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

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

•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一、形成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

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形成的条件(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纸张的普遍推广(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三、承前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

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

四、巅峰基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

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

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魏晋南北朝书法、美术概述

魏晋南北朝书法、美术概述

书法浅论之魏晋南北朝书法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

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

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

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晋代东迁之后社会动乱,上层部分人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弄翰玩墨为乐事寄托情怀,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

加之传统师承影响以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其中造诣最深、声望最高的当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羲之誉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七岁起自幼学书卫夫人的楷书,后学钟繇、张芝,博采众美推陈出新,集众家之大成,有铁画银钩之誉,名辉书坛震古烁今,为历代敬仰。

书法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两大派,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北朝则盛行刻碑。

当时,贴作行草流利为美,碑刻宜作隶书,以古朴方严为尚,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局面。

刻碑一百多种,是魏碑转化为唐楷的过渡和关键,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极深。

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一.六朝三杰的绘画艺术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比较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比较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比较研究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书法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象征。

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更是千奇百怪,多姿多彩,让人们深深地陶醉其中。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后人的影响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基本特征1.隶书成为主要的书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作为一种正式的官方写字形式,逐渐成为了主要的书体。

隶书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标准、规范、严谨的书体,也是一种非常具有官方色彩的书法形式。

2.笔画简洁、明快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笔画相对简洁、明快。

这一特点源自于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文化氛围的营造。

当时,社会处于战乱不断、政治动荡的状态下,因此,人们所需要的书法风格也就是能够表现出“爽快、精干、迅捷”的笔画,以适应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

3.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家们开始大胆尝试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们不断地思考、创作,以求在书法艺术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由此,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出现了非常多的个性化表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的发展趋势1.隶书向行书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大量采用了隶书,这是因为在当时,隶书是一种非常标准、规范、严谨的书体,也是一种非常具有官方色彩的书法形式。

但是,这种书法形式也逐渐开始演变。

书法大师王羲之开始尝试将隶书与行书结合,最终形成了他的“王羲之之行书”,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书法浮世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多元性,书法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尝试和创新。

他们尝试用书法来表达大量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逐渐浮世绘化的书法形式,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诗意化的书法风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诗歌和书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

他们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感受与诗歌、书法相结合,表现出来的书法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试析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_历史师范

试析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_历史师范

试析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_历史师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其书法艺术流派广泛,风格多样,艺术成就也较为突出。

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从封建王朝向专制帝制转变的重要时期。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书法艺术也受到了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革,书法家们表现出更多的自由与个性,追求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催生了许多不同流派的书法作品。

2.文化背景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文人墨客思想意识逐渐趋向超验和玄妙,反对现实主义,更注重内涵和意境的表现。

这种文化背景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许多书法家的作品达到了精神上的独立和内涵上的深度,其艺术表现也更具个性化。

3.书法师傅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书法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吸收和整合,同时书法家们在传承现有技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

书法家们互相传授心得,造就了李阳冰、王羲之、顾恺之等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大家,形成了多样化的书法艺术流派。

这些流派在技法、风格和形式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4.审美趋向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机遇之窗日渐扩大,此时知识分子渐渐抛弃唯形唯实的艺术观,开始追求内涵和仪表,注重画面的气韵生动和精神高度。

