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业教授治疗胃癌经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成业教授治疗胃癌经验研究
袁成业教授擅长治疗肺癌及消化道肿瘤。
认识胃癌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留滞客邪(致病因子),以致痰凝毒聚相互胶结,蕴郁成肿块。
治疗上以扶正祛邪相结合为原则,结合辨证论治,药治与食疗兼顾。
标签:袁成业;胃癌;经验
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病死率处于第二位。
中医药在胃癌的综合治疗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导师袁成业教授为泰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海陵名中医,从事脾胃病临床20余年,学识渊博,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说。
擅长治疗脾胃肝胆病及消化道肿瘤。
笔者有幸跟师出诊,现将个人对其治疗胃癌的经验理解做一总结。
1 胃癌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历代文献并未明确记载“胃癌”的病名,从临床表现及证候特点上被归类为“胃脘痛”“心下痞”“噎膈”“反胃”“胃反”等范畴。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描述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并认为其病机是“脾伤而不磨”。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区别噎和膈,并认为“噎膈反胃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多由气血虚弱而成”。
并将其病因概括为“血虚、气虚、有热、有痰”。
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指出:“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
“(反胃)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郁遏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
袁师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留滞客邪(致病因子),以致痰凝毒聚相互胶结,蕴郁成肿块。
癌瘤的生长又会进一步耗伤正气,正不遏邪则助长癌瘤的发展。
癌肿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通常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病证。
从证候看,胃癌早期属痞满、胃脘痛范畴,若致幽门或贲门梗阻,则属反胃、噎嗝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环境饮食因素如盐腌食品、吸烟饮酒等,微生物感染如幽门螺杆菌、遗传因素、肥胖及基因改变等。
导师认为,胃癌是由于脏腑阴阳失衡,外邪长期作用,引起气滞、痰凝、血瘀、癌毒等系列病理产物,在正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逐渐积聚而成。
其中正气不足是根本原因,临床辨证则应根据患者体质及所经治疗综合考虑,或脾肾气虚,或胃阴亏虚,或肝胃不和,或痰湿、血瘀,不应绝对划分证型,应灵活辨证,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2 胃癌的治疗
根据癌肿发生、发展的基本病因病机,袁师在临床诊治中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以扶正培本为主。
坚持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
对于胃癌的辨证和治疗也是如此。
治疗以扶正祛邪相结合为原则,结合辨证论治,药治与食疗兼顾。
扶正治疗以补气养血.健脾补肾法为主。
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祛邪则选用具有抑癌作用的中草药.常用的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蜀羊泉、龙
葵、藤梨根、爵床、蛇六谷等。
通过临床观察表明长期的中药巩固治疗提高了5年生存率。
袁师针对术前患者,以健脾益肾、益气养血为主,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术后患者,多元气大伤,故治疗以扶正培本治疗为主,因手术多伤及脾胃运化能力,气虚不行,故治疗着重于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待正气逐步恢复,再考虑进一步加用抗癌解毒之品以预防复发转移。
术前、术中或术后加用化疗的患者,多有明显的副反应,常见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等,多以益气养血为主,少佐行气化瘀之品。
对于晚期胃癌的患者,无手术适应证,或者全身转移,多气血衰竭,痰瘀阻滞明显,纯中药治疗多无力回天,中药治疗以扶正及止痛、化痰等对症治疗为主,并可减少全身化疗所引起的各种副反应,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人瘤共存的情况下,延长其生存期。
3 用药特点
袁师认为,首先调理脾胃为肿瘤治疗的核心,脾胃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内经》开始即强调其在生理、病理和治疗上的作用。
从生理而言,“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脾胃之气是五脏六腑物质功能的基础。
胃癌的发病脏腑即在于胃,胃受病之后,其腐熟运化功能失常,五脏六腑之气无从所化,正气渐衰。
从病理而言,肿瘤的发生如《医宗必读》所述“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而在引起“内虚”的诸多因素中,脾胃虚弱引起的气虚血亏是重要的病理基础。
