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中国通史目录

中国通史目录

中国通史目录
版本一(《中国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前言、自序、绪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中国民族的由来、中国史的年代、古代的开化、夏殷西周的事迹、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古代社会的综述、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汉武帝的内政外交、前汉的衰亡、新室的兴亡、后汉的盛衰、后汉的分裂和三国、晋初的形势、五胡之乱(上)、五胡之乱(下)、南北朝的始末、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隋朝和唐朝的盛世、唐朝的中衰、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北宋的积弱、南宋恢复的无成、蒙古大帝国的盛衰、汉族的光复事业、明朝的盛衰、明清的兴亡、清代的盛衰、中西初期的交涉、汉族的光复运动、清朝的衰乱、清朝的覆亡、革命途中的中国。

版本二(《中国通史》中国工人出版社):
卷一总编绪论、上世(包括三皇五帝事略、古代文化发生次序)、夏商周事略、春秋分并事略、战国分并事略、东迁以还文化之变迁;中世(包括秦室兴亡事略、楚汉之际事略、西汉事略、东汉事略、三国事略、两汉三国政教之大概、两晋兴亡事略、南北朝兴亡事略、两晋南北朝政教之大概、隋室兴亡事略、唐室兴亡事略、隋唐政教之大概、五季之乱)、近世(包括北宋兴亡事略、南宋兴亡事略等)。

卷二地形编,卷三食货编。

请注意,不同版本的中国通史目录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您根据您所持有的版本查看目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1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1张PPT)
课程导入
这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混战、黑暗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数十万以至上百万人颠沛流离的惨状屡见不鲜; 这一时期,长安、洛阳、建康、江陵等名城都曾茂草丛生; 这一时期大片文明被毁,许多发达的地区竟变成洪荒的原野; 这一时期人口大面积锐减,录得数字还不到汉代盛世的三分之 一……
同学们,这是历史上哪个时期呢?
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
4世纪后期, 鲜卑族拓跋 部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 拓跋焘统一 黄河流域, 结束了十六 国以来分裂 割据的局面。
孝文帝即位后的16年中,就发生 了29次农民起义……北魏前期,吏治 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 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 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就是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 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 问题。
【课堂练习】
1、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
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
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答案:C
【课堂练习】
2、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历史 史料 解实 释证
促进洛阳的繁荣 推动北魏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民族交融 缓解了民族矛盾
为隋唐的统一和 强盛奠定了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北朝及其结束
⑴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 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⑵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 势,灭掉北齐。 ⑶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 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中国通史具体介绍

中国通史具体介绍

中国通史具体介绍中国通史是指对中国历史从古代至现代的全面介绍和研究。

本文将对中国通史的各个时期进行具体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221年)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等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商朝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多神信仰王朝。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封建制度管理各个封建诸侯国。

春秋时期,诸侯开始逐渐壮大,并形成以鲁、齐、晋、楚、秦、燕、赵、韩、魏等国为代表的“八国”格局。

到了战国时期,这些封建诸侯国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秦为首的强大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汉时期(公元221年-公元220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并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基础,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封建社会。

东汉时期,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即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的对立。

西晋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的世袭制政权。

三、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

南朝包括刘宋、南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周五个朝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战乱和动荡,但也出现了许多文化繁荣的现象。

四、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朝由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隋朝的开国之功是统一了南北朝时期分裂的中国,但其统治时间较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以征服东突厥和高句丽等北方战争为标志,疆域辽阔。

唐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也达到了顶峰,被誉为“贞观之治”。

五、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王朝。

十国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南汉、南唐、后蜀、南吴、吴越、闽国和南汉这十个割据政权。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动荡,频繁的战乱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中国通史》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作品,每集都有很多知识点。

以下是每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每集的知识点较多,只能简要提及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集:中国古代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公元前3000年的夏朝的建立以及贵族制度的出现。

