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_二十世纪英国文学_小说研究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
评《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
孙 妮Ξ
在跨入新世纪的门槛,挥手作别二十世纪之际,人们在回顾过去,也在探索未来。

如何清楚地描绘和勾勒出二十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脉络,如何评论二十世纪英国小说的各种流派和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作品,成为中外研究英国文学的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以下简称《小说研究》)的问世,正如其作者张中载在前言里所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20世纪英国小说的概貌;为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一点阅读、评论英国小说的例子。

”这部学术专著不仅对于攻读外国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外国文学爱好者富有启迪,对于在高校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师,也具有参考价值。

张中载从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英国文学,《小说研究》可谓他个人的学术研究精品集。

全书大多由作者近年来发表于重要学术期刊上的几十篇论文合辑而成,策划和编辑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充分体现作者的学术水平和观点。

本书的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评介20世纪前三十年英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小说;第二部分评介二战后的英国当代小说。

这部学术专著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一,内容上点面结合,即文学史与评论相结合。

每一部分先用若干文章对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小说作一个概貌性的评述,以提供这一时期小说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然后是对小说的评介和分析。

从而将小说的评介和分析放置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文学流派的特征。

其二,可读性强。

《小说研究》的多篇文章如优美的散文,乍看好似读书随笔,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夹叙夹议,机趣横生。

其实,这正是作者评论的特点:广征博引而深入浅出、行笔简练而文采斐然、内容广博却又明白畅达、引人入胜。

即使是那些十分严肃深奥的文论和历史变革,经作者娓娓道来,也毫无说教或枯燥之感。

读者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点“阅读的愉快”,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已故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在谈到文风时,认为即使是学术论文,也应“写得短些、实在些、多样些。

如果做得到,也要新鲜些”,要如实地记录下自己“所感到的喜悦、兴奋、沉思、疑问、领悟等等”,并应“尽量避免学院或文学家圈子里的名词、术语”,“好的作品应该是能够使人耳目清明的,论述文学的文章也应照亮作品,而不是布下更多的蜘蛛网”(17)。

当今颇多的学术论文堆满时髦理论,概念术语,让一般读者视为畏途。

未经专门训练的人,读来云里雾里,简直不知所云。

而中载的文章使人读起来犹如清风拂面,沁人心脾。

如在第一部分“现代主义小说”里,作者首先用“现代主义在欧洲兴起”、“现代主义在英国兴起”、“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三篇文章考察了现代主义小说产生的源流、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阐明了现代主义何以在英国姗姗来迟,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传统小说的相异。

指出从19世纪末开始在欧洲大陆发生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变化以及西方哲学、美学、心理学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极为重要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Ξ孙妮,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小说研究》的另一特色在于能抓住评论的重点。

如现代主义小说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革新,小说的技巧形式和描写内容都有极大的不同。

在“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后,就是评析几位现代主义重要作家代表作的文章。

“传记文学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叙述技巧和象征手法”、“《吉姆爷》的形式技巧”、“《到灯塔去》:一幅有声的画”以及“独特的劳伦斯,独特的《虹》”。

这些文章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认识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特征。

《吉姆爷》通常被认为是康拉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二十世纪英国第一部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

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意识的流动、变化的叙述角度、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小说结构不连贯,打乱了时间顺序。

作者在“《吉姆爷》的形式技巧”里指出以往人们读小说,关注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亦即小说的内容。

如今读吉姆爷这类现代主义小说时,读者则不仅应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感兴趣,还必须关注话语、叙述方法和叙述过程,甚至一部小说的创作过程。

这无疑增加了读者对小说创作的参与意识。

在第一部分里,还有两篇文章值得细细研读“《印度之行》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话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色情小说吗?”作者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典型的自我矛盾、分裂的英国作家:福斯特既有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种族偏见,也不乏对印度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事业的同情。

在英国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这两个对立面之间,他站在印度人民一边抨击以治安法官希斯洛普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

但福斯特的出身、教育、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从昔日帝国分享到的利益和特权,使其难以彻底超越殖民视角,欧洲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

因此在《印度之行》里出现了不和谐的双声,并存着两种意识。

作者进一步指出从18世纪的《鲁滨逊漂流记》开始,凡是英国作家写的涉及英国人在海外旅行、冒险、探险以及其他经历的文学作品都难免有种族歧视的印记。

“英国一代一代的文人就是在这样的文本参照传统中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帝国意识或殖民意识,并在众多的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本的建构下,形成了一种有时连作家本人也未意识到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建构了无数殖民地意象,形成一种殖民国家的白人话语。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如何重新评价或解读英国经典文学作品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范例。