这种审美趋向
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书法作品的艺术造诣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包含了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还在于书法家们不断追求艺术上的独立和个性化,以及技法和意识上的创新和突破。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一、形成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着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形成的条件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纸张的普遍推广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三、承前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四、巅峰基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着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钟繇是楷书书法的早期集大成者,其书从学习汉隶入手,改进了“蚕头磔尾”的写法,使字形更为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点画多奇趣,结体茂密而修长、飘逸萧疏.其工于书法,师承曹喜、蔡邕、刘德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体兼能,尤精于隶、楷.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因其对中国书法史中由隶书向楷书演化时所做出的先锋作用,被后世尊称为正书之祖.名词解释—楷书魏晋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书体就是楷书.楷书,最初出现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与行书和草书相提并论的书体,而是指一种字体的法式.“楷”的意义是庄重和严谨,一丝不苟.因而广义上人们所说的楷书是指小篆﹑汉隶魏碑与唐楷等规范书体.通常所说的楷书,是指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已经具体指真书和正书而言,它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根据字型的大小,一般分为三种:大楷约为5厘米占方,中楷约为3厘米占方,小楷约为1.5厘米占方.其中大于5厘米,大于几十厘米的,则称为榜书,小于1.5厘米,达于0.5厘米以下的,则称为蝇头小楷.一宣示表小楷,书法古雅质朴,幽深淡宕.此书朴厚、茂密,体势规整严密,较多晋人之风.墨迹久佚,传世有单刻本.或谓传世之本非钟繇原迹,乃王羲之临本.此贴为煊赫有名之迹,故刻本甚多.但出自大观贴中的刻本为最佳.二荐季直表小楷,末署『黄初二年,八月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书法醇厚,意气密丽.真迹先后曾归于宋薛绍彭,元陆行直,明沈石田、华夏,清内府、南海孔广陶、霍邱裴景福,民国初毁佚,赖慈水王所藏一印本,影印传世.小楷之最太傅此表正与兰亭绝相似,皆是已退笔于草草不经意处生趣.但兰亭长,此扁;兰亭瘦,此肥;兰亭今,此古.然兰亭以骨为肉,此以肉为骨;兰亭规矩在放纵中,此放纵在规矩中.其相反处笔意亦正相合也. —书画题跋·跋钟太傅荐季直表论意境“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元陆行“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贴﹚—明王世贞三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此表是楷书,带有行书裨益.但还保留较浓的隶书裨益.如字形多呈扁方,许多字的笔画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笔意.如“言”字的横画,以及“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另如“并”字,特别是“同”字的左撇,“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也与形容的“群鸿戏海”有相近处.值得提出的是,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世,这种写法已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这同已出土的的当时的书法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故有“正书之祖”的美誉.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一、王羲之,书法集大成者字逸少,号澹斋,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小就跟当时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其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书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族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其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草书浓芊折中,正书势侨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1 乐毅论小楷,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被誉为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笔势精妙,备尽楷则”标志着汉魏以来的楷书艺术从夹杂汉隶趣味的古朴楷书基础上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为严峻的唐楷法度开了先河.乐毅论的笔画较为圆润,坚厚丰满,秀气十足,同时,秀中不乏刚劲,做到了柔中寓刚.起收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藏锋的笔画虽藏而不显得笨拙,露锋的笔画虽露而不显得轻浮,一点一画都能给人一种脚踏实地,安详平和的印象,不刻意经营而无处不佳妙,可谓“大巧若拙”.乐毅论的结体重心平稳,平静中不乏灵动,平和中寓峻峭.纵画一般不偏离垂直方向,横画稍显右耸,但大体保持水平.字形不拘高矮宽窄,随体赋形,大小不同,长方、正方、扁方的字各占三分之一,均显得自然和谐.2 黄庭经黄庭经引,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 因此,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黄庭经用笔圆润,中段丰实体式平正中寓有姿态,因而去古未远,固能在用点的质地上保持着汉魏质朴的遗意,而在结构上却能各尽字的自然之态,显得不激不厉,而风归自远,没有丝毫习气.3 圣教序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风格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圣教序是最能代表王羲之书法风格的作品.虽然是集字而成的,但却飘逸﹑洒脱,狂放中不失风度,沉稳中多带潇洒.与兰亭序比起来在结构与章法上更为平稳,多为用锋之作,铺毫不重.点画更为平直,起笔多不藏锋,收笔很平和不刻意.牵丝引带之间极尽潇洒4 姨母贴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入.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5 长风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羲之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临摹本,纸本.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二、王献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着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其在继承张芝、王羲之书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先前朴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所书气势开张、英俊豪迈.1 洛神赋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着名文学家曹植的着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洛神赋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 .2 中秋帖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着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此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现存兰亭序有五大临本:“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兰亭往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精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一、神龙兰亭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着,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这是在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最精美的一本.因为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显得自然生动.神龙兰亭因是冯承素用双钩描法,然后填墨临摹的,所以是兰亭五种临摹版本中最接近原版兰亭序的版本,其意态表现丰富之极,粗细变化明显,技巧要求之高,功力要求之深,是可想而知的.笔法上,变化莫测,如“癸”字是用锋之极,但却在接下来的“丑”字时又立刻铺毫加粗,起笔多轻飘,多以转笔锋之后再铺毫行笔,收笔主要以回锋为主,“永”字中的一捺则是在出锋意犹未尽之时又以之回锋,尽展技法之高.章法上自由、洒脱,前四行行间距较稀疏,第五行起到第十一行之间行距较均匀,但从十二行起到第二十八行行间距就变得很窄.所以,古往今来书法爱好者摹习兰亭序时,不仅要用心在每个单字上,还要用心在章法布局上.二、虞世南临本虞世南因师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并融汇北碑风格.所以虞世南本兰亭在整体上显得内柔外刚,笔致圆融,有遒力之气.能够基本上表现出原版兰亭的笔法和结构特点.所以虞世南本兰亭应是当之无愧的兰亭“八柱”第一.三、褚遂良临本因是褚遂良临摹之本,整个兰亭的笔法、结构就多加以其自己的风格.褚遂良本兰亭序整体上风格较平稳、敦厚、朴实.笔法上也少了神龙兰亭中起笔的轻挑之划,用笔多铺毫不重,因此字的粗细变化也没有神龙兰亭那种绚丽夺目的效果,但却给人一种平实之美.四、定武兰亭<兰亭序>帖石刻名.唐太宗喜晋王羲之父子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人临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中,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亦散失不传.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故称此石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五﹑黄绢本兰亭序此卷正文质地为绢本,亦称“黄绢本”,其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印芾”和“子由”两枚印章.卷首有明代着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此卷临本无论从布局﹑行款和结体等方面来观察,都十分自然,很接近王羲之遒媚劲健的书法风貌.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当北方的士大夫面对荼毒丧乱的社会现实而转向玄学,从而在书法艺术上创造出“尚韵”的楷、行、草书来抒发自己的哀感之时,北方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与佛教信仰的普及相般配,社会各阶层为了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和来世的幸福,纷纷出钱布施,开窟造像,所以,作为功德、许愿记录的造像碑盛行一时,民间的无名作家大显神手,创造了风格多样、不拘一格的心书体,后世称为“魏体”或者“魏书”.一﹑摩崖造像1 始平公造像记在洛阳市南部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汔.其文字作为书法艺术则在着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尤为第一珍品.它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后世.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2 杨大眼造像记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之际500年-508年.楷书,刻在洛阳龙门古阳洞.与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并称“龙门四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其列峻健、丰伟之宗.二﹑石碑墓志1 张猛龙碑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据说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种印记,使后人之拓永远不能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说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良苦.2 张玄墓志张玄墓志铭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清代因避清圣祖玄烨之讳而改称张黑女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间何绍基得剪裱旧拓孤本,乃着世至今,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出土地不详.目前仅存何绍基藏剪裱孤本.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馆.张玄墓志铭书法精美,刻工亦佳.字形略扁,多有隶书笔意、古质典雅.用笔方圆结合,既有北碑俊迈之气,又含南帖温用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排泄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称北魏之佼者,备受书家喜爱.何绍基在题跋中由衷赞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北朝的书体,是沿袭汉碑分隶而来,不尚风流,均守旧法,很少变通,书体猥拙,不似南人之风流蕴藉,故与南朝书风异趣.北朝不想南朝禁止立碑,而且北朝崔、卢氏族,既善属文,名篇巨制,自然立碑甚多.加上佛教盛行在北方,造像题记不知凡几.许多是出于石工之手,造像题记尤其如此,故虽猥琐鄙恶者不少,但优秀的也很多.同时,自唐以来专重“二王”手迹,宋承其风,于是中原碑碣,很少有人问津,任其霾蚀,然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榷拓者少,所以西北诸省,千年前所立碑石,往往至今尚存.。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6学时)第一节魏晋书法一、曹魏书法三国时期,论国土之广,国力之强,文化科技之繁荣,魏国堪称上国。