-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的崛起及商代青铜器的发展。

-公元前1046年的西周的建立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第二集:封建社会之春秋时代-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灭亡,春秋时代的分封制度。

-春秋时代的列国时代及列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

-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兴起,提倡仁义道德的教育思想。

-鲁国向晋国称臣,晋国联合列国废除鲁国的封地。

第三集:封建社会之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列国的割据形成,七雄争霸。

-商鞅变法,推行法家思想,引发社会变革和经济繁荣。

-孟子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仁政和君主责任。

-荀子主张法治和严刑峻法,代表了法家思想。

第四集:封建社会之秦汉时代-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秦始皇的,设置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及度量衡。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高祖刘邦的起义,建立西汉,开创了汉朝。

第五集:封建社会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由曹魏建立晋朝。

-五胡乱华,北方民族入侵,南北朝时期的分裂。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流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如王羲之的书法、桓谭的文学创作等。

第六集:封建社会之隋唐时代-唐朝的盛世,科举制度的推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

-唐朝文化的繁荣,如诗歌、绘画等。

-公元751年的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塔里木大战,标志着唐朝的衰落。

第七集:封建社会之宋代及元明清时期-宋代的科举制度,放宽士人的考试条件。

-宋代的经济繁荣,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

-元朝的统一,成吉思汗及其后人的征服,打破了宋朝和南宋的抵抗。

-明朝的光辉时代,大航海时代的启蒙,出现了世界级的船舶探险家。

第三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

第三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

思考:
• 是什么力量使中国能够摆脱近四百年 分裂的困境,重新走向统一?
• 为什么中国文化在分裂、混乱的年代 中,在历经外来文化的冲击之后能够 继续延续下来,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发 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的研究概况
• 吕思勉 • 陈寅恪 • 王仲荦 • 唐长孺 • 汤用彤 • 田余庆
吕思勉(1884~ 1957),字诚之,江 苏武进(今常州市) 人。吕思勉先生是我 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 知识渊博,学术造诣 高。他的史学研究遍 及各时代、各领域, 在中国通史、断代史 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 出了独到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佛教的急剧发展期
• 般若学盛行 • 士大夫阶层积极参与佛学探讨
• 儒释道论争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上发展的原因
•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口的大流动和民 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文化的大交 流。 • 儒学独尊地位的丧失,给其它思想文 化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 汉文化同域外文化的碰撞、冲突、交 流和融合,给这一时期的思想界吹进 强劲的新风。
注重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特点:
• 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吕思勉 先生时有将该时期历史与罗马史的对 比研究。如在该书“总论”中,吕先 生就指出:“东洋之有秦、汉,西洋 之有罗马,其事盖颇相类;中国见扰 乱于五胡,罗马受破毁于蛮族,其事 亦未尝不相类也。然蛮族侵陵以后, 欧洲遂非复罗马人之欧洲,而五胡扰 乱之余,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如故 也。”
《曹全碑》 全称《汉合 阳令曹全碑》,汉中平二 年(185年)刻,1956年藏 入西安碑林博物馆。该碑 书法清秀娟雅,字体结构 扁平匀齐,为汉隶奇葩。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的《丧乱、二谢、得示贴》
什么叫玄学?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 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的字面意 思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 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 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以 “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 “有无”问题的辩证思考,解决名教 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中国通史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是一部由白寿彝先生主编的通史性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发展。