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色情小说吗?”一文里,作者既充分肯定了这部小说:认为这是“一部有新意、有突破力、有叛逆性、有思想的小说”是“赞美女性的小说”。

但同时又指出小说的不足之处:“劳伦斯为了使性爱非理性化、非机能性化、非神秘化,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从而把性爱拔到近乎荒谬的高度。

”“《查》是一部有明显缺点的佳作”。

作者还使我们注意到这部小说颠覆了以往小说描写的都是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地主、资本家玩弄出身卑微的女子的传统格局:一个出身高贵、富有财产的夫人向一个普通工人求爱,情愿抛弃舒适的生活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同他一起过艰苦的生活。

这无疑是对上流社会的叛逆。

《小说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关于二战后英国当代小说。

这一时期作品数量大,形式多样,流派繁多。

作者全局在胸,依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一一道来。

“‘福利国家’时期的英国小说”、“50年代那批‘愤怒的青年’”、“传统与反传统”、“60、70年代的英国小说”、“80、90年代的英国小说”、“笑文化的颠覆性和英国社会转型期的笑文化”等文章不仅介绍了二战后英国社会变革的背景,而且对当代英国小说的创作背景、创作成果及特色从理论高度进行了分析,有助于读者理解战后风格相异、呈多元化发展的英国小说。

从40年代起,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出现了由强转弱的趋势,战后更为明显。

随着劳伦斯、乔伊斯、伍尔夫等文坛巨星的相继陨落,现代主义文学风靡于世、盛极一时的日子已成为历
评《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
史。

战后的英国文学呈现以传统主义为主体,形成传统、非传统、反传统的多元化态势。

50年代初,伴随着“福利国家”出现了一代“愤怒的青年。

”尽管他们没有开拓性创作手法和令人瞩目的写作技巧,但他们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在人物和题材上突破了传统的格局,颠覆了传统主题。

“英国人喜欢《幸运的吉姆》”、“一部反文化小说——《幸运的吉姆》”、“穷汉子说:‘不’——《那种莫名的感情》”及“工人写工人——西里托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上午》”这几篇文章详尽分析了这些作品的人物主题及创作手法,并充分肯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一个新的时代的文学性史实记录,这批作品是成功的”。

作者在评价这些作品的思想倾向和社会意义方面是客观公正的,也是有理有据的。

“战后当代英国小说”侧重评介中国读者较为陌生的当代英国作家的作品:不仅有对经典作家的重新评价,如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乔治・奥威尔、D・M・托马斯的作品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尔丁的成名作《蝇王》的评析;而且包括了过去重视不够的妇女作家和少数族裔作家:如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德莱布尔和大胆改写经典性著作、颠覆男权主义和轻视妇女的道德观、重新塑造女性人物的代表人物安吉拉・卡特及其作品的评介;以及对80年代起在英国文坛独树一帜,异军突起的少数移民作家塞尔曼・拉什迪、纳丁・戈迪默、维・苏・奈保尔及其作品的评析。

“这些文章对于热衷于英国小说的中国读者来说,不啻是一个个指引的路标。

”“读过这些文章后,读者很自然地会对这些作家产生浓厚的兴趣。

带着这种兴趣去研读这些作品,因为有了张教授对这些作品精辟的点评,读者就避免了囿于片面的感受而失去对全景的把握。

”(徐晓雯112—113)
张中载不仅是研究英国小说的专家,还是研究西方文论的专家。

在运用西方文论评论具体作家和作品时更显示出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

无论是用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评析作家和作品,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深入浅出、游刃自如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读者轻松地了解这些理论和作品。

他的文章还使我们注意到英国文学传统主义的巨大力量:即便是被认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也还保留了传统的小说情节和人物刻画,可读性未减。

这也是当代英国小说家的一个共同特点。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无疑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专著。

引用作品【W o rk s C ited】
王佐良:《王佐良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W ang Zuo liang.Collected W orks.B eijing:Fo reign L anguage T each ing and R esearch P ress.
1997.]
徐晓雯:《评(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外国文学研究》,3(1998)。

[Xu X iaow en.“R eview of Co llected E ssays on M odern English N ovels.”F oreig n L itera2 tu re S tud ies3(1998).]
责任编辑:章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