论魏国书法之盛,吴、蜀两国也无从比拟。

魏国据有的中原腹地是东汉以来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魏国书法有其“两面性”。

一面是承袭东汉流风。

魏国初建时刻立的《上尊号奏》、《受禅表》及正始年间书刻的《三字石经》所见隶书,取势方正,波磔方棱,字形引长,仍是东汉《熹平石经》的隶法。

魏国的著名书家,如邯郸淳、梁鹄、钟繇、胡昭、卫觊、韦诞,都是由汉入魏的士人,他们的书法风格,奠定于东汉,笔下岂能无汉法。

总而言之,曹魏时期盛行的各种书体,无论是古体的篆书,正体的隶书,还是今体的草书、行书、正书,东汉时业已流行或产生。

魏国书法的另一面是变异与发展。

首先是隶书,出现了与东汉隶式不一样的作品,最显著的书迹,是风格端庄流丽的《曹真残碑》。

其次是正书,这种书写体势的雏形可追溯到东汉。

其来源是在隶书俗写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正书确立的时间,通常定在曹魏时代,或者汉魏之间。

现在所见篇幅完整的正书作品,年代最早者是钟繇写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的《贺捷表》,是向朝廷上的奏表。

这表明曹魏时期的一些比较郑重的文件,也可以采用正书这种新书体了。

说明正书地位提高了。

传世的钟繇正书书迹还有《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写给朝廷的奏章。

钟繇并不是正书的创制者,但他是文献记载第一位以擅长正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后人便把正书的发明权归到他的名下,奉为“正书之祖”。

其三,曹魏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行书书法家钟繇和胡昭,卫恒《四体书势》云:“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俱学之于刘德昇,而钟氏小异。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二子俱学德昇,而胡书肥,钟书瘦。

”钟氏小异其师,在于“瘦”。

胡昭的“肥”则恪守师法。

(行书形成于东汉,成熟于曹魏时期。

)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陶染时风,际会文运,形成了大写新体的风气。

书法家采用东汉业已在下层社会流行的种种俗体作书,并凭籍一笔漂亮的书法展示个人风韵。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研究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研究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艺术对于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书法的特点魏晋南北朝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技法多样化在这个时期,书法家们的技法比较多样化,除了楷书、草书、隶书等传统书法之外,还出现了兰亭、二王、骈体等新的书体。