全书分为五卷,分别为《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和《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其中,第一卷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脉络;第二卷至第四卷则按照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包括夏商周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第五卷则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包括晚清、民国等时期。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中国历史的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孝武帝
掌权士族 代表人物 王导 王敦
庾亮 庾冰 庾翼
桓温
谢安 谢玄
郡望
琅琊王氏 (山东临沂)
颍川庾氏 (河南鄢陵)
谯国桓氏 (安徽怀远)
陈郡谢氏 (河南太康)
“王与马,共天下”:说明东晋琅琊王氏家族与皇室、士族之间力量互相制衡,皇帝 垂拱,士族专权,王权受到约束,贵族政治抬头。
二、东晋与南朝
在位皇帝
1、东晋(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元帝
明帝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
(2)士族的崛起:
成帝 康帝
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
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
穆帝、哀 帝、海西
权,“士族”阶层形成。
公、简文 帝
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
2、北朝(439-581)
(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队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重点】 内容:
(1)封建化: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 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3)汉化: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2、南朝 (1)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六朝”古都南京(南京:建业、建康),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 朝的宋、齐、梁、陈在此定都,统称为“六朝”。
3、江南的开发(重点) (1)背景与条件: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②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 源)。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政府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 (2)表现: 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②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 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门阀士族由东汉豪强地主发展而来,
影响深远。
三国两晋南 (2)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
北朝时期
现了民族交融局面,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多民族交 融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3) 经济上,江南经济获得开发。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
317年, 司马睿 在 建康 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目录
2. 士族崛起 (1)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 士族 阶层形成。 (2)_北方高门士族 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目录
3. 政治制度
(1) 中央: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 尚书省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
的人。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②”的局面。……这种制度,于两晋 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目录
解读: 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中正由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 ②地方世族的势力庞大,影响着朝廷对官员的选拔。
思考 根据史料,说明九品中正制创立的主观目的及客观效果。 提示 主观目的: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客观效果:中正官由本州郡世家大族担任,造成重门第轻才干的局面。世家大族 执掌官吏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民族矛盾
影响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隋唐盛世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目录
北朝
目录
问题导学 辨正误 1.从全局来看,三国到西晋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的。
(√ ) 2.北魏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 3.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从文化风俗讲,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交融的总体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贵州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贵州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家国情怀】谈谈你对我国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 断加强的认识
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各民族相互学 习、相互促进、共同努力的结果。
深挖教材·多题归一 核心知识巩基础 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 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有哪些表现?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什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有哪些杰出的成就?
书法作品《 B 》 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 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 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的作品
材料二: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 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 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 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 文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知识点3 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书法艺术 《齐民要术》 农历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 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 与创新。
祖冲 之
的数 学
成就
人物 简介
成就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 家
(1)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 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 世界近千年 (2)《缀术》:祖冲之与其子 合著的数学名著,在唐朝时被朝 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
《齐 民 要
术》
地位 影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 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 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历
概念 发展
又称“夏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安 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故称“农历”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设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北方各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各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措施,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并提供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目标1.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影响等基本史实。

3.通过北魏陶俑、敦煌莫高窟壁画等,理解北方各族交融的表现及历史意义。

4.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然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是否有历史上曾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预习检查1.说说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说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简述北朝更替的过程。

4.说说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并讲述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起了解北朝的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阅读课本28页第三段和学思之窗,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表背现景:: (农1业):自南然方环土境地:大江量南开自垦然,环农境作优物越品,种具增备加良,好产的量开提发高基。础 (手2工)业社:会纺环织境、:矿江冶南、战陶争瓷相、对造较船少、,造社纸会等秩行序业相都对有安明定显进步。 (商3业):劳商动业力海和外技贸术易因业素迅:速北发方展汉。人番南禺迁(,广带州来)先是进南的海生贸产易技的术大和港丰口富的劳动力资源
1、含义
门阀制度:魏晋形成——东晋兴盛——南朝衰落——隋唐逐渐瓦解
门阀政治——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
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门阀士族——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
2、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皇帝依赖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提供政治保障


西 十六国


蜀吴
(220-280) 266-316
东晋
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公元383年,进攻东晋,最终被击败于淝水, 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和混战的状态,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 又加剧了。
北 东魏 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一、魏晋南北朝之乱象--(一)政权更迭频繁--北朝
—摘编自李凭《北魏政权中汉族士人研究》
彩绘耕地图壁画砖 魏晋
(骡驼城出土)
二、魏晋南北朝之生机--(二)江南区域开发
材料一:“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 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单于畏汉乘其敝, 乃遣使诣渔阳求亲。……二十三年,诣西河太守求 内附。”

