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点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点

【具体史实】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 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北方各族封建 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为三省六部制奠基); 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废除九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 中正制);
经济: 农业:《齐民要术》、间作、套作技术,绿肥种植、 曹魏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 耕耙耱技术,。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 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 (4)性质:
封建地主利益。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国有土地所有制 (官田)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私有制 制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 特点 所有权属于国家;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备注 不是主要类型, 但一直存在;
智者的选择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必要性: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 据局面。(政治前提)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 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 治面临危,必须做出抉择。 可能性: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 的坚定态度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1.(2014· 海南高考)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 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 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 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 时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 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 了封建化的进程;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④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 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②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健全了县 以下的地方行政组织,使国家到基层的行政体 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③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禁止官吏 贪赃枉法。结果使吏治有所好转。
④迁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民族融 合,加强了对中原的控制。
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至在与南朝交战
时,以其他族士兵
为肉篱,其残暴统治终于激化了社会矛盾。 -----精品文档------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 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政府由于无力 消灭豪强势力,被 迫承认其合法性,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与三长制
思考: ①、什么 均田制? ②、北魏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③、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政府分配给农
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④、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均田制
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 性质:
⑴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 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⑵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合作与探究

1引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1引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xx南北朝xx十五讲引言:xx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前后300多年间,在中国内地农耕社会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如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这些政权,总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若以曹魏代表三国,又称为魏晋南北朝。

从宏观的角度看,立足于与秦汉、隋唐的比较,魏晋南北朝略具如下时代特征: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

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

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

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

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

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

如果再考虑到周边特别是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则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深层的分裂局⾯;复杂的民族关系;频繁的⼈⼝迁移;特殊的社会结构;变动的典章制度。

魏晋南北朝是指从魏⾄隋的三百六⼗余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其⼀,深层的分裂局⾯。

这⼀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灭吴,到301年“⼋王之乱”全⾯爆发。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同时有⼗多个政权存在。

其⼆,复杂的民族关系。

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其三,频繁的⼈⼝迁移。

这特别表现在东晋⼗六国南北朝,当时⼈⼝迁移的规模之⼤、范围之⼴、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个历史时期。

其四,特殊的社会结构。

由于民族⽭盾和各种社会⽭盾的剧烈运动⽽造成的动荡、对峙、分裂局⾯,使得这⼀时期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个特征尤为强烈与明显。

其五,变动的典章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上每多权宜之制,从中央官制到地⽅⾏政制度,往往处于⼀种过渡状态,缺乏凝固的制度,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因族地发⽣着流变;也正因为这是制度上的过渡时代,各种制度显得尤为复杂。

魏晋南北朝,⼜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时期中国⽂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学的兴起、佛教的输⼊、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化的羼⼊。

北朝:⼗六国,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

南朝:东晋,宋,齐,梁,陈。

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的曹魏,“晋”指的是西晋和东晋,南朝指宋、齐、梁、陈,北朝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座重要的高峰,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北魏五胡乱华到辉煌的唐朝,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进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大融合。

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结束后,北方部族不断向南方渗入,融入汉族,使汉族族群由原先的少数民族大转变为当时中国统治者和主流民族。

北朝时期,两晋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部族的大融合,使中国大陆文化进一步延伸,从而形成今天的多民族文化。

二、宗教文化的发展。

北朝时期,实行的宗教政策既兼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又扶植基督教,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标志着中国宗教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三、社会的多元化。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民族大融合,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团体,如士大夫、农民、商贩等,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出现了由金钱取代土地作为社会经济交换媒介的新形态,形成了以金钱为基础的今天的文明。

四、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不仅兴建了大量的宫殿、寺庙,也激励了很多著名诗人,对中国文学、艺术、书法等都影响深远。

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上辉煌高峰的时期。

在此期间,民族大融合、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及文化的繁荣发展等,为中国文明
进入新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阶段性特征

魏晋南北朝阶段性特征

魏晋南北朝阶段性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如竹林七贤等)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经济: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

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文化: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秦汉晋隋唐五代以后的第二次封建社会史,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分层、政治分立、文化华丽,经济繁荣,思想交融,由此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征。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高级贵族、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庶民和奴隶,这层层从上至下地等级分明。