2. 变革传统魏晋南北朝书法家们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和变革。

例如,王羲之在草书方面创造了“狂草”风格,这种书法特点受到了后人的广泛推崇。

3. 以气势取胜在这个时期,书法家们更加注重书法作品的气势和神韵,以至于有人形容魏晋南北朝书法“气吞山河”。

二、魏晋南北朝书法代表人物1. 王羲之王羲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风格至今影响着后人。

王羲之擅长楷书、草书,其代表作品有《兰亭序》等。

2. 王献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侄子,同样也是当时的著名书法家。

他最擅长的是隶书,其代表作品有《伯远帖》等。

3. 顾恺之顾恺之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的书法风格大胆创新,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其代表作品有《洛神赋》等。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在当时就受到了高度的赞誉和推崇,其影响也一直延续至今。

魏晋南北朝书法家们创造的新书体和新技法不仅是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和发展,更开拓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对于后来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明代书法家邓石如就是受到魏晋南北朝书法家的影响,而从书法史的长远来看,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代表人物的书法艺术成就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书法家及其作品。

魏晋南北朝书法家们创造的新书体和新技法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其遗产至今仍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要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要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要
中国书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中国青
铜器时代,已经有了一些与书法相似的符号,随着商代的发展,甲骨文逐渐形成,文字也开始出现。

2. 简牍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3世纪):字体开始发展为
隶书,以及楷书、草书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北魏书法家
王羲之创建了“六朝八体”之一的行书风格,南朝书法家王献之创造了“兰亭序”楷书。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公元7世纪-公元20世纪初):唐代褚遂良、怀素、颜真卿等书法家开创了一代宗师,唐代晚期还出现了草书大家张旭;宋代的颜真卿、董其昌等书法家影响深远,元代有赵孟坚、赵之谦等大师;明代王铎、唐寅等书法家保留了前人的技法,同时又融入了当时的文化,清代的文徵明、董其昌和米芾等大书法家,再次将书法推向高峰。

5. 现代时期(20世纪初至今):现代书法始于20世纪初的
“五四”运动期间,刘海粟、齐白石等艺术家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创新,开创了现代书法艺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等数字技术的出现,也为书法艺术带来了新的领域。

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天册元年八月乙酉朔造砖
《天发神谶碑》
《禅国山碑》
吴国砖文篆书
《谷朗碑》

砖文隶书

隶 书
买地劵上的隶书
吴简隶书 ‥‥‥
另外,吴国尚有一些行草书及楷书
《谷朗碑》
砖文隶书
买地劵上的隶书
重点介绍一下锺繇的书法
锺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人,因举为孝廉而走上仕途。
代表作品有: 《宣誓表》 《力命表》 《荐季直表》 《贺捷表》
委 曲 帖
东晋铭刻书法
朱曼妻买地券
五、南朝书法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刘伯宠帖》
王慈《柏酒帖》 《汝比帖》 《翁尊体帖》
王志《喉痛帖》
智永《真草千字文》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刘伯宠帖》
《翁尊体帖》
王志《喉痛帖》
智永《真草千字文》



写经书迹

铭刻书迹
《爨龙颜碑》
《瘗鹤铭》
六、北朝书法 一千多年来,北魏书法一直处于尘封状态
《宣誓表》
《力命表》
《荐季直表》
《贺捷表》
三、西晋书法
《郛休碑》篆额 篆 书
《王君墓神道》篆额
《郛休碑》篆额
《郛休碑》
《任城太守孙夫人碑》


《潘宗伯等造桥格题字》
《太公吕望表》 《骠骑将军韩府君神道》
《刘韬墓志》
卫瓘《州民帖》
索靖《月仪帖》


索靖《出师颂》
索靖《七月帖》
陆机《平复帖》
《 范式碑》碑额
《上尊号奏》碑额
《 受禅表》碑额
《孔羡碑》碑额
《 范式碑》碑额
《上尊号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东晋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该时期的书法特点是造型简练,气势雄健,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失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但是,这种社会背景却是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土壤。

时代的变革使得人们在文化艺术领域寻求精神安慰和满足,书法艺术成为了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1. 多元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多元,不同的书法家具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和个性特征。

例如,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激烈横劲,方正秀丽;王献之的书法造型刚健有力,墨色浓郁淋漓,张旭的书法丰腴厚重,气势磅礴。

这些书法家的不同风格和个性特征,彰显了该时期书法艺术的多元性。

2. 神韵自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重视笔墨用色的自然流畅,有一种神韵自然的美。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用笔充分发挥了书法的自然美感,他的笔法流畅自然,气度非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意境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更加注重表达艺术家的个性和精神内涵。

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王献之的《祭侄文稿》都是表现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思想世界的杰作。

他们不仅在笔墨和结构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气韵上表现出了极深的意境。

4. 造型简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造型简练,线条流畅,不拘泥于形式,追求简单、干净、明快的形态效果,以达到表现笔墨的个性化之美。