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域。开5尺道。 • 2)对匈奴旳战争
•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 修筑长城
• 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 筑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东到辽东郡碣 石旳万里长城。三次大规模修,第一次是 秦始皇,第二次是汉朝,第三次是明朝, 如把各国各朝修旳都算上,全长有10万里 以上。
• 7. 开疆拓界 • 统一岭南 • 百越,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域。 • 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征民50万戍守,在
越地设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开通西南 夷
•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域。开5尺道。 • 对匈奴旳战争
•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第三节 秦末农民战争与秦旳灭亡
• 2.文景之治
• 1)文帝,高祖子 萧规曹随
• 发展农业 改革选举 减轻、赋税徭役 省刑罚 (淳于意,名医,被告庸医治死人,官府判处 “肉刑”,他感叹只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小 女儿缇萦到长安上书文帝,反对肉刑,于是文 帝感动,宣告废除。
• 2)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处理同姓诸侯王问题, 晁错提议“众建诸侯少其力”,打着“清君侧” 反叛。
• 秦、西晋、隋属于三个短命王朝,秦和隋之后 都出现了一种昌盛旳大帝国汉和唐,它们似乎 是一种过渡期。
• 1。秦旳暴政 • 1)严刑酷法 • 户籍管理,什伍法 ,5家为伍,10家为什,实
施连坐法,奖励举报(告奸)。一人犯法,罪 及三族。“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 刑 德)。“囹圄成市,赭衣塞路”。
• 以命为制,以令为诏。
第二节 巩固统一旳措施
• 1.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 带有家族贵族制旳色彩

中国通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夏商西周时期:涵盖了中国早期历史的起始阶段,包括夏、商、西周三个朝代。

主要内容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以及周朝的分封制度等。

2. 春秋战国时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包括诸侯争霸、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兴起,并涉及到一些战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

3. 秦汉时期:涉及到秦朝的统一中国和汉朝的建立,重点在于秦始皇的治理、兵马俑的发现以及汉武帝的开创性举措。

另外,还包括了西汉的倾覆和东汉的建立等内容。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描述了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两晋南朝的兴起以及北朝时期的南北分裂等情况。

该时期的历史事件较多,包括杨坚的隋朝建立、唐朝的繁荣等等。

5. 宋元明清时期:描述了宋朝的北方与南方政权更替,元朝的建立和明朝的兴起,同时也包括了清朝的建立和统治等。

该时期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此外,中国通史还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儒家思想的传播、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总体而言,中国通史涵盖了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过程,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变迁。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模块)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模块)

第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政权更迭、江南开发学习难点:民族交融【教学环节】第一章政权更迭1、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三国鼎立1、魏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3、吴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曹魏:继承汉制,巩固对黄河地区的统治,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对西域进行管理。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1、统一历程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西晋短暂统一原因:①根本原因:宗室诸王争权夺势(八王之乱),政治动荡,秩序混乱;②统治阶级奢侈腐化激化阶级矛盾;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③直接原因: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夺权(五胡内迁)(三)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大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2、门阀士族政治——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中国通史第6集观后感

中国通史第6集观后感

《中国通史》第6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辉煌与纷争观后感《中国通史》第6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辉煌与纷争”为主题,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这一段中国历史上充满变革、战争与文化交融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文化繁荣的时代。

通过这一集的观看,我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极为复杂。

三国鼎立、两晋短命、南北朝对立,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各个政权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

例如,曹魏实行屯田制,有效地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东晋南朝则实行世族政治,使得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政治制度的变革,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需求,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佛教的传入与融合、道教的兴起与发展、玄学的盛行与影响,都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例如,王羲之的书法被誉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则开创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新风格。