其次,政治分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重要内容,多数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各自独立,形成了俗称的“十六国”政治,多个国家彼此竞争,使政治分立变得更加明显。

实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社会一事仍旧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仅形成了有“六朝文化”之称的文学文化,而且由于节度使制度的发展,也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古凫文学、佛学、道教、儒学在当时也相繁盛。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繁荣也不容小觑,由于封建制的转变,各政权的实力得到了加强,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

此外,废除了汉代的三百六十五户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使得在土地上形成了完全的地主资产阶级经济,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最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前朝历史文化的消亡和汉文化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思想文化环境,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佛家、道家、释教等,也在当时发展壮大,俨然成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思想文化状况,以无般异的宏大视野,展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面貌。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而又激荡的时期,它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和发展,营造了独特的封建社会文明环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ppt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ppt

(三)文化结构的变革
儒、释、道三家并立的文化格局形成。
(四)民族关系上的巨大变化
内迁与民族矛盾、民族融合。 隋代大一统和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是 其后果及影响。
(五)尝试与选择
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和 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胡汉分治的尝试
2、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选择 屯田(世兵制)、均田制
《颜氏家训·治家篇》 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 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 官,为夫诉屈。
(二)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两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此时因为战乱等因素而由商 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货币几乎停止流通,北方的情 况更为严重。
2、南北经济出现逆向差异。中原地区由盛转衰,处于破 坏与恢复不断恶性循环的徘徊状态。南方经济得到迅速 发展。 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3、思想文化领域崇儒、崇释、崇道的选择
4、用人上,务实求俊的选择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惟才是举
第九章 统一的中断与封建文明的曲折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二、从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 三、士族门阀统治的盛行 四、社会流动与江南经济开发
一、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
一个乱世,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弃旧图新的时 代。新旧交替,人民和时代都在不断地选择中, 并为未来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开放的时代
1、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
代表人物:竹林七贤 清醒而痛苦:身在乱世,心态畸变,对天下对自 己绝望,对人生对未来失去信心,摆脱名教而自 以为通达。
2、玄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

03魏晋南北朝时期-2022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

03魏晋南北朝时期-2022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阶段特征】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交融的局面。

六朝对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力开发,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开发的格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佛教、道教思想迅速传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三教并行的局面。

【主要表现】1.政治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

2.经济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烧出白瓷;出现“草市”。

3.文化(1)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

(2)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王羲之(“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二王”;钟繇、王羲之对楷书有较大的贡献;出现突显个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不仅擅长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3)佛道传播,三教汇流;儒学危机。

【重点识记】魏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1)士族: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等,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门阀萌芽于东汉时期,消亡于唐朝末年,影响了中国近800年,期间,王朝的更迭就是统治者与士族集团博弈的结果。

