯律体系的各音。无论在泛音、琴上的按音或者以琴弦散 音为音阶主音所构成的七声音阶均属于纯律体系。体现了当时纯律的 实际应用。 出现了最早的古琴文字记谱法 其次,还出现了大批的文人琴家和琴曲,如:丘明的《碣石 调·幽兰》、阮籍的《酒狂》、嵇康的《嵇氏四弄》(《长清》、 《短清》《长侧》、《短侧》)等 欣赏 丘明的《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惟一的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属于以 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公元493~ 590年)。“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幽兰”指乐曲所表现的 内容 。《碣石调·幽兰》 “其声微而志远”、“此弄宜缓,消息弹
主要的美学著作有: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阮籍 的《乐论》等。
《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中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 人心中先有了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 现出来的。由于每个人心中的哀乐不同,因此对于相同音 乐的理解也会不一样,那么被触发起来的情感也就会不同。 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 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要它起占卜等作用方面,是有着进 步意义的。 《声无哀乐论》是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 利的音乐思想的代表,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 乐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阶段,大量的音乐作品涌现出来,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在这个时期,音乐交流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首先表现在两岸的音乐交流上。

1.两岸音乐交流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变化的不断发展,两岸音乐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南北两岸的音乐也受到相互影响和融合。

北方音乐以雅乐为主,南方音乐以琴、瑟、箫等丝竹乐为主,两岸之间音乐的差异也因为交流而逐渐缩小。

在中国音乐史上,也出现了许多南北融合的音乐作品,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瑟曲《少年游》等。

2.各地音乐特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的音乐也有着各自的特色。

中原地区的音乐以雅乐为主,此时的雅乐风格受到了古代的乐律制度的严格限制,每种音乐乐器都有明确的用途和演奏方式。

同时,中原地区也是全国各地音乐的交流中心。

东南地区的音乐则以丝竹乐为主,琴、瑟、箫、笙等乐器常在歌舞和宴会中演奏。

南方的音乐以柔美、优美、轻快为特点,旋律自然、优美、清新。

3.音乐曲调和歌唱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优美的歌曲和音乐作品流传于世。

盛行的曲调有宫徵角羽,也有后来的汉赋曲,多为优美抒情。

此外,此时期的音乐也受到歌唱艺术的关注,流传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4.促进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不仅仅涉及到音乐本身,还涉及到文化交流。

在这个时期,南方的文化得以流传至北方,北方文化也传播到南方。

这为中国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总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拉近了两岸音乐的距离,融合了南北的音乐特色,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音乐文化资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是非常活跃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音乐融合了各种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主要是指南方和北方之间的音乐交流。

当时南方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北方以洛阳地区为中心。

由于南北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南方和北方的音乐传统有着一定的差异。

南方音乐以琴、瑟、筝等弹拨乐器为主,以弹奏为主要形式。

在南方的乐队中,常常使用七弦琴和十三弦琴作为主要乐器。

这些乐器的音色柔和悠扬,适合表达南方的婉转情感。

南方音乐以腔调的变化和音调的上下行为主要特点,曲调多变,表达力强。

南方还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叫做“双人墓葬乐”,是专门为墓葬仪式而创作的音乐。

与此相对,北方音乐以管、笛、簧、鼓等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以吹奏和击打为主要形式。

北方的乐队中常常使用牛角双簧、竹笛和皮筒等乐器。

北方音乐的曲调大气磅礴,节奏感强,通常用于声势浩大的宴会和庆典活动。

北方还有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叫做“北调”,是北方地区特有的音乐。

南方和北方的音乐交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南方的音乐对北方有重要影响。

由于南方地区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南方的音乐传统更加繁荣。

很多南方的音乐家和乐队都会到北方演出,带动了北方音乐的发展。

在南北音乐交流中,南方的音乐影响了北方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技巧,使北方的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北方的音乐对南方也有一定影响。

北方地区大规模的移民和征战活动都使得北方的音乐传播到南方地区。

北方音乐的气势和节奏感对南方的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南方的音乐更加豪放和有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南方和北方的音乐相互借鉴、交流,使得中国的音乐文化更加多元、充实。