这些文化艺术的成就,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氛围,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也值得我们关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社会阶层开始发生分化,新兴的商业阶层和士族阶层逐渐崛起。

同时,由于战争频繁和政权更迭,人民的生活也充满了艰辛和苦难。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奋斗,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观看《中国通史》第6集,让我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一时期虽然充满了纷争和变革,但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民智慧。

它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变革与进步中实现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历史中的人民命运,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通史简本

中国通史简本

中国通史简本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较为完整的历史记载。

中国通史简本旨在概述中国历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轨迹,以便读者能够对中国的漫长历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也被称为中国的古代文明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但也孕育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等。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有着较长的历史时期。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国家分裂,民族大迁徙。

三国时期有魏、蜀、吴三个国家;两晋时期有晋、东晋两个国家;南北朝时期有南朝和北朝两个国家。

5.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60年):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巅峰时期。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大一统王朝,被誉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五个朝代相继兴衰的时期。

6.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时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大一统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六个大一统王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七个大一统王朝,是由汉族建立的。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是由满族建立的。

7. 近代时期(1912年-1949年):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进程开始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1年 33年 3、后赵(319—351年,共33年) 后赵(319 351
333年 54年 4、前燕(317—333年,共54年) 前燕(317 333
394年 45年 5、前秦(350—394年,共45年) 前秦(350 394
二、东晋在江南的统治 (一)永嘉南渡与东晋建国 1、永嘉南渡 、 西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 ),北方陷入胡族割 313年 西晋怀帝永嘉年间(307 313年),北方陷入胡族割 据与战乱。中原大族与流民或西投河西,或南迁江南, 据与战乱。中原大族与流民或西投河西,或南迁江南,其 中大部流徙到江南。 中大部流徙到江南。 晋书·王导传 王导传》 洛京倾覆 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洛京倾覆, 《晋书 王导传》“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观我生赋·自注 自注》 中原冠带, 《观我生赋 自注》: “中原冠带,随晋过江者百余 家2、东晋立国 ” 。 、 永嘉元年(307年 永嘉元年(307年),东海王司马越安排司马睿为安东 (307 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王导为谋主,镇建业。 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王导为谋主,镇建业。 3l7年 晋愍帝投降的消息传到建业,司马睿称晋王, 3l7年,晋愍帝投降的消息传到建业,司马睿称晋王, 第二年称帝(晋元帝) 都建康(即建业, 第二年称帝(晋元帝),都建康(即建业,因避晋愍帝司马 邺讳改) 史称东晋。 邺讳改),史称东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之兵非 好战; 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
4、北伐中原
(三)孙吴开发江南 基本国策——“限江自保” 坐观成败。 基本国策——“限江自保”,坐观成败。 ——
原因:一无曹魏“政治资本” 二无蜀汉“复汉”旗帜; 原因:一无曹魏“政治资本”,二无蜀汉“复汉”旗帜;三要 确保江东豪强利益。 确保江东豪强利益。
1、外交方面:与魏对抗又妥协,与蜀联合又争夺。 外交方面:与魏对抗又妥协,与蜀联合又争夺。 内政方面: 2、内政方面: 依靠大族,扶持优容。 复客制: (1)依靠大族,扶持优容。(复客制:国家允许
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世袭领兵制:允许大族将领率领 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世袭领兵制: 的土兵可以世袭 )
(2)举贤任能,“各尽其心”。 举贤任能, 各尽其心” 3、经济开发: 经济开发:
(1)减轻赋税,奖励农耕; 减轻赋税,奖励农耕; 推行屯田,保障军需; (2)推行屯田,保障军需; (3)兴修水利,扩大垦田; 兴修水利,扩大垦田; 征服山越,开发江南; (4)征服山越,开发江南; 发展工商,交通海上。 (5)发展工商,交通海上。
司马氏代魏
(二)诸葛亮治蜀
——“联吴抗曹” 1、重建吴蜀联盟 ——“联吴抗曹”。 内修政理, 2、内修政理,发展经济 。 第一, 第一,严格实行法治 蜀人张裔称赞诸葛亮说: 赏不遗远,罚不阿近, 蜀人张裔称赞诸葛亮说:“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 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三国志·张裔传》)。 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 三国志 张裔传》 张裔传 第二,用人政策—— 为官择人” 按实际需要才能用人, ——“ 第二,用人政策——“为官择人”,按实际需要才能用人, 任人唯贤,不拘一格。 任人唯贤,不拘一格。 第三,经济上,全力“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三国志·后 第三,经济上,全力“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三国志 后 主传》 主传》) 。 民族关系方面——奉行“和抚”政策。 ——奉行 3、民族关系方面——奉行“和抚”政策。
武帝纪》 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 《三国志·武帝纪》:“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 三国志 武帝纪 聚歼陌,以还相吞灭” 聚歼陌,以还相吞灭”。 经过近十年的混战与兼并,到建安四年(199年 经过近十年的混战与兼并,到建安四年(199年)时, (199 全国大的割据势力: 全国大的割据势力 曹操 袁绍 孙策 刘表 刘璋 韩遂、马腾 公孙度
隆 中 对
3、孙氏割据江东
陈寿: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
曹丕(魏文帝) 曹丕(魏文帝)
魏221年
刘备(昭烈帝) 刘备(昭烈帝)