例如,王献之的《伯远帖》就是一幅造型简练的作品。

5. 墨色浓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墨色浓郁,自成一体,淋漓畅达。

王羲之的《兰亭序》正是以墨色激浓、笔法洋溢为代表的杰作。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价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

该时期的书法家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而且他们的书法作品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些书法作品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段历史时期特别注重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形式和审美标准形成了中国书法在后来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和范式,深度影响并指引了中国书法发展的进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上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门非常流行的艺术,有着长期的艺术传统,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弘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艺术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艺术表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每一个书法作品都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种体现,也是传统文化中承载思想、书写历史、传承文化的一种形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书法家的审美标准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书法艺术变得更加自由,较少使用规范化的字体,而是更强调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虽然流行的书法样式在数百年内变化不大,但是在这个时期,书法家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使得书法艺术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也从“秀丽”、“清秀”蜜月的文艺化走向了素朴、自然、快意之中抎度的书法风格。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具有浓重的个性风格,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

王羲之是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风格纤细华美、洒脱自如,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研究理论以“自然法度,气势顿挫”为宗旨,提倡“道、墨、笔、纸”四方面的平衡,并追求书法与意蕴的相契合,形成了“意境兼备”的书法理论和标准。

在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成为了文化自觉的表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场合中,如祭祀、礼仪、文学、制度、行政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在当时,书法已不仅是写字技巧的表现,而是求得一种美学、哲学和道德的境界,它和其他美术形式一样,具有深沉的人文情感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不仅在技法上创新,而且在美学上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标准。

书法发展史301魏晋南北朝书法概述

书法发展史301魏晋南北朝书法概述

• 5)出现了书法史上划时代的书法大师—— 钟繇、二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史上的 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 最高典范。
(二)魏晋时期书体沿革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人物
• 随着新体的定型、成熟、文人流派书法不 断更新,这种新风换代、流派交替的现象, 促成了自汉末发端以来的文人流派书法史 上的重大变革。这种沿革的过程,可分为 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以钟繇为代表。其楷书和行书的 笔法研究与书法实践开启一带新风,在将 汉隶转向魏晋楷、行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卫氏家族中卫夫人和王氏家族都学习他的 笔法。
301魏晋书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概况
二、魏晋时期的书法 1、魏晋时期的书体特征 2、魏晋时期的书体的沿革 三、章草和《平复帖》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概况
宗白华《美学散步》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 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 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 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 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 戴逵和戴显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曹植、 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眺的诗,郦道元、 杨衒之的写景散文,云冈、龙门壮伟的造像,洛 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 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字艺术的根基和趋向”。
在书法发展史上,
• 魏晋南北朝既是书体演变的归结期,又是书 法技法的集大成期、文人书法流派大发展时 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书法走向了完全自 觉的阶段。
• 近人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这样评价:书 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 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 之尚也。
(一)魏晋南北朝书法发展成因
• 2)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和学习促进了书法艺术向着 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 虽然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不都是汉族,但少数 民族使用的文官却多数是汉人,不仅如此,他们 还有意识地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尤其是494年 北魏迁都洛阳后,推动了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 文化的人融合。不同民族的审美意识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少数民族(主要是游牧民族)那种豪放不 羁、质朴清新的风格揉进了汉族文化艺术中,同 时崇尚雄健强悍的审美心理也在传统运笔结构的 基础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仅线条变得粗犷刚 劲,结构趋向跌宕多变,而且整个书风都呈现出 雄强泼辣,雄浑朴拙的时代风尚。生动地反映出 少数民族的心态、情绪和审美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艺术时期之一,特别是书法艺术。

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这一时期的审美思潮也是丰富多彩,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文化人物。

一、书法艺术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独具一格,富有特色。

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以草书为代表的隶书发展,以及以“八分体”为代表的楷书创作。

隶书是一种汉字书写方式,源于秦朝的公文书写风格,被认为是书法的顶峰。

而在隶书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创造了草书,这种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运用广泛,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

在楷书创作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八分体”,这是一种书写艺术风格。

它由八部分组成,分别是:头、身、衣、带、股、腿、齐、足。

这种书法风格在后来的书法发展中仍有影响。

二、书法家与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非常多,他们的作品被后世的人们广泛收藏和学习。

其中,最著名的书法家应该是王羲之和颜真卿。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他的书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被后世传颂不衰。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等。

颜真卿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被誉为“赵州体”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法书二十七张》等。

三、审美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思潮非常丰富多彩,有道家、佛家、儒家等不同的思潮。

其中,以“墨客”为代表的道家思潮是一个重要的流派,他们追求自由不羁,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崇尚随性而为的艺术创作。

佛家思潮则体现了其精神富有的内涵,重视人性、理性、神秘。

儒家思潮强调行为准则、道德品质等方面,将审美视为人的总体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影响深远。

