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
本文包含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盼天门山》描写的就是天门山夹江交战,长江波澜
壮阔的雄浑明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就是西湖在相同气候下呈现出的相同风姿;《盼洞庭》从月夜眺望的角度,通过多样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下的洞庭美景
描写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这三首诗,都描写了祖国的山川景色。
但第一首诗写下所见到,抒写赞美之情,轻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第二首诗重在写景,把握住夏季时
云间时雨的特征,描写西湖的风采神韵,借景抒情。
第三首诗挑选了不同于前两首诗的时间,通过多样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景物。
这三首古诗通俗易懂,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能基本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句
的含义,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就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表达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了。
1.教师课前准备工作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文字、图片资料。
如果有条件,
制作充分反映课文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教学时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科学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诗,默写《望天
门山》。
3.认知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和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唤起对祖国山河的
爱好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联系上下文并融
合注解,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
1.可以认得5个生字,掌控2个多音字,可以写下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难点
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师:准备工作我国知名的风景名胜图片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3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三首诗,自学《盼天门山》中的生字、词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道说道诗句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
掌握诗中的生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已经可以腰很多古诗了。
今天,我们去个小组腰古诗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腰得最多。
(生背)
2.看来,同学们会背的古诗还真不少。
今天,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三首古诗,一起来听一听,读一读。
然后,想一想,你读完古诗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3.播出三首诗,学生英语口语。
(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这三首诗都就是描绘景物的。
5.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板书:望天门山)释题。
盼:看看,往远处看看。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二、合作交流,认知诗意1.生读古诗,认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指导学生书写:割断、楚、至、贫、帆。
(3)在熟读诗句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或书中的注释,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4)圈画出自己不懂的诗句。
2.合作交流,认知诗句的意思。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说出自己不懂的词语、诗句,相互讨论。
三、强化诵读,感悟诗情
1.王莎莎个别朗诵,小组背诵。
2.教师示范读,课件播放并配上诗句的图象,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1)根据诗意,并融合课件画面,想象诗中的景色。
(天门山隔江交战,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涌而下,被峭壁隔绝转盘迸发。
两岸的青山相对矗立,一会儿发生,一会儿又忽闪不见踪影,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去。
)
(2)指导学生想象,感受“断、开、回、出、来”等几个动词所描绘的意境。
“断”“开”这两个动词可以让学生体会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回”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激荡,那气势不可阻挡。
4.把诗中所描写的内容画出。
生画好后,使学生说一说,图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5.评画。
通过TrackBack、师评者,增进对诗的认知。
全诗紧贴一个“盼”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写,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彰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爱好和悲观豪放的情感。
四、背诵默写,强化积累1.生背诵。
指名背、齐背。
2.默写《望天门山》。
(1)小组内互改为。
(2)更正错误。
3.同学们还知道李白哪些描写祖国秀丽山河的古诗呢?(全班交流)
盼天门山
重点
掌控诗中的生字,诵读古诗。
天门――断、楚江开气
碧水――回去青山――出来
孤帆――来
第二课时
势?磅??礴
1.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生字,能够融合注解认知诗意。
2.诵读古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难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一、备考引入
1.指名学生背古诗《望天门山》,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
一片日边来”的意思。
2.口诀古诗《盼天门山》。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课题)
二、概述作者,认知题意
1.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长江雄奇、壮丽的景象和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感。
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泓含情的西湖水。
(课件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
2.同学们,你们晓得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谁吗?(生相互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介绍作
者苏轼。
)
3.先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4.指导学生写“饮、初”这两个字。
三、自学古诗,体会诗意
1.民主自由念古诗,建议利用拼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效果,相机认识生字“亦、抹、宜”,着重指出“抹”是多音字,在诗
中读“mǒ”。
3.生利用注解,详细说道说道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背诵,体会意境
1.引导想象:诗人坐在船上,欣赏着西湖的美景。
想起了西施。
西施无论是淡妆还
是浓抹,都是美丽的。
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有其独特的美。
因此,在诗人眼里,西湖与西子一样美。
2.说道说道西湖晴天与雨天相同的美。
晴天:水光潋滟,波光含情。
雨天:山色空蒙,细雨柔润。
3.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配乐读。
五、背诵古诗,比较异同
1.王莎莎诵读,小组腰、魏腰。
2.出具《盼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自
读这两首诗,和同桌说一说同就是写景,两首诗存有什么相同。
学生相互交流感受,教师点拨引导:《望天门山》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饮湖上初
晴后雨》写的是西湖的柔美,这两种景色美得各具特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潋滟空蒙??
总最宜?西子淡妆浓抹?
第三课时
1.学会《盼洞庭》一诗中发生的生字,能够融合注解认知词义,讲出诗句的意思。
2.通过书法展,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悟意境,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绘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存有感情地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怀。
4.诵读《盼洞庭》。
重点
学会《盼洞庭》一诗中发生的生字,能够融合注解认知词义,讲出诗句的意思。
难点
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一、导入课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天门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
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西湖,今天这节课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认识“庭”字。
二、读准古诗,整体认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建议: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利用插画、注解、字典去认知古诗大意。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容易认知的字、句。
三、念不好古诗,认知诗意
1.指名读诗。
(读准生字“镜、未、磨、遥、银、盘”的读音,其中“磨”是多音字,在诗中读“mó”。
)
2.指导写字。
未:两横长短不一,上横短,下横长。
搓:半包围结构。
遥:注意走之底的写法。
3.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1.再念古诗,边念边想象诗中的画面,念至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握出来。
2.书法展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句诗,抓住“和”字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①你从前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②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鼓励学生用语言叙述想象中的洞庭湖的美,例如:体会银色的光辉淋在湖面,深邃的月
光。
)
③根据学生的提问相机鼓励学生念不好诗句。
例如:用你的朗诵去抒发你的体会。
(师生共同评价)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全班齐读)
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弥漫,银光点点……(王莎莎念)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我们把诗的“眼睛”称作诗眼。
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品读后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①洞庭湖有著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想象“白银盘里一青螺”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从哪里能突出“和”。
(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
③王莎莎念。
(以评促读,鼓励学生念出韵味,逐步提高念的质量。
)
④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小组交流,教师总结)
五、诵读古诗,比较优劣
1.指名背诵,小组背、齐背。
2.与前两首诗较之,这首诗存有什么相同。
这首诗描写的是洞庭湖的夜景。
六、积累名句,布置作业
古人表示“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出名的诗人,像是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回去,写出了不少经典名篇,传颂至今,恳请课后收集一些写下在抄录本上。
望洞庭光、色――和(柔)
教学伊始,我通过小组腰古诗比赛去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并稳固累积学生已研习的古诗。
呈现出三首诗,给学生遗留下整体的印象,初步领悟三首诗的共同点。
在三首诗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到三首诗的备考稳固、对照,将三首诗的自学变为不可分割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