(蜀汉) 蜀汉)
成都
222年 229年
2、依赖军事,基础薄弱 、依赖军事,
第七讲: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七讲: 公元581 (公元189年——公元581年) 公元189年 189 公元581年
蜀220—263 东汉 25—189 魏221—265 吴229—280 西晋
265—316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386—534
东魏 西魏 梁
北齐 北周 陈
东晋
317—420


第一节
三、西晋的灭亡
1、八王之乱
2、“五胡乱华”——北方各民族的内徙 五胡乱华” 北方各民族的内徙
迁徙论
第三节
十六国与东晋
西晋统一政权瓦解后,出现了分裂对峙的局面。 西晋统一政权瓦解后,出现了分裂对峙的局面。在 长达27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形成十六国(304—439 余年的历史进程中, 长达 余年的历史进程中 先后形成十六国( 与东晋(317—420) 年)与东晋(317—420)的对立和南朝与北朝的对立两个 阶段。 阶段。 十六国起自公元304年刘渊建立汉国,迄于公元 年刘渊建立汉国, 十六国起自公元 年刘渊建立汉国 迄于公元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东晋从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江南立国开 年北魏统一北方。东晋从公元 年司马睿在江南立国开 到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政权为止。 年刘裕代晋称帝, 始,到公元 年刘裕代晋称帝 建立刘宋政权为止。
东晋立国
2、门阀专政,皇权垂拱。 、门阀专政,皇权垂拱。 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思考:强大的前秦何以在此战中失败? 思考:强大的前秦何以在此战中失败? 1、前秦错误估计形势,陶醉于军事力量。 前秦错误估计形势,陶醉于军事力量。 2、计划不周密,仓促出战,指挥失当。 计划不周密,仓促出战,指挥失当。 3、骄傲轻敌,战术错误。 骄傲轻敌,战术错误。 4、虽号称百万,但投入前线兵力不多,且为乌合之众, 虽号称百万,但投入前线兵力不多,且为乌合之众, 战斗力不强。 战斗力不强。 5、东晋内部团结合作,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东晋内部团结合作,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6、东晋军事指挥得当,部署有方,战术运用成功。 东晋军事指挥得当,部署有方,战术运用成功。 7、东晋北府兵英勇善战,对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晋北府兵英勇善战,对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晋武帝与太康中兴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265 290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265—290年),是西晋历史上最好的时 (265 290年 西晋的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措施,均在此期颁行, 期,西晋的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措施,均在此期颁行,也收到了一 些效果。 些效果。 (一)占田制的颁行与社会经济的恢复
第二节 西晋的暂短统一及崩溃
一、西晋的统一 1、司马氏代魏