这种音乐交流不仅是地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深刻表达了幽怨、压抑的情绪。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碣石调·幽兰》片断:
欣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欣赏 古琴曲《酒狂》 《酒狂》是阮籍流传至今最为著名的琴曲。这是一首含有强烈反 抗情绪的琴曲。表现了阮籍空有自己的理想,但是怀才不遇,而又不 甘心随波逐流,于是只好寄托酗酒。这也恰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中的 普遍现象,是一种消极斗争的手段。 《酒狂》的音乐基本上是同一个主要曲调在不同的音高上进行变 奏而成的。重复各段落之间有一些起连接作用的过渡段落。乐曲打谱 为三拍子,并在每组第一个弱拍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音,造成头重脚 轻、步履蹒跚的效果,生动刻画了醉酒后的步态和迷离的神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器乐的发展
此时期乐器的发展以外国传入的乐器为主,较为重要的有弹拨乐 器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吹管乐器的筚篥和方响,打击乐器的锣和 钹等。
敦煌北魏壁画中的曲项琵琶
敦煌北魏壁画中的五弦琵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筚篥 锣
方响 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
歌舞戏的出现
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装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有 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的雏形的艺术形式称为歌舞戏。
重要的节目有《代面》(即《兰陵王》)等
宗教音乐的出现和发展
佛教的传播手段: 1、广泛利用民间音乐,在佛教法事时使用歌唱和奏 乐作为吸引群众的工具,达到宣传教义的目的。 2、经常举行庙会,在街头利用各种民间音乐和百戏 来吸引群众。 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寺院成为了民间音乐的 集中者、保存着、传授者和提高者,但是也要注意到佛教 利用民间音乐对群众的麻痹作用。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乐律学的发展
神秘主义:南朝宋人钱乐之和梁朝沈重的360律。 依照三分损益之法,在京房六十律的基础上一直推算 到360律。目的是为了附会历数和“日当一管”的乐律思 维逻辑,以便附和他的迷信学说。 科学主义:晋代荀勖的笛律和南朝宋何承天的“新 律”。 笛律主要贡献是在乐器改良中制成十二笛(竖吹), 每支笛子一个调。由于运用了“管口矫正”,其发音基本 符合三分损益法的标准性。 新律是最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最早的律制,是世界律学 史上十分重要的成就。
古琴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琴艺术的成熟期。 首先在形制上已出现了十三徽,各个徽位与琴弦全长的弦长比例 基本上构成纯律体系的各音。无论在泛音、琴上的按音或者以琴弦散 音为音阶主音所构成的七声音阶均属于纯律体系。体现了当时纯律的 实际应用。 出现了最早的古琴文字记谱法 其次,还出现了大批的文人琴家和琴曲,如:丘明的《碣石 调·幽兰》、阮籍的《酒狂》、嵇康的《嵇氏四弄》(《长清》、 《短清》《长侧》、《短侧》)等 欣赏 丘明的《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惟一的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属于以 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公元493~ 590年)。“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幽兰”指乐曲所表现的 内容 。《碣石调·幽兰》 “其声微而志远”、“此弄宜缓,消息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乐论》
阮籍的《乐论》是从神秘主义观点出发,认为音乐 是天地和万物的本体,并且这里所指的本体是指阴阳而言, 而不是真指物的本质。他认为只要音乐协和,就能够使天 下万物协和一致。然而协和的音乐只能由统治者创造,然 后被人民所接受,而不能够随便地创造。主张由统治阶级 垄断音乐的创作权利,从而反对一切人民的创作。
《酒狂》主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音乐理论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有: 1、开始由政治、社会思考专向音乐本体化层面; 2、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占有突出地位,既与儒家音乐
美学思想正面冲突,又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进一步融合; 3、儒、道、释三教鼎立的时代思潮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

各民族歌舞伎乐的输入
公元4世纪 公元384年
龟兹乐与汉族 音乐融合而成
北周武帝 568年
后魏
北魏
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
印度 新疆库车
中亚西亚萨 中亚西亚阿 新疆喀什 马尔罕地区 富汗以北 噶尔
与突厥 通婚
出使 西域
这些歌舞伎乐的输入,为后世隋唐宫廷九、十部乐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和歌 结合南音 清商乐
向南方传播
战国“楚 声” “吴声”(江浙南
南方 京)
“西曲”(湖北、荆
楚)
根据《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小序记载,清商乐所
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 笛、篪、箫、埙、钟、磬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
清商署的建立
魏晋时期,清商乐兴盛,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起 便设立专门管理清商乐的音乐机构,称为清商署。
第四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 统音乐文化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
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主要以民族融合为主要特点,可 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音乐文化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合。 由于战争的频繁,政权不稳定,音乐文化发展则侧重于民 间音乐文化之上。
清商乐的出现与发展
周代“国 北方 风”
主要的美学著作有: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阮籍 的《乐论》等。
《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中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 人心中先有了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 现出来的。由于每个人心中的哀乐不同,因此对于相同音 乐的理解也会不一样,那么被触发起来的情感也就会不同。 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 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要它起占卜等作用方面,是有着进 步意义的。 《声无哀乐论》是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 利的音乐思想的代表,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 乐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