(2)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

(3)士族门阀政治【真题再现】1.(2021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答案】D【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排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点(课堂PPT)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点(课堂PPT)
南朝将领刘庆之 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 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迁都使改革进一步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保证 了孝文帝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洛阳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14
中心;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4)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8 封建地主利益。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特点
备注
国有土地所有制 所有权属于国家; 不是主要类型,
(官田)
北魏隋唐均田制 但一直存在;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制 私有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10 Nhomakorabea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1
1、迁都洛阳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 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 域的统治。
12
迁都洛阳从的平原城因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地理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位置 发,交通不便
政治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利于
不利于改革
2.移风易俗
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
特点:习汉族先进文化为目的
穿汉服
说汉语
内容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行汉制
崇儒学
15
三、改革的影响
⒈经济: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
定基础
农业: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生产方式农耕化
商业: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魏晋南北朝在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特征一、社会大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秦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族地主.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分裂,也不是绝对的.分裂背景下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魏、蜀、吴三国实现了局部范围的统一,十六国北朝时黄河流域曾先后出现过前秦、北魏和北周的三次统一,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为结束分裂混战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物,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曹操、诸葛亮、祖逖、王猛、刘裕、北周武帝等都是为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物.分裂割据状态下,战乱频仍,各地交通阻隔,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严重破坏、商业经济的衰退是分裂割据带来的后果.但是在个别情况下,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例如,三国鼎立时期,国家虽然分裂,但比起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战争已经大为减少,魏、蜀、吴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大力发展生产,南北人民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机会.同时,在三国政治、外交舞台上,上演一幕幕历史活剧,充满了生机.总之,统一固然比分裂要好,但不能绝对化,对具体的情形要做具体的分析.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多民族的统一”,是对秦汉王朝的高度概括,“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两汉时期汉匈之间的和战,增进了双方的交往与了解,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迁居内地、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最后与汉族融合,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割据混战.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获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趁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纷纷迁居内地,一些少数民族的贵族,还先后建立起政权.如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据有并州,建立了“汉”政权,羯族首领石勒建立了“后赵”政权,十六国之中,除了前凉、西凉和北燕为汉族人建立以外,其他都由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建立.北朝中的所有政权,也都是迁居内地的西北、北部少数民族建立.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方的越族、西南地区的夷人,也都与内地封建王朝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的杂居相处,共同经历割据混战的苦难,各族人民之间增进了了解.民族界线越来越小,社会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在北方表现得最为明显.北魏孝文帝顺应这一历史潮流,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出现.当然,促进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因素很多,我们之所以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他具有远见卓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并积极地顺应这种趋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历史的进步.经过民族融合,许多以往的民族消失了.像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叱咤中国北方的匈奴族,到南北朝后期已经不见其名.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内地经济生活中增添了新的成分,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创立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为以后的中原王朝所沿用,这些都为下一个繁荣时代的来临创造了条件.三、门阀大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门阀士族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政治面貌.门阀世族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的进一步发展.门阀世族统治影响至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是这一时期除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之外的第三大特点.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东晋和南朝前期,是门阀世族的鼎盛时期.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在北方豪门大族的基础上,建立了北方的门阀世族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和庶族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不平等的条文规定,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那时,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庄园,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善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等.士族把特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世族门阀统治,不仅直接导致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四、江南大开发黄河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经济较大的开发.这一时期,规模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积、安抚流民、兴修水利及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而和闽江流域.江南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都有不小的发展,南方商品经济也相对比较活跃.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打下了基础.五、佛教大盛行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在国内逐渐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南北方政权更替频繁,穷苦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渴望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佛教宣传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让痛苦的百姓在渺茫的“来世”消除死亡的威协和流亡的苦痛,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而儒家经学的迂腐没落,玄学又只能在士人中坐而清谈,民间的道教又往往成为农民组织的工具.多事动乱之秋,自己都感到世事无常,佛教很快就被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宣扬,用它来加强思想控制,维持统治秩序,正如刘宋文帝说只要百姓皈依佛教,“则吾生致太平,夫复何事!”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窖,南方修建寺院.佛教有较广泛的信徒,也出现了不少名僧.中亚和印度等南亚的哲学、逻辑学、医学、语言学,艺术成就以佛教、佛学为载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文化,佛教盛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兴佛与反佛的斗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时间跨度大概从220年到589年,历时约36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转型。

以下是魏晋南北朝的深度解析:一、历史背景1. 魏晋南北朝是三国时代结束后的时期,中国政治陷入了动乱的局面。

2.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央政权的衰落,地方诸侯的崛起,政治分裂和割据现象普遍。

3. 同时,传统文化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二、政治制度1.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比较频繁,呈现出演化的趋势。

2. 魏晋时期,官僚制度开始逐渐形成,丞相、御史大夫等高官相继出现。

3. 随着南北分裂,北方政权逐渐形成军阀政治,南方则有多个政权相互竞争。

三、经济状况1.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一直是社会经济的中心。

在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粮食转向了棉花、茶叶、丝绸等生产。

2. 由于地方诸侯的割据现象普遍,人口流动增加,城市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3. 这个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货币、市场和商业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文化思想1.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的原因,士族文化开始大规模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思潮。

2.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新的发展,儒学更加注重“内圣外王”,主张以“德性”来统治社会。

