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第四章 多方探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士族阶层门阀意识的影响,族谱、姓氏谱牒的 纂修也畅行于世,数量剧增。 门第出身既然与选官任职关联,官方及士族名流也 热衷于编辑姓氏总谱。这种书籍的编纂,需要对门 阀、出身予以考订核实,遂成为一种‚谱学‛。 《隋书·经籍志》登录有王僧孺《百家谱》30 卷、 《百家谱集抄》15卷。士族门阀又重视‚地望‛, 同一姓氏而籍贯不同也有高下之别,因此按地区编 纂的族谱史籍亦不少见,如《益州谱》30卷、《江 州诸姓谱》11卷等也见于著录。这些谱牒类史籍兴 盛一时,而至今无一留存。
史书的注释之作可简称‚史注‛,这种史籍卓有特色的发 展,是此时期史学的新景象之一。三国以后,注经之作迅速增 加的同时,史注也发展繁荣,出现了多种杰作。
1、韦昭《国语注》 2、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经学上的名著 3、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4、郦道元《水经注》40卷.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历史论断与史学评论(简称 ‚史论‛、‚史评‛)在汉代的基础上发展迅速,还 偶有史论或史评的专书出现,如晋徐众《三国评》3 卷、晋何琦《论三国志》9卷、梁王涛《三国志序评》 3卷等。这些史籍皆佚 。
第四章 多方探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学
(一)史学蓬勃发展 (二)编年体史书的编纂 按时间顺序记载史事的编年体史籍,是一种依照客 观历史之自然状态进行编纂的方式,具有线索明晰、 易于掌握的显著优点。 袁宏《后汉纪》30卷,是这个时期唯一完整留存至 今的编年体史著。
(三)断代纪传史的撰述 断代纪传史有班固《汉书》的成功范例,三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数量剧增,而且形成体例 上的一些新特点。 断代纪传史留存至今者远多于编年史,计有 范晔《后汉书》以及司马彪《续汉书》八志、 陈寿《三国志》、沈约《宋书》、萧子显《南 齐书》、魏收《魏书》,编纂意旨和编纂体例, 各有特点,展示了各自的史学探索。
地方史志、地理书也是此时期数量较多的书籍,《隋书·经 籍志》将之皆著录于史部,称为‚地理之记‛。三国至南北朝 时期,此类书籍知书名者有几十种,若计入唐初即已佚失失名 之书,则应达到200种左右。
这一时期的地方史志、地理书撰述形态复杂多样, 有偏于一时一地、单项内容,也有结构完整、内容 丰富者,有记述繁华内地,也有记述偏僻地区,乃 至外国. 如释法显《佛国记》等。 更出现一些大部帙撰述或地理书汇编,如晋挚虞 《畿服经》170卷. 陆澄《地理书》汇集此类书籍160种,后任昉又增入 84种,编纂成《地记》252卷。 这些史籍,至今留存者甚少,可言者有《华阳国 志》、《洛阳伽蓝记》、《佛国记》等。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虽然仅为单篇之文,但在史评的 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
(八)史考著述的超前出现
《晋书》卷八十二《司马彪传》载:‚初,谯 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採俗语百 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 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谬误。彪复以周为 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 当,多据《汲冢纪年》之义,亦行于世。‛ 谯周《古史考》、司马彪之作,皆为历史考据 著述. 晋刘宝撰有《汉书驳议》二卷、南朝姚察撰有 《定汉书疑》二卷,虽然皆佚失不传,无法考 知其详,但依书名判断,很可能均是考史专书。
三、史学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与磨合
(一)汉人政权内史学发展中的矛盾 (二)各少数民族政权史学建设中的矛盾冲突与磨合 史书可使统治者的功业垂于后世,可使许多人物青史留名, 也可使撰史立言传世,不仅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极 大的文化魅力,在这种政治功能与文化魅力的吸引下,在私修 史与前代或他国之史的启示下,在私家和他国撰述可能曲解、 误记的压力之下,一个存在年时较长的民族政权,会或早或迟 地意识到建立官方史学机制的必要性。因此,北朝少数民族统 治者在较为发达的华夏文化面前,逐步接受内地传统史学价值 观的进程是必不可免的。 十六国与初始时期的北魏政权,虽与内地传统的史学求真 观念存在矛盾甚或冲突,但不可能最终废止史学,因为少数民 族政权的统治者,一旦了解官方史学记述业绩的功能,都会引 为重视。