在这一时期,书法家们创新求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同时,不同的审美思潮也在这一时期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和审美思潮对后世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家及其作品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家及其作品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家及其作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特别是在书法方面。

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并创作了许多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第一步,介绍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特点。

这个时期的书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草书、隶书和楷书的发展方面。

隶书逐渐趋于规范,而楷书则逐渐发展为自然而流畅的形式。

草书的特点则是书写自由流畅,奔放豪迈。

这些书法特点在后来的历代中被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石。

第二步,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杰出书法家。

这个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书法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怀素、张旭等。

这些书法家各有特色,在书法风格、用笔技巧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第三步,介绍魏晋南北朝书法家的代表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怀素的《兰亭集序》、张旭的《春秋公羊传》等作品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这个时期书法家们的创作才华和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

第四步,阐述魏晋南北朝书法对后代书法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在后来的历代中一直被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石。

这些书法家的创作思想和技法都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对于书法的理解和认识,对于笔墨的运用和掌握,都给后世的书法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书法家们创造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在书法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艺术品不仅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一、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以“魏碑”为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文、题字等书法作品,其风格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北方气息。

同时,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也致力于研究汉字的构造和笔法,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以“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代表。

人物画以描绘人物形象和神态为主,其风格细腻、传神,代表作品有顾恺之的《女史葴图》等。

而山水画则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其风格清新、自然,代表作品有展子虔的《游春图》等。

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

三、雕塑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佛像”为代表。

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佛像的雕刻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佛像雕刻风格庄重、肃穆,代表作品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些佛像作品不仅具有宗教意义,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建筑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由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式和印度元素,如塔楼、飞檐等建筑元素的运用。

同时,由于士大夫文化的影响,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苏州的拙政园等。

这些建筑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

五、工艺美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工艺品以瓷器、铜器、玉器等为主,其工艺精湛、细腻,如青瓷、铜镜、玉佩等。

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和手工艺水平。

六、文化交流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自西域的文化元素如佛教、音乐、舞蹈等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书法史上的两次高峰

中国书法史上的两次高峰

在魏晋时期,文人流派书法的大变革中,书法理论得到了发展。

它是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的产物。

奠定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基础。

魏晋时期因为政治集团的激烈斗争和战争的连绵,使经学急剧后退,文人士大夫抛弃了两汉经学传统,重新解释天道自然,提出贵无的思想体系,这种以老庄思想为本的玄学对儒学的改造,使玄学风糜。

魏晋文人在充分认识自然之美的同时,意识到自然是人性与艺术美的和谐,是整个宇宙、人生的感受和领悟,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书法风气的兴盛。

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书法美,把其作为自觉的艺术实践活动,随着新体的定型成熟,文人流派书法不断更新,这种沿革分别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

三个流派阶段深刻影响了后世书法的发展。

这种师承祖述笔法而相沿成线,成为后世历代书法艺术递进的基本轨迹就书法艺术而言,魏晋南北朝是书体演变乃至整个书法发展的转变时期。

一度盛行于汉代的隶书走向衰颓,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行、草书终于完全成熟,成为垂范后世的典型。

中国书法史出现了第一次艺术创作高潮。

从宏观上看,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发展出现过两次大的起伏。

一是三国的曹魏时期,书家辈出,其中以钟繇最为杰出。

他变通隶法,健全楷制,成为楷书之祖。

西晋书法则承上启下,虽书道不绝,却波澜不惊。

二是东晋时期,士人崇尚书法,形成风气。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继承钟繇遗法,变通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便的新书体,在书法史上形成了规模宏伟的主流,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致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晋字同楚骚、汉赋、唐诗、宋词一样,也被作为中国文化的最高标志而光耀史册。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取得的突出成就,同时也促进了书法理论的发展。

在整个社会都比较重视的情况下,一些书法家和学者亦比较注意书法经验的总结,出现了若干书论著述。

它们对隋唐及以后的中国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

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从魏国的一些简牍和碑帖看,尽管还有隶书笔意,但字的尺寸小,书写便捷,楷书 的形制已经粗具,所以后人把魏国的钟繇看成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楷书先祖。
(二)晋代书法
公元263年魏灭蜀国,两年以后,司马氏政权代替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称作 西晋。西晋存在51年,由于社会动乱,于公元317年晋皇室南迁建康(今南京)。东晋 存在103年,公元420年亡。在两晋存在的150多年时间里,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偏安思 想严重,大部分人对国事并不经心,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玩弄翰墨为精神寄托,加上 书法本身和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
《天发神谶碑》局部(皇象)
(一)三国时期
蜀国存在的42年几乎都在战乱中,在中国书法史上贡献不大,只有一个刘敏以草书 著称,但并不是大家。
在书体上,三国初期各国仍以隶书为主,后期楷书才逐渐地发展起来,成为主要书 体之一。事实上,字体的演化和既成字体在书法风格上的递变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 密切关联的。三国时期不只是隶书在向楷书过渡,其他书体也在发展。
(一)三国时期
吴国的书法比魏国就有些不如了,虽然吴国雄踞一隅,但在书法的发展上不能和中 原抗衡。不过在这一地区也出刺史,善八分,
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 称。其笔势沉着痛快,纵横自然,世人对他的字 有“实而不朴,文而不华”之评,他书写的《天 发神谶碑》字参篆隶,气势雄伟。
他的书迹被历代文人看作至宝,影响之大在历 代书法家中首屈一指,有“书圣”之美称。代表作 品有《兰亭序》、《十七帖》、《初月帖》等。
《初月帖》(王羲之)
(二)晋代书法
《鸭头丸帖》(王献之)
王献之 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
书令,世称王大令。善书正、行、草、隶各体,尤 其以行草著名。幼时学王羲之和张芝,以后在行草 书中另创新法,用笔外拓,俊迈且有逸气,改变了 以前古拙的书风,当时被称为“破体”。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意义。