3.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以上是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深度解析。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这个时期的人们,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
(1)是一次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最全面,影响最 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孝文帝改革措施具有创新性、开创性 成功的原因及认识 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 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 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 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 权的巩固。 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
三长制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时间界限:220年——581年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政 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 差距缩小。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 时代特征 国家长期分裂,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 济发展 政治 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局面,朝代更替频繁; 北魏孝文帝等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进行改 革 经济 铁犁、牛耕等先进生产方式继续向边疆地 区推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为隋朝 统一创造条件 文化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 不少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成就;出现三教并 立局面
冯太后(442年—490年),汉族,长 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人,477年至 公元490年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 主持者。冯太后本是官宦之女,因罪 充公为奴。452年,被选为魏文成帝的 贵人。456年被立为皇后。465年魏献 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临朝辅 政,定策诛杀丞相乙浑,而后归政献 文帝。476年献文帝病死,再度临朝称 制达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49岁冯 太后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 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展 现出超强的政治手段。冯太后本是汉 人,极力推行汉化。在两度摄政期间, 将北魏的汉化推向巅峰。在她的影响 下,北魏封建化进程加快。冯太后是 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从220年开始,一直到589年结束,历时369年。

这个时期充满了变动和动荡,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下面将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进行探讨。

1.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多次政权更迭。

曹魏、东吴、蜀汉三国之后,曹魏灭亡,出现了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多个王朝。

这些王朝之间争夺中原统治权,战乱不断,政治剧变。

2.地方割据:在南北朝时代,中央政权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豪强纷纷兴起,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如东晋时期的萧鸿、宋教杀掌握了徐州、豫州等地,北方出现了鲜卑族的匈奴、氐族、羌族等地方政权。

3.文化繁荣: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东晋时期,文人墨客颇多,如陶渊明、陆机、谢安等均是当时的文化名流。

他们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使得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4.区域分裂:南北朝时代,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方和南方的分裂格局,形成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对抗的政治局面。

南北方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5.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代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

当时,佛教经过了长时间的东传和西传,逐渐在中国扎根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6.社会转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之一、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社会阶级差距拉大,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扩大,农民的痛苦和反抗也随之增加。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政治动荡,地方割据,文化繁荣,区域分裂,佛教传入,社会转型等特征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和经验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整理版]第2讲魏晋南北朝至元朝时期

[整理版]第2讲魏晋南北朝至元朝时期

第2讲魏晋南北朝至元朝时期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隋唐时期(581~907年)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907~1368年)是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时期。

总之,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2.具体表现:(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九品中正制和三省制。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隋唐至宋元时期,封建经济全面繁荣,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3)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盛行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一时期书法、绘画、文学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新儒学——理学产生、发展;火药武器、指南针和印刷术等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

考点解读1.政治上:掌握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行省制等制度的基本含义、作用。

2.经济上:掌握均田制的含义、作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成就和特点。

3.思想文化上:掌握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文学成就;以文人画为代表的艺术成就。

高考真题探究考点探究一魏晋至宋元时期的中央和地方官制【例题1】(2013·江苏)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紧扣题干“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规则,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是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时期,政局动荡,社会分裂,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1)政治上
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西晋时短暂统一,门阀士族崛起且势力强大。

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朝廷高官、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十六国中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前秦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2)经济上
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也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

但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

农业上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

(3)思想上
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

三教并存并相互融合。

魏晋玄学的形成。

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有了一定的发展。

绘画上出现了专业的绘画理论,如东晋的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等。

(4)民族关系上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进一步推行了民族整合。

多民族交融、交往、交流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06第六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