2、西晋统一全国 263年司马昭以蜀“ 民夷骚动” 认为“大举图蜀” 263 年司马昭以蜀“民夷骚动 ” , 认为 “ 大举图蜀 ” 的 年司马昭以蜀 时机已到。于是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18 18万大军分三路 时机已到。于是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18万大军分三路 攻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亡。 攻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亡。 265年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魏元帝“禅让”帝位, 265 年,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魏元帝 “ 禅让 ” 帝位 , 自己称帝(晋武帝) 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 自己称帝(晋武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 379年11月 晋大举伐吴, 379 年 11 月 , 晋大举伐吴 , 步骑二十余万分五路直指建 夏口、江陵等地。王睿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 业、夏口、江陵等地。王睿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直逼 吴都建业,太康元年(280年 三月, 吴都建业 , 太康元年 (280 年) 三月 , 吴主孙皓向晋将王睿 投降,吴亡。 投降,吴亡。 190年关东军讨董卓 经过90年的分裂混战,至此, 年关东军讨董卓, 90年的分裂混战 自 190年关东军讨董卓 , 经过 90 年的分裂混战 , 至此 , 中国又重新统一。 中国又重新统一。
“关中丰实”,扬州”公私有蓄”、京兆”丰沃”,“编户皆有 关中丰实” 扬州”公私有蓄” 京兆”丰沃” 关中丰实 车牛” 沛郡“比年大收,顷亩岁增” 凉州“家家丰足” 车牛”,沛郡“比年大收,顷亩岁增”,凉州“家家丰足”,仓库 盈溢” 晋书·食货志 )。黄河流域一带更是 农官兵团, 食货志》 黄河流域一带更是“ 盈溢”(《晋书 食货志》)。黄河流域一带更是“农官兵团,鸡 犬之声,阡陌相同” 晋书·食货志 食货志》 犬之声,阡陌相同”(《晋书 食货志》)。
三国鼎立
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一)汉末军阀混战
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建地主阶级及其政权, 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建地主阶级及其政权,东汉王朝日趋 衰落,接着出现的便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衰落,接着出现的便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黄巾军主力被镇压之后, 黄巾军主力被镇压之后,东汉统治阶级内部的暂时联合很快就 破裂了。少帝光熹元年(189年 外戚、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 破裂了 。 少帝光熹元年 (189 年 ) , 外戚 、 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 他 一方面拉拢大族袁绍兄弟,一方面密召并州牧董卓率军入京。 一方面拉拢大族袁绍兄弟,一方面密召并州牧董卓率军入京。不料 谋泄,宦官先发制人,杀掉何进。接着袁绍入官, 谋泄,宦官先发制人,杀掉何进。接着袁绍入官,又大杀宦官两千 多人。这一事件结束了东汉长期以来的外戚宦官专权,但同时唆使 多人。这一事件结束了东汉长期以来的外戚宦官专权, 东汉中央权力出现了真空,董卓乘机率兵进入洛阳。 东汉中央权力出现了真空,董卓乘机率兵进入洛阳。 董卓入京后,废少帝刘辩, 另立九岁的刘协为帝(献帝) 董卓入京后 , 废少帝刘辩 , 另立九岁的刘协为帝 ( 献帝 ) , 自封 相国,独揽朝政大权。董卓”仕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 相国,独揽朝政大权。董卓”仕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 隙必报” 为政“ 法令苛酷” 三国志·董卓传 董卓传》 隙必报 ” , 为政 “ 法令苛酷 ” ( 《 三国志 董卓传 》 ) , 又打击异 己,纵兵杀掠百姓,引起天下不满。 纵兵杀掠百姓,引起天下不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