它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经历了众多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下面是中国书法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阶段:1.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5世纪)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最早形式,出现在商代晚期。

当时人们用龟甲和兽骨写字,形成了特有的文字风格。

甲骨文书写简洁、富有生动性,成为后来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兰亭集会、后至篆刻、爰微堂帖、古今图书等多件书法名作问世。

兰亭集会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是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非常发达,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等名流纷至沓来。

他们的书法作品以行草、楷书、隶书为主,形成了后来的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主流风格。

4.唐代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书法史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的名作。

骆宾王楷书、怀素草书、张旭、李阳冰行书等,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

5.宋代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时期,米芾的书法影响力非常大,被誉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此外,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

他们的书法作品在当时亦备受推崇。

6.元代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代时期,书法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草书风格,称为“怪异体”,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时出现的一些著名书法家如赵孟阳、黄公望等,也都在怪异体书法上具有重要的贡献。

7.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

明代时,文徵明、唐寅、钟繇等书法家的作品留下了许多著名之作。

清代时,倪瓒、张照等书法家的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唐代、宋代、金元时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演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演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因为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的创作与推崇,书法艺术获得更多的赞誉和支持,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特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一、前期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形态还处在探索和发展的阶段,书写的字体还相对统一,相比之下还不够丰富。

这个时期,书法最初在运动中获得了发展,然后等到人们不满足于仅仅表达思想的意义时,书法才开始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

在当时,书法是一种被称为“文字艺术”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优美的字体来表达汉字的美感,但其背后其实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思想。

二、王羲之的贡献王羲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他是书法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贡献在于,他将书法艺术与人的情感相结合,把书法活动发展为了一种艺术形式。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小楷著称,其作品用笔有力,感情深厚,气韵生动,特别是他的碑文书法,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打破了基本的书写法则,从而让整个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多的表达空间。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具有以下特征:1.注重意境和抒发感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创作者们都注重书法意境和抒发感情,他们善于让笔画和笔法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情感状态和精神状态。

例如王羲之的小楷书法就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一些像山水、树木、草花之类的造型在他的眼中,都变成了带有情感的符号。

2.强调气势和品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在笔力方面非常强调气势和品质,艺术家通过书写的特定结构、规律和节奏来让自己具有良好的气质,同时它可以打破现实生活中常规的形式和局限,形成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呈现艺术作品的人性和美学特征。

例如王献之在制作《兰亭序》时,从构图和字体上都显示了他对形式和美学特征的追求,整体结构的流畅运动感以及每个字的衬托,都让这份文化传世呈现出了非常珍贵的价值。

3.强调笔法和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通过表述书法的结构和笔法来创造民族文化和精神领域,在书法中能够反映出时代的气息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中国书法发展史

中国书法发展史

书法一、商周到战国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

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到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产生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且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到的最早的国家之一,文字起源很早。

在传说中多把仓颉作为造字之人。

据说他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

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充满了神话色彩。

现在关于文字起源的最早实物资料是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符号陶文。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查,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也就是说,在书法上已经具有了用笔、结体和章法三个方面的书法要素。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用锋利的东西镌刻的,这是向神灵祖先叩问吉凶,解疑释惑所记载下的文字。

甲骨文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大约在同一时期。

但后者都已经消亡,只有甲骨文与现代的汉字一脉相承流传了下来。

在现今发现的十万多块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单字总数约4700个,已经解读出来的单字约1800个,为中国断代史和书法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甲骨文和在它之后出现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占一个方形空间。

甲骨文的笔画和字的排列,也有上下、左右、分合、交叉、穿插、重叠、堆积、包裹等等方式。

每片甲骨文上字的排列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如果是多行的,行的排列则是自右而左,这与其后3000多年中汉字的排列样式是一致的。

商代甲骨文书体,因经锲刻。

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的影响,且可大致分为五期。

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100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

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

•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一、形成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

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着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形成的条件(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纸张的普遍推广(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三、承前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