06第六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方的开发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秦汉:黄河流域关中地区是全国经济中心 南方开始正式开发 (迁徙、灵渠、设郡、派官) (2)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开始发展;西晋末年, 南方经济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 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南宋:江南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江浙)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明清:江南成为农业、工商业中心,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二)手工业
1、冶铸业: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 2、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扩大到北方;烧制出白瓷, 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丝织业:曹魏设有专门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 蚕,蜀汉生产了闻名的蜀锦。 4、造纸术进步明显: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5、吴国造船业发达。
三、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
4、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魏晋南北朝 时期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文 学形式,是在文学发展的基 础上产生形成的。其内容包 括了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 代表作有刘勰的《文心雕 龙》。 5、志怪小说 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 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 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 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 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 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 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对 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 响。
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道 教
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3)佛教的传播与兴盛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后,即西汉末年的时候。到了 魏晋时期尤其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突然兴旺发达起来。
(4)“二学二教”的冲突与融合
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一)文学 1、建安文学:建安(196—220年)是东 汉献帝的年号。这一时期的文学很盛, 史称建安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 建安诗人的代表有曹操父子、建安七子 和蔡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南北朝时代特征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以及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2)士族地主与门阀制度;(3)玄学、佛教的发展与兴盛;(4)汉分治。

2、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要求他们不仅要通过文字阅读来了解史实,而且要利用历史地图、课本插图等来加深理解,并且要求他们以制作图表、年表等式反映本节的基本容,从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白时代特征。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历史学科的基本阅读法。

(2)要求他们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法,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在思维面的特长,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述观点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法。

3、思想培养目标:(1)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只有条件成熟,统一的局面才可能出现并得以巩固。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我国境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

(3)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

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教学要点(一)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为: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统一全国止。

(二)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三)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1、开放的时代。

(1)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2)玄学取代儒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3)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4)广大妇女群体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放;(5)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远。

2、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2)南北两地区经济出现逆向差异;(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3、文化结构的改革。

4、民族关系的巨大变化。

5、尝试与选择。

(1)汉分治的尝试;(2)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选择;(3)思想文化领域崇佛、崇道还是崇儒的选择;(4)用人上务实求俊与门阀体制的选择;(5)各种社会思想的碰撞。

三、教学重点1、晋南北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具体表现在五个面。

2、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新变化,尤其是士族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3、佛、儒、道的发展与关系。

四、教学难点1、晋南北朝时期,时代和人民面对剧烈变化的形势与环境,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与选择:(1)汉分治的尝试;(2)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选择;(3)思想文化领域崇佛、崇道还是崇儒的选择;(4)用人上务实求俊与门阀体制的选择;(5)各种社会思想的碰撞。

理解选择这些道路的原因及其影响。

2、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气势恢宏的文化成就令后世引为自豪。

但是东汉后期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

3~6世纪,中国历史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上承汉,下启隋唐,其基本特点是:封建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但也是一个比较开放,弃旧图新的时代。

新旧交替,人民和时代都在不断的选择之中,并为未来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经济有了发展,中国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逐渐改变。

同一时期,外部世界也有很大的变化,欧亚几个文明中心各具特色,分别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政权。

总体而言,在多面我国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为: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统一全国止。

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有:断代正史类《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书》、《南史》、《北史》、《书》、《北齐书》、《北书》、《隋书》;编年体类《资治通鉴》和正史以外的材料《略》、《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邺中记》、《水经注》、《伽蓝记》、《荆楚岁时记》、《建康实录》、《南北朝杂记》、《世说新语》、《九朝律考》、《齐民要术》、《南草木状》、《搜神记》、《抱朴子》、《太平广记》、《真诰》、《弘明集》、《高僧传》等,以及《全上古三代两汉三国六朝文》、《先汉晋南北朝诗》、《昭明文选》、《通典》、《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

1、开放的时代。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1、回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情况及其影响。

2、儒家独尊地位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1)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竹林七贤的事迹(2)玄学取代儒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广大知识分字不再恪守一经一课。

玄学讲究自由讨论,开创了学术平等、思想自由的新局面。

知识分子的独立个性与平等意识,削弱了过去他们对封建制度的人身依附关系,使诸子百家重新抬头,形成第二次百家争鸣。

(3)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通婚日益频繁。

(4)广大妇女群体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放;《抱朴子·外篇·疾谬篇》、《颜氏家训·治家篇》(5)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远。

2、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两汉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此时因为战乱等因素而由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

在很多失去货币几乎停止流通,北的情况更为重。

(2)南北两地区经济出现逆向差异;中原地区由盛转衰,处于破坏与恢复不断恶性循环的徘徊状态。

边地区,特别是南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大田庄也广泛出现了。

《宋书·灵运传》山居赋(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社会阶层增多,身份复杂,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不仅有“士庶之别”,而且士族地主中又分为不同的阶层,等级差别繁多。