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盛衰而生也”“脾胃弱则百病即生,脾胃足则外邪皆息”。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是决定元气盛衰的关键。
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生。
“……若胃气之本虚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
胃癌早中期行根治术后,大部分胃体切除,生理功能丧失,不能运化精微,从而加重正气亏虚和痰饮水湿的形成,导致恶性循环。
从治疗而言,“善治病者,惟在调理脾胃”。
在胃癌的治疗上,历代医家均以扶正温补滋润为主。
如张景岳所言“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
另外,除通过调补脾胃之气以扶正培本及调理五脏之外,通过调理脾胃,还可以增强其运化功能以促进对药物消化吸收,提高治疗效果。
胃癌术后患者仅留少量胃组织,中药治疗能否有效吸收决定了疗效。
因此,袁师对于胃癌的认识,尤其重视脾胃功能的作用。
袁师认为脾与胃此二者升降相因,胃主纳,脾主化,只有“纳”与“化”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食物向营养物质的转化。
两者的作用如轴、如枢,气机周流才能保持正常的运转。
因此针对脾胃功能的治疗,如吴鞠通所言“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胃癌患者,或带瘤,或术后,其胃的“受纳”功能均不同程度受损,甚至丧失,因此胃癌患者的脾胃调理尤重和降。
常用枳壳、青皮、陈皮、半夏、杏仁等,并加用炒谷芽、炒麦芽、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等消食之品以助其消化功能。
调理脾胃,以调为主,调其失常,调其不和。
对于脾胃气虚的患者,需要补益脾气,以“健”以“化”为主。
健脾多用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一般不用大补滋腻碍胃之品。
运化则辅以醒脾化湿之品,如紫苏梗、荷梗、砂仁等芳香化浊,姜半夏、姜厚朴、苍术等苦温燥湿。
其次,在胃癌的治疗中,袁师认为,应重视气机的调节。
《素问》中论及“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袁师认为目前的医学条件下,恶性肿瘤仍为疑难疾病,而胃癌的病死率较高,患者生存时间较短,因带瘤或术后影
响消化功能常导致生活质量不高。
因此肿瘤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悲观、消极的心理因素。
中医学认为“思则气结,悲则气消”。
情志因素可以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转,这种气机的升降失常多以气滞为主,表现为肝气郁结。
气滞之后,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不行而凝,进一步加重积聚的产生。
另外,在五脏五行生化中,肝属木,脾胃属土,木气太过则易克土。
肝病最先传之于脾,可导致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出现肝脾不和的临床表现,如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胀满、腹胀腹痛、不欲饮食、泄泻便溏等。
临床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之外,临证处方常配伍疏肝解郁、行气化滞之品,如柴胡、黄芩、醋香附、绿萼梅、荷梗、枳实、木香等。
再次,袁师认为肿瘤的发生即是因为各种脏腑气血阴阳失去平衡所致,疾病状态的表现为各种失衡的表现,而且往往各种相互矛盾的证候特点如寒热、表里、虚实等,相互夹杂,病机复杂。
临证处方单一则难以达到目的,因此主张升降同施,寒热并调,每每将升发阳气和降火、利水、消积、通下的药物同时应用,有寒药必有热药,反之亦然。
如对化疗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者应用升麻、柴胡升发脾阳,用猪苓、泽泻利水渗湿,陈皮、半夏行气化湿,炒谷芽、炒麦芽、焦山楂、焦神曲消导和中,脾胃同治,升降并举。
最后,在药物的煎服法上,袁师多嘱患者饭后服用,少次多量,浓煎服用。
因胃癌患者胃部容积较小,本身因正气消耗,往往脾胃功能不佳,加之手术、放疗及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如口服汤药药量较大,口感极苦,不但与病无益处,亦可加重其消化道反應。
而饭后服用也可以减少其刺激作用。
4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男,87岁,于2013年7月因“反酸、腹胀月余”于本院行胃镜,考虑胃癌,随后行胃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示:腺癌,浸透肌层达浆膜,淋巴结。
术后恢复一般,为求进一步中药治疗,于2013年10月31日前来就诊。
患者乏力,畏寒,背酸,胃部胀满,纳少,二便尚调。
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滑。
辨证考虑:脾虚毒蕴。
治以健脾和胃,化痰解毒为法,方用:党参20g,炒白术10g,茯苓15g,制半夏10g,淮山药15g,藤梨根60g,陈皮10g,爵床10g,鸡内金10g,大贝母10g,八月札15g,野葡萄根30g,仙鹤草30g,宣木瓜10g,炒枳壳10g。
患者复诊1次/w,处方初期健脾益气扶正为主,随后逐渐加用抗癌解毒之品。
患者6个月复查1次,至今无复发转移,一般状况良好。
按:该患者为老年患者,术后体质较差,长期采用中药支持治疗。
患者年老体衰,术后损伤正气,脾胃失和,故以党参、炒白术、茯苓、仙鹤草、宣木瓜健脾益气,制半夏、陈皮、枳壳疏肝理气,调脾胃之升降,淮山药养阴,鸡内金、大贝母、八月札、爵床、野葡萄根、藤梨根化痰解毒,一方面顾护胃气,防止寒凉之药的损伤,另一方面则升腾胃气,以达“保胃气、存津液”的目的,辅以抗癌解毒,防止肿瘤复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