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

四、巅峰基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

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

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三国时期曹魏着名书法家、政治家。

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是楷书书法的早期集大成者,其书从学习汉隶入手,改进了“蚕头磔尾”的写法,使字形更为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点画多奇趣,结体茂密而修长、飘逸萧疏。

其工于书法,师承曹喜、蔡邕、刘德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体兼能,尤精于隶、楷。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因其对中国书法史中由隶书向楷书演化时所做出的先锋作用,被后世尊称为正书之祖。

名词解释—楷书魏晋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书体就是楷书。

楷书,最初出现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与行书和草书相提并论的书体,而是指一种字体的法式。

“楷”的意义是庄重和严谨,一丝不苟。

因而广义上人们所说的楷书是指小篆﹑汉隶魏碑与唐楷等规范书体。

通常所说的楷书,是指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已经具体指真书和正书而言,它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

根据字型的大小,一般分为三种:大楷约为5厘米占方,中楷约为3厘米占方,小楷约为1.5厘米占方。

其中大于5厘米,大于几十厘米的,则称为榜书,小于1.5厘米,达于0.5厘米以下的,则称为蝇头小楷。

一《宣示表》小楷,书法古雅质朴,幽深淡宕。

此书朴厚、茂密,体势规整严密,较多晋人之风。

墨迹久佚,传世有单刻本。

或谓传世之本非钟繇原迹,乃王羲之临本。

此贴为煊赫有名之迹,故刻本甚多。

但出自《大观贴》中的刻本为最佳。

二《荐季直表》小楷,末署『黄初二年,八月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书法醇厚,意气密丽。

真迹先后曾归于宋薛绍彭,元陆行直,明沈石田、华夏,清内府、南海孔广陶、霍邱裴景福,民国初毁佚,赖慈水王所藏一印本,影印传世。

小楷之最太傅此表正与《兰亭》绝相似,皆是已退笔于草草不经意处生趣。

但《兰亭》长,此扁;《兰亭》瘦,此肥;《兰亭》今,此古。

然《兰亭》以骨为肉,此以肉为骨;《兰亭》规矩在放纵中,此放纵在规矩中。

其相反处笔意亦正相合也。

—《书画题跋·跋钟太傅荐季直表》(论意境)“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元陆行“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贴﹚—明王世贞三《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

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

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

《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此表是楷书,带有行书裨益。

但还保留较浓的隶书裨益。

如字形多呈扁方,许多字的笔画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笔意。

如“言”字的横画,以及“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另如“并”字,特别是“同”字的左撇,“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

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也与形容的“群鸿戏海”有相近处。

值得提出的是,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世,这种写法已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这同已出土的的当时的书法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

故有“正书之祖”的美誉。

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一、王羲之,书法集大成者字逸少,号澹斋,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小就跟当时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其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书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族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其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芊折中,正书势侨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1 《乐毅论》小楷,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被誉为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笔势精妙,备尽楷则”标志着汉魏以来的楷书艺术从夹杂汉隶趣味的古朴楷书基础上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为严峻的唐楷法度开了先河。

《乐毅论》的笔画较为圆润,坚厚丰满,秀气十足,同时,秀中不乏刚劲,做到了柔中寓刚。

起收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

藏锋的笔画虽藏而不显得笨拙,露锋的笔画虽露而不显得轻浮,一点一画都能给人一种脚踏实地,安详平和的印象,不刻意经营而无处不佳妙,可谓“大巧若拙”。

《乐毅论》的结体重心平稳,平静中不乏灵动,平和中寓峻峭。

纵画一般不偏离垂直方向,横画稍显右耸,但大体保持水平。

字形不拘高矮宽窄,随体赋形,大小不同,长方、正方、扁方的字各占三分之一,均显得自然和谐。

2 《黄庭经》黄庭经》引,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

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

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因此,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用笔圆润,中段丰实体式平正中寓有姿态,因而去古未远,固能在用点的质地上保持着汉魏质朴的遗意,而在结构上却能各尽字的自然之态,显得不激不厉,而风归自远,没有丝毫习气。

3 《圣教序》《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

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

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

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风格惜今已断裂。

现存西安碑林。

《圣教序》是最能代表王羲之书法风格的作品。

虽然是集字而成的,但却飘逸﹑洒脱,狂放中不失风度,沉稳中多带潇洒。

与《兰亭序》比起来在结构与章法上更为平稳,多为用锋之作,铺毫不重。

点画更为平直,起笔多不藏锋,收笔很平和不刻意。

牵丝引带之间极尽潇洒!4 《姨母贴》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

硬黄纸本。

纵26.3厘米,横53.8厘米,藏辽宁博物馆。

《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入。

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

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

”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

”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

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

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

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

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

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

5 《长风帖》草书。

传为东晋王羲之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临摹本,纸本。

纵27.5厘米,横40.9厘米。

11行,102字。

二、王献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故人称“大令”。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着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