(四)通史著述的尝试与地方史志及地理书的撰写
《通史》:梁武帝倡导,吴均等编纂,‚起三皇,讫南齐‛ 。梁武帝曾说: ‚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梁书》卷三五《萧子显传》) 此书据称撰成620卷,一说480卷,基本是抄略了已有的史籍,价值不大。 《科录》:北魏宗室元晖撰,上起伏羲,下至于晋,达270卷。这是一部分 类叙事的通史,佚失。 《历帝图》:北魏张彝撰,起伏羲,终晋末,共五卷,实际类似于按年代 排列的历史大事记,是一个历史知识的普及之书。 《世谱》:北周明帝组织文官80多人采摭众书编纂 ,‚自羲农以来讫于 魏末‛,500卷。 《通史要略》:陈顾野王撰100卷。 《华夷帝王世纪》:杨晔撰,30卷。 《正史削繁》:阮孝绪撰 ,94卷。
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和南燕政权,皆设置史官并 且实际进行了记史、修史活动。鲜卑族南凉秃发部君主乌孤 ‚初定霸基(按约387年),欲造国纪‛ 。 成汉李雄政权(賨族又称巴氐族),《晋书·李雄载记》记 述,李雄‚兴学校,置史官,听览之暇,手不释卷‛。
鲜卑拓跋部北魏政权, ‚初称制即有史臣,杂取他官, 不恒厥职‛,后来即于秘书省置著作局,著作郎二人、著 作佐郎四人。 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下令‚置起居令史,每 行幸讌会,则在御左右,记录帝言及宾客酬对。后别置修 起居注二人,多以余官兼掌‛。次年春,又分置左右史官。 孝文帝‚尝从容谓史官曰: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君威 福自己,史复不书,将何所惧?‛ 这是第一次明确地规 定‚起居注‛应为当时当地、如实地记录人君言论与行动。
编年体与纪传体各有优、缺点。
纪传体优点: 1、便于记载多方面的历史事迹。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外史事可 包罗万象。 2、便于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历 史。如经济以及其它方面不知时 间的事件。 3、便于广泛地记载历史人物。 缺点: 1、不能集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 部情况。‚同为一事,分在数篇 ,断续相离,前后屡出。‛ 2、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 系。 3、易于夸大某些历史人物的作 用。
《晋书·职官志》记载:‚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是始有其官,隶中书 省。‛ 吴国也设立了专职史官,称‚左国史‛、‚右国史‛。 《三国志·后主传》:‚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 犹有未周焉。‛ 晋朝亦设置著作郎为史官,晋惠帝时著作郎改隶秘书省,增设佐著作郎。 南朝史官制度同于晋代,佐著作郎改称著作佐郎。宋文帝时立儒学、玄学、史学、 文学等四学,以何承天主持史学。 南齐、梁、陈还曾设过‚修史学士‛之职 。 南朝各代,皆开展修史活动。
四、传统史学对民族大融合的关键作用
(一)文化是古代中国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自匈奴族刘渊称汉王始,便追溯自己的先祖到刘邦,说自己是刘氏皇族 的后裔,尊奉汉朝为正统。称自己建立刘汉是‚绍修三祖(汉高祖、汉文 帝、汉武帝)之业‛。 匈奴族的赫连勃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他雄心勃 勃地自称‚朕大禹之后‛,要‚复大禹之业‛。 前秦政权的氐族,谓自己是有扈氏的后代。而建立后秦的羌人姚氏,则 认为是有虞氏即虞舜的后裔。 鲜卑族自称是黄帝之苗裔,北魏拓跋族统治者也声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 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之时,便议定‚以国家继黄帝之后‛ 。 高句丽族的北燕王慕容云‚自云高阳氏之苗裔‛,‚高阳氏‛即颛顼, 黄帝之孙。 鲜卑宇文氏自称炎帝神农氏之后,其政权命名为‚周‛,是表示继承周 朝大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籍,还有许多不讲究体例、规范的杂记、故事, 随手记载、随事命篇,在史志目录的归类中也出入纷乱。例如晋郭颁《魏 晋世语》10卷、晋孔愉《晋咸和咸康故事》4卷、《晋故事》43卷、《晋宋 旧事》135卷等等。这些撰述,为后代史籍多样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七)史注、史论与史评的发展