宗法、政治、军事等因素也影响到阶级结构的变化。

奴隶、半奴隶增多,宗法因素更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

这时的经济已离开正常的发展途径,出现扭曲变形的状态。

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贴功状。

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

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承家学,继续为官。

久而久之,到东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专看家世声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

通过互相联姻构成一个门阀贵族统治阶层,制订或形成一整套维护自身等级特权的门阀制度。

按门第、品位的高低,分享政治上、经济上种种特权,在这种制度下,家世成为衡量身份的最高标准,只有那些祖上有人做过大官,而且代代相继为大官的人,才被归为士族。

为保持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和优越的门第望族身份,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绝对不与庶族通婚。

如有违犯,则要剔出士流,禁锢终身。

政府选官任人必稽查谱牒,以防庶族假冒。

因此当时的士族纷纷编撰族谱,将其世系源流明确记下,以备查考。

在吏部任职的人也必须是熟悉谱牒的人。

日常生活中,士族一般不与庶族往来,偶有接触,也自矜门第,鄙薄之。

士族之间也有等差,一般而言,倘能长期保持官级,则为最高一层,称为右姓、茂姓。

其他大族虽也在上流之,但已等而下之。

3、文化结构的改革。

包括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礼俗、科学技术等,但又不是多种人文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而形成了时代风貌。

(1)中国固有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加入了新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2)正统儒学受到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与道教发展的冲击。

玄学以旷达放纵为特征,崇“无”,用老庄之道冲击儒家的六经,在思想上打破死水一潭的局面。

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土,汉末才开始在民间传播。

从容到形式都堪称新鲜事物,对儒学冲击很大。

佛教注意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很快被朝野人士接受。

长期的战乱环境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土壤。

佛教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大开放,改变了西汉以来封建文化单一封闭的状态。

道教的大发展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并是在吸收了佛教中某些教义和形式后才发生的,是“御用道教”。

统治者往往对道教采取扶植的态度。

由于道教的民族性以及服食、治病、长寿养生这些实用性质,使它也很容易被一般人民所接受,发展很快。

儒、佛、道三家并立的文化格局于这时形成了,并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终封建社会而未变,完全可以成为文化结构上时代区分的重要界标。

4、民族关系的巨大变化。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几次民族关系大激荡、大融合时期?)中国历史上有4次民族关系大激荡的时期,一是春秋战国,第二次是晋南北朝,第三次是宋辽金元,第四次是清代。

此时民族关系复杂化,民族矛盾尖锐化,民族融合加速化。

此时,迁民族之多,民族政权之众,在中国历史上有空前绝后的。

在民族迁徙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民族斗争和奴役,因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不过,作为民族大激荡的后果,则是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乌桓、柔然、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大部分与汉族融合起来。

隋代的大一统与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之风是其后果与影响。

5、尝试与选择。

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法上进行了尝试和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国。

(1)汉分治的尝试;五十六国时期,在一个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军事制度和军队体系,对汉人采用以汉制汉政策,对少数民族实行以夷制夷办法。

带有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倾向,但也应看到这是特殊历史条件小产物,是统一大帝国崩溃后在政治上进行的新尝试。

(2)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选择;经济上屯田制、均田制与私有土地。

(3)思想文化领域崇佛、崇道还是崇儒的选择;(4)用人上务实求俊与门阀体制的选择;(5)各种社会思想的碰撞。

通过尝试和选择其他历史上起过作用的制度和新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终于找到了共同的答案:均田制(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结合)、府兵制(部落兵制和封建兵制的结合)、儒、释、道三家合流并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指定参考文献阅读:要求学生至少读以下两篇文章、一本论著,并撰写读书笔记,回答“晋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序列中处于种地位?”1、延武:《选择的过程--晋南北朝时代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4期2、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朝政权在中国的统治》,载《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3、华文:《论晋南北朝风俗演变及趋向》,《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4、辉:《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

5、唐长孺:《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