(二)十六国与北朝官方史学的建树
匈奴族政权刘聪之时,有‚公师彧以太中大夫领左国史,撰其 国君臣纪传‛;‚领左国史公师彧撰《高祖本纪》(即刘渊)及 功臣传二十人,甚得良史之体‛。这是古代少数民族政权首见记 载的史官建置与官方修史活动。 后赵石勒(羯族)称王之后,即命任播、崔浚为‚史学祭酒‛, 后来设佐著作郎等史官。撰《上党国记》、《大将军起居注》等。 氐族前秦苻坚政权设‚著作郎‛等史官之职,赵渊、车敬、 梁熙、韦谭记录起居注等史书。
(五)人物传记与族谱编纂的繁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成书的人物传记如雨后春笋, 仅《隋书·经籍志》著录者就有上百种。人物传记的撰写呈现 出多种类的形式。 单个一人的 ‚别传‛,例如《荀彧别传》、《孙资别传》、 《曹瞒传》 。 同类人物的合传,例如《高士传》、《良吏传》、《竹林 七贤传》。 同一家族的人物合传,如《裴氏家传》、《庾氏家传》、 《褚氏家传》。 一个地区著名人物的合传,如《益部耆旧传》、《襄阳耆 旧传》、《会稽先贤传》。 这些传记史籍无一完整留存着,但不少零散内容保存于 《三国志注》等书的征引之中。
自北魏孝文帝另设起居令史、著作郎等史官编撰史书而不掌 管起居注,起居注与撰著本朝史分途,但撰著本朝史和前代史 却未分立,乃由著作郎等史官纂修,这与南朝的史职分途有所 不同。
北魏的许多史学举措,影响很大,北齐直接承 袭其体制,对修史机构出现‚史馆‛、‚史阁‛ 的非正式的称呼,又出现有‚监国史‛的设立。 官方修纂史书亦斐然有成。北周除了史官名称为 著作上士、下士外,记史、修史事务大致一样。 十六国特别是北朝少数民族的官方史学,源自 仿从汉族政权的官方记史、修史活动,但在与本 民族政治、文化的磨合中,也做出一些新的探索, 因而具有与南朝不同的特点。隋唐史学的发展, 汲取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史学的许多因素,促成 了古代史学的进一步繁荣与成熟。
编年体优点: 1、便于表现历史事迹的时间顺 序。 2、便于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 系。 3、可以避免叙述重复。 缺点: 1、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 部情况。‚一事隔越数年。‛ 2、难以记载年月不明或不能编 年的历史事迹,如经济文化有的 不好编年。 3、易于偏重政治事件,忽略经 济文化方面。
源自文库
二、各个政权官方的史学建设
在史学著述多方探索的同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 官方的史学建设,也在积极的探索中向前发展,为后来官方记 史、修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少数民族政权 的官方史学建设,在整个古代文化史上,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具 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三国、两晋和南朝政权的史学建设
(六)典制史籍与杂记、故事的纂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皇朝典章制度的记述迅速增多,在《隋 书·经籍志》中分为三类, 一是‚职官‛,分别记述各个朝代的官制,如南齐王珪之纂《齐职仪》 50卷、梁沈约撰《新定官品》20卷等; 二称‚仪注‛,内容主要为礼仪的规定,如《晋杂仪注》、《宋仪注》、 《梁吉礼仪注》、《后魏仪注》等等; 三为‚刑法‛,内容为国家刑律以及相关的解释之书,如《杂律解》、 《晋宋齐梁律》、《北齐令》、《魏廷尉决事》等等。这三类书籍合计, 亦超过了百种。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虽然在历史编纂学上的探索留 下许多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但其意义不可忽视。 促进了对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思考,是史学探索提 升的理论性层次。 梁刘勰《文心雕龙》有《史传》专篇,简要总结史 学发展、评论史书,提出不少理论性认识,与这种 探索的背景息息相关,唐代刘知幾史学理论著作《 史通》,也承袭了此时史学上种种探索的成果。
中国传统的史学文化具备博大的包容性能,许多民 族都可以从华夏历史传说或历史著述中找到本族的衔 接口,促进各族由历史认同到祖先认同,因而形成凝 聚力,导致全面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
五、历史编纂学上的探索
(一)几项史书体例与史学方法的讨论
1、关于断代史的断限问题 2、关于修史条例的问题 3、关于史书撰写的繁简 4、编年体与纪传体的比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